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内服、外敷、敷贴三联疗法对老年原发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安全性,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中医药综合治疗老年痛风性关节炎寻找理论依据。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老年原发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按组间均衡一致原则,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在基础治疗之上,治疗组予中药三联疗法,对照组予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口服。检测实验室指标(WBC、N%、ESR、CRP、UA)及采用ELISA法检测IL-1β、IL-18水平,并就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两组在WBC、N%、CRP,ESR方面,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在UA方面,组内比较治疗组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②ELISA法检测IL-1β、IL-18表达:两组组内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安全性监测指标:中药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对照组33.33%。治疗组病例在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统计方面低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温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尿酸的影响,寻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治疗组)和西药组(对照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温针灸及口服西药2种方法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尿酸的变化,然后进行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西药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5.0%、75.0%;治疗组能显著降低血尿酸值、症状积分指标(各项指标其自身前后对比及与西药组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针灸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且对血尿酸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四妙散痛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西药治疗对照比较.方法 将12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饮食指导及口服双氯芬酸缓释胶囊、别嘌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四妙散痛方,两组治疗1周后观察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6%;对照组为7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尿酸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组尿酸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四妙散痛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电针配合刺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配合刺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将67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配合刺血疗法组(治疗组)34例和西药组30例,分别采用电针配合刺血疗法及口服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有效率、疼痛积分及血清尿酸的含量。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镇痛效果及降低血尿酸效果均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电针配合刺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能减轻疼痛、降低血尿酸含量,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结合西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痛风性关节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以秋水仙碱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敷。3天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积分比较,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积分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外敷结合西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火针配合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采用火针配合口服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及别嘌呤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平均疼痛积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81.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平均疼痛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平均疼痛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配合中药是一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刺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单纯刺血疗法,对照组采用口服消炎痛治疗,疗程为10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症状体征积分的变化,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4%,两组在降低血尿酸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改善患者关节疼痛、红肿压痛及功能障碍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刺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不仅能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口服西药相比,它能更好地改善痛风患者关节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痛风性关节炎患者2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钠和别嘌呤醇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服用中药活血化瘀和通络止痛汤,并熏洗患处。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血尿酸以及血沉值显著降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中西医疗法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针药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客观评价针药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接受针刺加麻黄左经散治疗,对照组60例接受消炎痛加别嘌呤醇治疗,疗程均为15天。观察2组患者疗效及临床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54.41%、33.33%,总有效率分别为89.71%、65.00%,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治疗后BUA、ESR、CRP、尿pH值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症状积分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胆固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未出现副反应,对照组中4例出现不良反应(P〈0.01)。结论:针药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热痹熏洗剂熏洗治疗急性痛风性湿热痹阻型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急性痛风性湿热痹阻型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20例给予热痹熏洗剂熏洗治疗,对照组20例给予扶他林乳胶剂外搽治疗,疗程均为10天。结果:治疗组临床愈显率为90.0%,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愈显率为35.0%,总有效率为9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0天后,两组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积分、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在关节疼痛、症状体征总积分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关节肿胀积分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尿酸、血沉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的血尿酸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热痹熏洗剂熏洗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较好的止痛消肿疗效,并能降低血尿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①实验组痊愈率,总有效率,一年复发率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x2=4.126,P〈0.05;x2=5.754,P〈0.05;x2=6.563,P〈0.05;x2=4.444,P〈0.05),副反应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②实验组血尿酸(uA)和血沉(ESR)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t=47.586,P〈0.05;t=9.357,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冠养心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以通冠养心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2例,并设消心痛治疗50例对照观察。结果: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2%。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0%。两组对比,在缓解症状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心电图改变方面,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9%,西药组总有效率为50%,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在超声心动图指标的改善方面:在左室收缩功能改善方面,中药组优于西药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泵功能改善方面,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在左室舒张功能改善方面,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在高血脂的改善方面,中药组治疗前后有显著改变(P<0.05)。西药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改变(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穴位按摩联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产后尿失禁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产后患者400例,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0例,分别给予中医穴位按摩、盆底康复训练、中医穴位按摩结合盆底康复训练和无治疗措施空白对照组。采用不同的方式对4组患者分别治疗3个月,其中随访观察2个月,采用盆底肌力测试对比分析4组患者产后尿失禁治疗效果,归纳中医穴位按摩结合盆底康复训练方式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结果:治疗3个月后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对照组尿失禁患者的发生率分别为4.0%、6.0%、1.0%、22.0%,3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4组患者盆底肌肉张力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中西医结合组与其他3组比较,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升高(P0.05);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穴位按摩联合盆底康复训练是用于产后患者尿失禁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临床在面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时,给予其实施清热利湿法治疗后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在近期内收治的64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实施西医药物进行治疗,该组患者记为西医组;另对同期收治的65患者增加实施中医清热利湿治疗,该组记为结合组。结果:西医组与结合组患者在服药治疗后,其血尿酸检测结果较服药前有明显改善,但结合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西药组(P〈0.05);在疗效方面,结合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48%(62/65),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临床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增加实施中医清热利湿治疗后的疗效是理想的,应广泛开展实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痛风方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洛索洛芬钠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痛风方。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69.97%(P<0.05)有显著意义。缓解疼痛,血尿酸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痛风方对痛风性关节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系列痛风颗粒联合金黄膏分期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系列痛风颗粒分期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方法 将90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60例)和西药组(30例)。中药组急性期予虎杖痛风颗粒、外用金黄膏,缓解期予茵连痛风颗粒;西药组急性期予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外用金黄膏,缓解期予苯溴马隆片,治疗观察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期间内症状严重程度积分、显效时间、急性期显效率、复发率、血尿酸(BUA)、尿尿酸(UUA)、SCr、BUN、TG、TC、FPG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本组前一时间点比较,两组症状严重程度积分均降低(P〈0.05)。两组急性期显效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UA、UUA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TG、SCr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SCr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复发率(3.3%,2/60)低于西药组(20%,6/30, P〈0.05)。结论 系列痛风颗粒能促进UUA排泄,降低间歇期BUA水平,具有良好的预防复发作用,虎杖痛风颗粒能显著改善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炎症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生脉胶囊及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对两者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NYHA心功能分级为I级~III级的CHF患者66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3例,两组在抗心衰西药治疗基础上,分别加服生脉胶囊及曲美他嗪,3周后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评定。观察生脉胶囊与曲美他嗪对心功能、中医证候疗效及积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6min步行试验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治疗后除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证侯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余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生脉胶囊配合常规抗心衰西药能明显缓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②生脉胶囊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相当的疗效,可能与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有关,其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西药治疗基础上运用健脾益气活血法和传统纯西药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萎缩性胃炎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64例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人为加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给予对照组纯西药治疗;观察组西药治疗后另给予健脾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p清除率、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Hp清除率为76.92%,治疗组Hp清除率为37.0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1.86%,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均轻微,都可自行恢复,两组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药健脾益气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能有效清除患者Hp,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祛湿化浊方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分别给予祛湿化浊方和秋水仙碱治疗,疗程14天。结果治疗组的综合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湿化浊方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