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伤寒论》与八纲辨证论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辨证论治思想是中医活的灵魂和根本,而八纲辨证又为中医辨证之总纲,《伤寒论》一书中虽未明言八纲之名,但确形成了八纲辨证的初始体系,现结合书中原文,谈一下其辨证论治思想之八纲辨证。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汉代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篇》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完善起来的一套综合性辨证大纲.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则是概括了人体的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等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结合参考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致病原因的性质,病位所在的浅深,病势演变的进退缓急,对临床各种证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紧扣其证候特点,从而辨到了病情的性质、病位的所在、寒热的盛衰程度、正邪的消长态势,而予以立法、处方、遣药.所以,六经辨证实际上涵盖了所有的辨证方法在内,如八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在此本篇重点阐述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关系.  相似文献   

3.
八纲辨证成熟于明代,由近代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正式提出,他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代医著中对泄泻统称下利,而泄泻的记载较为完整的,最早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称泄或泻,指大便稀薄,甚至水样,次数增多.<伤寒论>所指下利包括现代医学中的各种疾病所引起的腹泻.原文共有90余处提及"下利"、"利"或"泄利",这些论述较系统地概括了下利的病因病机、诊断治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八纲辨证的思想.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概括,无不贯穿于六经病证治法之中[1].  相似文献   

4.
刘涛  王中华  李金田  张毅  赖乾 《新中医》2018,50(3):184-186
正《伤寒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其条文中涉及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相关词条。如果仅认为《伤寒论》中的虚实概念等同于与"八纲"中的虚实概,其实就忽略了中医学中相关概念是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必然~([1])。中医学的相关概念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其意义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八纲辨证中所包含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意思是指疾病的本质,包含了人体一系列的证候群,与《伤寒论》中各相应概念的含义不尽相同。例如  相似文献   

5.
现代普遍认为,《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的总纲,故而认为,《伤寒论》通篇体现八纲辨证,也因此将《伤寒论》中的寒热等同于"八纲"中的寒热,这种观点无疑掩盖了中医学概念演变的客观规律。受不同时期历史背景的影响,概念也会逐渐演变。分别阐释八纲辨证及《伤寒论》中寒热的含义,区别二者寒热的含义,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寒热概念在历史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对于中医学其他概念的研究也有指导作用,同时对于中医学术史研究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的基础,如何帮助学生对抽象的八纲形成深刻理解至关重要,《伤寒论》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将《伤寒论》与八纲辨证教学相结合,无疑有益于加深学生对八纲辨证的理解,也是对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7.
八纲辨证是明清时代逐步总结和完善起来的一种辨证纲领,它起源于《内经》、《伤寒论》等古典医著。尤其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为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它和六经辨证有密切关系。因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性质、发展趋向和预后,所以《伤寒论》的六经病证中,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为八纲辨证的思想起源。  相似文献   

8.
朱太平  朱彦昭  蒋丽娜 《光明中医》2010,25(10):1770-1771
<正>八纲辨证是明清时代逐步总结和完善起来的一种辨证纲领,正如祝味菊《伤寒质难》中所云:"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昔医工观察各  相似文献   

9.
纵观《伤寒论》全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处处体现,作者以八纲为视角,探讨六经病、六经辨证及治法与八纲之间联系,从病性、病势、病位等方面入手,分析六经病属性,六经辨证要点与相应治法,使之研究更深入、具体。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伤寒论》方证的归纳分析与整理,从脏腑表里辨病位、寒热虚实辨病性、证候演变辨病势、脉证合参辨预后,这4个方面来探析仲景辨证的量化思维,理解其所蕴含的辨证论治的精准化和规范化内涵,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伤寒论》中治疗疾病的时间特色进行探讨,研究张仲景在治疗疾病中遵循自然规律,把握病机,抓住疾病发展规律,择时而治的治疗思想。旨在讨论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的择时疗法在临床运用的意义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从药食同源,辨证组方;药食分用,食助药力;饮食宜忌,关乎病程等对《伤寒论》中药食并用作了探讨。指出:《伤寒论》药食并用贯穿全书,体现了扶阳气,保胃气,存津液等固护正气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3.
建立《伤寒论》方剂数据库,统计《伤寒论》112首方剂的君药药物类别、四气、五味、归经、毒性,总结君药的组方原理。认为君药的规律是偏于祛邪。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与中医的伤寒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SARS的流行病学史,其症状、体征诸方面和古代伤寒病相似之处甚多,包括发热特点、初发症状、临床表现、呼吸窘迫综合症、循环衰竭及愈后症状等。《伤寒论》方药的效验正在今天SARS的治疗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关于喘的条文20余条,通过研读分析对喘证的辨治规律颇有所得。虽然均有呼吸急促之喘证,但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的伴随症状不同,其治疗亦有不同,本人认为喘证也遵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现将其归纳为邪客皮毛、邪客经络、邪客肌肉、邪客于腑、邪客于脏等理法方药完备的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体系,创立了理、法、方、药一体化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在临床、方剂学上的贡献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被视为"医方之祖"、"论治楷模"。归纳《伤寒论》有关治疗方法的论述,共有药物疗法(内服、外治)、针刺疗法、艾灸疗法、药针并用、药灸并用、针灸并用、饮食疗法、调护法等八个方面,既有较高的理法原则,又有具体的施治方法及其灵活运用;治疗范围涉及内伤杂病以及急症救治等诸多方面。尽管其内容不是很多,但从历史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来看,《伤寒论》中所蕴含的理法原则、实践经验,为后世辨证施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表证的相关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伤寒论》中表证的相关理论,提出以下观点:①表证的定义为寒邪侵袭肌表,束缚卫气所导致的临床证候;②恶寒是表证的特征性表现,没有恶寒就不是表证;③表证的性质属寒、属表;④根据《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论述,结合温病学家叶天士《温热论》和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相关论述,可以认定温病初期不是表证,而是邪热犯肺的肺热证;⑤治疗表证不必辨寒热,只须根据有汗、无汗辨中风和伤寒;⑥现行的其他表证其实是其他证候和表证的兼挟,其治疗可以根据《伤寒论》中表里同病时表里先后缓急的原则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对发热的证治对后世发热证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如三阳病发热多为外感发热,三阴病发热多为内伤发热。太阳病发热者,可用汗法解表散热;阳明病发热者可用清、下两法,辨明在经在腑,用清法解毒清热或者用下法泻下里热;少阳病发热者,用和法和解退热;太阴病发热者,可用温法甘温除热;少阴病发热者,辨明寒化热化,寒化者用温法破阴回阳除热,热化者用补法滋阴清热;厥阴病发热者,可用寒热平调法除热。另外,合病并病者,可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一种或多种治法;兼有水湿瘀血者,可兼以利水、化湿、化瘀之法;有兼证者,可对证添加相应药物治疗。在针对发热一症的治疗上,太阳以汗法为主,代表方为麻黄汤和桂枝汤。阳明以清、下两法为主,代表方为白虎汤和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少阳以和法为主,代表方为小柴胡汤。太阴以温法为主,可用小建中汤甘温除热。少阴以回阳救逆为主,甚者可反佐凉药引经,方用四逆汤类。少阴热化以滋阴清热为主,以黄连阿胶汤为代表。厥阴以寒温并用为主,或用乌梅丸、或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或用麻黄升麻汤,热证者用白头翁汤。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的桥梁课.如何通过学习这部经典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本文主要通过①案例式教学法贯穿课堂始终;②多种教学方法配合应用,提高教学效果;③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临证兴趣,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