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玉香  吴修涛 《吉林医学》2008,29(24):2464-2464
颈内静脉置管术是快捷、安全、有效的深静脉输液方法。我院于2008年6月-2008年9月,对40例行颈内静脉置管术患者颈内静脉穿刺部位导管末端的固定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耳轮固定法优于胸部固定法。现将应用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床旁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危重患者需床旁中心静脉置管。我院2005年2月~2007年8月采用床旁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新方法,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351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 0 0年至 2 0 0 2年 ,作者共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35 1例 ,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资料 自 2 0 0 0年到 2 0 0 2年选择手术患者 30 0例 ,外科需要静脉高营养的患者 4 0例 ,ICU需插漂浮导管和透析的患者 11例 ,共 35 1例。其中男性 2 5 2例 ,女性 99例 ,年龄 2 5~ 84岁 ,均首选右侧颈内静脉置管。1.2 方法 体位 :患者去枕平卧 ,头稍偏向对侧 ,肩部垫高 4~ 5cm。穿刺点定位 :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中点处 ,即颈外静脉与胸锁乳突肌交叉点。穿刺时应避开颈外静脉。穿刺方向 :局部麻醉后进行试穿 ,穿刺针指向同…  相似文献   

4.
梁大顺  廖历兴 《吉林医学》2009,30(13):1362-1362
颈内静脉置管在临床上作为患者术中、术后CVP监测,胃肠道手术患者全静脉营养,肿瘤患者术后化疗,危重患者抢救用药的通道等诸多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受到人们日益广泛的重视。但穿刺不当也会造成一些诸如误伤动脉、气胸、空气栓塞、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笔者于2006年7月-2007年7月对68例患者成功施行了右侧中路颈内静脉穿刺术,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特将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床旁中路颈内静脉穿刺法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心胸外科患者治疗中的体会。方法:300例心胸外科患者均采用右侧颈内静脉中路穿刺法静脉置管,观察穿刺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285例(95%),12例(4%)反复穿刺后改其它穿刺径路成功,2例(0.67%)穿刺针进入颈总动脉,1例(0.3%)发生气胸,全部患者无空气栓塞、心律失常、心包填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右侧颈内静脉中路穿刺法置管,定位简单,穿刺深度浅,穿刺迅速,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对胸外科138例患者实施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予输液及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患者138例,穿刺置管成功136例,穿刺置管成功率达98%,其中3例误入颈内动脉,经拔除穿刺针,压迫穿刺点,重新穿刺成功.1例因血管位置特殊,致穿刺困难置管失败,1例因导引钢丝推进过程打弯,致导引钢丝送入困难而致置管失败.无一例发生气胸、血肿等并发症.导管留置时间7~40 d,平均(14.0±4.3)d;出现导管脱落6例,疑似导管相关性感染而拔除导管3例.结论 对颈内静脉置管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可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婴幼儿心血管手术围麻醉期探索一种有效、安全、简便的经皮颈内静脉置管的方法。方法对100例实施心脏手术的婴幼儿采用低位-中央或高位-中央穿刺入路,并辅以显露颈肩部、套管针引导等措施进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结果(1)低位-中央入路58例,高位-中央入路42例,一次穿刺成功率达82%。其中,低位-中央入路一次穿刺成功率达86.20%,高位-中央入路一次成功率76.19%;(2)一次穿刺成功的50例低位-中央入路进针的平均深度为(0.62±0.24)mm,32例高位-中央入路平均进针深度(0.86±0.58)mm;(3)全组病例置入钢丝顺利,一次顺利置入导管成功率达95%;(4)高位-中央入路6例误穿入动脉;低位-中央入路2例误穿入动脉,1例发生气胸,1例发生纵隔血肿。结论合适的体位、准确的定位和入路,采用套管针引导的方法是提高婴幼儿经皮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经皮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建立暂进笥血管通道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分析。方法:对41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急需透析治疗者,应用Seldinger技术,采用Quinton双腔导管经皮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结果:41例共进行血液透析273例次,均达到预期效果;除2例误穿颈内动脉外,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及气、血胸、心律失常并发症。结论:经皮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进行血液透析,操作方便、迅速,血流量充分,对心血管  相似文献   

10.
颈内静脉瓣膜导致穿刺置管困难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427例颈内静脉穿刺五管水,其中穿刺困难73例,失败3例。为提高穿刺水平,在广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进行22具尸体解剖,观察到颈内静脉的末端均有一对瓣膜,并在尸体上进行颈内静脉穿刺后,发现颈内静脉辩膜是导致穿刺置管困难的原因之一,认为采用高位穿刺点穿刺可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液体指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的需要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液体指导组30例和非液体指导组30例。液体指导组通过液体的流动情况判断穿刺针是否在颈内静脉内。非液体指导组通过回抽血液的通畅情况判断穿刺针是否在颈内静脉内。结果:液体指导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非液体指导组,且并发症明显少于非液体指导组。结论:液体指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比常规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14.
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要前提之一,对于短时急诊血液透析以及需维持血液透析但尚未建立动静脉内瘘等长期血管通路的患者,通常以中心静脉置管作为临时血管通路[1、2],目前大部分医师采用颈内静脉置管,其有效血流量和透析充分性已得到公认[2].虽然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作为血液透析临时血管通路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但其穿刺置管方法以及导管的护理仍然值得改进,我院对100例患者采用颈内静脉置管作为临时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获得满意效果,现回顾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如何快速、安全、有效地建立颈内静脉通路。方法 :1 999年 4月前 ,我们采用颈内静脉中路置管 2 1 4例 ,患者仰卧位 ,肩下垫一小枕 ,头偏向对侧 ,取胸锁乳突肌肉缘 ,喉结水平扪及动脉搏动后向外侧约 0 .5 cm处进针 ,对准同侧乳房 ,与皮肤呈 45度角 ,穿刺成功后置入 Quinton1 1 .5 Fr× 1 9.5 cm双腔导管 ;此后采用颈内静脉下路置管 32例 ,患者取枕仰卧位(心衰者取半卧位 1 4例 ,坐位 1例 ) ,头偏向对侧 ,取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及锁骨上缘共同围成的三角形顶点为穿刺点 ,沿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缘穿刺 ,与皮肤呈 45度角 ,穿刺…  相似文献   

16.
中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应用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冰 《医学综述》1996,2(1):24-25
<正>在麻醉科和重症监护病房(ICU),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十分必要的.甚至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颈内静脉也是重要的给药途径.近十年来,颈内静脉置管在国内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着重介绍中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及其临床应用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18.
我院自1990年开展中心静脉置管以来,总例数达700余例,尤近两年来颈内静脉置管已形成独特的操作常规,可避免严重的置管并发症,如气栓、损伤胸膜、大血肿等,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224例,男136例,女88例,平均年龄54.6岁。导管留置时间最短1天最长83天,平均14.1天,穿刺置管操作时间最长30分钟,一般均在5分钟以内。本组病人无胸膜损伤、气栓、大血肿等并发症出现。1.2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要点①术者站在病人右侧,将病人上身及头部尽量移术者身旁,去杭,如病人能耐受则肩部垫枕,将病人头部略转向穿刺对侧,一…  相似文献   

19.
颈内静脉置管在临床上作为病人术后CVP监测,胃肠道手术病人全静脉营养,肿瘤病人术后化疗,危重病人抢救用药的通道等诸多方面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静内静脉穿刺不当会造成一些并发症。其中误伤动脉最为常见,临床报道超过15%。我们于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对本科室100例患者成功地实行了颈内静脉穿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血液透析是救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必须建立血管通路才能够维持患者的生命。长期血管通路如自身动静脉内瘘有血流欠佳 ,血管硬化等缺陷 ,给穿刺带来一定的困难 ,我们对 15 0例患者使用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来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5 0例 ,男 110例 ,女 4 0例 ,年龄最大5 2岁 ,最小 16岁 ,平均年龄 34.3岁。其中有 98例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长期血管通路成熟前依靠此通路行血液透析 ,5 2例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置管时间最长为 3个月 ,最短 2 4小时。1.2 方法 1.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