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原因,提出可预测患者死亡的临床指标。方法 对14例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426例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中,伤后4个月内有14例死亡,死亡原因包括气管过度刺激致心跳骤停,外科手术致病情恶化,肺炎,多器官衰竭,痰液堵塞及食物误吸致急性呼吸道梗阻等。结论 在本组病例中,创伤性脊髓损伤后4个月内死亡内为3.3%,主要原因是对气管过度刺激心跳呼吸骤停、外科手术致病情恶化和肺炎。颈5及以上3脊髓损伤或上肢肌力指数6分以下,痰多,咳嗽排痰无力,低血氧分压持续或进行性下降,出现神经恶化等可作为预测死亡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2.
电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刺激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灰质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损伤对照组、电刺激组。采用Allen法,将后两组复制为脊髓T9损伤模型。术后对电刺激组大鼠进行电刺激治疗7 d。于术后l d、3 d、5 d、7 d对3组进行BBB评分,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GF的表达情况。结果 BBB评分结果显示大鼠脊髓损伤后有自行恢复功能,从第5天开始电刺激组与损伤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损伤后,电刺激组和损伤对照组NGF表达均持续升高(P<0.05),电刺激组表达多于损伤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电刺激诱导损伤区NGF表达,从而创造了有利于神经再生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式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脊髓损伤伴排便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改良式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包括定时规律的肠道功能训练、刺激肛门训练、电针刺激内踝后肛门直肠反射区、增加腹压的训练;对照组行脊髓损伤后常规的肠道护理.结果实验组便秘评分有效率87%,对照组便秘评分有效率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护理干预能促进脊髓损伤患者排便反射的建立,改善排便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正> 本文是探讨TENS(99 Hz,波宽250 ms)治疗对H反射及脊髓性痉挛的短期疗效。因为反射的兴奋性增高通常见于脊髓损伤的病人,所以可以假设反复低阈值传入刺激对小腿三头肌的H反射有抑制作用,也将降低跖屈肌痉挛。曾有报道,经皮重复低阈值刺激可调节健康人和慢性疼痛患者比目鱼肌H反射的幅度,也可抑制痉挛性截瘫患者的阵挛,减轻偏瘫和脊髓损伤病人的痉挛。Levin等报道,每天重复应用TENS刺激偏瘫患者的腓总神经,可加强对H反射的抑制。脊髓损伤的患者经过TENS治疗20 min后,其膝伸肌痉挛减轻50%;刺激胫前肌,踝强直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颅和经脊髓重复磁刺激对脊髓半横断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T10大鼠脊髓半横断模型,脊髓半横断大鼠于术后4 d分别给予经颅和经脊髓重复磁刺激治疗,刺激强度为最大输出强度的35%,刺激频率5 Hz,每序列5 s,间歇2 min,连续10个序列,每天1次,每周5 d,连续2周。各组大鼠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BBB评分和水平梯子实验评价运动功能;术后38 d取患侧下肢胫前肌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经颅磁刺激组大鼠手术17 d后各时间点BBB评分和水平梯子实验步态正确率高于术后3 d和脊髓损伤组(P<0.05);经脊髓磁刺激组大鼠手术10 d后各时间点BBB评分和步态正确率高于术后3 d和脊髓损伤组(P<0.05),术后10 d步态正确率高于经颅磁刺激组(P<0.05)。经颅和经脊髓磁刺激组大鼠胫前肌运动终板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显著高于脊髓损伤组(P<0.001)。结论早期经颅和经脊髓磁刺激可促进脊髓半横断大鼠运动功能改善,并改变远端肌肉的可塑性,经脊髓磁刺激可加速脊髓半横断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是一系列胃肠器官失神经支配后的综合征,长期严重便秘和失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维度的肠道排空计划,包括搭配饮食、药物治疗、充足的液体摄入量,以及物理刺激、灌肠等,能改善肠道功能。当严重便秘持续存在且常规方法无法缓解时,可考虑选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干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2例T5~T12节段脊髓损伤患者(ASCI C级)随机分为rTMS 组和对照组.12例rTMS组患者于Cz部位给予磁刺激,并接受康复训练;10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前后比较ASIA运动评分、轻触觉评分、针刺觉评分,抗重力体位双下肢主动关节活动度(ROM),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结果 rTMS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临床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ASIA运动评分、双下肢ROM、FIM评分均有改善(P<0.05);rTMS组治疗后WISCIⅡ也有改善(P<0.05),且ASIA运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TMS可促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提高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1例。2组均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1周、治疗4周和8周后采用尿流动力学检查和排尿日记对2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和导尿次数进行比较,通过泌尿症状困扰评分(USDS)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及导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呈持续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USDS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圆锥上脊髓损伤绝大多数将并发高张力、高反射的痉挛性膀胱,贮尿与排尿功能双重障碍,文章介绍了S2~4神经前根电刺激配合后根完全切断去传入,恢复脊髓损伤患者可控制性排尿的理论、适应证和临床效果,并介绍电刺激下生理性排尿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行脊髓或外周神经电刺激的护理效果。[方法]2015年1月—2018年12月疼痛科对61例病人行脊髓或外周神经电刺激植入术及取出术,给予规范化的护理。[结果]疼痛科应用脊髓或外周神经电刺激植入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明显。[结论]规范化护理可提高脊髓电刺激止痛效果,减轻病人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对于脊髓损伤的病人来说,通常脊髓损伤节段越高,患者的活动能力损害越明显,颈部脊髓损伤患者常有极显著的活动功能障碍,而应用植入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系统,则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颈部脊髓损伤病人活动功能障碍的方法。1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系统的作用机理 高位脊髓节段的损伤导致的是上位运动神经元的损害,这种上位运动神经元的损害使其失去了对下位运动神经元的支配调控能力,因此下位神经元极易为很小的刺激所激动而导致持续的,痉挛式的收缩,而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系统可以以一种协调的方式来激动下位运动神经元,这样可以使下位运…  相似文献   

12.
王冰水  刘卫  牟翔  袁华 《中国康复》2010,25(1):28-29
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训练对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8例,治疗时将刺激电极置于患者直肠内,刺激频率20Hz,每次治疗30min;同时配合盆底肌主动训练,每次收缩和放松各5s,反复10遍为1次,休息3~5min,连续2次。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记录24h排尿次数、溢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残余尿量、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及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连续治疗2个月后,8例患者排尿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单次排尿量及最大尿流率增加,残余尿减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减小。结论:电刺激结合盆底肌主动训练可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日常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刺激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作用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近几年电刺激在脊髓损伤中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脊髓腹侧及小脑病变是否可致胫神经刺激C2、枕点诱发电位出现异常改变以及正中神经、胫神经刺激,两者C2、枕部诱发电位的差异。方法 分别行正中神经、胫神经刺激,同时记录患者Cz、C2、枕点诱发电位。对比研究脊髓及小脑病变时,上、下肢刺激Cz、C2、枕点诱发电位的异常情况。结果 脊髓腹侧及小脑病变可致胫神经刺激,C2、枕点N30及P40电位出现同步性异常改变,且胫神经刺激出现异常者,正中神经刺激,C2、枕点电位却可保持正常。结论 正中神经、胫神经刺激,C2、枕点记录的电位,两者反映的脊髓传导通路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背景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康复治疗中常见问题和难题之一.功能性磁刺激具有安全、无创、无副作用等优点,目前已逐步用于中枢神经传导、疲劳恢复、骨愈合、神经疾病治疗及脑功能研究等各方面,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尚未深入系统地研究.目的观察功能性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纵向观察研究.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对象选择2003-05/2004-0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脊髓损伤康复期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方法对12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Dantec公司(丹麦)生产的MagLite型磁刺激仪,经S3神经根和膀胱区的功能性磁刺激治疗,2次/d,5 d/周,4~8周1个疗程.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如残余尿、最大尿道闭合压力、最大膀胱容量、膀胱压力、最大尿流率)指标;排尿次数、平均尿量及单次最大排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综合征症状评分.结果患者接受功能性磁刺激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如残余尿、最大尿道闭合压力、最大膀胱容量、膀胱压力、最大尿流率)变化除膀胱压力变化不明显外(P>0.05),其余均有明显变化(P<0.01~0.001);功能性磁刺激治疗前后日排尿次数的减少、日平均尿量及单次最大排尿量的增加,均有明显变化(P<0.01~0.001);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综合征症状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功能性磁刺激可以显著地改善部分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和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Difficultywithevacuationafterspinalcordinjury:Colonicmotilityduringsleepandeffectsofabdominalwallstimula-tion.JournalofRehabilitationResearchandDevelopment2004:41(1):95-100腹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便秘患者睡眠时结肠蠕动的影响○BoneDensityLossAfterSpinalCordInjury:EliteParaplegicBasketballPlayersvs.ParaplegicSedentaryPersons.AmericanJournalofPhysicalMedicine&Rehabili-tation2004:83(4):279-83脊髓损伤后截瘫的优秀篮球运动员和截瘫后久坐患者骨密度降低的比较○○Predictingconsistencyofpainovera10…  相似文献   

17.
经神经途径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经神经途径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包括3种术式,即骶神经前根电刺激术、选择性骶神经根切断术和腱-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弧重建术,可在一定程度上重建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总结了对16例行该3种术式患者的护理,即做好心理护理、术前禁用阿托品、术后4d保持平俯卧位等;详细介绍了3种不同术式患者康复训练的方法,包括正确设置排尿程序、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和保护膀胱刺激器、加压排尿、间歇性清洁导尿、扳机点排尿、敲击跟腱或扳动踝关节引发排尿等.本组术后膀胱容量增大,尿失禁明显减轻或消失,排尿次数从术前的每日7~15次减少为每日4~6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肩胛间区低频电刺激对家兔胆囊痛及脊髓后角pERK1/2表达的影响.方法:家兔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甲醛溶液组、肩胛间区电刺激组和非肩胛间区电刺激组,每组6只.采用2Hz、3mA电流,应用生理功能学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肩胛间区电刺激对胆囊痛模型呼吸频率和心率的改变及脊髓后角pERK1/2表达的影响.结果:肩胛间区电刺激组呼吸频率和心率分别为(50.23±0.81)和062.60±0..7)min-1(P<0.01),与甲醛溶液组比较分别降低约22%和28%,同时脊髓后角pERK1/2表达减少,与甲醛溶液组比较,减少约58%(P<0.01).结论:肩胛间区低频电刺激可在一定程度缓解家兔胆囊痛模型的生理指标改变,抑制其脊髓后角ERKl,2的激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综合训练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8年6月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2例,采用留置导尿、Crede手法按摩、间歇性导尿术、电针刺激等综合训练及护理.训练期间定期查尿常规和中段尿培养.结果 通过对32例脊髓损伤患者2个月的膀胱功能综合训练,有30例患者训练后达到自主排尿,有2例患者膀胱功能未恢复,训练期间尿路感染率为6%,未发生肾功能衰竭.结论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采取早期、规范、系统的综合训练,正确指导患者积极配合,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背景:研究发现脊髓功能激活区域和电生理等理论对应区域相一致,多数学者认为使用功能磁共振技术检测脊髓神经功能是可行的.目的:检测电针刺激脊髓损伤患者的脊髓磁共振功能成像激活区特征,验证使用脊髓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来客观评价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疗效的可行性.方法;使用电针同时刺激3例脊髓损伤患者和5名健康志愿者的右手合谷穴和曲池穴,采用组块设计方法,使用SPM2软件得到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脊髓内真实的激活区,分析激活区在矢状位和横断位上的分布特征,并与健康志愿者的激活分布对比,找出患者的激活分布差异.结果与结论:5名健康志愿者在脊柱C2、C5段均重复出现激活信号,在C6段4名出现激活;3例脊髓损伤患者在脊柱C2,C6段均出现均重复出现激活,其中1例患者与健康志愿者激活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可以观察到针灸刺激脊髓损伤患者的脊髓功能激活,因此可以根据功能激活区的分布及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客观评价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