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股前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开发应用股前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提供实践依据及应用价值和适应证。方法 经6例应用股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的临床实践,证实该皮瓣的解剖位置和适用范围。结果 6例皮瓣均成活良好。皮肤颜色、质地接近正常,创面一期愈合。结论 股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大腿、腹股沟区、会阴及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我科自1996年1月至1998年10月,选用5种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6例,皮瓣全部成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四肢各类型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分别应用了5种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的实践.皮瓣最大面积15cm×10cm,最小面积3.5cm×2.5cm.结果8例皮瓣均成活良好,创面Ⅰ期愈合,经6~12月随访,效果满意.结论四肢带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血供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科自2002年9月~2003年10月选用5种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8例,皮瓣全部成活。  相似文献   

5.
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是指以皮神经周围及皮神经内血管网丛为血供的轴型皮瓣.1996年以来,我们应用四肢的6种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膝、踝、腕和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1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13-64岁.平均37岁.挤压撕脱伤7例,碾挫伤4例,火器伤1例,糖尿病足跟溃疡1例.受损部位:腕  相似文献   

6.
带足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92年 Masquelet 等经过解剖研究,提出带皮神经营养血管轴形皮瓣,Bertelli 报道了以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丛供血的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国内王和驹及宋建良报道以带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效果良好。自1994年11月开始,我们应用带足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的足背皮瓣16例,逆行修  相似文献   

7.
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的解剖特点与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自1999年~2003年,在1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下肢标本中,解剖观测股后皮神经血供及其筋膜皮支的分布范围,并设计应用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胴窝、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12例。结果 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主要来源臀下动脉和胴(股)动脉后侧穿支的升皮支,并在股后区形成网状吻合营养股后侧皮肤。本组皮瓣11例全部成活,仅1例皮瓣远端少量坏死,换药后愈合。经2—50个月随访,皮瓣无破渍,膝、髋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是一种修复胭窝、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1991年Brunelli等介绍了应用拇指背尺侧动脉蒂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端缺损.1992年Masquelet首先提出,带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的岛状皮瓣是指皮神经内血管网为血供的轴型皮瓣.  相似文献   

9.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91年Bertelli等通过对前臂内、外侧皮神经伴行血管的研究,提出了皮神经皮瓣的概念;1992年Masqudet等提出了以小腿感觉神经血管束为蒂的岛状皮瓣的概念;此后,不同供区来源的神经皮瓣不断出现,并愈来愈受到重视。自2000年1月至2006年3月,笔者对18例足踝部及小腿下1/3处创伤后软组织缺损患者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国内外都有报道[1,2],我院于1997年开始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取得较好疗效。1应用解剖 腓肠神经约83%[3]由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神经交通支结合而成,17%由其中的一支形成。两神经的汇合部位多位于小腿中(43%)、下(40%)部,偶也可在胭窝或踝部。吻合型腓肠神经从合成处开始到外踝最高点的长度平均为13cm。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伴行,上段小隐静脉与腓肠内侧皮神经伴行。体表投影是外踝、跟腱连线中点与胭窝中点的连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直径为0.6~…  相似文献   

11.
皮神经营养血管(丛)指背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林涧  余云兰  刘光军 《实用手外科杂志》2003,17(3):155-156,T001
目的 报道应用带皮神经营养血管(丛)的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指端侧方缺损及末节截指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手指损伤的部位、形状、面积设计带皮神经营养血管(丛)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19例手指损伤创面。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在术后36小时出现静脉危象,经皮缘拆线,伤口局部滴肝素钠等处理,4天后皮瓣颜色红润,肿胀消退。术后3~12个月随访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该手术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是修复手指创面的较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带脂肪筋膜蒂皮神经轴型皮瓣修复四肢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探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命名问题.方法 自1997年1月2006年3月应用四肢带脂肪筋膜蒂皮神经轴型皮瓣12种修复组织缺损153例.其中股后皮神经轴型皮瓣共6例,腓肠神经轴型皮瓣共66例,腓浅神经轴型皮瓣共20例,隐神经轴型皮瓣18例.足背皮神经轴皮瓣12例,前臂外侧皮神经轴型皮瓣修复手背、手掌软组织缺损4例,前臂内侧皮神经轴型皮瓣4例,拇背皮神经轴型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共10例,食指指背皮神经轴型皮瓣8例,手背尺神经轴型皮瓣5例.结果 移位皮瓣153例,坏死完全2例,部分坏死7例,完全成活率为92.8%.结论 带脂肪筋膜蒂皮神经轴型皮瓣是一种新型、简便、实用的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以股后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在27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股后皮神经伴行血管的行程、外径及皮支分布情况。结果:(1)所有股后皮神经都有来源于知名血管的营养血管伴行。(2)股后皮神经的伴行血管既营养神经,同时沿途又发出多条分支营养皮肤,并与股后穿动脉皮支、动脉的升皮支广泛的吻合。(3)股后皮神经伴行血管穿出深筋膜有一定规律性。结论:股后皮神经伴行血管解剖恒定,口径较粗,具有形成岛状皮瓣顺行或逆行转移的解剖学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以上肢浅表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7,自引:8,他引:29  
对上肢浅表皮神经及其伴行血管与皮肤血供的关系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后,设计出以上肢浅表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方法:新鲜成人上肢标本22侧,从肱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对上肢浅表皮神经及伴行血管进行显微解剖。结果:(1)所有上肢皮神经都有来源于上肢知名血管的营养血管伴行。(2)与上肢浅表皮神经的伴行血管既营养神经,同时沿途又发出分支营养皮肤。(3)皮神经的伴行血管穿出深筋膜的部位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1)上肢浅表皮神经的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血供可靠,静脉回流充分,并可形成逆行蒂或顺行蒂岛状皮瓣。(2)以第2、3掌背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神经行走变异较多,伴行血管不稳定,临床选用时须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临床设计带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提供依据。方法:用显微解剖测量法、标本透明法研究前臂外侧皮神经外科解剖与头静脉的关系以及其神经血管皮肤穿支的位置、长度、对皮神经的营养形式等。结果:前臂外侧皮神经共有4支神经血管皮肤穿支,其全程由神经旁血管和主要动脉共同营养。前臂外侧皮神经前支与头静脉紧密伴行。结论:顺沿头静脉,可切取带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或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用于修复肘部、前臂远端1/3段和腕部等部位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供特点,为临床皮瓣切取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灌注10具20侧新鲜人体标本,对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腓肠神经、腓浅神经、隐神经及其营养血管进行了临床解剖学研究,对其营养穿支动脉来源、分布进行观察. 结果 皮神经营养血管或为一口径较大的营养动脉,伴皮神经随行较长距离;或为由神经表面多个上、下位节段性血管的升支与降支之间形成纵向血管链.前臂内侧、外侧皮神经、腓肠神经、腓浅神经、隐神经分别有尺动脉腕上穿支、桡动脉腕上穿支、外踝上前穿支、外踝上后穿支、内踝上穿支营养,出现率分别为100%、95%、80%、90%和100%. 结论 起自深部主干动脉的血管皮穿支是构成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学基础,它的分布同样遵循“压力平衡”规律.大多皮神经有恒定穿支参加皮神经营养,皮神经营养血管实质上是一种可以预见并易于临床寻找的链式血管.  相似文献   

17.
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及前臂创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临床应用。方法自2006年3月-2009年1月,我科采用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部、腕部、虎口、肘部区域软组织缺损45例。结果本组45例伤口均一期愈合,2例术后第2d远端肿胀,呈紫红色,并有水疱,经手术探查发现蒂部旋转时过紧,经调整后3d,皮瓣颜色红润;7例术后第3d皮瓣肿胀加重,全皮瓣紫红色,伴头静脉充盈怒张,皮下结扎头静脉后,症状逐步改善。本组术后随访3~18月,皮瓣外形满意,无臃肿,皮瓣恢复部分感觉,手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手部、腕部、虎口、肘部区域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踝部及小腿下1/3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自1999年6月~2003年6月,对足部、踝部、小腿下1/3软组织缺损者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6例。面积最大12 cm×7 cm,最小5 cm×3 cm,平均8 cm×5.5 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0个月~3年,皮瓣质地较好。[结论]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足部、踝部及小腿下1/3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In patients with hand or foot injuries, the delay procedure of the reverse pedicled venous flap was applied, including the loose areolar tissue around the pedicle vein. As preliminary clinical observations, fiv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delay and th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four patients without delay. The delay procedures were two types: type 1 was circumferential incision with ligature of the proximal vein, and type 2 was a bipedicled flap without ligature of the pedicle vein. Two weeks later, the flap was transferred to the defect. In 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out delay, the maximum limit of the perfectly survived flap sizes was 4.0 × 2.0 cm. However, in 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delay, the perfectly survived sizes were 5.0 × 3.0 cm and 10 × 4.0 cm in type 1 delay and 12 × 5.0 cm in type 2 delay. The delay procedure appeared to stabilise the reverse pedicled venous flap and to exp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20.
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深度烧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总结分析用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深度烧伤的疗效。方法 应用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治疗手指深度烧伤 15例。结果 全部皮瓣成活良好 ,皮瓣最大面积 5cm× 3cm ,最小面积 3cm× 2cm ,经随访外观功能感觉均满意。结论 该皮瓣血供可靠 ,不损伤知名血管 ,能满足指端修复需要 ,供区损伤小 ,操作简单 ,易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