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对儿童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42例接受标准化屋尘螨SIT的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儿童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治疗前、治疗1年后均进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测定血清屋尘螨和粉尘螨特异性IgE水平、进行肺功能测定和自觉症状评分.结果 治疗1年后屋尘螨和粉尘螨的皮肤指数和自觉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0.05),而治疗前后屋尘螨和粉尘螨特异性IgE水平、肺功能(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最大呼气中段流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儿童给予SIT1年后其皮肤敏感性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但对气道炎症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标准化尘螨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SCIT)对尘螨过敏性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远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本文为干预效果的长期随访的病例系列报告。对尘螨过敏性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开始接受标准化SCIT治疗(T0)至疗程≥30个月治疗结束(T1),在T0、T1、T2(T1后的3年)和T3(T1后的6年),均在哮喘专科门诊或通过电话随访,分别以哮喘症状评分(ASS)、鼻炎症状评分(RSS)、鼻炎与哮喘症状总评分(TSS)、药物评分(TMS)、症状药物总评分(SMS)、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和病情改善自我评价量表进行病情估计,ASS、RSS、TSS、TMS评估时点为晚近4周内情况、VAS和病情改善自我评价为患儿或其家长自我感受评估时点为晚近1个月的情况。 结果:2006年4月至2011年6月在哮喘专科门诊诊断为尘螨过敏性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且接受了标准化SCIT治疗≥30个月,T1时点56例,男41例,女15例,平均年龄7.1(5~12)岁。均回顾性收集到T0时点病情评估指标ASS、RSS、TSS和VAS,并计算TSS和SMS。随访至T2时点有51例(男38例)和T3时点有45例(男33例)采集到了本文全部病情评估指标。T1时点不同病情评估指标较T0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反映病情评估的2个组合指标(TSS和SMS)前后相临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情改善自我评价量表中,变应性鼻炎与哮喘T1时点(18.5% vs 75.0%)、T2时点(31.2% vs 84.0%)、T3时点(39.5% vs 8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情改善自我评价量表病情评估变应性鼻炎明显差于哮喘。T3时点女生的RSS、TSS、SMS明显低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标准化SCIT治疗能使尘螨过敏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的哮喘、鼻炎症状明显减轻,用药减少,VAS评分降低,在停止治疗后的6年仍能维持长期疗效。女性患儿比男性患儿在鼻炎哮喘症状以及症状用药评分方面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尘螨过敏性哮喘患儿特异性免疫治疗(SIT)疗效的因素。方法:监测99例哮喘患儿接受标准化屋尘螨SIT半年(S1期)、1年(S2期)、1年半(S3期)、2年(S4期)以后的哮喘控制水平,分析患儿初诊年龄、哮喘病程、哮喘程度分级、初始血清特异性(sIgE)浓度、是否合并过敏性鼻炎或异位性皮炎、是否合并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及疗程中出现局部和全身副作用情况对哮喘控制水平的影响。 结果:随着SIT疗程的进行,临床控制病例显著增加,未控制病例则明显减少(P<0.01);患儿初诊年龄在S1和S3期,以及合并过敏性鼻炎或异位皮炎在S1期均显著影响了哮喘的控制水平(均P<0.01);SIT治疗各期临床控制组的初始血清sIgE浓度均显著高于临床未控制组(均P<0.05);S1和S2期初始哮喘程度分级较高的患儿较初始哮喘程度分级较低的患儿达到临床控制的比例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SIT的长期疗效可能与疗程长短及总剂量呈正相关;治疗前初始血清sIgE浓度高的患儿较浓度低的患儿可能更早达到临床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并发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70例变应性鼻炎并发支气管哮喘的儿童,根据知情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治疗18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肺功能指标及变应性鼻炎评分,并统计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18个月后,观察组患儿FEV1、FEV1/FVC、FVC、PEF及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与体征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较轻微.结论 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并发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明显,可改善患儿预后,且安全可靠,值得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哮喘合并鼻炎的效果,分析特异性免疫治疗期间病情反复的原因。方法 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变应性哮喘合并鼻炎的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8例在哮喘规范化防治基础上联合粉尘螨注射液特异性免疫治疗,而对照组24例以吸入激素等规范化防治为主。评价两组患儿治疗6个月、1年、2年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哮喘最大呼气流量(PEF)、汉化版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量表(Ch-CACT)结果和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第2年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和呼吸道感染情况,并分析特异性免疫治疗期间病情反复的原因。结果 治疗第2年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和呼吸道感染次数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2年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哮喘PEF测定结果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Ch-CACT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1年、2年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治疗组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评分和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免疫治疗期间导致病情反复的常见原因为气候因素、呼吸道感染、合并副鼻窦炎及不适当的居室清扫等。结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能改善哮喘患儿的PEF及Ch-CACT评分,能明显改善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及VAS评分,是一种防治变应性哮喘合并鼻炎持久有效的方法。气候因素、呼吸道感染及合并副鼻窦炎是导致特异性免疫治疗期间病情反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NK细胞活性在小儿哮喘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敏  马恒贵  曹兰芳 《临床儿科杂志》2007,25(12):1011-1013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在小儿哮喘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分别检测尘螨过敏的哮喘患儿58例、正常对照组儿童30例NK细胞活性,并对哮喘患儿进行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治疗前后检测其NK细胞活性及总IgE。结果哮喘患儿的NK细胞活性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尘螨特异性免疫前较特异性免疫后的哮喘患儿的NK细胞活性显著增高(P〈0.01),总IgE显著降低(P〈0.01)。结论NK细胞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特异性免疫疗法有助于NK细胞活性增强,降低总IgE水平,从而减少哮喘的发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门诊哮喘患儿中肥胖者所占比例;探究肥胖与肺通气功能的关系。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哮喘专科门诊就诊的2343例哮喘儿童,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肥胖组358例(15.3%)、超重组476例(20.3%)及体重正常组1509例(64.4%)。检测3组患儿治疗前、随访及规范化治疗1年后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1秒率(FEV1/FVC),用力呼气流量(FEF)占用力肺活量的25%,50%,75%(FEF25%、FEF50%、FEF75%),呼吸峰流速(PEFR)。结果 358例肥胖哮喘患儿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307(85.8%) vs. 51(14.2%),P<0.01];随着BMI增加,哮喘患儿FEV1/FVC明显降低,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3.3±9.04 vs. 81.54±9.08 vs. 80.26 ±8.66, F=3.41,P=0.03);随访期间,各组哮喘患儿肺功能组间无明显差异;与初诊时基础肺功能相比,每次随访各肺通气功能参数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1年后,肥胖组哮喘患儿FEF75%明显低于超重组及体重正常组(0.70±0.26 vs. 0.65±0.24 vs. 0.60±0.25,P=0.04)。结论 在肥胖哮喘患儿中,男性多见;BMI增高与FEV1/FVC降低有关,且降低规范化治疗对哮喘患儿肺功能的改善效应,表现为治疗1年后肥胖患儿FEF75%较正常体重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
廖旺  陈亮  白珺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999,22(11):1204-1208
目的 分析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的全身不良反应(SR)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儿科收治的支气管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患儿1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所有患儿SCIT过程中SR和局部不良反应(LR)的发生情况,分为SR组(n=31)及对照组(未发生SR及LR的患儿,n=142),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发生SR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对198例患儿的8 157次SCIT注射中,共有25(12.6%)例患儿发生31例次(0.38%)SR,其中Ⅰ级SR 18例次(58%),Ⅱ级SR 10例次(32%),Ⅲ级SR 3例次(10%),无Ⅳ级S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时合并食物及吸入过敏原的多重过敏、尘螨sIgE 6级、总IgE 6级、既往LR发生史是SR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SCIT治疗哮喘和/或过敏性鼻炎的SR发生率低,安全性良好。对同时合并食物及吸入过敏原的多重过敏、高敏状态(尘螨sIgE 6级、总IgE 6级)、既往局部不良反应发生史者需警惕SR发生。  相似文献   

9.
廖旺  陈亮  白珺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0,22(11):1204-1208
目的 分析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的全身不良反应(SR)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儿科收治的支气管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患儿1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所有患儿SCIT过程中SR和局部不良反应(LR)的发生情况,分为SR组(n=31)及对照组(未发生SR及LR的患儿,n=142),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发生SR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对198例患儿的8 157次SCIT注射中,共有25(12.6%)例患儿发生31例次(0.38%)SR,其中Ⅰ级SR 18例次(58%),Ⅱ级SR 10例次(32%),Ⅲ级SR 3例次(10%),无Ⅳ级S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时合并食物及吸入过敏原的多重过敏、尘螨sIgE 6级、总IgE 6级、既往LR发生史是SR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SCIT治疗哮喘和/或过敏性鼻炎的SR发生率低,安全性良好。对同时合并食物及吸入过敏原的多重过敏、高敏状态(尘螨sIgE 6级、总IgE 6级)、既往局部不良反应发生史者需警惕SR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动态观察屋尘螨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哮喘患儿的肺功能和免疫学影响。方法:屋尘螨过敏的轻中度哮喘患儿32例,分成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7)。治疗组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同时加用屋尘螨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照组仅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检测治疗前、治疗后3月、6月、12月、18月、24月肺通气功能,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2月及24月哮喘发作次数并测定血清总IgE、屋尘螨特异性IgE、屋尘螨特异性IgG4、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IL-10、IL-4及IFN-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后肺通气功能各项参数稳定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无哮喘急性发作病例的百分率治疗后高于治疗前,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治疗后屋尘螨特异性IgG4高于治疗前,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P<0.01);治疗后血清总IgE、屋尘螨特异性IgE、ECP、IL-10、IL-4、IFN-γ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屋尘螨过敏的轻中度哮喘患儿经屋尘螨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2年后,肺通气功能保持正常或接近正常,无哮喘急性发作病例增加,可能与血清屋尘螨特异性IgG4浓度增高有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9):715-719]  相似文献   

11.
Cao LF  Lu Q  Gu HL  Chen YP  Zhang Y  Lu M  Qian YQ  Li L  Xu YP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10):736-741
目的评估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粉尘螨滴剂”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及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78例年龄4—18岁粉尘螨过敏的哮喘和(或)鼻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39例)和安慰剂组(139例),分别给予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或安慰剂,在治疗第2,3,4,6,10,14,18,22周进行随访,治疗第25周结束临床观察。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哮喘和鼻炎症状与体征评分、用药计分、肺功能及各项实验室指标、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比较,并在试验结束前让患儿进行疾病转归的自我评价。结果(1)278例研究对象中,共251例完成试验;(2)治疗组过敏性哮喘患者PEF日内变异率改变量-1.38,而安慰剂组仅为-0.90(P〈0.05);(3)治疗结束后,过敏性哮喘治疗组应急用药改变量较基线有所下降(x=-0.08),而安慰剂组用药则有所增加(x=0.52),两组用药剂量较基线改变量的差异有显著性(W=-2.45,P〈0.05);(4)治疗组鼻炎患者每日症状积分改变量为-1.96,而安慰剂组为-1.03(W=3.90,P〈0.01);(5)鼻炎患者安慰剂组应急用药量较基线改变量为0.01,治疗组为-0.2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1.40,P〉0.05);(6)用药25周以后,两组血清特异性IgE(sIgE)水平较用药前无显著改变,而治疗组的血清特异性IgG4平均水平显著增高(P〈0.05);(7)试验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哮喘轻度发作和局部皮疹。结论“粉尘螨滴剂”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和变应性鼻炎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皮下注射免疫治疗(SCIT)3年对螨过敏性哮喘患儿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对屋尘螨过敏的哮喘(伴或不伴有过敏性鼻炎)患儿90例(5~14岁),随机分成SCIT联合哮喘规范化治疗组(n=45)与仅哮喘规范化治疗的对照组(n=45),观察两组患儿3年治疗中的症状评分、吸入激素的用量、皮肤变应原点刺试验结果、最大呼气流速、血清总IgE的变化。结果:SCIT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第1、2、3年的日、夜间症状评分均较其基线期明显下降(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年下降(P<0.01)。SCIT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第1、2、3年吸入激素剂量均明显低于其基线期(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年下降(P<0.01)。治疗组吸入激素平均剂量于第2年、第3年均低于对照组(P<0.05)。3年治疗结束后,因症状缓解而停止吸入激素比例SCIT治疗组较对照组高(29% vs 20%,P<0.05)。第3年末SCIT治疗组血清总IgE水平较其基线期明显下降(P<0.01),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SCIT治疗对于过敏性哮喘患儿是有效的,并可减少吸入性激素的用量。  相似文献   

13.
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尘螨过敏性哮喘儿童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SLIT)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 ICS)与单独ICS治疗尘螨过敏轻、中度哮喘儿童的临床疗效,为哮喘的联合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案。方法:对尘螨过敏的轻、中度哮喘患儿32例随机分为两组: SLIT组(SLIT联合ICS治疗,18例)和对照组(单独ICS治疗,14例)。两组共30例完成为期1年的临床观察。比较两组患儿ICS给药总量、哮喘日间和夜间症状评分、皮肤点刺试验、肺功能、血清sIgE和sIgG4值、VAS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的差异。结果:SLIT组在1年治疗结束ICS给药总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与对照组相比,SLIT组的日、夜间哮喘症状评分显著降低,肺功能FEF25- 75%值显著增加,sIgE值及VA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点刺反应计分、FEV1及sIgG4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随访期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SLIT联合ICS治疗在改善尘螨致敏哮喘患儿的日、夜间哮喘症状、肺功能及VAS评分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ICS治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5):344-347]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特异性免疫治疗支气管哮喘(哮喘)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516例年龄4~13岁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其中291例完成1 a舌下免疫治疗(免疫治疗组),非免疫治疗对照组225例.患儿均完成10种常见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点刺试验结果呈阳性反应.免疫治疗组根据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尘螨过敏组80例、尘螨及蟑螂过敏组71例、尘螨及花粉过敏组74例、尘螨及狗毛过敏组66例.应用粉尘螨滴剂进行临床免疫治疗,记录治疗前后哮喘控制问卷(ACQ)评分、鼻炎症状评分、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 1.治疗12个月后,免疫治疗组和非免疫治疗对照组ACQ评分分别为(0.28±0.33)分和(1.07±0.68)分,与治疗前[(1.76±0.75)分和(1.55±0.62)分]比较,分别下降了(74.03±37.66)%和(29.32±44.53)%,2组AC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4.109,P<0.000 1).2.治疗12个月,免疫治疗组和非免疫治疗对照组鼻炎症状评分分别为(0.337±0.479)分和(0.560±0.634)分,较治疗前[(0.899±0.667)分和(0.892±0.688)分]分别有70.8%和39.1%的患儿评分级别降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49,P<0.000 1).3.治疗12个月,免疫治疗组和非免疫治疗对照组治疗哮喘月均用药评分分别为(20.91±18.03)分 和(85.22±47.84)分,与治疗初始月均用药评分[(113.41±35.02)分和(108.86±35.24)分]比较,分别下降了(75.10±28.80)%和(20.60±39.52)%.4.治疗12个月,免疫治疗组肺功能呼气峰流速(预计值百分比)[(91.38±8.82)%]较治疗前上升(8.84±9.64)%.5.免疫治疗结束,免疫治疗组粉尘螨试验阳性级别降低,与非免疫治疗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50,P<0.000 1).6.各免疫治疗亚组ACQ评分、月均用药评分和粉尘螨皮试阳性级别降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与用药相关的皮疹、鼻咽痒和哮喘发作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7%,未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特应性舌下免疫治疗方法安全有效,是治疗儿童哮喘伴变应性鼻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形式的骨钙素在儿童川崎病中的变化,研究其与川崎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12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心血管与风湿免疫科确诊为川崎病的34例住院患儿,根据病程,每例患儿被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对照组20例,检测各组血浆中N端中段骨钙素、羧化不全骨钙素水平,同时分析血沉(ESR)和 C反应蛋白(CRP),比较骨钙素和ESR、CRP在川崎病中的变化。结果 患儿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的血浆羧化不全骨钙素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期为(14.2±0.3) μg/L,亚急性期为(14.4±0.3) μg/L,对照组为(16.3±0.4) μg/L,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患儿血浆N端中段骨钙素的水平无明显变化[急性期为(27.3±0.5) μg/L,亚急性期为(27.5±0.5) μg/L,对照组为(28.3±0.8) μg/L,P均>0.05]。急性期的患儿CRP水平明显高于亚急性期[急性期为(79.1±10.3) mg/L vs.亚急性期为(2.7±0.5) mg/L,P<0.001]。急性期的患儿ESR水平高于亚急性期[急性期为(58.5±4.1) mm/h vs.亚急性期为(49.1±4.7) mm/h,P<0.05]。急性期的患儿血浆羧化不全骨钙素与ESR、CRP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血浆中羧化不全的骨钙素有可能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生、发展,测定其水平有助于儿童川崎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3~14岁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患儿吸入性致敏原分布特征的异同。方法2004-10—2005-10,北京儿童医院对527例哮喘和620例变应性鼻炎患儿进行吸入性致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分析比较检出阳性的致敏原在两组病例中的分布特征。结果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患儿SP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7·8%和78·9%(χ2=0·823,P>0·05)。户尘螨、粉尘螨、交链孢霉、猫上皮、艾蒿是两种疾病主要致敏原。哮喘患儿户尘螨、粉尘螨、混合霉菌的阳性率分别为64·6%、59·8%、8·8%,均高于变应性鼻炎患儿(49·5%、47·9%、3·9%,均P<0·05)。变应性鼻炎患儿杂草花粉和艾蒿的阳性率分别为25·6%、26·0%,均高于哮喘患儿(19·3%、19·3%,均P<0·05)。40·2%的哮喘和46·2%的变应性鼻炎为单致敏原阳性。尘螨霉菌混合致敏及尘螨宠物混合致敏在哮喘和变应性鼻炎中最为常见。结论尘螨、霉菌、夏秋季花粉和宠物是3~14岁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患儿主要吸入性致敏原,两病具有相似的致敏原分布特征,但尘螨及霉菌过敏多见于哮喘,夏秋季花粉过敏多见于变应性鼻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患儿对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2004年12月-2006年2月在育英儿童医院哮喘专科门诊就诊并诊断为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的患儿59例,于治疗前测定其血清屋尘螨特异性lgE(sIgE)、粉尘螨sIgE,应用标准化屋尘螨提取液皮下注射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观察每次免疫注射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同时在每次变应原注射前后30 min测定其呼气高峰流速(PEF).结果 尘螨sIT中59例患儿注射总次数为1 419例次,共发生全身不良反应20/1 419例次(1.41%),局部不良反应1 135/1 419例次(79.98%).患儿发生速发局部不良反应1 043/1 419例次(73.50%),11/59例(18.64%)共发生18/1 419例次(1.27%)速发全身不良反应,13/59例(22.03%)共发生92/1 419例次(6.48%)迟发局部不良反应,2/59例(3.39%)共发生2/1 419例次(0.14%)迟发全身不良反应.治疗中的PEF平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剂量递增阶段PEF平均值上升较平缓,而注射第15次后PEF平均值上升迅速.注射第12次前,治疗前后30 min PEF平均值差距不大,而注射第12次后差距明显增大.48例无速发全身不良反应患儿与11例有速发全身不良反应患儿血清总IgE(TIgE)、屋尘螨aIgE、粉尘螨slg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速发全身不良反应患儿血清TIgE、屋尘螨sIrE、粉尘螨sIgE均明显高于无速发不良反应患儿(U=2.05,2.25,2.75 Pa<0.05).结论 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患儿SIT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办法.在起始治疗完成后,患儿平均PEF值增高明显,自觉症状开始改善.患儿治疗前血清TIgE、屋尘螨sIgE、粉尘螨sIgE值越高,在SIT治疗中发生速发全身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标准化变应原皮肤试验结果与哮喘儿童年龄的关系,为避免接触变应原及进行早期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哮喘门诊2005年6月-2007年1月收治的913例哮喘患儿采用欧州丹麦ALK-ABELLO公司提供的13种标准化变应原皮肤点刺液进行试验,以变应原及组胺所致风团直径比判定其反应级别.分析各变应原的阳性率、皮肤指数(SI)、变应性哮喘的危险因素及各年龄组变应原SI和阳性项数.采用SAS 8.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粉尘螨、屋尘螨和热带螨阳性率和SI分别居前3位.年龄是变应性哮喘的危险因素,其OR值为1.16,95%Cl为1.09~1.24.>5岁哮喘儿童变应原SI显著高于≤5岁哮喘儿童(Z=5.68 P<0.01).2~8岁组哮喘患儿,无论变应原SI还是阳性项数都逐渐增加,其中>5~8岁组哮喘患儿变应原SI和阳性项数水平高且增长快,>8~10岁为高峰平台期,10岁后则呈下降趋势.结论 年龄是变应性哮喘的危险因素.>5岁哮喘患儿的变应原SI显著高于≤5岁哮喘患儿.>5~8岁为变应性哮喘患儿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最佳年龄期.应抓住这个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窗口年龄期,尽早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9.
儿童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常在同一个体共存,两者交互影响疾病进程及疾病严重程度。国内外研究显示给予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患儿糖皮质激素、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皮下/舌下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可协同治疗两种疾病。由于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均为慢性呼吸道疾病,需要长期随访并阶梯性调整用药,因而患儿及照护者的自主评估有助于疾病的协同管理,慢性疾病管理工具对疾病的协同管理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视儿童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协同治疗和管理,对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疾病负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超重和正常体重过敏性哮喘患儿屋尘螨变应原标准化皮下注射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皮肤点刺试验(SPT)尘螨过敏原强度的分析。方法 215例SPT屋尘螨、粉尘螨均阳性的过敏性哮喘患儿纳入该研究,按照体重指数分为超重组(63例)和正常体重组(152例),比较两组标准化皮下注射特异性免疫治疗6个月及1年后屋尘螨、粉尘螨过敏原皮肤指数(SI)变化情况。结果在控制检测时间点变异的情况下,超重组组胺皮丘直径大于正常体重组(P0.05);在控制体重变异的情况下,患儿屋尘螨SI、粉尘螨SI均随治疗时间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及1年,两组屋尘螨SI、粉尘螨SI均可见明显下降,但超重组较正常组下降更显著。结论超重过敏性哮喘患儿对组胺反应更强烈;特异性免疫治疗能降低哮喘患儿尘螨过敏强度;在特异性免疫治疗后1年内,超重过敏性哮喘患儿尘螨过敏程度下降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