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部位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correcteqd QT dispersion,QTcd)的影响.方法 对确诊的130例AMI患者于入院第5~10天行PCI治疗,其中单支血管病变68例(包括左前降支30例、右冠状动脉20例、左回旋支18例),多支血管病变62例,与100例同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分析术前1 d和术后1 d的标准18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QTcd.结果 AMI患者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延长(均P<0.05),且多支血管病变组QTd、QTcd较单支血管病变组延长(均P<0.05).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对QTd和QTcd无明显影响(均P>0.05).PCI术后QTd和QTcd较术前缩短(均P<0.05),而单独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对QTd、QTcd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AMI患者QTd、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且随着血管病变范围增大而变异增大,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对QTd、QTcd无影响.成功的PCI能显著减小AMI患者QTd以及QTcd.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SOTBT)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收集82例急性STEMI行直接PCI治疗患者,根据SOTBT分为3h组、3~6h组、6h组,测量各组PCI术前、术后24h、术后72h心电图QTd及心率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比较各组间QTd及QTcd的变化差异。结果:PCI术前,SOTBT3h组的QTd及QTcd较SOTBT 3~6h组和SOTBT6h组明显延长(P0.05或P0.01);3组PCI术后24h及72h的QTd、QTcd均较术前显著缩短(P0.05或P0.01);术后24h,随着SOTBT的延长,QTd及QTcd缩短值逐渐下降,SOTBT3h组的变化最大,QTd缩短值为(32.5±11.2)ms,QTd平均缩短率为43.6%,QTcd缩短值为(35.5±11.8)ms,QTcd平均缩短率为44.6%,分别与其他2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2hQTd及QTcd在术后24h的基础上有进一步下降,但变化在各组并不显著。结论:直接PCI治疗能显著缩短急性STEMI患者的QTd,与SOTBT 3~6h组和6h组相比,SOTBT3h组QTd缩短更显著,且在PCI术后的最初24h缩短幅度最大,表明急诊PCI患者SOTBT越短,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胡慧英  李志刚 《临床荟萃》2012,27(4):280-283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特点与趋势,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探讨QTd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范围的关系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PCI对其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寻找一种评价PCI术预后的有效无创方法.方法 已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60岁冠心病患者679例,分为冠心病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单支或多支病变,狭窄程度≥50%)536例.对照组(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50%)143例.术前分别描记两组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校正QT离散度(QTcd).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程度≥75%的393例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并再分为3个亚组:单支病变组176例,双支病变组118例,3支病变组99例.对照组: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50%患者143例.PCI各组术前、术后1天、7天,分别检测QTd、QTcd,进行比较.结果 冠心病组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的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QTd和QTcd明显比对照组延长(P<0.01),冠心病3个亚组的QTd和QTcd在术前、术后1天和术后7天均呈逐渐下降趋势,3个亚组在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组术前QTd(48.52±12.35)ms,术后1天(41.23±13.35) ms,术后7天(41.12±12.61) ms,术前QTcd(55.34±15.81)ms,术后1天(48.62±14.93) ms,术后7天(48.23±13.65) ms;双支病变组术前QTd(53.26±16.95) ms,术后1天(44.54±14.63)ms,术后7天(43.96±15.32) ms,术前QTcd(59.41±16.72)ms,术后1天(50.35±15.43) ms,术后7天(49.94±15.35)ms;3支病变组术前QTd(58.43±13.72) ms,术后1天(52.82±13.66)ms,术后7天(52.76±13.32)ms,术前QTcd(65.91±18.53)ms,术后1天(60.21±16.38) ms,术后7天(60.19±15.74) ms.结论 QTd、QTcd在冠心病患者明显升高,PCI术后明显降低,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有关.说明QTd、QTcd可以作为临床上预测心肌缺血,评估PCI术后预后的有效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QT离散度(QTd)变化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住院患者,经检查明确诊断冠心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QTd值变化情况。治疗组运用PIC术,术前术后4~6 h进行标准12导连心电图检查。对照组选择常规保守治疗,检查用药前后4~6 h进行标准12导连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指标。为避免产生人为误差,选择同一组心内科医师和影像学医师进行分析评估。结果两组经PCI术治疗前QTd、QTcd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QTd、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6.29,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QTd、QTcd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t=1.49,0.22,P>0.05)。治疗后4~6 h对照组与治疗组QTd、QTcd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8个月随访观察,对照组3例复发,复发率6.98%;治疗组无复发,复发率0。结论 QTd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冠心病预后情况,QTd值越小,预后越好,复发几率也越小。  相似文献   

5.
张桂娟 《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0):867-868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的关系以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对其影响。方法 选择 2 5例冠脉病变狭窄程度≥ 80 %冠心病患者并对其病变血管实施PTCA术。 3支冠脉中 1支有病变者归入单支病变组 (A组 ,10例 ) ,2支以上有病变者归入多支病变组 (B组 ,15例 )。测定两组患者PTCA术前及术后第 1、第 7天的标准 12导联心电图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结果 术前及术后第 1天B组QTcd显著大于A组 (P <0 .0 1)。术后第 7天A组与B组QTcd无显著差别 (P >0 .0 5 )。术后两组患者的QTcd均显著小于各自术前 (P <0 .0 0 1) ,B组术后第 1天QTcd仍显著大于术后第 7天 (P <0 .0 5 ) ,而A组术后第 1天QTcd与术后第 7天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QT离散度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成功地行PTCA术可明显减少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 ;多支病变QT离散度减少速度慢于单支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记录94例冠心病患者术前及术后第7天的12导同步心电图,对QT、QTc及QTd进行测量及分析。结果:术后QTd及QTcd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差别有高度显著意义。结论:体外循环下CABG术后QTd及QTcd均明显小于术前。QTd和QTcd可作为观察CABG病人疗效和判断预后的便捷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对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病人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分析84例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患PTCA术前、术后一天内所记录的心电图。测算QT间期、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病例分为三组:心绞痛PTCA成功组、心肌梗塞PTCA成功组、心肌梗塞PTCA失败组。分别对三组QTd、QT作术前、术后比较。结果:前二组术后QTd、QTcd较术前显减少(P<0.01).失败组术前、术后QTd及QTcd差异无显性(P>0.05)。结论:成功的PTCA能显减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患的QTd.提示可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从而减少心肌缺血患的死亡率。可以改善患的预后。术后心肌梗塞患删减少可能反映了顿抑或冬眠心肌的“苏醒”。并表明梗塞区内尚有存活心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PC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前后动态心电图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将31例ACS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UA)2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11例]作为观察组;另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健康体检者31例设为对照组,对2组进行24h的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2组患者MTWA的变化。结果 PCI术后,观察组STEMI患者2个通道的MTWA指标高于UA患者和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MTWA可对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但最大的T波电交替值对进行手术前后的监测结果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杰锋  丁嘉宝  崔腾斌  刘一鸣 《临床荟萃》2006,21(15):1092-109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因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激发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ACS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离散度(QTd)密切相关,我们采用12导联心电图测定最长QT间期(QTmax)、校正最长QT间期(QTcmax)、最短QT间期(QTmin)、校正最短QT间期(QTcmin)、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观察支架植入术对ACS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急诊PCI对QT间期离散度的长期影响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及早恢复前向血流后对QT间期离散度 (QTd、QTcd)的长期影响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PCI)术前、随访术后不同时间的QTd、QTcd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与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 (PTCA)和支架植入术前比较 ,术后 2~ 4h的QTd、QTcd虽有下降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 ,而术后 1周、6个月的QTd、QTcd显著减低 ,其后的QTd、QTcd亦无明显变化 ;但出现左心功能不全 (EF≤ 4 0 % )者QTd较之心功能正常者明显延长。结论 急诊PCI治疗使缺血心肌再灌注获得的QTd降低即改善心室复极不均一性的作用是持续的。后期的心功能不良是影响QTd延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离散度 (QTd)的影响 ,及心梗相关动脉再通后对QTd的影响。方法 :回顾 12 5例成功接受PTCA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段的心电图测量 ,对比分析10 6例不适合或因各种原因未行PTCA或溶栓患者 (对照组 )不同时间QTd的变化。结果 :PTCA再通组同对照组比较术前QTd、QTcd均明显延长 ,但两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 >0 0 5 )。PTCA组术后 2 4小时、3天QTd、QTcd同本组术前比较明显缩短 (P <0 0 5 ) ,同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 (P <0 0 1)。结论 :对于AMI患者 ,成功PTCA后QTd和QTcd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的心率变异性与QT离散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郁青  杨志健  陈春  涂静  张馥敏  曹克将 《临床荟萃》2003,18(21):1210-1214
目的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和冠脉造影正常者的心率变异性 (HRV)与QT离散度 (QTd)检查 ,来了解冠心病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和心肌电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心绞痛患者 12 1例 ;心肌梗死患者 5 0例 ;冠脉造影正常者 75例。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前 1天内晨 8∶30~ 10∶30用EPX采样机采样 5分钟心电图 ,经计算机处理得到HRV时域和频域分析结果 ;而QTd的测量则是在同一时间 ,同一安静检查室内同时记录标准 12导联心电图 (纸速 5 0mm/s) ,通过手工测量、计算得到QT离散度和校正的QT离散度结果。结果 心肌梗死、心绞痛患者QTd和QTcd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显著延长 (P <0 .0 5 ) ;且心肌梗死患者QTd和QTcd较心绞痛者亦明显延长 (P <0 .0 5 ) ;心肌梗死的HRV指标超低频段功率谱密度 (ULFP)、极低频段功率谱密度 (VLFP)、低频段功率谱密度 (LFP)、高频段功率谱密度 (HFP)、总频谱密度 (TP)、窦性R R间期的标准差 (SDNN)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及心绞痛患者显著减低 (P <0 .0 5 ) ;其中心绞痛组的HFP、LFP、SDNN亦明显低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 (P<0 .0 5 ) ;3组的QT离散度与HRV均有相关关系 (P <0 .0 5 )。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自主神经活动与心肌电稳定性受损 ,心肌梗死患者更加明显 ;冠心  相似文献   

13.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 (stenting)后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的变化。方法 :对 6 8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75 %而成功行PTCA和stent植入术前 ,术后 (4h、2 4h、1周 )进行同步 12导联心电图检查 ,测量QTd和QTcd ,还同期测量了 6 2例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术前、术后 (4h、2 4h、1周 )的QTd和QTcd。结果 :(1)冠状动脉造影组 :冠状动脉造影后 (4h、2 4h、1周 )与冠状动脉造影前的QTd和QTcd比较均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2 )PTCA和stent植入术组 :PTCA和stent植入术后 (4h、2 4h、1周 )与术前的QTd和QTcd比较均明显缩短(P <0 .0 5 ) ,但术后 4h、2 4h、1周之间的QTd和QTcd比较均无明显改变 (P >0 .0 5 )。亚组分析表明 :多支病变组QTd、QTcd较单支病变组明显延长 (P <0 .0 5 )。单支病变组术后 (4h、2 4h、1周 )与术前QTd、QTcd比较均明显改善 (P均 <0 .0 5 ) ,但术后 4h、2 4h、1周QTd、QTcd相互比较无明显变化 (P均 >0 .0 5 )。单支病变组术后 (4h、2 4h、1周 )与术前比较QTd、QTcd改善率为 78% ,恶化率 15 % ,无变化者 7%。多支病变组术后 (4h、2 4h、1周 )与术前比较QTd、QTcd均无明显变化 (P均 >0 .0 5 )。多支病变组术后 (4h、2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分析了6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患者在发病24 h内就诊,并描记首次心电图,分为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发现两组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均有显著的差异。而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塞分组比较QTd和QTcd未显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后QT离散度(QTd)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间成功实施PCI的AMI患者78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在PCI前及术后2周检测QTd和HRV相关指标,对照组在入组时检测。HRV指标主要包括24 h全部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 min 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及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 MSSD)、相邻R-R间期相差≥50 ms占总窦性心率的百分数(PNN50)等。结果 QTd及QT矫正离散度(QTcd)在正常对照组及AMI患者PCI治疗前后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0.300,F=499.095,P0.05),观察组治疗后QTd及QTcd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与对照组之间有关SDNN、SADNN、r MSSD及PNN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3.068,F=69.145,F=89.471,F=45.27,P均0.05)。治疗前后HRV时域各指标比较,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仍低于正常水平(P0.05)。结论 HRV及QTd联合分析,可对AMI患者诊治和预后做相对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PG)表达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75例ACS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2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1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36例,另取13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OPG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评分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OPG表达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关系。结果 STEMI组OPG水平高于NSTEMI组,NSTEMI组OPG水平高于UA组,UA组OPG水平高于对照组,四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相关性检验显示OPG表达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559,P<0.001)。结论血清OPG可能参与ACS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清OPG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70例行PCI术治疗的高危ACS患者和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血清cTnI和hs-CRP水平。结果术前ACS组血清cTnⅠ、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AMI组、UA组血清cTnⅠ、hs-CRP水平显著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AMI组血清cTnⅠ、hs-CRP水平均高于UA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cTnⅠ和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r=0.561,P=0.001)。结论 PCI术后血清cTnⅠ和hs-CRP水平升高。cTnⅠ和hs-CR可能会做为PCI术后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ST2)在不同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危险分层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ACS患者285例(ACS组),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84例(UA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86例(NSTEMI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15例(STEMI组),以排除ACS的胸痛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为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采用Gensini评分评估血管病变程度,采用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进行风险评估。收集所有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及生化项目检测结果,同时检测其血清sST2水平。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ACS组血清sST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且UA组、NSTEMI组、STEMI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ST2、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GRACE评分是ACS患者近期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1.004、1.019、0.995、0.898、1.009]。根据sST2水平和GRACE评分进行分组后,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ST2中低水平+GRACE评分低危的ACS患者总生存率最高,sST2高水平+GRACE评分中高危的ACS患者总生存率最低。结论血清sST2水平与心肌缺血和坏死的严重程度有关,是ACS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sST2或可作为心脏损伤的新型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循(CPB)心脏瓣膜置换术对心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记录3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同步12导联心电图,观察各时间点QTd值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的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及第3天QTd和QTcd较术前显著延长,以术后第1天最显著(P〈0.01)。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d均〉80ms。结论CPB心脏瓣膜置换术后QTd与QTcd明显延长,提示术后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增加,与手术、麻醉有关。QTd有可能作为预测CPB心脏手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阐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我们记录并分析了我院24例冠心病患者(心绞痛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19例,冠心病心力衰竭3例)行CABG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心电图,测算其QTd和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同时观察其心绞痛缓解程度、心功能改善状况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显示:术前病人QTd、QTcd(91.47±27.57、96.76±25.88ms)均明显高于正常(40~50ms),而术后dl即明显减小(64.80±23.38、76.18±21.12、P<0.001),术后10d基本恢复正常(35.91±11.59、40.19±9.83),且这一结果与其它临床指标明显相关。结论:CABG能有效地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提高心功能;QTd、QTcd无论在CABG术前病情判断还是在术后疗效观察中,都是一项可靠而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