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久病入络与中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创立了“久病入络”学说。叶天士是名重一时的大医家,因此,得以诊察大量久病案例,并开拓新的治疗思想。 “久病入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如下: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属阳,充斥周身,血属阴,行于脉中,密切相关,互为影响。人体发生疾病时,必然会影响到气血的功能,病之初期多伤在气分,病势比较轻浅;若迁延日久则往往累及血分,渐进入络,病势比较深重,即“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邪迁延日久,从而由浅入深地发展,由气入血,由血入“络”。络脉不通,血行瘀滞,与客邪相搏,渐成沉痼之疾,形成“络病”。 1 “久病入络,病邪深痼”是中风的特点 中风是由于各种病理因素的长期作用,在脑络中与瘀血相搏结,伏藏深痼,形成络病,是一个“久病入络”的过程。唐宋以后的医家多认为中风的病因并非“风邪入中”,而是由于内伤积损、五志过极、饮食不节、湿痰生热等因素经年累月,形成“内风”,从西医的角度来看,导致中风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肥胖、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血液粘稠度高、精神抑郁紧张等。  相似文献   

2.
从六经辨证角度对“热入”和“血室”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热入血室”是一种综合性的病机概括和证候名称。指出“热入”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侧重指“寒风郁热”,“寒风入里化热”,此处之“热入”当为“邪入”之义,即“诸种邪气入里化热”之义。“血室”为一范围较大较笼统的病所定位,按六经辨证当属血气不足邪入厥阴血分;若见男子有热入厥阴血分的临床表现时,效法治疗女子热入血室法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以后世的治法进一步反证以上观点的正确性和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根据急性热病辨证规范化方案治疗急性热病190例,治愈率约为77.90%,有效率为20.51%,总有效率为98.42%。认为发热是由于邪入机体,机体奋力抗邪外出而产生,“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是发热的主要病机,而“祛邪扶正、调和阴阳”是治疗的主要原则。并提出临证时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气虚生热之机理有三:一为脾气虚,心血,肾精生化乏源,阴分不足,致心火独亢乘于脾胃淫于肌肤则“热中”,或致肾火内生上冲于诸脏热象环生;二为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浊降不降,郁伏中焦,产生“伏火”。二明有气弱,卫气不足,不能御邪,易致外感而发热,缠绵不除。  相似文献   

5.
《温热论》云“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此为温病营血分证辨治之大法 ,对温热性质温病血分证、湿热性质温病邪已化燥深入营血辨治 ,皆可遵之。然湿温湿未化燥 ,邪陷营血 ,临床亦为常见 ,其治则非上述治法所能完全适用。本文根据温病学家有关论述 ,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体会 ,谈谈湿温邪陷营血之辨治。1 病因病机湿温湿已化燥或未化燥 ,其邪均可内陷营血 ,此于古医籍及临床实践中皆可得到证明。如薛生白《湿热病篇·5条》之“湿热证 ,壮热口渴 ,舌黄或焦红 ,发痉 ,神昏谵语或笑 ,邪灼心包 ,营血已耗” ,此为湿热化燥 ,内…  相似文献   

6.
田捷 《中国乡村医生》2003,19(15):21-21
血尿是泌尿系统常见症状,祖国医学关于血尿的记载首见于内经,称之为“溺血”、“溲血”,如《素问·气厥论》有“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四时刺逆论》有“少阴有余……则病积,溲血”等。历代医家对血尿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辩证论治、理法方药等作了大量的论述及探索,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1病因病机①风邪外袭,首先犯肺,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表邪化热下迫,灼伤络脉导致小便出血。如《诸病源候论·小便血候》说:“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②外感火热之邪,太阳经脉受累,传经入里,热结膀胱,血络受损,发为尿血。③平素嗜好辛辣、烟酒,…  相似文献   

7.
认为“热入血室”是妇女特殊生理时期的一种外感病患,提出用小柴胡汤疏泄胆腑,使伏于血室之邪从少阳转枢外达  相似文献   

8.
对湿热病的治疗,医家们多宗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湿热病之专著(湿热病篇)(下称《湿篇》),其对湿热病的辨证治疗,除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内容外,更有依病邪侵犯的浅深层次而进行辨证施治的内容。探讨(湿热病篇)的湿热病辨证规律,既能加深了解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在湿热病辨证施治中的作用,又能开拓、启迪湿热病辨治的思路。1对湿热病邪馒犯的浅深层次的认识“湿热之邪,不自表入里,故无表里之分”,言湿热之邪侵袭人体的途径不是由表入里,是与伤寒相比较而言的,但虽说湿热病邪侵犯人体“无表里之分”,却正如…  相似文献   

9.
热入血室一证,临床并非少见,但易为医师忽视或误诊,故对此进行讨论很有必要。《伤寒论》中述及本证的条文有四,充分体现了仲景辨识此证时的丰富辩证思想。一、热人血室的辨证:《伤寒论》所总结的热入血室,从所列的四条经文来分析,很明显,是有其邪结深浅和阳病、阴病不同的证候的。如外连少阳的热入血室,多表现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第144条)。这就是邪犯少阳所引起的半表半里证候,邪结较浅,病情一般较轻。  相似文献   

10.
心肌炎病属于中医的“胸痹”、“心悸”范畴。现代医学认为:心肌炎是感染病毒、细菌和立克次体等所致。《金匮要略》有:“今阳虚知住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的描述。本病是山风寒风热之邪外袭,入肺卫或直入心包,致心阳不振,热扰心血,或寒凝心气,故见发热寒慄,头痛头晕,胸闷  相似文献   

11.
外感高热是由于卒感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客于肌腠,正邪交争,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达39℃以上的急诊常见病。历代医家均遵循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对本病进行治疗,近年来虽提出了“毒随邪入,热乃毒生”;“先发制病”等新的学术观点,但在本病治法方面均局限于辛温解表,方药上多数选用疏风散寒,宣肺解表。随着疾病谱的多变,本病病机也随之复杂化,故不可拘泥于以往的六经及卫气营血辨证。  相似文献   

12.
青蒿研究及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蒿Artemisia annua L.味苦、性寒而芳香,入肝、胆经。本品苦寒以清热,芳香而透散,长于清泄肝胆和血分之热,可使阴分伏热由阴分透出阳分。常用治暑邪发热温邪伤阴发热,疟疾寒热,骨蒸劳热,以及血分有热的风疹瘙痒等症。各个领域研究青蒿的论文颇多,本文重点从化学成分、临床应用两个方面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伤寒误下所致变证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伤寒后人体内环境处于碱血症 ,血钠离子高于正常指标 ,这已由 H— H方程式得到验证 ,故伤寒表证的寒气可由血钠离子升高体现出来 [1 ]。1 伤寒病论治的认识按中医伤寒理论表述 ,伤寒首先是六经中的阳经承受 ,而首当其冲的则是太阳经。“寒气侵入 ,人即发热以拒之 ,是为发阳 ,助阳散寒 ,一汗而寒热尽解矣。不发汗而反下之 ,热反内陷 ,寒气随热而入 ,入于胸必结 ,瘀热在里故也”[2 ] 。“欲自解者 ,必当先烦 ,乃有汗而解……若其人自烦而脉浮者 ,知其邪必将从汗而解。盖自烦为邪正相争之候。寒气外入先中皮肤太阳之经……盖寒邪稍深 ,即变…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中医妇科常见急症如发热、血崩、急腹痛等,采用“补气摄血,旨在止崩固脱”;“活轿化瘀,务使胞脉畅达”;“清热解毒,”截邪内陷传变“;”通腑攻下,荡涤壅滞瘀结“等四法治疗,并举案例以证。  相似文献   

15.
热入血室一证,首见于仲景《伤寒论》,在太阳、阳明病篇共设四条作了专门论述。如148条云:“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又149条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再就是150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阳明病篇221条还指出:“阳明  相似文献   

16.
论“热入血室”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入血室是一个特殊病证 ,首见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有 4条论述 ,“妇人中风 ,发热恶寒 ,经水适来 ,得之七八日 ,热除而脉迟身凉 ,胸胁下满 ,如结胸状 ,谵语者 ,此为热入血室也 ,当刺期门 ,随其实而取之。”( 1 43条 )“妇人中风 ,七八日 ,续得寒热 ,发作有时 ,经水适断者 ,此为热入血室 ,其血必结 ,故使如疟状 ,发作有时 ,小柴胡汤主之。”( 1 44条 )“妇人伤寒 ,发热 ,经水适来 ,昼日明了 ,暮则谵语 ,如见鬼状 ,此为热入血室 ,无犯胃气及上二焦 ,必自愈”。 ( 1 45条 )“阳明病 ,下血谵语者 ,此为热入血室 ,但头汗出者 ,刺期…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结果论证了温热病舌象的一般规律。发现“卫气营血”各阶段均有数量不等的淡白舌、青紫舌;病例各期伤阴舌象少、挟湿舌象多。提示临床上邪入于营不必枸泥于“舌色必绛”其治勿须拘泥于“入血方能凉血散血”;固护正气不仅仅是固护津液,还要固护阳气;不可只注意热邪而忽视湿邪;不可囿于热病后期养阴一法,当据其舌象变化而灵活运用益气、化瘀等法。  相似文献   

18.
温病治疗中运用通下法,具有“开门逐邪”、“祛邪存正”之意。是“釜底抽薪”以求“急下存阴”的应急措施。目的在于驱逐邪热、泄下燥屎、保存津液。是通导里实、攻下肠道郁热、逐邪下泄、通瘀破积的重要治疗方法。凡热结肠腑、肠道传导失司、下焦蓄血等有形实邪内结的证候均可使用。柳宝诒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位居中土,最善容纳,邪热入胃,则不复它传,故温热病热结胃腑,得  相似文献   

19.
“引邪入里”形象地揭示了患者被误治后病情恶化的机制 ,为医者所戒。但在临床上 ,特别是在治疗温病时 ,引邪入里的界限往往被人为地扩大 ,以至用药时不够果断 ,延误病情。近代名医姜春华提出了“截断疗法”,提高了临床疗效。笔者认为 ,在正确理解引邪入里的基础上 ,可大胆合理地运用截断疗法。1 引邪入里小议很多中医著述里都提到了引邪入里的内容。如《伤寒论》:“太阳病 ,桂枝证 ,医反下之 ,利遂不止”,“太阳病 ,外证未除 ,而数下之 ,遂协热而利”等。这里引邪入里指在外之邪未除 ,误用药伤其正气 ,邪气乘势入里 ,引发变证。《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20.
韩冰  丁瑞丛  李鲜  王培  李志恒 《中医学报》2020,35(6):1141-114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湿温"疫症范畴,乃疫毒挟湿侵袭人体,太阴内伤,内外相引,运化失常,酿湿生热所致。疫病初期,邪在膜原,不可盲用汗下,以防助邪入里。当以疏利畅达气机为先,药力直达,引邪离原;再依据病邪所在部位之不同汗之、下之,使疫毒之邪乘湿而去;待病邪渐去,酌情增强补虚之力,祛除余邪,调养脏腑则病愈人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