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房室间期对双腔起搏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双腔起搏不同房室间期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及最佳房室间期 ,选择 18例置入DDD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 ,在DOO起搏方式下随机将房室 (AV)间期程控为 10 0 ,130 ,15 0 ,170 ,2 0 0ms,在超声心动图下观察左室收缩功能指标 ,每次测量间隔 5min以上。结果 :AV间期为 15 0ms时左室收缩功能最好 ,与AV间期为 10 0ms时相比 ,左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以心输出量 (CO)为标准 ,18例中有 9例AV间期在 15 0ms时CO最佳 ,5例在 2 0 0ms时CO最佳 ,3例在 170ms时CO最佳 ,1例在 130ms时CO最佳 ;以CO为标准 ,DOO起搏方式最佳AV间期为 16 6±2 4ms。结论 :双腔起搏的AV间期对左室收缩功能有重要的影响 ,以CO为标准 ,个体化地选择双腔起搏的最佳AV间期对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理性双腔起搏时最佳AV间期选择与心功能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2 0例心肌病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患者 (心衰组 )及 10例心功能正常者 (对照组 )行双腔 (DDD)起搏治疗 ,探讨不同AV间期DDD起搏对心衰患者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经锁骨下静脉置入双腔起搏电极 ,并同时置入Swan Ganz导管 ,测量不同AV间期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 ,二维超声多普勒测量超声形态学指标。结果 :急性起搏时心衰组AV间期在 10 0~ 140ms时 ,血液动力学较起搏前显著改善 ,而以AV为 111± 15ms为最佳。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左房内径显著缩小 ,收缩期二尖瓣返流减轻 ,未发现舒张期二尖瓣返流。而对照组AV间期为16 0~ 180ms时 ,上述指标与起搏前相比显著改善。结论 :短AV间期的生理性起搏能即刻改善心衰患者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和超声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DDD起搏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疗效。方法:5例HOCM患者植入DDD起搏器;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术后即刻以及随后2年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房径(LAD),跨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心输出量(CO)及二尖瓣前向运动程度(SAM)的变化,以及DDD起搏器不同房室(AV)间期时LVOTG,CO的变化。结果:起搏即刻及其后随访中,不同的AV间期(保证心室起搏状态下)均显示LVOTG下降显著(P<0.01),CO升高明显(P<0.05)但以AV间期100ms时效果最佳,SAM运动明显改善(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变化。结论:DDD起搏治疗HOCM临床效果初步满意。  相似文献   

4.
AAI、DDD及VVI起搏模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起搏模式对病窦综合征(SSS)患者的心功能影响差异,选择置入DDD起搏器的SSS患者18例,将起搏模式分别程控为AAI、VVI和DDD,超声测定这三种模式下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心输出量(SV)及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结果显示AAI起搏时,LVEF、CO、SV较VVI、DDD起搏时均显著升高(P<0.05)。AAI起搏模式对患者心功能影响最小,最符合生理。  相似文献   

5.
DDD起搏最佳房室延迟的设置及血流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不同房室延迟DDD起搏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价,探讨DDD起搏最佳房室延迟的设置方法。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研究17例植入DDD起搏器患者不同AV间期时心排出量(CO)、舒张期二尖瓣返流(DMRD)、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时间间期及同步心电图QT间期等的变化。结果(1)当 AV延迟调至(16.9±19.9)ms时,A波结束与二尖瓣关闭同时出现,此时将AV延迟分别延长20ms、40ms、60ms、80ms,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间期分别延长(13.9±3.7)ms、(31.5±5.1)ms、(52.8±4.1)ms、(72.4±4.0)ms,而且在此间期可发现舒张期二尖瓣返流;(2)CO最大时的AV延迟(即最佳房室延迟)与预测的最佳 AV延迟呈明显正相关(r=0.893,P<0.05);(3)临界AV间期与最佳AV间期有显著正相关(r=0.884,P<0.05),临界AV间期较最佳AV间期长;(4)临界AV间期及其后不同AV间期预测的最佳AV间期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1)临界AV间期可代表最佳AV间期的上限,可用临界AV间期减去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时间间期来预测最佳AV间期;(2)最佳AV延迟可按以下公式预测:先设置一个较长的AV间期,然后于超声心动图下测量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时间间期,则最佳AV间期等于此较长的AV间期减去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  相似文献   

6.
选择30例接受具有自动AV间期搜索功能(auto AV search)的双腔DDD(R)起搏器治疗的病窦综合征患者。AV search打开时心室起搏(VP)比例,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左室Tei指数均较关闭时降低(P均<0.01),且血浆BNP水平、左室Tei指数与VP比例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P均<0.05)。结论:双腔起搏器的auto AVsearch功能可有效减少非必须的右室起搏,促进自身心室激动,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7.
Kappa起搏器自动房室搜索功能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Kappa系列起搏器自动AV搜索功能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3例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病人中Kappa起搏器组12例.普通DDD起搏器组31例。所有病人均于术前,术后3月行心脏彩超检查,比较两组病人左室射血分数(EF)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Kappa起搏组EF值较普通DDD起搏组为高(P< 0.05)。结论:Kappa起搏组的自动AV搜索功能较普通DDD起搏组有更积极的血流动力学效果,能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观察双腔起搏器不同起搏房室间期(pacing atrioventricular delay,PAVD)起搏对即时左心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三度房室阻滞行永久双腔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PAVD进行优化,以超声心动图左心室最大心排出量(CO)为最佳PAVD,比较不同PAVD下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结果 不同PAVD产生不同左心室CO,最佳PAVD平均为(155.7±20.4)ms,其中70%患者PAVD为150 ms及175 ms;当最佳PAVD时舒张功能指标Tei指数,二尖瓣环室间隔速度(E'),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二尖瓣瓣环室间隔速度(E/E')等指标均处于最佳水平.结论 调整DDD起搏器PAVD不但能够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也可对舒张功能产生良性影响,植入DDD起搏器患者应加强随访,调整优化PAVD使起搏器发挥最佳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固定的长AV间期下的DDD起搏模式对SSS患者在减少心室起搏方面的效果;比较应用固定的长AV间期保留自身房室传导与最适AV间期下房室顺序起搏两种模式的优劣性,为临床选择具有最佳血流动力学效应的起搏参数设置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因SSS而安置双腔心脏永久起搏器进行治疗的45例患者,分3次随访进行,每次随访时间间隔为2个月,将起搏器程控与血液生化指标测量相结合,进行两种不同AV间期下房室顺序起搏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评估与对比。结果与临床经验性AV间期相比,固定的长AV间期(350 ms)下的房室顺序起搏使心室起搏百分比由31.8%降低至1.18%(P=0.000);由最适AV间期下转为固定的长AV间期下的房室顺序起搏模式后,血浆BNP浓度明显降低(P=0.02)。结论固定的长AV间期(350 ms)下的房室顺序起搏能够有效减少心室起搏,且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最适AV间期下的房室顺序起搏。  相似文献   

10.
刘晓健 《心电学杂志》2006,25(2):108-110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双结病变型等是植入DDD起搏器的最佳适应证。人体植入DDD起搏器后,就如植入一个窦房结和房室结,心房的电活动可经DDD起搏器设置的A-V间期下传至心室。由于心房激动经体内自身房室结下传更有利于保护心脏的功能,故一般情况下,DDD起搏器将起搏A-V问期程控得比自身P-R间期长,以保证激动尽量经自身房室结下传。研究发现,当P-R间期在120-180ms时心功能较好,故选择合适的AV延迟以及与自主神经(心率)相适应的A-V间期对双腔起搏至关重要。而且,与频率相适应的房室顺序传导,可以产生较好的血流动力学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不同AV间期起搏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植入双腔起搏器并患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30例,设置11个AV间期(150ms、170ms、190ms……350ms),记录不同AV间期下的LVEF,找出最佳AV间期。分为研究组(AV间期调为最佳AV间期)15例,对照组(AV间期为出厂默认AV间期)15例,于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记录LVEF、NT-proBNP。结果 AV间期自150ms开始增至210ms~230ms时,LVEF随AV间期的延长而增大,在AV间期210ms~230ms时达到最大,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LVEF在AV间期210 ms及230 ms时较AV间期210ms~230ms时降低(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前LVEF、NT-pr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LVEF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NT-proBNP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不同AV间期可影响LVEF;将AV间期调至最佳AV间期有利于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不同起搏方式房室延迟优化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腔起搏(DDD)患者不同起搏方式时最佳房室延迟(AVD)的差异。方法对20例置入DDD起搏器的患者经左侧锁骨下静脉插入Swan-Ganz导管,分别测量DDD方式及心房感知心室起搏(VDD)方式下的不同AVD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结果DDD右心耳起搏优化AVD(149±15ms)比VDD起搏AVD(114±12ms)延长了38±12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双腔起搏时DDD右心耳起搏可使AVD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3.
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延迟时心功能及QT间期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观察DDD起搏不同房室延迟 (AVD)时心功能与体表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 ,探讨根据心电图QT间期优化AVD的可行性。选择 19例完全性房室阻滞置入DDD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 ,男 10例 ,女 9例 ,年龄 6 6 .79±15 .5 2岁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不同AVD起搏时每搏输出量 (SV)、心排量 (CO)、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舒张末期内径 (LVESd/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等 ,同时单盲测量不同AVD起搏时 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心房起搏频率预设为 75次 /分 ,AVD自 90ms起以 30ms步长依次递增至 2 4 0ms。结果 :随着AVD的递增 ,心功能和QT间期随之改善和延长 ,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超声心功能最佳时所对应的AVD与QT间期最长时所对应的AVD无显著差异 (15 8.80± 13.6 4msvs 16 3.30± 30 .4 1ms;P >0 .0 5 ) ;QT间期最长时所对应的心功能各参数与最佳超声心功能各参数相似 (CO :6 .2 9± 1.75L/minvs 6 .5 0± 1.5 4L/min ;SV :87.37± 17.0 9ml/bpmvs91.4 7± 16 .2 5ml/bpm ;LVEF :0 .6 6± 0 .11vs0 .6 7± 0 .11;P均 >0 .0 5 ) ;QT与CO、SV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 .70 ,0 .6 7,P <0 .0 5 ,0 .0 0 1)。结论 :AVD对心功能有明显影响 ;QT间期随不同AVD时心功能变化而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体表心电图QT间期可优化  相似文献   

14.
双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1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13例扩张童心肌病患者,明显的心功能不全,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植入双腔起搏器,以DDD起搏方式治疗,AV间期调至100ms。结果:术后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好转,心脏缩小,左室射血分数(EF)、心排出量(CO)、心排血指数(CI)明显增加,随访2~37个月,1例死于脑栓塞,2例猝死,1例因发生心房颤动、改为VVI方式起搏后心力衰竭死亡,其余9例心功能不全得到较为理想的控制。结论:提示双腔起搏器治疗对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77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植入VITA-TRON C60A3DDDR起搏器。术后随访心电图时发现AS-VP间期不断变化。通过程控仪发现心房单极及感知灵敏度设置太高,使心房电极发生交叉感知致双倍记数而发生逐跳自动起搏模式转换(AMS),出现DDD(AS-VP)与DDI(V-V)交替工作,最终引起AV间期的反复变化。由于交叉感知是间歇性出现的,导致了起搏器反复发生AMS,加之患者自身存在Ⅲ度AVB,产生了这样特殊的AV间期反复变化的起搏心电图现象。另外,Vitaron独有的心房同步起搏的算法也参与了术后起搏心电图多样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动AV间期搜索功能双腔起搏器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及对心功能和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100例植入DDD/R起搏器的患者(有AV搜索功能50例,无AV搜索功能50例),术后1年内程控获取右室起搏百分比、高频心房事件、检查超声心动图及测试血浆心房利钠肽(ANP)值。结果有AV搜索功能组术后3,6,12个月右室起搏百分比明显小于无AV搜索功能组(18.7%±5.6%vs 82.4%±10.2%,19.8%±6.6%vs 77.3%±9.5%,18.4%±7.3%vs 79.2%±8.6%,P均<0.05)。有AV搜索功能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改善(P均<0.05);ANP水平明显降低(203.10±28.20 pg/ml vs 298.80±31.50 pg/ml,P<0.05);高频心房事件也显著减少(18±9次vs 39±11次,P<0.05)。结论有AV搜索功能起搏器明显减少病窦综合征患者右室起搏比例,改善心功能,并减少高频心房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自动AV间期搜索功能双腔起搏器减少心室起搏和高频心房事件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置入DDD/R起搏器的患者(有AV搜索功能30例,无AV搜索功能30例),术后1年内程控获取右室起搏百分比、高频心房事件,检查超声心动图,测试血浆利钠肽(BNP)值.结果 有AV搜索功能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右室起搏百分比明显小于无AV搜索功能组[(21.2±6.0)%比(78.3±7.5)%,(19.1±6.5)%比(73.4±7.9)%,P均<0.05).AV搜索功能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Tei指数均明显改善(0.57±0.03比0.53±0.05,0.48±0.15比0.68±0.20,P均<0.05);BNP水平明显降低[(75.2±34.5)pg/ml)比(37.0±16.4)pg/ml,P<0.05];高频心房事件也显著减少[(42±10)次比(19±11)次,P<0.05].结论 AV自动搜索功能起搏器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右室起搏及高频心房事件,改善血流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起起搏方式对起搏器置入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及心脏功能、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125例行起搏器置入患者,均置入DDD型起搏器,按心室导线固定部位不同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心电图QRS间期、血浆B型脑钠肽(BNP)、超声心动图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前两组Ⅱ导联QRS间期、BNP、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时右室心尖部起搏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均较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显著增大(P〈0.05),射血分数显著下降(P〈0.05),BNP显著升高(P〈0.05)。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与右室间隔部起搏相比,心腔扩大,射血分数下降,BNP水平增高明显。  相似文献   

19.
双腔起搏器自动房室间期搜索功能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双腔起搏器自动AV间期搜索功能(auto AV search)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及对心功能和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43例植入具有自动AV间期搜索功能的双腔DDD(R)起搏器的患者,术后6个月内随机交叉关闭或打开AV search功能各3个月,分别在第一阶段(3个月末)、第二阶段(6个月末)程控获取心室起搏百分比(Vp)、高频心房事件及测试血浆BNP值。结果43例患者按计划完成随访,AV search关闭组心室起搏(VP)比例为78.0±10.3%,心房高频事件为58±15次,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为333±30pg/ml;AVsearch打开组Vp比例为15.9±4.8%,心房高频事件为29±13次,BNP65±21 pg/ml,两者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双腔起搏器的auto AV search功能可有效减少非必须的心室起搏,促进自身心室激动。  相似文献   

20.
体表心电图在双腔起搏器房室传导间期最佳化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置入了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在随访时,根据体表心电图P波宽度调节房室传导间期(AV间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因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安装美墩力SD303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1例。测量患者体表心电图自身P波宽度,和(或)心房起搏脉冲至起搏的P波末端的宽度,在此测量值上加100ms,分别设定双腔起搏器的感知AV间期和起搏AV间期。使用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在出厂常规设置的AV间期和根据体表心电图优化的AV间期设定值,进行超声检查。结果:经体表心电图调整AV间期后的左室每搏量、左室舒张末期容量和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充盈时间、二尖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均高于常规出厂设置的AV间期,前三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根据体表心电图中P波宽度的变化来调节AV间期,不但能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且由于其简单易行,而具有广泛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