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三种新型国产复合补片修补腹壁缺损的效果,客观评价三种补片的防粘连效果。方法 Wistar大鼠120只,采用完全随机方法随机分为4组:①聚丙烯(PP)+聚丙交己内酯(PLC)组;②PP+透明质酸(HA)/PLC组;③PP+胶原/PLC组;④PP+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组,每组30只。切除直径约1cm的大鼠全层腹壁,以直径1.5cm的补片进行修补,分别于术后30、60、90及180d处死,每次处死5只,根据Nair评分标准进行粘连评分,并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各组大鼠均未出现死亡,在各时间点均出现腹腔粘连,主要为网膜、肠管。术后各时间点,PP+胶原/PLC组粘连评分均低于PP+e-PTFE组(P<0.05)。PP+HA/PLC组和PP+PLC组粘连评分与PP+e-PTFE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术后各时间点,各组补片周围均有炎性细胞浸润和成纤维细胞出现及胶原分泌,随时间推移炎症细胞逐渐减少,成纤维细胞逐渐增多,胶原分泌增多。术后30d胶原及HA层消失,PLC层出现断裂,在术后180dPLC层尚未被完全吸收,在4种补片腹腔面均有细胞或组织覆盖,将补片与腹腔内容物隔离,胶原/PLC复合补片的隔离层的连续性最好。结论 PLC、HA/PLC和胶原/PLC三种国产复合补片在动物实验中均具有良好的防粘连效果,其中胶原/PLC复合补片的防粘连效果最佳,且价格低廉,适于大众普遍使用,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载有纳米银新型复合补片在污染条件下对大鼠腹壁缺损修补的应用效果,对其耐受感染和防粘连效果进行评价,进而探讨新型补片在感染条件下腹壁缺损一期修复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80 g,随机分为普通聚丙烯补片组(A组)和新型纳米银复合补片组(B组),制备污染条件下大鼠腹壁缺损模型(缺损面积2 cm×2 cm),分别使用以上两种补片完成一期修复,术后对比观察两组大鼠一般情况及伤口愈合情况,术后30 d处死大鼠观察腹腔脏器粘连情况,同时切取补片及其周围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30 d内共4只大鼠死亡,其中A组3只,B组1只,死亡原因与补片修补无关。切口愈合情况B组优于A组(P0.05),术后30 d二组均见腹腔脏器与补片粘连,主要为肠管、网膜,B组轻于A组,按照修正的Katada粘连评分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术后30 d,光镜下聚丙烯补片组依然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可见毛细血管生长,成纤维细胞开始大量增生,胶原分泌增多,局部肉芽组织形成。新型纳米银复合补片组创面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和毛细血管大量增多,肉芽组织结构致密,成熟度高。结论新型纳米银复合补片在污染条件下腹壁缺损的一期修复中,具有更好的耐受感染、抗腹腔粘连特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其远期效果及生物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聚丙交己内酯(polylactide-co-caprolactone,PLC)、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胶原蛋白与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网片复合,在污染环境下修补大鼠腹壁缺损后粘连情况和修补效果,比较3种复合补片特点及一期修补可行性。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93只,体重150~250 g,随机分为3组(n=31):PP/PLC复合补片组(A组),PP/HA/PLC复合补片组(B组),PP/胶原蛋白/PLC复合补片组(C组)。各组取1只大鼠小肠制备污染源匀浆。其余大鼠制备直径约1 cm的腹壁疝模型后,根据分组将直径1.5 cm的复合补片缝合于腹壁缺损处。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术后30、60、90 d处死大鼠,大体观察腹腔脏器粘连情况;切取补片及其周围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10~70 d共6只大鼠死亡,其中A组2只,B组3只,C组1只;死亡原因均与补片修补无关。术后各时间点各组均见腹腔脏器与补片粘连,主要为肠管、网膜、肝。按照修正的Katada粘连评分方法,术后30、60 d各组间粘连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0 d时C组粘连评分显著低于A、B组(P<0.05)。组织学观察,术后30 d各组补片周围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出现且胶原分泌增加,可吸收材料残留;60 d时补片周围炎性细胞较前减少,成纤维细胞数量及胶原分泌较前增加,各组仅见PLC残留;90 d时成纤维细胞日趋成熟,可见胶原充填,腹腔面可见间皮层逐渐形成,各组残留PLC较前减少。结论 在污染环境下,PP/胶原蛋白/PLC复合补片在腹腔粘连及局部组织反应方面均优于PP/PLC及PP/HA/PLC复合补片,更适于一期修补大鼠腹壁缺损,但其远期效果及安全性仍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聚丙烯补片经丝素蛋白涂覆后,其表面粘连程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Sprague-Dawle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只.按组于腹腔内分别植入丝素蛋白涂覆聚丙烯材料(丝素面朝向腹腔,聚丙烯面朝向腹壁)和聚丙烯补片,于术后3、7、14、90 d分批处死大鼠,比较植入补片表面粘连程度及粘连面积,并行病理及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丝素蛋白涂覆聚丙烯材料组,术后3、7、14、90d检查基本无腹腔内粘连形成,补片表面粘连面积占总面积的(6.04±4.78)%,粘连程度为(0.8±0.4);单纯聚丙烯组全部大鼠术后并发腹腔内粘连面积占总面积的(86.61±12.25)%,粘连程度为(3.4±0.6),有5只(5/20,25.0%)大鼠分别于术后2~9d因肠管与聚丙烯粘连引起肠梗阻或肠瘘死亡,两组的术后腹腔内粘连面积和粘连程度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丝素材料能促进腹膜间皮细胞长入,于聚丙烯补片表面腹膜化,形成新的间皮细胞层,可有效降低聚丙烯补片与腹腔内器官发生粘连的程度及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ADSCs)覆膜聚丙烯补片在大鼠体内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培养扩增检测大鼠脂肪干细胞后,将其接种到聚丙烯补片上,体外培养10 d。成年雄性SD大鼠12只,个体质量约(250±20)g,随机分为覆膜补片组和未覆膜补片组,每组6只。分别将聚丙烯补片和ADSCs覆膜聚丙烯补片植入大鼠的腹壁肌肉表面,30 d后观察补片侵蚀、粘连情况,测量补片厚度、硬度、韧性等,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细胞呈长梭形,并形成小集落,呈束状、菊花状或旋涡状生长,活力良好,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干细胞特异性标记CD90表达≥97%。ADSCs在聚丙烯补片上附着生长良好。植入大鼠体内30 d后,ADSCs覆膜聚丙烯补片炎症反应较聚丙烯补片轻,炎症细胞评分[(0.95±0.23)分vs(2.62±0.40)分,P0.05],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生成却更多,分别为[(2.6±0.4)分vs(1.8±0.4)分,P0.05]和[(2.4±0.4)分vs(1.5±0.4)分,P0.05]。30 d后ADSCs覆膜聚丙烯补片的硬度与聚丙烯补片无明显差别[(2.1±0.3)分vs(2.2±0.3)分,P0.05],而厚度[(2.67±0.37)分vs(1.13±0.24)分,P0.05]、韧性[(2.67±0.31)分vs(2.27±0.26)分,P0.05]等均大于聚丙烯补片。结论 ADSCs覆膜聚丙烯补片相较聚丙烯补片植入大鼠体内后可以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增加局部腹壁顺应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聚L-乳酸修饰的聚丙烯补片应用于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补片的防粘连效果。方法聚L-乳酸修饰的聚丙烯补片置入腹腔并覆盖腹腔缺损,同时与聚丙烯补片为对照组,通过腹腔内粘连面积、粘连程度、组织病理学改变等检查了解补片粘连情况。结果单纯聚丙烯组术后死亡率高,剖腹探查发现补片表面与腹腔脏器发生直接粘连,粘连面积广泛,粘连程度重。聚L-乳酸修饰的聚丙烯组补片表面亦有粘连,主要集中在补片边缘粘连面积、程度较轻。结论聚L-乳酸修饰的聚丙烯平片是可行的,动物实验表明聚L-乳酸修饰的聚丙烯补片可以减少动物的腹腔内粘连。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食管裂孔疝是外科常见病症,临床上多采用补片以无张力修补的方式进行治疗。食管裂孔疝的补片修补中补片的选择及其应用效果方面的实验数据仍相对缺乏。因此,本研究通过在大鼠食道裂孔处膈肌组织上分别固定聚丙烯补片和复合补片,比较两种材质补片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以及自身皱缩情况,为临床食管裂孔疝补片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雄性SD大鼠在分离胃部与肝脏相连接组织显露胃食道裂孔后,分别用单丝缝线将轻量聚丙烯补片(聚丙烯补片组)或复合补片(复合补片组)固定于食道裂孔处膈肌组织,或不进行补片固定(假手术组)。分别在术后7、15、30 d时记录每组每只大鼠的体质量和饮食量。观察30 d后处死大鼠,分析补片皱缩程度、粘连强度以及膈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各组大鼠手术前后的体质量及每天进食量均无明显的变化(均P>0.05)。复合补片组膈肌组织与补片的粘连范围及粘连程度分值均明显低于聚丙烯补片组(均P<0.05);两组补片均出现皱缩,但复合补片组术后补片面积明显大于聚丙烯补片组,皱缩率明显低于聚丙烯补片组(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聚丙烯补片组和复合补片组膈肌组织出现局部肌纤维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应用国产善释防粘连复合疝修补片与同类进口产品在腹外疝及腹壁缺损患者中行腹腔内的修补手术,探讨善释防粘连复合补片在腹外疝及腹壁缺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二组,试验组使用善释防粘连复合补片,对照组使用进口同类补片,每组各25例患者。记录二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参数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例数,通过超声检查,记录术后7d及术后3个月补片下内脏移动距离,对疝修补片的防粘连性能做出客观评估,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二组的近期疗效、手术前后临床参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数、近期疗效、手术前后临床参数、术后补片下内脏移动距离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善释防粘连复合补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腹外疝及腹壁缺损腹腔内修补的国产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9.
部分可吸收腹壁疝修补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聚丙烯网(polypropylene mesh,PPM)+壳聚糖膜部分可吸收复合材料修补大鼠腹壁缺损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单纯PPM修补组(Ⅰ组),PPM+壳聚糖膜复合材料修补组(Ⅱ组)和商品化防粘连复合补片组(Ⅲ组)。手术造成腹壁缺损,分别采用上述三种补片修补,术后分期进行腹腔内粘连评分,组织学检查及抗张强度的测定。结果 Ⅰ组大鼠术后各期腹腔粘连明显高于Ⅱ组及Ⅲ组(分别P〈0.05),而Ⅱ组及Ⅲ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下,术后90d观察,Ⅰ组网片表面新腹膜的生长不规则,Ⅱ组网片表面有光滑、完整的新腹膜间皮细胞形成,Ⅲ组网片表面则没有新腹膜形成,而是形成纤维素性包裹层。术后60、90d,三组网片修复腹壁缺损后的抗拉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中利用PPM与壳聚糖膜这两种廉价材料组合后设计的部分可吸收复合网片,可安全放置腹腔,能有效的防止术后的粘连,并维持良好的修复强度,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复合型疝补片在动物模型中的抗粘连作用。方法选用24头实验动物猪,通过腹腔镜在健康家猪腹壁上植入补片,其中12头植入复合型疝补片(研究组),12头植入普通聚丙烯补片(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两次随访并统计分析补片粘连面积和粘连等级。结果术后1个月和3个月,复合型疝补片的粘连面积和等级均低于普通聚丙烯补片(P0.05)。复合型疝补片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粘连面积和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动物模型表明,复合型疝补片抗粘连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结合载银载药的补片在大鼠感染模型中的抗菌效果,对其抑制炎症反应的效果进行评价,进而探讨新型补片降低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发生率的可行性。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普通聚丙烯补片组(A组),新型载银载药纳米颗粒补片组(B组),并制备大鼠腹壁感染模型,将两种补片置于皮下,对比观察2组大鼠术后3、7、14、28 d的伤口感染及愈合情况,并于术后28 d处死大鼠,同时切取补片及其周围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3 d观察到2组均出现炎症反应,伤口红肿、愈合欠佳,A组于术后7、14、28 d,均观察到伤口有脓液渗出,伤口愈合差;B组于术后7 d观察到与A组对比明显伤口无脓液渗出,愈合情况较好,并于14 d,达到完全愈合,无感染迹象。组织病理学观察,术后28 d,光镜下聚丙烯补片组依然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可见毛细血管生长。结合载银载药纳米颗粒补片组组织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IL-6分析,B组较A组炎症反应明显较轻。结论结合载银载药纳米颗粒补片在大鼠腹壁下感染模型中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其远期效果及生物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部分可吸收补片和普通聚丙烯补片在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术后合并症和补片的皱缩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12月,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对60例初发腹股疝患者进行TAPP手术治疗,随机分为二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部分可吸收补片,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聚丙烯补片。结果 60例患者手术无中转,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血清肿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9.75、2.64、27.92,χ2=1.26,P=0.496、0.425、0.235、0.680)。观察组术后慢性疼痛1例(3.3%),对照组3例(10%),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P=0.000)。观察组异物感2例(6.7%),对照组5例(16.7%),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P=0.000)。B型超声实测术后1、3、6、9个月补片横径皱缩变化,二组补片挛缩直径与皱缩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使用部分可吸收补片和普通聚丙烯补片均是安全有效的,部分可吸收补片术后皱缩率低于普通聚丙烯补片,部分可吸收补片术后慢性疼痛和异物感的发病率低于普通聚丙烯补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自固定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腹股沟疝Lichtenstein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行Lichtenstein修补术治疗的120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术中所用补片为普通聚丙烯补片,观察组为自固定补片,术后随访5年。观测并比较2组的临床指标、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期间复发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组VAS评分低于术前,且逐渐降低(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33%,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1例(1.67%),对照组复发2例(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股沟疝Lichtenstein修补术中,自固定补片较普通聚丙烯补片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兔腹壁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兔腹壁缺损的效果,探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健康小白猪1头,取背部及两侧皮肤制备脱细胞真皮基质。26只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体重2.2~2.3 kg,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实验组(n=20)。对照组制备5.0 cm×0.5 cm腹壁缺损,单纯缝合关闭缺损。实验组制备5.0 cm×2.5 cm腹壁缺损,用同样大小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简称"补片")修复,补片基底膜面朝向肠管。术后观察是否有疝形成,比较两组腹腔内脏器粘连情况,以及对照组腹壁肌筋膜单纯缝合处和实验组补片-腹壁肌筋膜吻合处的最大张力,组织学观察补片是否有纤维血管组织长入及其在体内的生物学转归。结果实验动物均无疝形成。术后5周,实验组补片和腹壁融为一体,补片皮肤面和脏器面均有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补片处于新生组织掺入重建过程。实验组1只动物补片和腹腔内脏器粘连较重(2级),5只发生了轻微粘连(1级),12只无粘连(0级);对照组1只轻微粘连(1级),5只无粘连(0级);两组粘连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98,P=0.425)。术后5周,实验组补片-腹壁肌筋膜吻合处的最大张力为(13.0±5.5)N,对照组腹壁肌筋膜单纯缝合处为(13.6±4.0)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0,P=0.683)。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5周,实验组补片中有大量小血管,并有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补片边缘偶见巨噬细胞,补片-腹壁肌筋膜吻合处由纤维结缔组织连接;术后6个月,补片及周围炎性反应消退,胶原纤维结构发生了改建,补片和肌筋膜层由有纤维结缔组织愈合。结论补片修复兔腹壁缺损取得了较好效果,补片-腹壁肌筋膜层愈合,其吻合处的力学强度达到了自体腹壁单纯缝合吻合的力学强度,补片胶原纤维结构发生了改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大鼠腹股沟疝实验模型,对比不同类型的疝修补网片对大鼠生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8.5±0.3)周,体质量(230±35)g。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NC组)、假手术组(SO组)、轻型聚丙烯补片组(LWPP组)、重型聚丙烯补片组(HWPP组)和复合补片组(CM组)。NC组仅给予腹腔麻醉后下腹部脱毛处理,SO组仅分离右侧腹股沟区输精管后逐层缝合切口,而后3组分别实施右侧腹股沟区手术分离输精管,而后用各自相对应补片包绕输精管。术后3个月采集标本并制作病理切片,观察补片对大鼠睾丸、精子和输精管的影响。结果CM组与周围组织及精索轻度粘连,对睾丸输精管损伤较小,生殖细胞质量下降不明显。LWPP和HWPP组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对睾丸输精管损伤严重,生殖细胞质量下降明显,生殖功能受到影响,材质相同的聚丙烯补片中,LWPP的影响程度明显小于HWPP。5组精子活率、a+b级精子、摆动性、线性度、前向性及直线运动精子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O组、CM组、LWPP组及HWPP组精子活率及a+b级精子与N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WPP组及HWPP组精子活率及a+b级精子与SO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WPP组与HWPP组精子活率及a+b级精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大鼠精子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大鼠精子密度、直线速度、曲线速度及鞭打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组、CM组、LWPP组及HWPP组精子密度与N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WPP组及HWPP组精子密度与SO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WPP组与HWPP组精子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大鼠输精管管壁变化分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5组大鼠输精管腔内皱襞个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疝补片对雄性大鼠生殖功能的影响不同,轻量型大网孔补片对生殖功能造成的影响比重量型小网孔补片造成的影响小。CM组较LWPP组和HWPP组对生殖功能的影响小,造成的损伤轻。建议对需行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且有生育要求者,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可推荐使用复合补片。  相似文献   

16.
轻型聚丙烯补片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应用轻型聚丙烯补片与标准型聚丙烯补片进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对比研究,来初步验证轻型聚丙烯补片的应用价值.方法 实验组使用轻型聚丙烯补片,对照组使用标准型聚丙烯补片,每组各30例患者.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参数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36±10)min,术后最高体温(37.16±0.47)℃,术后住院日数(1.9±1.0)d;对照组手术时间(38±9)min,术后最高体温(37.4±0.6)℃,术后住院日数(2.0±0.9)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RP升高的例数和术前与术后24 h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及生化AST、ALT、BUN、Cr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16个月,实验组阴囊积液2例,慢性疼痛1例,未出现局部异物感;对照组阴囊积液3例,慢性疼痛3例,出现局部异物感6例.两组局部异物感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轻型聚丙烯补片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减少术后局部异物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非编织与编织聚丙烯补片在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上海市同仁医院普外科诊治的腹股沟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所有患者均行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prosthesis,TAPP),观察组术中应用聚丙烯非编织3D补片,对照组应用聚丙烯编织3D补片。比较二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及随访情况。结果二组患者均顺利完成TAPP修补术,术中无中转开腹手术患者。观察组手术时间为(36±9)min,住院时间为(1.7±0.2)d;对照组手术时间为(38±8)min,住院时间为(1.6±0.5)d,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发生并发症7例(14.0%),其中感染2例、血清肿4例、异物感1例;对照组并发症8例(16.0%),其中感染2例、血清肿4例、异物感2例;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二组均无腹股沟疝复发,观察组出现慢性疼痛1例(2.0%),对照组出现慢性疼痛6例(12.0%),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丙烯非编织3D补片较编织3D补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疗效与编织3D补片无差异,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机制。方法:将144只小鼠用完全随机方法分成PS-341治疗组64只、模型组40只和对照组40只。PS-341治疗组在造模前0.5h腹腔注射PS-341(0.5mg/kg)0.2mL;模型组造模前0.5h腹腔注射50%DMSO0.2mL(生理盐水稀释);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造模后8h将小鼠处死,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淀粉酶、CRP和LDH,ELISA法检测IL-1β和IL-6。结果:与模型组相比,PS-341治疗组的血淀粉酶、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均明显降低(P0.05),PS-341治疗组血清中IL-1β和IL-6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下降(P0.05,P0.01),治疗组小鼠胰腺病理组织的炎细胞浸润及出血明显减少(P0.05)。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可降低SAP小鼠血清淀粉酶、CRP、LDH和IL-1β/6水平和炎细胞浸润及出血,对SAP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补片修补切口疝术后可能发生感染,采用载药补片预防感染是解决方法之一。通过制备大鼠切口疝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观察固载去甲万古霉素缓释微球聚丙烯补片修补切口疝术后对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去甲万古霉素缓释微球,并将其固载至聚丙烯补片(50 mg/片)。扫描电镜观察去甲万古霉素缓释微球形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微球中去甲万古霉素含量以及补片中去甲万古霉素释放率。取健康10~11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00~250 g;制备切口疝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分别植入固载去甲万古霉素缓释微球聚丙烯补片(实验组,n=20)和聚丙烯补片(对照组,n=20)。术后观察两组大鼠切口愈合情况,3周时处死大鼠取补片及周围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进行炎症程度分级。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示去甲万古霉素缓释微球形态完整,表面平滑;微球粒径较均一,64%微球粒径位于60~100μm;去甲万古霉素载药量为19.79%。固载去甲万古霉素缓释微球聚丙烯补片表面均匀,载药量为(7.90±0.85)mg/cm2,去甲万古霉素体外释放达28 d以上,累计释放率达72.6%。两组大鼠术后均存活至实验完成。22只大鼠切口发生感染,其中实验组2只(10%),对照组20只(100%);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27 3,P=0.000 0)。实验组镜下见局部炎性反应不明显,炎症程度分级Ⅰ级16只,Ⅱ级4只;对照组补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炎症程度分级Ⅱ级3只,Ⅲ级17只。两组炎症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314,P=0.000)。结论固载去甲万古霉素缓释微球聚丙烯补片对大鼠切口疝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具有抗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细菌纤维素补片修复重建兔气管缺损的可行性,为研制细菌纤维素人工气管奠定基础。方法取成年大耳白兔30只,体质量2.5~3.5 kg,制备大小为1.0 cm×0.6 cm(2~3个气管环)的颈段气管前壁、侧壁全层缺损模型。依据修复材料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n=15),分别以直径约为1.2 cm的细菌纤维素补片(6层重叠)以及自体颈部浅筋膜修复重建。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于4、8、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并测量气管狭窄程度,组织学观察并计数新生毛细血管,扫描电镜观察重建管腔处情况。结果术后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只动物死于感染、气管狭窄或气道分泌物潴留所致窒息,其余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大体观察示,两组移植补片逐渐与周围组织粘连,并被结缔组织包裹,见类似滋养血管的小血管;各时间点实验组气管狭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示,随时间延长实验组移植补片及吻合口附近可见连续黏膜上皮细胞生长,且细胞形态逐渐成熟;而对照组黏膜上皮细胞排列松散。各时间点实验组新生毛细血管数均多于对照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示,实验组随时间延长,吻合口处出现连续上皮细胞,并向补片中段爬行;而对照组上皮细胞较实验组少,且不连续。结论细菌纤维素补片修复重建兔气管缺损可行,新黏膜形成早且完整,有望作为人造气管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