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深入撮谷好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枕中方》中指出:“谷道宜常撮。”谷道就指肛门。撮谷道(即撮谷)就是像忍大便那样做提肛缩肛的运动,深入撮谷是一种特殊的撮谷。它的作用使笔者多年的顽疾好转,效果非凡。深入撮谷好有五大好处首先,它可以治愈痔疮。笔者患有严重的痔疮,大便时肛门四处出血,有时还呈喷射状,排便时间长,出血量多,肛门肿成疙瘩,每次大便胆战心惊。后来练深入撮谷后,效果格外明显。练了半个月后,痔疮消失,20多天后大便时间较前缩短了3倍,排便既快又舒畅还干净。其次,深入撮谷能增强肾功能。过去,笔者排尿不畅,现在的排尿次数明显减少,而且排…  相似文献   

2.
《气功》1994,(11)
撮谷道有益老年人健康撮谷道,即做肛门收缩运动,对老年人的养生保健作用显著。老年人每日作数次撮谷道,可以防止静脉瘀血,降低静脉压,增强肛门部位抵抗疾病能力,对老年人易患的痔疮、肛裂、肛门湿疹、脱肛、老年性便秘、慢性肠炎等均有明显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另外,...  相似文献   

3.
梁占生 《养生月刊》2011,32(8):718-719
我已年过花甲,但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腰直脖正,手足灵便,思维敏捷,很少生病,究其原因,应归功于"健身八妙招"。这八妙招虽是小方法,都有大功效,坚持操练,大有裨益。1.撮谷道撮谷道俗称提肛缩肾,就是肛门收缩上提的一种  相似文献   

4.
生活的实践告诉我们吃、喝、拉、撒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身体不舒服,便秘就是"拉"这一环节出现了异常.很多人在出现便秘时,会随便找点泻药对付一下.头几次可能效果不错,于是养成了习惯,一便秘就吃药.在解这燃眉之急的同时,大家往往忽视了一个问题,有些泻药是不能长期服用的.怎么办呢?解决便秘,有一个安全有效的养生方法——撮谷道. "谷道"俗称肛门.古人将肛门称为"五谷残渣之泄道",而"撮"就是做肛门收缩上提之法.  相似文献   

5.
陈周燕  杨晋翔 《中医药导报》2021,27(11):171-174
三焦为行气、水、谷、火的通道,与脾胃联系密切.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为三焦之四道的失常.气道不利包括气之有余、不足、运动失常3个方面.谷道失常实则饮食积滞于胃,虚则无力运化,精微乏源.水道不畅,实则湿邪留滞于脾胃、肠道,虚则水液不能正常代谢布散,致使产生其他病理产物.火道实者,乘其土位,脾胃过度运化,火道虚者,胃无法腐熟水谷.三焦之四道往往相互影响,其生理病理变化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密切关系.临证可三焦并治,治以四道同调之法:上焦通利水、谷、气道,用药轻清上浮;中焦重在化谷道积滞,并且注重中焦气机升降的调理;下焦火道,虚实辨治,同时,通利下焦水道、谷道.此外,临证需结合脏腑功能,酌情加入疏肝、健脾、调肺、补肾之品.  相似文献   

6.
养生十六宜提倡“谷道宜常提”,又称“气宜常提”或“撮提谷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提肛吊裆”动作。做法是,吸气时稍用意用力,提起并收缩肛门及会阴,略停顿再放松呼气,反复5~7次。经常提肛吊裆可升提阳气,气归丹田,温煦五脏而益寿延年,并能防治脱肛、痔疮、阳痿、早泄、遗尿、尿频等疾病,好处多多。  相似文献   

7.
杨珠英  葛亚男 《光明中医》2022,37(4):550-553
目的 探析"理肠撮谷道法"保健操在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福州市中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心理、饮食、生活起居习惯等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理肠撮谷道法"保健操锻炼的...  相似文献   

8.
丁熠红 《科学养生》2011,(10):25-25
提肛,中医称之为撮谷道,古人又称之为提肛功,是一种主动地、有意识地规律性地收缩肛门及会阴部的肌肉,以达到防病健身目的的运动。提肛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养生方法,是我国历代气功家和养生学家在长期生活、劳动以及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来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肛肠疾病中运用较多的提肛运动,始见于马王堆出土医书《天下至道谈》,原称"翕州",古称为"撮谷道",通俗地讲,就是有规律地做收缩肛门及会阴部肌肉的动作,治病消疾延年。唐朝孙思邈医学家对此运动很是推崇,《枕中方》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认为肛门及周围肌肉间歇的处于运动状态对强身健体很是适用。该运动可防治脱肛、便秘、腹泻、痔疮、便血、腰骶疼痛等病症,且对肛肠疾病术后常见的坠胀、切口疼痛、水肿及便秘也有较好的疗效。该运动方法简便、疗效可靠,患者可自觉进行,节约药费,无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须注意,有些情况并不适宜做提肛运动,急症类如崁顿痔、炎性外痔;感染类如肛周脓肿、肛门局部感染;以及身体虚弱、气血不足者。  相似文献   

10.
养生十六宜提倡“谷道宜常提”,又称“气宜常提”或“撮提谷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提肛吊裆”动作。做法是,吸气时稍用意用力,提起并收缩肛门及会阴,略停顿再放松呼气,反复5~7次。经常提肛吊裆可升提阳气,气归丹田,温煦五脏而益寿延年,并能防治脱肛、痔疮、阳痿、早泄、遗尿、尿频等疾病,好处多多。1.经常提肛可以约束尿道,治疗尿失禁。当尿液不由自主、无法控制地由尿道渗漏出来,即为尿失禁,这是很多成年妇女的烦恼。尿失禁的诱因通常是在运动、咳嗽、大笑、大哭时腹压增加,使得膀胱压力突破尿道的阻力,使尿液漏出或膀胱肌肉收缩、尿道…  相似文献   

11.
西贝助便操由贾小强主任医师在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古代中医思想上创立的防治慢性便秘的功法。此功法以中医升清降浊为理论依据,以传统导引术、服气法、撮谷道、摩法、捏脊等疗法为动作基础,运用意念、呼吸、动作配合,对阳明胃经、任脉、督脉、太阳膀胱经相关穴位进行有序导引和推揉,改善脏腑气机升降机能,促进腑气畅通,恢复大肠传导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慢性便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文摘编     
裴仁和在《辽宁中医杂志》1987年第3期上撰文介绍殷子正对腑病的认识及治疗经验。殷子正根据六腑的解剖位置和功能联系,提出六腑三道说。三道指谷道、水道、胆道。谷道包括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观察167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壮医目诊表现以及电子胃镜表现,根据壮医辨证原则将消化性溃疡分为谷道热痧型、谷道血瘀型、谷道虚劳型三种证型,试图从壮医目诊诊断与壮医证型关系、胃镜诊断与壮医证型关系、壮医证型与目诊表现积分关系等角度探讨消化性溃疡壮医目诊表现与证型关系,为壮医辨证论治开辟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壮医药线点灸是壮族先民原创的一种简、便、验、廉的外治疗法,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阐述了壮医药线点灸的概念、壮医对谷道病致病因素的认识、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谷道病的思路及壮医药线点灸对谷道病的治疗与护理实证研究等内容,为拓展壮医药线点灸的临床应用研究范围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壮医学认为,人体谷道、水道、气道、龙路、火路是人体内5条重要通道.三道二路通畅,调节有度,则人体天、地、人三部之气及其与天地之气才能保持平衡协调,达健康状态,若道路阻塞或调节失度,则疾病丛生.并有毒、虚致百病之学说,毒分有形、无形,可伤皮肉,亦可伤脏腑及道、路,而只有虚才易招致毒邪侵袭.若毒邪侵入谷道,致机体三气不能同步,则会导致消化道系统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谷道内药属中医导法。"谷道"指肛门与直肠,"内药"即纳药,即今之肛门和灌肠给药。系将润滑性锭剂、栓剂塞入肛门,或将药液灌肠。近年来,谷道内药已广泛应用于各科临床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现简介如下。常用剂型:(1)通便挺:如"蜜煎方"挺,即以食蜜在铜器内微火煎,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可作  相似文献   

17.
刘某,男,40岁,农民.1993年7月14日酷暑之时,笔者上山采药途中见其坐于路旁猝然晕倒,面青紫赤,大汗淋漓,气粗喘息,不省人事,脉洪大.此乃暑入阳明,迫津外泄,气津两伤之暑厥症,急以撮痧掐穴法救治.1 治疗方法患者仰卧,充分暴露胸腹部.用双手拇指从鼻梁推经印堂至前额发际,反复撮起印堂.再分左右推至太阳穴,揉按数圈后绕过耳后往下推至两肩,并反复抓撮揉按肩筋、三角肌和胸大肌.胸部从膻中分两侧绕乳房推向腰部,同时反复撮起膻中穴和两侧腹外斜肌,撮起处可见紫红痧斑即止.然后抓捏两手臂,并以拇指分别掐合谷穴、人中穴.患者当即苏醒,汗止喘平,脸色紫黄,脉转滑数,即刻可自行坐立,但身热烦渴仍不减.遂予生石膏、鲜荷叶、西瓜翠等量煎服,  相似文献   

18.
养生茶是人体脏腑技能运化的润滑剂、清洁剂、催化剂,养五脏护六腑,促进人体的气道(呼吸道)、血道(动脉血管)、谷道(消化吸收)运化,帮助物质转化为营养,让人体吸收,平衡脏腑机能.  相似文献   

19.
"聚于胃关于肺"是肺系疾病发生的关键病机。胃与肺、"谷道"与"气道"在生理和病理上关系密切。广西壮族居民因天气及地域原因,其肺系疾病发病有其自身特点。基于"聚于胃关于肺"理论,本文运用壮医药"三道两路"理论,从调"谷道"通"气道"论治肺系疾病,收到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下窍给药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包括尿道给药法、谷道给药法、阴道给药法。尿道给药法:指直接将药物插入尿道中,或把药物研成粉末后吹入茎中,或把药物研成粉末,做成纸捻,插入茎中,应注意插入深度,一般为1~3寸之间,多用于治疗泌尿系疾病。谷道给药法:又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