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早期进行眼底检查的临床意义。 方法92例AID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检查及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检查和治疗基础上,还利用眼底彩色照相联合间接检眼镜进行眼底筛查,并比较两组患者的CD4+ T细胞计数水平。 结果观察组46例患者中20例(43.48%)眼底正常,16例(34.78%)单眼发病,10例(21.74%)双眼发病,其中14例(30.43%)患者眼底表现棉绒斑,3例(6.52%)患者眼底表现单纯视网膜出血,4例(8.7%)患者眼底表现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5例(10.87%)患者眼底表现结核性视网膜脉络膜炎,分别有12例、2例、3例和4例患者病情得到控制。观察组中不同类型眼底病变患者CD4+ T细胞计数水平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眼底病恶化时间平均缩短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6.08、P = 0.048)。 结论眼底彩色照相联合间接检眼镜检查在AIDS患者发病早期可准确筛查出眼底病变,同时检测患者的CD4+ T细胞计数水平可为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宝贵资料;亦对提高AIDS眼底病患者诊断率,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眼底病早期筛查中免散瞳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的应用优势。方法利用免散瞳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和常规眼底检测技术筛查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眼科就诊的80例并发眼底病变AIDS患者,采集免散瞳眼底图像后由另一位眼科医师(副主任医师)检查眼底,记录两种检查方法所观察每例患者眼底症状、病变类型及位置。若检查结果不一致,由眼底病专家(主任医师)结合眼底筛查等多种检查手段判定。借助非参数统计Kappa值和打分评定方法分别判定检查方法的一致性。结果入组80例伴有眼底病AIDS患者中,18例(22.5%)患者为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16例(20%)患者为继发视网膜脱离,24例(30%)患者为AIDS视网膜病变,22例(27.5%)患者为视神经病变。利用免散瞳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和常规眼底检测技术方法对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检出结果一致性完全一致(Kappa值=1),对继发视网膜脱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视网膜病变和视神经病变检出一致性良好(Kappa值=0.850、0.886、0.872);与常规眼底检测技术比,免散瞳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查无需散瞳,不接触患者,且拍摄快捷。结论免散瞳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常规眼底检测技术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一致性良好,免散瞳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适用于多种眼底疾病的筛查、诊断和预后评估,提高诊断和治疗效率,对AIDS患者眼底病早期筛查、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国大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住院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疾病谱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的HIV/AIDS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72例住院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57例(8.5%),其中43.9%(25/57)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为首发疾病入院并确诊AIDS。57例患者主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表现有头痛(75.4%,43/57)、发热(68.4%,39/57)、呕吐(52.6%,30/57)、脑膜刺激征(40.4%,23/57)、意识障碍(24.6%,14/57)、肌力下降(24.6%,14/57)以及抽搐(21.1%,12/57)等;对患者进行头颅CT和(或)MRI,血液、脑脊液常规、生化、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部分患者行病理检查。34例(60.0%)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50个/mm~3,18例(31.2%)患者CD4~+T细胞计数为50~200个/mm~3,5例(8.8%)患者CD4~+T细胞计数≥200个/mm~3。32例(56.1%)有病原学及病理组织学诊断依据,其余为临床诊断。诊断为隐球菌脑膜炎28例(49.1%),不明原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9例(15.8%),脑白质病变5例(8.8%),脑脊髓炎3例(5.3%),结核性脑膜炎3例(5.3%),艾滋病相关性脑病2例(3.5%),弓形虫脑病2例(3.5%),不明原因急性脑梗塞2例(3.5%),脑萎缩2例(3.5%)以及脑肿瘤1例(1.7%)。经病原及综合诊疗好转出院41例(71.9%);死亡患者16例(21.8%),主要是接受诊疗较晚的隐球菌脑膜炎重症患者(6例)和不明原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5例)。结论本组HIV/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绝大多数处于艾滋病期,以隐球菌脑膜炎最多见,疾病谱较广,病死率高。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痛、发热、呕吐、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肌力下降和抽搐等。及时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原学、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尽快明确诊断,采取相应诊疗措施,能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在视网膜挫伤预后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视网膜挫伤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视觉诱发电位(VEP)、FFA进行检查,并全部随访51例患者的视力变化。结果挫伤的眼睛其VEP P100波振幅明显降低,潜伏期明显延迟;治疗后VEP P100波振幅、潜伏期均明显改善(P<0.05);FFA检查混合性损伤32眼,单纯性损伤19眼,其中38眼表现为视网膜震荡,14眼表现为视网膜出血,5眼表现为脉络膜裂伤,4眼表现为黄斑裂孔,8眼表现为视神经挫伤。治疗后1个月复查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显示,51眼中,视盘渗漏1眼,周边视网膜血管仍有渗漏者3眼,视网膜新生血管未退行1眼。结论VEP、F-ERG及FFA检查均可对眼挫伤患者进行有效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情况联合或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急性视网膜坏死(ARN)患者的眼底表现。 方法对9例ARN患者均进行OCT检查、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前节检查、散瞳后间接检眼镜检查、彩色眼底照相、视野、角膜内皮检查、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观察OCT眼底变化。 结果9例患者共11只眼眼底检查发现玻璃体混浊、中周部视网膜见面积不等的斑片状视网膜坏死融合区、视网膜血管闭塞呈白线状。ARN患者临床诊断依据典型眼底表现:黄白色视网膜坏死病灶、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病变、前房和玻璃体腔炎性细胞等。对确诊的ARN患者静脉注射阿昔洛韦行抗病毒治疗,出现视网膜脱离时采取玻璃体切割手术。 结论OCT彩色眼底照片上观察到的特定病变与其OCT图像一致。通过OCT对ARN患者早期确诊,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可显著改善ARN患者的视功能,提高疗效及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类型,以提高对AIDS合并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神经外科手术收治的36例AIDS合并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脑脊液检查指标、脑活体组织检查以及临床表现。分别根据患者中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理学类型进行分组。 结果颅内占位性病变AIDS患者占同期入院患者的1.45%。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头疼、呕吐、肢体障碍和意识障碍等。无特殊病原体感染的HIV脑病患者16例(44.4%);脑实质感染性病变患者12例(33.3%),其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6例(16.7%),真菌感染者3例(8.3%),弓形虫感染者1例(2.8%),巨细胞病毒感染者1例(2.8%),梅毒感染者1例(2.8%);发生颅内肿瘤患者8例(22.2%),其中弥漫大B淋巴细胞瘤患者4例(11.1%),Burkitt淋巴瘤患者3例(8.3%),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1例(2.8%),经治疗后,好转者27例(占75%),无变化者5例(占13.9%)和死亡4例(占11.1%)。36例患者中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 50个/μl者20例(55.6%),50~100个/μl者7例(19.4%),100~200/μl者5例(13.9%),> 200个/μl者4例(11.1%)。HIV脑病与脑实质感染性病变、颅内肿瘤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HIV脑病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其他两种病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4、P = 0.31,F = 0.17、P = 0.26)。 结论AIDS合并颅内占位性病变病理类型复杂,HIV脑病发病率最高,其次是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当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 200个/μl时,应尽早行脑活体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使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HCV)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的特征。方法接受干扰素治疗后出现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共24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散瞳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检查。眼底检查由具有丰富经验的眼底病医生完成。观察所有患者的眼底病变特征。结果本研究24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8例,男女比例为2:1;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8士14)岁。24例患者中有35只眼眼底异常,双眼发病13例,单眼发病11例。12例患者使用后出现视物模糊。眼底检查中:35只患眼中17例23只眼,占患眼的65.7%;眼底表现为单纯棉绒斑,单纯视网膜出血2例2只眼,占忠眼的5.7%;棉绒斑合并视网膜出血8例10只眼,占患眼的28.6%。棉绒斑及出血多位于视盘旁颞上或颞下血管附近,少数可散布于全后极部血管旁;其出血部位多位于棉绒斑旁,表现为后极部火焰状、点状出血或Roth斑。结论干扰素所致眼底视网膜病变最常见的特征为棉绒斑,使用后建议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肾性高血压的眼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底动脉是全身细小动脉中唯一能直接观察之血管,通过观察眼底血管、视乳头、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及黄斑部的改变可帮助了解肾脏病变损害的程度。因此眼底检查可作为肾脏病变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 本组共观察肾性高血压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32~40岁9例;41~50岁11例;51~60岁10例。病程0.5~18年。  相似文献   

9.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琳  王彦 《护理学杂志》2002,17(12):911-911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是眼底疾病检查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眼底病的诊断、治疗有特殊的意义。我院于 1999年 3月至 2 0 0 1年 10月共行FFA 2 0 4例 ,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0 4例中 ,男 137例、女 6 7例 ,年龄 13~ 79岁。经FFA检查后诊断为黄斑部病变 6 8例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4 8例 ,视网膜血管阻塞 4 5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9例 ,其他眼底病变 4例。经临床验证诊断符合率为 97.5 %。1.2 检查原理及意义  FFA的基本原理是在眼底照相机上装有特殊滤光片系统 ,将荧光素钠 (造影剂 )注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300例(273只眼)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皆用检眼镜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两种检查方法。结果采用检眼镜检出病变数153例,病变率为56.05%;后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发现FFA检出病变数251例,病变率为91.94%,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诊断正确率较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FA检查病变种类主要包括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55例,占病变数的21.91%;增生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73例,占29.08%;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65例,占25.91%;糖尿病性黄斑病变35例,占13.94%;糖尿病性视神经乳头病变23例,占9.16%。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对前置镜不能发现的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做出确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2例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经手术治疗的62例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占神经外科同期收治的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28.4%(62/218),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颅内高压、功能障碍、头晕以及癫痫。32例(51.6%)患者接受分流术,11例(17.7%)患者行病变活检术,19例(30.6%)患者开颅行颅内占位切除术。经实验室检测及术后病理确诊的62例患者中真菌感染33例(53.2%),病毒及梅毒肉芽肿感染各1例(1.6%),寄生虫感染5例(8.1%),结核分枝杆菌感染8例(12.9%),细菌感染4例(6.5%),不明原因感染9例(14.5%),混合性感染1例(1.6%)。经手术治疗后,46例(74.2%)患者好转,14例(22.6%)患者无变化,2例(3.2%)患者放弃治疗。 结论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谱广泛,临床表现以发热、颅内高压、功能障碍、头晕、癫痫为主,真菌感染发病率最高,手术干预为此类疾病诊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提高其诊疗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眼部并发症及眼部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眼部并发症,总结其护理方案。 结果19例患者(37只眼)出现视乳头水肿,6例患者(12只眼)出现视神经萎缩,2例患者(4只眼)出现脉络膜病灶,3例患者(6只眼)出现复视,1例患者单眼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11例患者眼底正常。42例患者(84只眼)中17只眼视力为光感~0.1,12只眼视力为0.12~0.3,视力≤ 0.3的患眼占总数的34.5%,55只眼视力为0.4~1.0。 结论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颅内压、视力及眼底变化,对低视力患者加强生活技能及视力的训练,有利于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艾滋病(AIDS)患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免疫缺陷程度合并肛周尖锐湿疣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对50例AIDS患者与HIV感染者合并肛周尖锐湿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检测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不同,分为AIDS患者组23例(CD4≤200/ul)和HIV感染组27例(CD4〉200ul),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显示,AIDS患者组的CD4T淋巴细胞数和CD4/CD8比值,明显低于HIV感染组(P〈0.05);AIDS患者组15例合并其他感染(15/23,65.2%),8例形成肛周巨型尖锐湿疣(8/23,34.8%),其中2例发生癌变。AIDS患者组手术切除肛周尖锐湿疣后3个月内有8例复发(8/23,34.8%);HIV感染组6例合并其他感染(6/27,22.2%),1例巨型尖锐湿疣(1/27,3.7%),术后3个月内4例复发(4/27,14.8%)。结果表明,AIDS患者容易形成巨型尖锐湿疣而且容易发生癌变,容易合并其他感染。电刀彻底切除病变结合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CNS)机会性感染(OIs)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的153例临床诊断为AIDS并发CNS OIs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随访半年,根据半年内患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DS并发CNS OIs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153例AIDS并发CNS OIs患者疾病诊断依次为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73例(47.7%),不明原因CNS感染27例(17.6%),混合感染性CNS疾病14例(9.2%),CMV性神经系统疾病12例(7.8%),弓形虫脑病12例(7.8%),结核性脑膜(脑)炎9例(5.9%),神经梅毒5例(3.3%),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脑炎1例(0.7%)。经对因和(或)对症治疗后,102例(66.7%)患者病情稳定,51例(33.3%)患者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肌力下降、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计数< 25个/μl、并发EB病毒(EBV)血症均为AIDS并发CNS OI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00、0.014、0.012、0.005)。 结论AIDS并发CNS OIs的疾病诊断种类较多、诊疗难度大,且病死率高。CNS功能严重受损、免疫功能严重缺陷、并发EBV血症是AIDS并发CNS OIs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需对上述高危患者进行早期筛查,早期发现CNS OIs并及时针对治疗可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白内障患者经系统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围手术期感染控制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10例AIDS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术前基本资料及手术前后采取的感染防控方法,探讨其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结果对10例AIDS合并白内障患者行HAART后,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至196~745个/μl,病情稳定,无并发症发生;其中8例患者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1例患者合并黄斑前膜,另外1例患者合并视网膜脱离,二者均给予玻璃体切割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术。10例AIDS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 结论AIDS合并白内障患者手术前给予系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并严格执行术前消毒,术中无菌操作、术后观察及换药,可有效防止AIDS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Nephropathies associated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HIVAN) are characterized by gross proteinuria, lack of change in blood pressure, and various histologic lesions. The present study prospectively measured microalbuminuria in 72 HIV-seropositive patients (3 asymptomatic, 32 AIDS-related complex, 37 AIDS) screened for Phase I clinical pharmacology studies. There were 14 patients (19.4%) that had abnormal urinary levels of microalbumin; 7 of these patients (50%) had proteinuria similar to those values found in diabetic nephrotic syndrome. Microalbumin levels were not correlated with race, sex, risk factors of AIDS, disease history, or concurrent drug therapy. In contrast, urinary microalbumin levels were correlated with CD 4 T-cell and WBC counts,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and beta 2-microglobulin levels, suggesting an association between AIDS progression and microalbuminuria. By monitoring urinary microalbumin levels, those patients suscepti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phrotic syndrome could be identified and prophylactic measures initi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