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检出频发室性早搏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与心肌缺血性改变的关系及潜在性心肌病的作用.方法 对560例住院患者采用美高仪公司生产的动态心电监护仪进行24小时监测,并对检出的33例频发室性早搏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就其临床和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动态心电图共检出单源室性早搏26例、多源室性早搏7例、成对室性早搏21例,RonT 2例,共检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601阵,其中24小时发生1阵室性心动过速5例、2~10阵23例、10阵以上15例,ST-T改变28例,其中呈缺血性ST-T改变的有26例.结论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早搏的同时存在严重的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早搏的诱因,改善心肌供血是预防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早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1978年12月~1979年8月应用国产丙吡胺治疗90例各类心律失常患者。其中室性早搏32例,房性旱搏1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4例,结性早搏6例,持久性房颤6例,阵发性房颤6例,房性早搏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3例,房颤伴室性早搏2例,房颤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房颤伴预激综合征、阵发性房颤伴室性平行心律及多源性室性早搏伴房性早搏各1例。治疗方法丙吡胺,每片100毫克,每支5毫升含50毫克,由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及上海第二制药厂合成药研究所供给。用法:一、口服: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一周后无效,改为每次100毫克,每日4次,一周后再无  相似文献   

3.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应用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 2 0年来 ,曾一度因过高估计它的不良反应而遭冷遇。随着心脏电生理研究的进展以及一些前瞻性的临床研究 ,结果均提示胺碘酮仍是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之一。本文对急性心梗死 (AMI)后室性心律失常 32例病人应用胺碘酮静脉治疗 ,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对象 :32例均CCU住院病人 ,符合WHO规定的AMI标准。其中男性 2 4例 ,女性 8例 ,年龄最小 40岁 ,最大82岁。室性心律失常类型、频发室性早搏 16例 ,多源、多形室性早搏 9例 ,频发室性早搏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7例。2 ) 方法 :所有AMI病…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心律失常并不少见 ,出生时心脏传导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生理功能不完善 ,易发生心律失常 ,随着年龄增长 ,发育逐渐完善而自行消失。但严重的心律失常要及时处理。现将我院遇见的 16例新生儿心律失常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6例 ,男 10例 ,女 6例。早产儿 2例 ,新生儿 14例。第 1天发病 6例 ,第 2天后发病 10例。心电图诊断 :房性早搏 1例 ,频发房早部分未下传 1例 ,室性早搏 7例 ,窦性心动过缓 5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例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1例。伴随疾病 :窦性心动过缓及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均有不同程度的新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为其进行检测,观察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结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在这44例患者中,存在室性早搏二、三联律的患者有24例,存在室性早搏成对的患者有20例,存在房性早搏二、三联律的患者有26例,存在房性早搏成对的患者有18例,存在短阵室上速的患者有16例;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在这44例患者中,存在室性早搏二、三联律的患者有10例,存在室性早搏成对的患者有6例,存在房性早搏二、三联律的患者有12例,存在房性早搏成对的患者有4例,存在短阵室上速的患者有6例。动态心电图在检测室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等方面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更高,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3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恢复期病人进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结果表明,38例均出现晚发心律失常,其中房性早搏24例,占63.1%;室性心律失常27例,占71.1%;多源性室性早搏8例,占21.1%;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占5.3%。Holter表现为心肌缺血7例,全部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其中频发室性早搏5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经治疗心肌缺血有改善、早搏减少,表现为偶发室性早搏5例,频发室性早搏2例。提示Holter监测AMI病人晚发心律失常,对指导临床用药、降低心原性猝死、改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男性,71岁,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性心动过速,间歇性右束支阻滞(RBBB)(图1).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伴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短阵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30例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致严重心律失常临床心电图资料,探讨其治疗前后心电图的表现。方法对解放军第123中心医院内科收治的30例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经临床治疗前后心电图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0例急性乌头碱患者心电图异常28例(93%),其中,频繁多源性室性早搏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6例(占57.1%),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心律4例(14.2%),房室传导阻滞3例(11%),频繁房性早搏合并短阵房性心动过速2例(7%),ST-T改变2例(7%),房颤1例(3.6%),经临床治疗后,心电图心律失常消失,28例异常心电图患者中,26例恢复正常窦性心律。结论乌头碱中毒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系统直接对心肌产生毒性作用而导致心律失常,心电图检查对于乌头碱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病例选择本组75例曾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异搏定、双异丙吡胺、慢心率、苯妥英钠、溴苄铵、心得舒及普鲁卡因酰胺等)治疗未获显效。其中频发房性早搏20例,频发房性早搏伴短阵房速3例,多源性房性早搏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6例,持续性心房颤动9例,频发交界性早搏2例,频发室性早搏28例,多源性室性早搏3例。二、治疗方法初服乙胺碘呋酮时,每天0.6克,分三次,1~2周有显效后,改为每天0.4克,二次分服,后渐减至每天0.2克,观察期为4周,服药2周未见效者,增至每天0.8克,时间亦适当延长。观察期间停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服药期间由固定医师了解服药情况,复查心率、心律、血压,询问疗效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同步12导动态心电图(DCG)与常规心电图检查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方法:使用DCG监测,胸前10个电极同步24h连续记录,采用北京世纪今科同步12导动态心电图分析仪,经信息处理再加以人工判断校正,回顾性分析350例DCG资料.结果:350例中心律失常发生率由高至低排列依次为:房性早搏61%,短阵房性心动过速29%,室性早搏28%,心房颤动3.7%,室性心动过速2.86%,右束支阻滞1.7%,停搏0.86%,其他心律失常有房室传导阻滞、左束支阻滞、交界性心律等,以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最多见,约占总的检出率2/3.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检出率较常规心电图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11.
2001-2007年本文作者对22例洋地黄中毒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镁盐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①超剂量应用洋地黄史.②病史中较少或没有心律失常.③用洋地黄后心电图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或频发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监测心悸患者动态心电图变化,探讨心悸症状与心律失常的联系及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心悸患者的意义。方法对260例心悸患者做动态心电图监测,监测中让患者记录一天的日常生活或活动、症状、服药情况等。结果正常10例,偶发室性和/或室上性早搏38例,频发室上性早搏26例,频发室性早搏28例,频发室上性和室性早搏50冽,频发室上性和/或室性早搏合并短阵室上速40例,窦性停搏并逸搏5例,心房纤颤8例,心肌缺血2l例,房室传导阻滞7例,频发室上性和/或室性早搏合并短阵室速17例,窦速10例。结论心悸与心律失常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在基层医疗单位采用静滴黄芪注射液治疗多种常见心律失常,使用安全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2009~2012年收治心律失常患者102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02例,男73例,女39例,年龄16 ~78岁.心律失常病程3天~2年.102例心律失常中频发室性早搏36例,频发房性早搏28例,快速心房纤维颤动1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窦性心动过速8例,窦性心动过缓10例.其中冠心病4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9例,肺心病17例,病毒性心肌炎6例,甲亢并发心律失常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心律失常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判定符合陆再英、钟南山第7版《内科学》NYHA心功能1~2级诊断标准[1].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静脉注射异搏停治疗心律失常55例的疗效和对心电图的影响。55例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7例,心房纤颤21例,心房扑动3例,频发房性早搏3例,频发房性和室性早搏并存2例,频发房性早搏伴短阵房速1例,结性并行心律1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异搏停一次剂量5~20毫克,最多累加至40毫克。结果:转复成功者33例,以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最佳。无效者22例。1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认为异搏停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药;对房室传导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室性心动过速无效。房室阻滞、病窦综合征、心原性休克、心功能减退者禁用。  相似文献   

15.
陈奎 《实用全科医学》2007,5(9):777-778
目的 应用动态心电图(Holter)分析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其特点。方法 分析156例老年人的动态心电图资料。结果 老年人房性早搏发生率居第1位,为96.79%,室性早搏发生率为83.97%,房性心动过速为39.10%,房颤发生率为10.90%,右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分别为14.74%和11.54%,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1.28%。结论 老年人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各种心律失常,房性早搏发生率高于室性早搏发生率,房性心动过速发生率高于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室性早搏西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存在副作用大和停药后易复发的问题。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31例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本组31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9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40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8年。其中频发室性早搏30例>5次/min,频发性多源性室性早搏10例,短阵性定性心动过速3例,室性合并房性早搏8例。冠心病24例,陈旧性心梗4例,病毒性心肌炎10例,肺心病5例,风心病4例,高心病2例,原因不明2例。2治疗方法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选用一种抗心律失常西药,如慢心律、心律平、胶碘国和乙…  相似文献   

17.
<正> 笔者用静脉滴注硫酸镁治疗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44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48岁~72岁,平均60岁。肺心病诊断均符合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诊断标准。2.心律失常种类:房性早搏13例,交界性早搏6例,心房纤颤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室性早搏12例,短阵性室性  相似文献   

18.
一、病例选择:本文43例,在应用乙胺碘呋酮之前,曾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异搏停、慢心律、双异丙吡胺、安他心、新福甙、缓脉灵、奎尼丁及普鲁卡因酰胺等)治疗,但效果不好。其中频发房性早搏(房早)3例,频发室性早搏(室早)14例,预激症侯群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持续性心房颤动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13例,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1例,心房颤动伴非阵发性结性心动过速1例,心房扑动伴不等比传导阻滞1例,多源性室性早搏伴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频发室性早搏伴阵发性房颤1例。  相似文献   

19.
在心血管门诊中,因频发房性早搏(简称房早)、或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等引起的心慌、胸闷、乏力占快速心律失常就诊患者的大多数。胺碘酮属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笔者对83例患者使用胺碘酮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单独发生,也可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并发症。临床上常用胺碘酮等药物来治疗,但抗心律失常药可致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加重[1],长期应用可增加病死率。我院采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1—2013年门诊、住院治疗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患者共80例,均结合病史、症状、心电图、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