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低灌注对脑梗死形成的影响,探讨如何保证正常的脑灌注,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的方法。方法:对60例低灌注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因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了解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低灌注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60例低灌注脑梗死中,有重大手术者9例,占15.0%;发热、大量出汗后21例,占35.0%;急性胃肠炎、脱水者4例,占6.7%;需限水、限食、甚至禁食者11例,占18.3%;过量服用降压药物者15例,占25.0%。所有梗死部位均为分水岭梗死。结论:低灌注是导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应当维持正常的脑灌注量、进行个体化治疗,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低灌注对分水岭脑梗死形成的影响,探讨低灌注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如何避免发生低灌注,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方法对12例低灌注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低灌注与分水岭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2例低灌注性分水岭脑梗死均有明确病因和低灌注状态,10例合并有侧支循环障碍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占83.33%,临床表现与其他脑梗死无明显差异,头颅CT病灶分布符合分水岭区梗死特征。治愈7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91.67%。结论持续低灌注合并有侧支循环障碍的患者容易发生急性低灌注性脑梗死,梗死部位均为分水岭区。预防和及时纠正低灌注对减少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李嗣菁 《海峡药学》2011,23(4):89-90
目的探讨药物灌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科5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药物灌注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结果髋关节疼痛患者经药物灌注治疗后1~3周内疼痛消失28例,明显减轻15例,减轻3例,效果不明显4例。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正常23例(占46.00%),Ⅰ级者9例(占18.00%),Ⅱ级者7例(占14.00%),Ⅲ级者6例(占12.00%),Ⅳ级者5例(占10.00%)。经X线、MRI等影像学复查显示,正常的患者3例,坏死骨被吸收的7例,骨质不同改善31例,与术前未见明显改变的9例。结论药物灌注治疗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安全可靠,在缓解病人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效果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在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2011年2月急诊科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例采用64排CT(Philips Brilliance 64)行头部血管成像(CTA)及Jog模式CT灌注扫描。于工作站对图像数据行后处理,观察血管狭窄情况,比较各感兴趣区CBF、CBV及MTT。结果 (1)CTA共发现30例患者存在血管狭窄,占83.3%。(2)CT灌注图像中,脑梗死区及半暗带区与对侧正常对照区相比,CBF及MTT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脑梗死区CBV及CBF低于半暗带区,MTT长于半暗带区,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可以为早期脑梗死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有利于患者及时、准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进行脑灌注成像(CTP)诊断超早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SENSATION4型多层螺旋cT进行脑灌注成像,对50例发病6h以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扫描观察时间.密度曲线,测定梗死区和对侧正常对照区的局部脑血流量(CBF),局部脑血流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所有病洌至少在发病1周后复查1次普通CT。结果5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脑梗死侧CBF和CBV较对侧显著降低,MTT比对侧显著延长(P〈0.05),有45例患者1周后复查CT发现其最终梗死面积比6h内脑灌注的面积有缩小(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可以在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超早期明确梗死灶部位及范围,及发现缺血坏死灶周围是否存在缺血性半暗带。为超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Revolution CT低剂量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联合颅脑CT灌注(CTP)一站式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亳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2~5月临床诊断脑缺血性病变的50例患者,所有患者完成Revolution CT低剂量头颈部CTA联合颅脑CTP一站式检查,计算患者受检X线有效辐射剂量;统计分析头颈部血管狭窄情况;通过TMax伪彩图发现异常与正常灌注区,测量异常与正常灌注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等数据,以确定异常灌注区梗死前期缺血程度(Ⅰ期、Ⅱ期)及急性脑梗死,以及确定TMax伪彩图提示异常区域的敏感性;同时测量低灌注及正常区域的TMax值,通过ROC曲线得出诊断Ⅰ期、Ⅱ期与急性梗死期的临界值。结果 颅脑灌注有效辐射剂量为(2.27±0.10)mSv,头颈部CTA及颅脑CTP总辐射剂量为(3.21±0.17)mSv。TMax伪彩图提示异常灌注区敏感性为95.16%(59/62)。诊断Ⅰ期、Ⅱ期、急性脑梗死的临界值分别为2.99 s、4.26 s、6.34 s。结论 Revolution CT头颈部CTA联合颅脑CTP一站式检查辐射剂量低,能够同时发现血管狭窄及灌注异常,TMax伪彩图发现灌注异常敏感性高,TMax值的测定对脑缺血低灌注程度有定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CT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前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CTP)在脑梗死前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诊断为脑局灶性缺血的患者在发病24h内行CT、MRI和CTP检查,CT、MRI、CTP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CT平扫,54例患者中,26例显示基底节或放射冠区的腔隙性梗死灶;MRI共检出腔隙性梗死灶34例,较CT多检出8例,所有患者CT、MRI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责任病灶。CT脑灌注成像,48例检出有异常灌注区,其中有12例表现为脑血流量图(CBF)降低,峰值时间(TTP)与平均通过时间(MTT)延长,且这些异常灌注区均系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责任病灶。结论:CTP对脑内缺血性低灌注区的检出率更高,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责任病灶的确认优于常规CT、MRI,CTP对脑梗死前期的诊断具有超早性和定位价值,可做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并发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方法对25例急性脑梗死并发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25例急性脑梗死并发败血症的患者中,通过全血细菌培养,均有阳性结果,其中,大肠埃希氏菌9例,占36%,表皮葡萄球菌5例,占20%,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占16%,其他细菌7例,占28%;伴肺部感染者6例,占24%,泌尿系感染者8例,占32%,无明确感染病灶者11例,占44%。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及精神差。结论脑梗死并发败血症的患者,大多数临床检查未发现原发感染病灶,均有发热及精神差,血常规WBC数目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败血症症状不典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治疗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应进行血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予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琴  周正仕  陈平 《海峡药学》2009,21(12):188-189
目的了解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DAIN)的致病药物特点、临床表现、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经肾活检诊断的DAI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抗生素所致者21例(80.77%),联合用药致病者占69.23%,发热是最常见的全身表现,有65.38%的患者出现急性肾衰竭(ARF),腰痛(57.69%),上腹痛(15.38%),恶心呕吐(50.00%),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无菌性白细胞尿、外周血嗜酸性白细胞升高等。结论抗生素是导致DAIN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多样化,用药后应注意监测肾功能变化,及时停用致病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研究重型颅脑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的救治经验,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32例患者中手术治疗24例,保守治疗8例,分析致伤原因,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预后状况。结果32例患者中,恢复良好8例(25%),伤残5例(15.6%)重残4例(12.5%)植物生存1例(3.1%),死亡14例(43.8%),其中手术治疗死亡8例(36.4%);保守治疗死亡6例(60%)。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减压、术中妥善脑保护、维持有效的脑灌注压、加强术后的监护、防治并发症和加强静脉营养支持是提高SCCI患者救治成功率和改善其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非心源性疾病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升高的原因。方法对排除心源性疾病的53例非心肌梗死患者测定CK(肌酸激酶)及CK-MB活性。结果 53例CK-MB增高的患者中,急性脑挫裂伤26例,占49.1%;急性脑梗死16例,占30.2%:脑动脉硬化5例,占9.4%;肺癌4例,占7.5%;肝癌2例,占3.8%。其中CK-MB占CK总活力在30%~49%有26例,大于50%的有18例。结论应用酶免疫抑制法测定非心肌梗死患者CK-MB时,可引起CK-MB的假性升高。  相似文献   

12.
黄天佑 《北方药学》2012,9(4):45-46
目的:探讨近5年来云南大理地区长期原因不明发热待查患者的病因谱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8年当地最大两所医院收治的符合发热待查诊断标准的350例患者的诊治资料。结果:350例患者经各种检查或诊断性治疗最后确诊者325例,确诊率92.9%。病因:感染性疾病178例(50.9%),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100例(28.6%),肿瘤性疾病26例(7.4%),药物热18例(5.1%),伪装热3例(0.9%),原因仍未明确者25例(7.1%)。结论:感染性疾病是大理地区发热待查的主要原因,结核病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比例相对下降,而立克次体病、HIV感染明显上升,伤寒,付伤寒,真菌感染,寄生虫病及药物热也占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DCI)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医院近5年来收治的36例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继发脑梗死发病因素、机制及临床治疗结果。结果 400例术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1~10月平均8个月观察,其中继发DCI患者36例,占9%。伤后低血压休克、低钠血症所导致的DCI的发病率分别高达患35.9%和29.3%,较其他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钠血症和伤后低血压休克是DCI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维护患者正常的氧气供应、积极清除脑内积血是临床防治DCI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刘志平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477-1478
目的 总结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112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约40%患者有轻微症状,25%患者无临床症状体征,只在脑CT或核磁共振(MRI)影像上有病变显示.65%的患者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112例患者累计病灶219个.再发者76例,其中46%患者发展为痴呆、语言障碍、双侧瘫.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症状体征大都较轻,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再发者比率高;再发后随其梗塞灶的增多,出现认知障碍和其他功能异常加重,远期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64排CT脑灌注配合脑血管造影在脑血栓诊断中的准确率。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64排CT脑灌注、脑血管造影及64排CT脑灌注配合脑血管造影诊断,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参考,对3种诊断方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0例患者均存在灌注异常区,和健侧区进行对比,半暗带区CBF出现明显下降,而MTT、TTP呈明显升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BV虽然出现下降,但无明显差异(P> 0.05),和梗死核心区进行对比,半暗带区CBV、CBF、MTT均明显升高,TTP则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50例患者中共发现56处血管病变,其中11处为基底动脉,所占比例为19.64%,8处为大脑前动脉,所占比例为14.29%,14例为大脑中动脉,所占比例为25.00%,9例为大脑后动脉,所占比例为16.07%,15例为颈内动脉颅内段,所占比例为26.79%;轻度狭窄12处,所占比例为21.43%,中度狭窄23处,所占比例为41.07%,重度狭窄12处,所占比例为21.43...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安胶囊联合艾地苯醌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湘潭医卫职院附属医院(湘潭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艾地苯醌片,30 mg/次,3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脑安胶囊,0.8g/次,2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灌注区面积以及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75.00%)相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5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FCA评分显著增大,NIHSS评分显著减小(P<0.05);治疗组的FCA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低灌注区面积均显著缩小(P<0.05),治疗组的低灌注区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脑梗死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脑梗死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TCD)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脑梗死者46例和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并发脑梗死患者47例的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进行探测.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脑梗死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下降,异常频谱信号、涡流、湍流出现率、脉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患者脑血流量的变化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病程与有高度相关性.TCD能较好的反映脑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程度等脑血管病变.糖尿病急性脑梗死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明显高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降纤酶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46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组应用降纤酶联用依达拉奉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其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72 h、治疗后2周其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具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72 h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降纤酶联合依达拉奉较单用依达拉奉可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液灌注,改善脑微循环,有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缺血性脑卒早期诊断中16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发病在24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颅CT平扫及脑灌注成像(CTPI)检查,测定异常灌注区域及对侧正常对照区的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积(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和最大峰值时间(time—to—peak,1TrP)。所有患者一周内均行CT复查。结果CT平扫显示脑缺血性改变为18例,其中责任病灶15例,未见异常8例,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57.7%(15/26),特异性为73%(8/11)。CTPI显示灌注异常25例,均为责任病灶,灌注正常1例(CT随访证实为小脑梗死)。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96%(25/26),特异性为100%(1/1)。20例脑梗死患者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rCBF、rCBV、TTP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TTP(健侧/患侧)有统计学意义(P〈0.05),rCBF、rCBV无明显差异。结论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能够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定量分析梗死区面积与判断缺血半暗带,为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急诊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CT扫描检查、CT脑灌注成像检查以及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45例患者中,24例患者常规CT扫描结果即发现颅内病灶,占76.92%;21例患者常规CT扫描结果未发现颅内病灶,占23.08%,45例患者的CT脑灌注结果均存在异常灌注区,患者的梗死区CBF和CBV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P<0.05);MTT和TTP明显高于对侧镜像区(P<0.05)。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24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狭窄、12例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6例患者存大脑中动脉闭塞、3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闭塞。结论 CT脑灌注成像技术和CT血管造影技术均可以及时、早期、准确的对患者的脑缺血部位以及缺血程度进行判断,CT脑灌注成像技术和CT血管造影技术联合应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