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临床若干问题,提高其诊断、治疗水平。方法腹部B超检出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204例,其中31例经腹腔镜或剖腹胆囊摘除术,对其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进行比较。结果31例患者中,有症状者15例,占48.38%,胆囊原位癌1例(3.2%),真性肿瘤6例(19.35%),息肉样病变24例(77.42%),胆囊增厚20例(64.5%),合并结石者6例(19.3%)。结论胆囊息肉样病变属胆囊良性肿瘤,但少数有恶变危险,建议对于下列情况之一均应手术治疗:(1)年龄〉50岁单发性胆囊息肉;(2)单发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直径≥10mm或多发性的直径≥12mm;(3)直径〈10mm但胆囊壁显著增厚(〉4mm)及(或)伴有结石;(4)有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内科治疗治疗后症状无缓解;(5)B超动态检查息肉短期增大者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癌变和治疗。方法:总结分析1983年-2000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6例GPL病例的诊断、治疗及癌变高危因素。结果:GPL的诊断B超检出率高于CT及口服胆囊造影,应为首选检查手段;病灶的大小、数目、组织学类型、年龄、合并结石与癌变有关。结论:对病灶直径>10mm,单发病灶合并胆囊结石,胆囊颈部息肉,胆囊体部息内有明显症状,年龄>50岁者应考虑手术;对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定期随访观察,一旦发现病灶增大,应择期手术。  相似文献   

3.
章生庚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0):1300-1300
我院从2001~2002年两年间 ,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31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31例均经B超或CT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其中男14例 ,女17例 ,年龄28~79岁(其中50岁以上9例),平均年龄41 6岁 ,病程2个月到20年不等。31例患者中6例为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 ,余25例均有右上腹胀痛或隐痛症状 ,其中13例有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症状 ,恶心呕吐 ,向右肩背部放射 ,但无寒战高热 ,阳性体征不明显。术后证实 ,良性病变30例 ,恶性病变1例。2术中标本及病理所见术中见大部分病人胆囊壁无增厚、水肿等急慢性炎症表现 ,肝、胃十二指未见异常 ,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切除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至2011年经腹腔镜手术切除和病理证实的127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胆囊息肉样病变好发于中青年,胆固醇息肉最常见。结论腹腔镜切除胆囊息肉样病变应有严格的指征。  相似文献   

5.
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adder,PLG)是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亦称胆囊隆起样病变。非肿瘤性约占PLG的80%以上,我院经胆囊切除后病理诊断证实的17例胆囊息肉样病变,其中胆固醇息肉11例(64.7%),炎性息肉例4(23.5%),腺瘤样息肉2例(11.7%).息肉在1 cm以内者13例(76.4%),76%的患者有症状。表现为慢性右上腹痛、上腹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PLG患者合并胆囊炎、胆石症,可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胆绞痛、发热等症状。腹部检查多无阳性体征。笔者讨论了本病与病理的联系和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6.
2000年1月~2004年6月,我院共计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129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胆囊息肉样病变60例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本文经B超和临床资料60例调查进行分析。结果B超是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简便可靠的检查方法,且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结论合理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9.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也称胆囊隆起样病变,由于症状轻微以前检出率较低,随着影像学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检出率逐渐增多。我院1996年-2003年诊治112例,56例手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江建军  王春城  唐宇菲 《河北医药》2009,31(15):1949-1950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是指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腔内突出或隆起的局限性病变的统称,临床上常称胆囊息肉。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感到上腹部不适。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PLG检出数目日渐增多,少数胆囊息肉可转变为恶性病变,因而对胆囊息肉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B型超声检查作为胆囊息肉简便而可靠的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胆囊息肉的早期癌变术前诊断极为困难,对其手术指征目前存在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的诊断手段、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52例胆囊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息肉呈单发者31例,多发者21例;息肉直径≤10 mm者35例,直径>10 mm者17例;术后胆囊病理组织学检查:胆固醇息肉41例,炎性息肉3例,腺肌增生1例,腺瘤5例,腺癌2例(分别为Nevin Ⅰ期和Ⅱ期);合并胆囊结石7例,均为混合性结石.全组5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B超为临床诊断胆囊息肉的首选方法,也是最佳方法,治疗中应严格手术指征,避免行不必要的或预防性的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良性胆囊息肉的主要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微创经脐腹腔镜(PLG)辅助和小切口直视胆囊息肉摘除手术的治疗效果,探讨微创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4人;一组采用经脐腹腔镜辅助手术进行胆囊息肉的摘除,另一组经B超定位后做小切口直视找到胆囊后摘除息肉,对两组患者的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手术进行均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经脐腹腔镜组在切口大小[(2.23±0.19)cm vs.(3.78±0.21)cm]、手术时间f(43.84±6.32)min vs.(60.21±2.61)min]、出血量[(7.34±1.43)ml vs.(10.57±1.63)m1]、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直视组(P〈0.05)。结论微创经脐腹腔镜辅助胆囊息肉摘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方法 9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腹腔镜治疗.比较两组疗效、 预后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健康体检中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本院2011年9364例团体健康体检人群进行常规腹部B型超声(B-US)检查,根据体检结果分为胆囊息肉组和正常组,就其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US检查团体健康体检人群9364例,其中PLG 761例,患病率为8.1%。两组血脂、脂肪肝、年龄、性别因素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饮酒、谷丙转氨酶(ALT)、胆结石、血糖、尿酸、肌酐、尿素氮(BUN)因素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脂、脂肪肝、年龄、性别是健康体检中PLG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中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意义。方法对1698例健康体检人群中胆囊息肉样病变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超声检查健康体检人群1698例,其中非胆囊息肉组1588例(93.52%),检出胆囊息肉组110例(6.48%),其中单发息肉组86例(5.06%),多发息肉组24例(1.41%),伴有胆囊炎性改变19例(1.12%),合并脂肪肝的35例(2.06%),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附壁结晶10例(0.56%),合并脾大2例(0.12%),合并慢性胰腺炎的3例(0.18%)。结论超声检查在体检中能及时发现胆囊息肉样病变,早期诊治以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余浩 《临床医药实践》2005,14(10):742-743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诊断及手术指征。方法:对B超和(或)病理诊断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1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固醇性息肉、腺瘤平均直径分别为(4±1)mm,(6±1)mm,90%的胆固醇性息肉直径<10 mm;肿瘤性息肉倾向于单发,耐超过60%的胆固醇性息肉表现为多发;4例腺瘤伴癌变。结论:B超是诊断PLG的最有效的方法,单发、年龄>50岁,直径>10 mm或合并胆石的PLG应行外科手术治疗。有明显临床症状者,经内科治疗无效,可手术,病变有增大趋势者可采取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7.
吴清 《中国医药科学》2012,(19):160-161
目的探讨意外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开腹胆囊切除术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7例。术中冰冻切片证实胆囊癌3例,术后病理确诊8例。行单纯胆囊切除3例,胆囊癌根治术6例,2例行姑息性手术。术后获随访9例(81.8%),其中1例存活已超过5年,目前仍健在;2例存活超过2年;3例存活超过1年;存活1年以内3例,存活时间4~11个月。2例失访。结论意外胆囊癌术前诊断困难,重视高危因素、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是意外胆囊癌诊断的重要依据。而尽快实施手术治疗,并力求根治性切除是其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的方法。方法:对我院29例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和治疗效果等进行分析。结果:首发症状和体征多为腹痛、黄疸及腹块伴腹痛的性质和节律不同程度的改变,诊断主要依靠B超和CT,手术切除率为51.7%,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尽早作出胆囊癌的诊断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手术治疗是胆囊癌治疗的唯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胆囊切除术后出现残余胆囊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2年1月~2012年1月胆囊切除术后6例残余胆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二次手术得到痊愈。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技术,术中注意距胆总管0.3~0.5 cm处切断结扎胆囊管,以减少残余胆囊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