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二乙基亚硝胺所诱导大鼠肝癌表达上调的基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首次大范围地观察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大鼠肝癌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探索DEN诱发肝癌的分子机制.方法:DEN诱导大鼠肝癌,常规抽提和纯化RNA,采用AffymetrixRat230AGeneChip及技术比较肝癌组织与正常大鼠肝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在芯片的15710个基因中,肝癌有84.54%的基因阳性表达,肝癌基因表达在正常肝脏5倍以上的有509个,其中325个为EST片段,已知基因184个,其中的168个基因可以检索到有关文献的报道.在这168个基因中,有100个基因被发现与肿瘤有关,其中有36个与肝癌有关;有4个基因与肝脏有关;另有64个基因与肿瘤和肝脏无关.结论:?DEN诱发大鼠肝癌的后基因组变化中168个基因值得优先关注.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癌(HCC)是由病毒、化学致癌物等多病因作用,因癌基因或癌相关基因激活、抗癌基因失活或胚胎期某些癌基因重新复活等诸多因素引起肝细胞生长失控而致癌变,其中数百种基因调控和表达与肝癌发生、发展相关.手术切除仍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的惟一途径.随着多种"组学"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对肝癌发生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与肝细胞恶性转化相关分子标志物被发现,有望成为肝癌早期特异性诊断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肝癌(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病毒学和人类基因组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这些基础研究向肝癌研究领域的渗透,研究发现其病因与肝炎病毒感染和黄曲霉素摄入有关.主要涉及到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改变,在许多肝癌细胞中可检测到重要的抑癌基因-Ρ53基因的异常,说明基因突变与HCC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和克隆肝癌和正常肝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以探讨肝癌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mRNA-DD),比较肝癌及正常肝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对获得的差异基因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测序结果提交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对其中一条有明显差异的基因用半定量RT-PCR分析该基因在正常肝组织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凝胶扫描显示在500-600 bp处有一条差异片段,差异条带经酶切图谱分析证实重组质粒是目的克隆,将片段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该片段与已知基因EEG1高度同源(99%).RT-PCR结果显示在肝癌组织中EEG1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肝癌组织(P=0.001).结论:EEG1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提示EEG1基因的表达下调可能与肝癌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Lu YH  Xu CR  Chen J  Zheng RD  Li JG  Lin ZC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2):940-941
目前,在已知的大多数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存在人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基因失活,如肝癌、胃癌、肺癌、喉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等肿瘤中均发现RUNX3基因5'CpG岛甲基化,这是抑癌基因RUNX3失活的主要机制[1-2].而RUNX3mRNA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研究尚少,现通过检测RUNX3mRNA在原发性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以探讨RUNX3基因作为一种可能的肝癌抑制基因与肝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多种因素引起的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是导致肝癌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EZH2是新近发现的具有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活性的癌相关基因,主要通过催化H3K27me3修饰介导基因沉默,参与X染色体失活、细胞分化和胚胎发育调节.近来发现,EZH2在多种机制调节下在肝癌组织中过度表达,通过多种机制调控其下游基因异常表达,从而参与肝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癌中癌基基因ras.mye.for和抑癌基因p53、RB、TTR、nm23及p16等研究中发现,癌基因的突变和HBV基因产物的转化激活使其过量表达:抑癌基因的突变失活,与HBV蛋白产物的结合,以及抑癌基因产物表达、磷酸化过程的异常均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和分化、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p53基因与肝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癌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我国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占全球每年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的55%[1],其中80%以上的肝癌是肝细胞癌(HCC)型.p53被誉为"分子警察",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是维持细胞基因组的稳定,负调节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凋亡.研究发现,人类恶性肿瘤中至少有50%发生了p53基因改变[2].随着人们对肝癌的发病机制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53与肝癌发生的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3].本文就p53在肝癌中的表达和检测方法,以及p53与肝癌临床特征关系和基因治疗的进展作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和相对定量血清蛋白组学技术筛选肝癌转移相关的关键基因.方法:利用Ion Proton.测序仪比较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正常人肝细胞株(L-02)的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聚类分析、GO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获得肝癌细胞转移相关基因;收集10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血清及匹配10例正常人血清,通过相对和绝对定量的同位素标记(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联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 t r 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andem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检测肝癌与正常对照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将两组学结果进行交集分析,确定肝癌转移关键基因,并在76例HCC和癌旁组织中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验证.结果:对肝癌细胞及正常肝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共得到肝癌细胞差异表达基因618个,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主要聚集在转移相关、转录因子相关、氧化还原过程等14个分子功能,其中转移相关功能基因所占比例最大,达15.05%(93/618);血清蛋白组学分析共得到69个肝癌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其中在肝癌组上调33个,下调36个;将转录组测序筛选的与转移功能相关基因与蛋白质组学进行交集分析,发现有3个共同交集的差异因子,其中差异最明显的是肝癌中表达上调的热休克蛋白90 AA1(heat shock protein 90 AA1,HSP90AA1);免疫组织化学验证结果显示,HSP90α表达强阳性在门脉转移和无门脉转移HCC组织中的比例分别为66.7%(16/24)和25%(13/52)(P0.005),HSP90α在有门脉转移的肝癌组织表达明显增高.结论:利用转录组结合血清蛋白组策略,发现HSP90AA1可能是在肝癌转移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10.
从噬菌体单链抗体库中筛选克隆全人源肝癌抗体基因并进行活性鉴定.PCR鉴定阳性重组菌中人肝癌ScFv的插入率,以肝癌细胞SMMC-7721为抗原对所建抗体库进行4轮"吸附-洗脱-扩增"的亲和筛选.将筛选后的ScFv采用ELISA法鉴定其与人肝癌细胞的结合活性.ScFv基因插入率为70%.在亲和筛选过程中,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得到富集,收获率逐轮提高,第4轮为第一轮的381倍.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筛选出了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且筛选后的抗体片段与人肝癌细胞有特异性的结合活性.  相似文献   

11.
基因富集及Meta分析对影响肝癌发生发展关键基因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影响肝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方法:运用跨种属肿瘤基因筛选策略比较不同种属的肝癌基因表达谱间的相似改变,选择5套不同种属的肝癌基因表达芯片分别通过基因组富集(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以及对单套数据集单个基因元分析(meta-analysis,Meta)的分析方法,筛选出在转录水平上影响肝癌的基因.结果:用GSEA方法分析,5组数据中所得通路对比,上调中皆有的通路为氨基糖核苷酸糖代谢、细胞周期、甲状腺癌;下调中皆有的通路为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对单套数据集单个基因进行Meta分析,共筛出P<0.05的基因1708个.用DAVID和KEGG网站的分析工具发现这1708个差异基因中有720个基因能够在KEGG库中筛出,主要分布在细胞周期、卵母细胞减数分裂、DNA复制等通路.这两种分析方法得出的通路中,重叠性较高的主要为细胞周期通路.在细胞周期通路中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基因25个,文献报道其中5个基因与肝癌有密切联系.结论:可能影响肝癌发生发展的信号传导通路是细胞周期通路,后续我们将对细胞周期通路里的显著性基因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通过对乙肝病毒(HBV)转基因小鼠和肝癌高发现场人群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了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为乙肝病毒和黄曲霉素(AFT)及p53基因变异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乙肝病毒全基因及乙肝病毒X基因的转基因小鼠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发现单独存在的乙肝病毒X基因并不能诱发小鼠肝癌,但乙肝病毒X基因可增强黄曲霉素B_1的致肝癌效应,两者在致肝癌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依照实验室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异常黑胆质成熟剂(abnormal savda munziq,ASM)对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大鼠模型候选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清洁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个组.联合维吾尔医学理论及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导建立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大鼠模型,并用ASM高(6.0 g/kg),中(3.0 g/kg),低(1.5 g/kg)不同剂量对模型组全程干预20 wk,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并通过RT-qPCR验证表达谱芯片筛选出的部分差异表达候选基因.结果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发现,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模型组成癌率明显高于对照肝癌组,ASM干预组成癌率明显低于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模型组;芯片结果显示,与对照肝癌组比较,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模型组上调表达基因438种、表达下调基因451种,对从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模型组与ASM干预组表达变化相反的11种基因中选出6种进行RT-qPCR验证,结果发现,在大部分组间mRNA表达水平有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STAT3、CyclinD1、EGLN3、EMP1、NEFL、IGFALS基因可能是ASM抗癌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AGLN2基因rs2252815和rs278942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扶绥县原发性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高发家系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扶绥县20个肝癌高发家系成员共79例,将其中肝癌患者20例设为肝癌高发家系肝癌组,将无肝癌的直系亲属成员59例设为肝癌高发家系非肝癌组;将10个正常对照家系的成员40例设为正常家系对照组。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TAGLN2基因rs2252815和rs2789422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三组人群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 TAGLN2基因rs2252815位点存在CC、CT和TT三种基因型,其中CC基因型19例、CT基因型47例、TT基因型51例(2例未检测出相应基因型); rs2789422位点存在CC、CT和TT三种基因型,其中CC基因型72例、CT基因型43例、TT基因型3例(1例未检测出相应基因型)。肝癌高发家系肝癌组与肝癌高发家系非肝癌组或正常家系对照组进行比较,TAGLN2基因rs2252815和rs2789422位点CC、CT、T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C、T分布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TAGLN2基因rs2252815和rs278942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扶绥县肝癌家系遗传易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肝癌中具有临床意义的潜在药物靶点,研究其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临床数据库GEPIA找到在肝癌中具有显著临床意义的靶基因,进一步通过高表达预后差原则筛选目的靶基因;通过siRNA介导敲低目的基因的表达,利用细胞增殖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周期实验验证目的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索目的基因在肝癌中发挥功能的潜在分子机制,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进行验证。结果通过高表达预后差原则我们筛选到目的靶基因TMEM106C;与正常组织相比,TMEM106C在肝癌中显著高表达(P0.001);qRT-PCR实验显示,在肝癌细胞中TMEM106C的表达被明显敲低(P0.001),细胞增殖实验发现,在敲低TMEM106C表达的肝癌细胞中,与对照组siCTL相比,细胞增殖速率显著减慢(P0.001);克隆形成实验同样发现,在敲低TMEM106C表达的肝癌细胞中,与对照组siCTL相比,克隆形成速率显著减慢(P0.001);同时细胞周期实验发现,相比于对照组siCTL,敲低TMEM106C表达的肝癌细胞周期被显著阻滞在G1期(P0.001);发现在敲低TMEM106C的肝癌细胞中,p53的磷酸化和p21均显著升高(P0.001)。结论 TMEM106C高表达降低抑癌基因p53的磷酸化和p21的表达,从而参与P53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生长增殖和克隆形成,敲低其表达可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  相似文献   

16.
杨忠霞  刘小军  张立婷 《肝脏》2012,17(4):278-279
Notch3是细胞Notch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其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可与相邻细胞的配体结合而被激活,通过调控下游基因,维持着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之间的平衡,对细胞的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研究表明Notch3信号通路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就Notch3信号通路与肝癌关系作一综述. 一、NOTCH信号通路的组成及调控 Notch基因于1917年由Morgan等在果蝇体内发现,之后研究发现Notch还广泛分布和表达于无脊椎动物及哺乳动物体内,它属于跨膜受体蛋白家族.  相似文献   

17.
肝癌与C-myc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肿瘤,通常简称肝癌,肝癌病死率高,在恶性肿瘤列第三位.在对人原发性肝癌进行的研究中发现,至少有N-ras、C-myc、C-est-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IGF-Ⅱ受体(IGF-ⅣR)、集落刺激因子-Ⅰ受体(CSF-IR)等六种癌基因及相关基因与肝癌的发生与发展有关[1].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组织内螺杆菌菌属特异性16S rRNA基因检测,分析螺杆菌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对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组织应用螺杆菌菌属特异性16S rRNA基因的通用引物进行基因扩增及微需氧分离培养。结果 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DNA中,有25例发现了螺杆菌菌属特异性16S rRNA基因,而23例正常肝组织仅有3例阳性,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对两组患者肝组织微需氧分离培养均未发现可疑菌落生长。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组织中存在螺杆菌感染。螺杆菌在原发性肝癌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分型与抗病毒治疗的反应及肝脏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本文就HBV的基因分型、地理分布、传播方式及其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作一综述.综合各项研究发现,HBV基因分型与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中感染基因型B的患者与大肝癌、多发肿瘤及血管侵犯密切相关.在治疗上,感染HBV基因型A和B的患者对于干扰素的治疗反应较好,但是对于核苷酸类似物,不同的基因型对其反应差异不大.因此,HBV基因分型可以作为病毒基因标志来预测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同时可以帮助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指导肝癌的预防.  相似文献   

20.
RNAi沉默促肝细胞再生磷酸酶-3基因抑制肝癌细胞侵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肝细胞再生磷酸酶(PRL)-3基因是PRLs家族重要成员之一,与某些肿瘤侵袭转移有关[1].最近研究发现,PRL-3基因在肝癌细胞中高表达[2],但目前尚不清楚PRL-3基因在肝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可能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