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表现与治疗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12年收治的8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83例患儿,男53例、女30例,平均年龄(6.8±4.6)岁,临床特征以发热(77.1%)、轻中度贫血(71.1%)、C反应蛋白升高(67.5%)、红细胞沉降率增高(60.2%)、白细胞增高(47.0%)为主;出现栓塞症状20例(24.1%);血培养阳性56例(67.5%),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链球菌属及葡萄球菌属占89.3%;万古霉素等敏感抗生素治疗有效;超声检查检出赘生物68例(82%)。55例(66.2%)患儿接受心脏手术,最终死亡7例(8.4%)。结论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变迁,缓症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成为主要病原菌,需万古霉素等敏感抗生素治疗;心脏超声检出赘生物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E)外科治疗时机。方法 收集儿童IE病例43例。其中合并基础心脏病38例,予手术治疗28例,药物治疗10例;无基础心脏病5例,予手术治疗3例,药物治疗2例。结果 行手术治疗IE者31例,全部治愈;药物治疗12例,近期死亡2例。手术治疗患儿随访27例,无死亡及心内膜炎复发等并发症,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儿童感染IE的临床特征和超声心动图的表现与成人患者心内膜炎表现相似,外科手术是治疗IE的有效手段,掌握手术时机是治愈本病的关键。急症手术治疗指征为:心力衰竭恶化,心腔赘生物或瓣膜赘生物大于10mm者,经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的感染。儿童感染IE大多数有心脏结构异常,先天性心脏畸形,患儿应早期治疗,以减少IE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中心10年来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儿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等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6年10月至2016年10月儿科病房住院治疗的30例确诊 IE 患儿的临床及病原学资料.结果30例IE 患儿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个月~13岁.IE就诊原因分别为发热21例(70.0%),呼吸系统症状4例(13.3%),神经系统症状4例(13.3%),水肿2例(6.7%),新发心脏杂音1例,心前区不适1例,血三系减少1例.基础疾病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先天性心脏病17例(56.7%),其中6例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30例患儿心脏彩超均发现赘生物,血细菌培养阳性15例(50.0%),病原菌分布: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40.0%),肺炎链球菌4例(26.7%),粪肠球菌2例(13.3%),血链球菌1例,咽颊炎链球菌1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入院时C-反应蛋白升高25例(83.3%),其中8例C-反应蛋白>100 mg/L.结论 IE早期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发热是IE的常见就诊原因,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易并发IE,革兰阳性球菌是主要致病原,单纯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联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变化及病原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变化及病原菌的变迁,为临床诊治提供进一步指导。方法回顾分析10年中我院73例14岁以下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外科手术的临床资料。并将1995年1月-1999年12月的32例(Ⅰ组)与2000年1月-2004年12月的41例(Ⅱ组)做统计学分析对比,比较两组病例临床特点的变化及病原菌的变迁。结果73例患儿占同期同年龄组住院患儿总数的7.3%(73/998),Ⅱ组的比例(41/671,6.1%)低于Ⅰ组(32/327,9.8%,P〈0.05)。66例有基础心脏病,其中室间隔缺损(VSD)4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5例,其他4例。心脏赘生物的检出率,Ⅱ组的比例(27/41,65.9%)高于Ⅰ组(15/32,46.9%,P〈0.01)。59例血细菌培养阳性,14例血细菌培养阴性。总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3.9%(54/73),Ⅰ组为96.88%(31/32),Ⅱ组为68.29%(28/41)。心脏赘生物的检出率增高,由Ⅰ组的46.9%(15/32)增高为Ⅱ组为65.9%(27/41)。儿童IE的病原菌菌谱发生明显变化,革兰阳性球菌的阳性检出率明显减少,而革兰阴性杆菌的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外科治疗的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发生一定变化,血培养的阳性率降低,而心脏赘生物的检出率增高。儿童IE的病原菌菌谱中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有明显的增高。  相似文献   

5.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 运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策略对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4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研究因素包括性别、原发病、感染部位、培养结果 、并发症、治疗措施等16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46例)占同期住院患儿总数的0.78‰,其中40例有心脏疾患,左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比右侧高.24例血培养阳性,1例赘生物菌培养阳性,总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4%.在25例阳性结果 中,革兰阳性菌15例,其中常见病原菌为α-溶血性链球菌;革兰阴性菌7例;真菌3例.46例患儿治愈40例,死亡6例.Logistic回归模型示与死亡有关的因素包括血培养阴性(OR=25.127,95%CI为1.110~363.236)、血液疾病(OR=28.620,95%CI为2.261~354.448)和多器官功能衰竭(OR=19.843,95%CI为0.786~221.754).结论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以α-溶血性链球菌最常见,左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比右侧高.血培养阴性、血液疾病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检查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普遍受到重视。它既可显示心脏内结构,又能够检查心内膜赘生物额外回波及IE瓣膜的功能状态。我科自1986年12月至1997年12月对11例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儿进行了2DE检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2例学龄期患儿于春季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以及皮肤紫癜、脑膜刺激征阳性。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不同程度降低;CRP明显增高;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达数百或上千、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蛋白增高,糖、氯化物正常。其中1例头颅CT示右侧小脑、双侧大脑多发血肿。骨髓细胞学提示感染性骨髓象,血培养、骨髓培养均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患儿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出现心脏杂音,并且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心脏彩超发现主动脉瓣赘生物形成,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IE)。根据药敏试验改为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1例6周后痊愈,1例放弃治疗死亡。儿童IE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建议对于不明原因发热患儿要注意动态观察心脏杂音,及时行心脏彩超排除IE;以化脑为表现的患儿伴有难以用血小板减少解释的皮肤、黏膜出血时,也应警惕IE。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该院近10年来收治的2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儿。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小儿中发病率较高,占住院病儿的 0.23%,男女比例为2∶1。≤2岁者10例,>2岁者19例。两组患儿在病原学和预后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先天性心脏病是22例患儿的易患因素。金黄色葡萄球(13例)和草绿色链球菌(6例)是最常见的病原菌。6例病变存在于修复后的瓣膜上。结论: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治疗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它仍为一种严重的疾病。年龄小于2岁、致病菌为金葡菌、经历瓣膜手术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感染性心内膜炎32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1983年-1993年收治的32例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以下简称IE)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诊断分析,发现IE病原菌半数为白色葡萄球菌等条件致病菌,其临床特点有先心病组与非先心病组不同,超声心动图检查(ECHO)的阳性率为73%,且显示赘生物形成部位与基础疾病的血液动力学异常有关,ECHO、血培养、心脏杂音的变化诊断阳性率并非一致,与多种因素有关。确定了ECHO在IE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小儿先心病伴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小儿先心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诊断明确,及时进行外科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我科于1992年1月~1996年12月共收治这类患儿11例(不包括术后并发心内膜炎患儿),占同期心脏手术病人0.43%(11/2575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男6例,女5例,年龄2~12岁(平均7.2±3.2岁);体重9~31.5kg(平均20.5±7.15kg)。原发心脏疾病包括:法洛四联症(TOF)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经验,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80~2002年住院28例IE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以发热、心脏杂音多变、心力衰竭、贫血、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加快为主.血培养阳性9例(32.1%)。发现心内赘生物22例(78.6%)。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后均治愈。治愈20例(71.4%),自动出院2例,死亡6例。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出现不明原因长时间发热,无基础心脏病感染发热患儿发现心脏杂音,均应及时做连续规范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IE患儿经抗生素治疗后心内赘生物不消失或出现顽固性、进行性心衰时应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及时采用手术治疗对改善这类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陈树宝孙锟郝名华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IE)的诊断迄今仍比较困难,也直接影响治疗方法的选择。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可以无创伤性地显示心脏内结构,同样能够显示心内赘生物及IE时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先天性心脏病(CHD)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8年7月住院确诊CHD并发IE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42例CHD并发IE患儿,男20例、女22例;中位年龄7岁1个月,其中学龄期儿童17例(40.5%),婴幼儿15例(35.7%)。术前27例,其中左向右高速分流型19例(70.4%);术后15例。主要CHD类型为室间隔缺损(VSD)19例(45.2%)和复杂型CHD 10例(23.8%)。临床表现为发热37例(88.1%),血培养阳性18例(43.9%)。超声提示赘生物者共24例,术前16例(38.1%),术后8例(19.0%),另术前左心内膜增厚伴回声增强1例,总阳性率59.5%。共发现赘生物38处,最常见位于瓣膜,22处。术前组11例行手术治疗,证实赘生物10例(另1例术前检查赘生物持续缩小),术中发现瓣膜相关损伤5例(45.5%);余转院继续治疗3例,未愈2例。术后组在随访中超声发现赘生物缩小或消失5例,转院治疗2例,未愈1例。超声发现合并心包积液3例,外周血管栓塞1例,均为术前。临床赘生物患儿有效治疗16例,无赘生物患儿有效治疗15例,总有效治疗率73.8%。结论超声对CHD并发IE患儿的诊断、评估病情发展及预后方面可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感染性心内膜炎30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及预后因素,对15年来的收治的30例IE患儿的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30例IE患儿治愈9例,死亡5例;持续发热为其主要表现,血培养阳性18例(60.0%),其中金葡菌9例(50.0%);超声检查发现赘生物21例,有赘生物及基础心脏病组死亡率为23.8%和25.0%,无赘生物和无基础心脏病组无死亡;栓塞组死亡21.4%,无栓塞组为12.5%;血培养阳性组死亡22.2%,阴性组为8.3%。提示IE的显著症状是持续发热,金葡菌感染占首位,预后与赘生物、栓塞、基础心脏病存在和血培养阳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试行)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一、临床指标(一 )主要指标1.血培养阳性 :分别 2次血培养有相同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微生物 (如草绿色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球菌等 )。2 .心内膜受累证据 :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内膜受累证据 ,有以下超声心动图征象之一 :(1)附着于瓣膜或瓣膜装置 ,或心脏、大血管内膜、或置植人工材料上的赘生物 ;(2 )心内脓肿 ;(3)瓣膜穿孔、人工瓣膜或缺损补片有新的部分裂开。3.血管征象 :重要动脉栓塞 ,脓毒性肺梗死 ,或感染性动脉瘤。(二 )次要指标1.易感染条件 :基础心脏疾病 ,心脏手术 ,心导管术 ,或中心静脉内插管。2 .较长时间的发热 (≥…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病原谱特征、耐药状况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确诊为IE患儿的临床及病原学资料。结果研究年限内共确诊IE 35例,男15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6.56±0.81)岁。原有先天性心脏病23例(65.7%)。赘生物形成24例(68.6%)。57.4%的患儿有长期发热。血培养阳性19例,占54.3%;其中83.3%为革兰阳性球菌,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所有阳性球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是IE的易感因素,感染细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17.
感染性心内膜炎(IE)目前在心血管病中仍然是一个严重的疾病,病死率占30~40%。为早期诊断及提高抗生素疗效,本文总结我院24例IE的临床资料,并就IE的诊断和治疗加以讨论。本组病例的诊断标准为:在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的基础上,长期原因不明的发热,同时具备以下任何1~2项者;①脾脏肿大,②心脏杂音,③杵状指,④瘀点,⑤欧氏小结,⑥肺栓塞,脑栓塞或血尿,⑦血培养1次阳性,⑧超声心动图显示赘生物,⑨进行性贫血。临床资料我院自1974年1月~1983年5月共收治IE患儿24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3天,最大12岁.其中,22例原有先天性心脏病,2例心脏正常者均为葡萄球菌败血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儿童脓毒症并发脾脓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脓毒症并发脾脓肿患儿的临床资料,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中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男性患儿,11月龄,以反复发热为主要表现。血培养示屎肠球菌感染,抗感染治疗效果不理想。腹部超声及磁共振成像示脾脏多发脓肿。经超声引导下脓肿抽液后患儿仍发热,最终行脾脓肿切除术。手术1周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共检索到国内外相关文献15篇,共59例儿童脓毒症并发脾脓肿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腹痛或腹胀,4例有基础疾病;其中血培养阳性12例,4例为球菌阳性,8例为杆菌阳性。59例患儿均接受抗感染治疗,2例同时行抗结核治疗,1例行脾穿刺,5例行脾切除术。55例患儿预后良好,2例好转,2例病情反复。结论儿童脓毒症并发脾脓肿以发热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有基础疾病,以足量、足疗程抗感染治疗为主,必要时需行脾脓肿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07年至2010年21例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儿的病原菌分布.方法 21例IE患儿均行血培养、赘生物培养及赘生物PCR检测(以16SrRNA基因的保守区序列V3为靶基因);对葡萄球菌进行多重PCR扩增检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结果 21例IE患儿赘生物PCR阳性检出率95.2%,血培养阳性检出率57.1%,赘生物阳性检出率9.5%,3种方法阳性检出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其中1例心内膜赘生物的PCR结果与血培养结果不一致,赘生物PCR结果为放射菌,血培养结果为溶血巴斯德菌,利用血培养得到的菌落进行PCR检测,与赘生物PCR的结果一致,均为伴放线放线杆菌;其余11例心内膜标本的PCR结果与血培养结果一致.多重PCR技术检测mecA基因能快速、敏感、准确地检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与femA基因联合检测能有效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时提示临床使用糖肽类抗生素.21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无感染复发.结论 V3通用引物联合多重PCR法可提高IE患儿赘生物病原菌检出率,且受抗菌药物的影响小,适用于符合手术指征且血培养阴性或鉴别困难的病原学诊断,有利于手术后抗菌药物的选用及提高IE的最终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高原地区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儿科一种不常见的心脏疾病,病死率高。本文对近11年来我院收治的青海高原小儿IE40例临床及其中4例尸解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本地区小儿IE的临床特点。 资料与方法 一、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均符合下列条件:器质性心脏病者不明原因的脏器栓塞或发热1周以上,或原来心脏正常者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具有新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