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压力蒸汽灭菌过程中湿包形成的原因,并针对其原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或避免湿包的发生,保证物品灭菌效果.方法 采用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湿包评判标准,对2012年1-12月灭菌包100568个出现的湿包数进行统计并分析原因.结果 湿包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多样,主要有物品装载不合理、预热时间不够、冷却方法不当、灭菌器故障、物品包装不当、物品灭菌前呈潮湿状态等.结论 要做好各种防范对策,如选择正确的冷却和卸载方法、规范物品包装和装载、确保灭菌器的正常运作、保持灭菌物品干燥、加强对操作员的专科理论和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培训等工作,加强监管,减少湿包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张足兰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3):1660-1661
目的:探讨湿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控制。方法:采用回顾性方式统计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的湿包并进行分析,总结相关影响因素,采取预防措施于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实施,并与控制前进行比较。结果: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共有65个湿包,湿包率0.36%。采取控制措施后湿包率由控制前的0.36%降至0.15%。结论:形成湿包的原因有待灭菌物品处理不当、物品装载不规范、灭菌时干燥冷却方法不当等。严格规范灭菌前、中、后等多个环节的操作,实行灭菌器的责任化管理,可有效地控制湿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湿包的影响因素,制定和实施控制措施,以保证物品灭菌质量.方法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和美国消毒锅公司建议的湿包评判标准,对本院2011年7-12月采取干预措施的1886锅次(132690个灭菌包)作为实验组,另外本院2011年1-6月未采取有效干预手段的1748锅次(126360个灭菌包)作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中发现18锅次灭菌包有湿包现象,湿包率为1.03%,实验组中发现2锅次灭菌包有湿包现象,湿包率为0.11%.结论消毒供应中心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严格规范各个环节的操作,加强管理,可大幅度降低湿包出现的概率,保证医院灭菌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地运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湿包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减少湿包发生。方法采用《消毒技术规范》湿包评判标准,对1578锅次94865个灭菌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有192个湿包产生,湿包率0.203%,其中错误装载占58.3%,设备故障、蒸气质量差、物品准备不当占41.7%。结论提高消毒员业务素质,规范操作,提供高质量蒸汽,保持灭菌器正常运转状态,正确准备物品,可有效减少湿包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湿包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减少湿包发生.方法 采用<消毒技术规范>湿包评判标准,对1578 锅次94865个灭菌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有192个湿包产生,湿包率0.203%,其中错误装载占58.3%,设备故障、蒸气质量差、物品准备不当占41.7%.结论 提高消毒员业务素质,规范操作,提供高质量蒸汽,保持灭菌器正常运转状态,正确准备物品,可有效减少湿包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牛璐  邹秀珍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148-149,222
目的:研究消除压力蒸汽灭菌湿包现象的有效方法。方法:2010年1~12月,按照原方法与改进方法分为两组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消毒,统计湿包数。结果:改进控制方法后湿包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导致压力蒸汽灭菌后出现湿包的常见原因,采取有效改进措施,可以明显减少湿包现象的发生,避免二次污染,保证灭菌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产生湿包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方法根据《消毒技术规范》湿包评判标准,对2025锅次、40500个灭菌包进行观察研究。结果2013年1月—2014年6月发现有60个灭菌包存在湿包现象,其中设备故障20例,物品包装不规范7例,干燥、冷却时间短15例,装载不规范18例。结论消毒员规范操作,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是控制湿包的关键;按时、正确地维护保养灭菌器是保证其正常运行及灭菌效果合格的前提;正确规范地包装是减少湿包发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牛芹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2):2809+2829
目的:探讨蒸汽灭菌后湿包产生的原因,避免灭菌后物品造成二次污染,确保无菌物品的质量和使用安全。方法:查找形成湿包的原因,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控制。结果:湿包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物品包装及装载不规范、干燥及冷却方法不当、物品或器械在包装前呈潮湿状态等。结论: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通过严格规范操作、加强管理,湿包现象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湿包的影响因素,提出控制措施,减少湿包发生,以保证物品、器械灭菌质量。方法:根据《消毒技术规范》湿包评判标准,对3600锅次,72000个灭菌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有77个灭菌包有湿包现象,其中包装不规范10例,设备故障30例,冷却时间太短17例、装载不规范20例。结论:加强消毒员操作技术规范管理,提高业务素质是控制湿包的关键;加强设备管理、正确保养和维护灭菌器是保证其正常运行及物品灭菌质量的重要手段;正确准备待灭菌包是减少湿包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分析脉动真空灭菌器消毒结束后湿包的原因,采取相应对策,避免灭菌包的再次污染,影响临床工作秩序。方法:采用观察法,对1 622锅次、97 327个无菌包,在相同环境下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两次进行观测,试验组是根据设备的灭菌原理及消毒人员的操作规范来对湿包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对应措施,进行湿包控制;对照组是按照脉动真空压力灭菌器说明书操作。结果:在两组97 327个无菌包中,对照组湿包率为0.378%,试验组湿包率为0.0349%,两组的湿包率相差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毒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管理规范,规范地进行待灭菌物品包装及物品的卸载,同时做好设备的保养工作,才能杜绝或降低湿包率。  相似文献   

11.
牛芹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4):1690-1691
目的:探讨纯环氧乙烷(EO)对医疗物品灭菌效果的可靠性及其使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化学监测及生物监测方法对医疗物品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结果:环氧乙烷灭菌器的设定灭菌程序能清楚记录灭菌日期、温度、湿度和时间等参数,程序运行正常。灭菌器内输送纯环氧乙烷气体,以1000mg/L用量进行灭菌处理,所有包外化学指示胶带由黄色条纹变为橘红色条纹,包内3M化学指示卡由深粉色变为绿色,达到灭菌合格的标准颜色。我院连续对50锅次220个经EO灭菌后的灭菌包进行灭菌效果检测,合格率达100%。结论:纯环氧乙烷低温灭菌效果可靠、操作简单、使用安全,适用于医院畏湿、畏热医疗器械与物品的灭菌消毒。  相似文献   

12.
50%酒精预防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5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贺晓斌  贺宝艳  刘斌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0):1296-1297
目的:探讨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有效方法。方法:对56例常规预防皮瓣坏死综合措施的基础上,加用50%酒精纱布湿敷创面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对336例常规预防皮瓣坏死综合措施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皮瓣的皮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皮瓣坏死6例(坏死率10.7%);对照组皮瓣坏死78例(坏死率23.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50%酒精纱布创面外敷,可明显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产生湿包的原因,探讨杜绝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时产生湿包的对策。方法将采用棉布、无纺布、无纺布+皱纹纸、纸塑袋包装的基础护理包、同类专科器械、大小一致的手术室器械包和手术室布类包、外来器械,按不同待灭菌包种类,分别采取分类装载和混合装载的方式,利用科室2台灭菌器,选择织物程序按脉动真空灭菌器的正常操作流程运行一个灭菌周期。根据出锅时间及冷却时间的不同,观察湿包出现的部位、多少、种类;每天各选择2批次共8批次,连续监测7 d。结果 56批次共2 660个灭菌包,其中出现湿包32个。不同包装材质引起灭菌包出现湿包现象不同,纸塑包装最易湿包、双层无纺布次之、其次是无纺布+皱纹纸,棉布引起湿包发生现象最少;灭菌包不同材质,大小、重量可影响湿包产生,金属器械较布类易湿包,体积大、量重者容易湿包;不同的装载方式及冷却方式对湿包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混合装载比分类装载更容易出现湿包;不同部位湿包产生不同,灭菌器最下层较上两层易湿包,灭菌包靠近灭菌器内腔壁容易湿包;冷却时间越短越容易湿包。结论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环节控制,规范器械物品干燥、包装、灭菌、卸载等流程操作,可有效控制湿包产生,防止因消毒供应中心灭菌物品不合格所致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监测脉动真空压力蒸气灭菌器灭菌效果。方法:用物理测试、化学指示测试、B- D试验检测、生物测试联合应用。结果:B -D试验不合格4次;化学指示卡测试,不合格10次;物理测试、3M指示胶带、生物指示管测试均合格。结论:做好脉动真空压力蒸气灭菌器灭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的联合应用,严把灭菌质量关,保证灭菌效果,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医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5.
贺杰  冯秀丹  陈燕  殷媛媛 《海南医学》2010,21(17):135-137,11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实施了33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术后脱位的1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术后脱位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发生率3.9%,主要原因为髋关节周围肌肉萎缩、手术方案差异、术中假体放置不当、术后体位控制不当等。护理对策为术前指导患者下肢肌锻炼,训练床上排便;术后正确安置患者体位,重视疼痛护理,按步骤实施康复锻练,并加强出院指导。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过程,涉及到健康教育、术前训练、手术操作、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的各个环节。只有医、护、患之间加强配合,提高认识,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关节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张翠 《实用全科医学》2011,9(4):640-641
目的为了加强对对传染病医院再生医疗器械的管理,降低院内感染,改进传统的洗涤方法,使各种非无菌医疗用品更加清洁,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方法对患者用后的非无菌医疗器物采取由原来科室自行清洁、包装的分散式处理改为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回收并处理。两种方法对比,集中回收处理明显优于科室自行清洗、包装的分散式处理。结果采样湿化瓶、吸引瓶等玻璃器具60份集中式处理菌落数〉200cfu/cm2为0,分散式处理〉200cfu/cm2为1—8;采样止血钳30把集中式处理均无菌落,止血钳30把分散式处理全部有菌落。结论集中式清洁处理非无菌医疗器物具有保证物品的高清洁度,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节约处理成本,减轻临床科室的负担,便于统一调配。  相似文献   

17.
赵富美  刘苏  甘秀妮  沈毅 《重庆医学》2012,41(21):2175-2178
目的探讨介入术后患者不良反应流行原因与干预控制措施,总结经验,以减少类似流行发病情况的发生。方法采用前瞻性动态追踪调查与回顾性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对2009年3~6月期间介入中心患者术后陆续发生不良反应的趋势分别进行流行病学追踪调查和消毒灭菌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并采取干预措施,有效控制流行发病趋势。结果 2009年3~6月介入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9%、9.66%、9.52%、5.39%,平均发生率为8.41%;3~6月消毒灭菌及环境卫生学监测总检件数84件,在无菌物品监测中,检出一次性血管造影包内阳性物品3件,阳性率占总检件数的3.57%。6月份使用一次性血管造影包进行介入手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8%,使用高压蒸汽灭菌介入手术包进行介入手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月份全部使用高压蒸汽灭菌介入手术包后,无类似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一次性血管造影包是导致介入手术患者不良反应流行发病的主要原因;持续动态的流行病学追踪调查与消毒灭菌及环境卫生学监测是查找和发现不良反应流行原因的有效方法;使用高压蒸汽灭菌介入手术包,是控制介入术后不良反应流行发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监测医院消毒供应室的消毒灭菌效果和质量,为完善医院消毒灭菌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开展“消毒供应室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活动,主要对我院消毒供应室的压力蒸汽灭菌器、清洗效果、消毒质量三个项目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判断标准参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的医院卫生标准及各仪器使用标准.结果 医院消毒供应室在压力蒸汽灭菌器监测项目中,BD实验监测合格率为100%,工艺监测项目合格率为100%,化学监测项目合格率为100%;在清洗效果监测项目中,清洗机性能监测合格率为96.67%,清洗机清洗效果监测合格率为93.33%,手工清洗效果监测合格率为96.40%;在消毒质量监测项目中,湿热消毒质量监测合格率为91.30%,化学消毒质量监测合格率为90.20%,器具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为87.60%.结论 本院消毒供应室的整体消毒灭菌效果良好,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大规范操作技术,加强对医疗手术卫生设施的资金投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杨帆  陈刚  许春梅 《西部医学》2013,25(6):881-882
目的探讨精神科病房使用多功能空气消毒机的消毒效果。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对精神科病房静态下使用多功能空气消毒机消毒,并进行细菌检测,同时与传统紫外线灯照射消毒作平行比较。结果多功能空气消毒机消毒后的空气细菌菌落总数显著低于紫外线灯消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功能空气消毒机消毒能有效改善精神科病房空气质量,效果明显优于紫外线灯消毒,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8年12月9例THA术后脱位患者的术前病因、脱位原因、治疗经过及术后预防再次脱位采取的措施。结果共9例患者于住院期间发生脱位,脱位的发生率为3.1%,脱位均发生于改变体位时。髋关节术后X线片提示髋臼及股骨假体位置良好。采用闭合复位及下肢制动的方法,有3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再次发生脱位,所有患者出院后至随访时未再发生脱位。结论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失衡、患肢主动或被动活动范围过大、假体安装位置不当是脱位的常见原因;脱位后大多数患者可通过麻醉下行闭合复位治疗,少数假体位置不当且稳定实验呈阳性者应考虑手术翻修;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进行有关THA的康复知识教育是预防脱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