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男5例,女3例,年龄6~28岁,平均18.4岁。囊肿大小1.2cm×1.5cm~7.2cm×5.3cm不等。1例囊肿位于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并延伸至前角,呈双卵圆形。余7例位于左、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内各3例,1例位于左侧侧脑室后角内,呈类圆形或卵圆形。壁菲薄,未见壁结节。囊液密度和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似,增强扫描囊壁囊液均未见强化。脉络丛被不同程度推挤移位。CT侧脑室造影示对比剂包绕于囊肿周围而未进入囊肿内。结论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可对该病进行准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7例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年龄11~25岁,平均20.1岁.7例患者全部行MRI检查,其中3例行增强检查,4例患者行CT平扫检查.7例囊肿均为单侧、单发,4例位于右侧,3例位于左侧;所有囊肿均位于侧脑室三角区,2例向侧脑室后角延伸.7例囊肿均为圆形或长圆形囊性病灶,边缘光滑,囊壁薄,囊液的信号或密度均匀,与脑脊液相似,无壁结节,增强扫描囊壁与囊液均无强化.结论 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影像学表现及发病部位典型,应用CT及MRI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MRI对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1例经临床证实的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MRI表现,其中3例同时行磁共振增强扫描,8例曾行CT检查。结果21例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均位于脉络膜裂内,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及边界光滑锐利的脑脊液样信号影,囊壁及其内外均无异常软组织信号,囊肿周围无水肿征象,囊肿大小约为0.5 cm×0.7 cm×1.0 cm~1.8 cm×2.0 cm×2.3 cm,平均0.7 cm×1.0 cm×1.4 cm,3例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结论MRI是诊断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脉络膜裂影像学表现及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脉络膜裂的影像学表现和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影像表现,提高其鉴别诊断水平。方法结合文献和颅脑大体标本,对照研究正常脉络膜裂在MR上的影像学表现,并对14例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进行CT和MR I分析。结果MR可清楚地显示脉络膜裂全长,表现为含脑脊液裂隙。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锐利的脑脊液样低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近期随访囊肿无明显变化。结论认识脉络膜裂影像学表现和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CT和MR I表现,有利于正确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5.
飞行员紧张型头痛合并侧脑室非胶样神经上皮囊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7岁,运-5飞行员,飞行时间1500 h,于2007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痛初始多位于顶枕部,多为闷痛、胀痛,渐扩展至整个头部,偶有恶心,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喜静,无明显呕吐,无视物旋转、耳鸣、听力减退等,每次发作持续10 h余至2~3 d不等,发作频繁时每3~5 d疼痛1次,午后出现头痛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的CT、MRI表现,并与病理对比分析,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1年间我院收治的10例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的临床、CT、MRI表现及病理结果。结果:10例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中5例位于左侧侧脑室三角区内,3例位于右侧侧脑室三角区,2例位于右侧侧脑室后角内。CT显示为脑室局部扩张,其内填充脑脊液密度,未见囊壁显影;MRI显示囊肿呈类圆形,壁薄且均匀,无壁结节。囊液为长T1长T2信号,DWI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囊肿未见强化。结论: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CT表现无特征性,而MRI表现具有典型特征,是目前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神经上皮囊肿(NEC)的MRI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术前经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NEC患者的MRI资料,并和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及低级别胶质瘤进行对照分析,结合病理重点研究NEC的发生部位、信号特征、强化方式、囊肿周围有无水肿等情况.结果 15例NEC中6例位于侧脑室后角及三角区,2例位于脑实质内,1例位于左侧桥小脑角池,3例位于骶管内,3例为脉络膜裂囊肿.MRI确诊率达80%,误诊率为20%.位于脑室、脑池、骶管内者及脉络膜裂囊肿,囊壁菲薄,无壁结节,增强扫描无强化,误诊率低,但有时需与蛛网膜囊肿鉴别;2例位于脑实质内者周围无水肿,增强扫描无强化,但囊内信号复杂,误诊率高,常需与血肿及肿瘤性病变鉴别.结论 NEC最常见于侧脑室三角区,其MRI表现有典型特征;而位于脑实质内的NEC罕见,其MRI表现多样,无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颅内神经上皮性囊肿的CT及MRI诊断(附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CT、MRI对颅内神经上皮性囊肿的诊断水平。方法 13例经CT及MRI检查,并经手术光学显微镜配合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 CT及MRI显示囊肿位于第3脑室前上部3例,第4脑室4例,桥小脑角2例,侧脑室三角区1例,额叶与侧脑室前角1例,鞍区、小脑蚓部各1例。CT显示囊性低密度11例,等密度(脑组织密度)、高密度(高于脑组织密度)各1例,MRI检测(5例)T1WI呈低信号  相似文献   

9.
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内表皮样囊肿14例,重点分析肿瘤的好发年龄,部位、MRI信号特点及增强情况。结果:在本组病例中,年龄最小16岁,最大45岁,平均年龄28岁,T1加权像呈低信号(9例),低,等混杂信号(3例)、高信号(2例)、肿瘤在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7例行增强均无强化。结论:颅内表皮囊肿具有特征性MRI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微小表皮样囊肿MR诊断的最佳方法。方法回顾分析7例肿瘤仅局限在桥小脑角区的微小表皮样囊肿患者的常规MRT1WI、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平衡式快速梯度回波(B-FFE)的影像资料,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7例表皮样囊肿患者中有6例在T1WI、T2WI肿瘤信号类似于脑脊液(CSF))信号,另1例均为细条样等信号;6例FLAIR图像中,3例表现为略高信号改变,1例为可疑混杂信号改变,2例则未显示;3例DWI图像均显示出不同于CSF的高信号;而7例患者B-FFE图像上均表现为以等到略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改变,与桥小脑角池内表现为极高信号的CSF形成鲜明对比,同时7例患者包括2例肿瘤隐藏在桥小脑角池内未引起局部脑池形态改变的小肿瘤均清晰地显示了肿瘤与三叉神经之间的关系,与术中所见一致。结论B-FFE技术在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ET)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NET的MRI表现特点.10例均行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0例病灶均靠近脑表面,4例位于额叶,4例位于顶叶,1例位于颞叶,1例位于颞岛叶交界区.病变呈扇形4例,倒三角形4例,不规则形2例.MRI表现上呈均匀或不均匀长T_1长T_2信号,病灶以囊性成分为主,其内有分隔,病灶周围无明显水肿,6例病灶可见邻近骨质受压变形.MRI增强扫描6例病灶未见明显强化,4例病灶见结节状或分隔轻度强化.结论 DNET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特点,可提高对DNET病变术前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神经放射学认识。资料与方法 搜集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内室管膜下瘤,男5例,女3例,发病年龄16-47岁,平均32.9岁。着重分析肿瘤的好发年龄、部位,MRI信号特点,肿瘤增强情况。结果 左侧脑室内4例,右侧脑室内3例,双侧脑室内1例,除1例位于双侧脑室体部及三角区外,其余病例皆发生于侧脑室室问孔附近,肿瘤漂浮在侧脑室中。肿瘤最大直径4cm,最小1cm。T2WI肿瘤呈均匀高信号;T1WI肿瘤呈等、低信号,肿瘤内部可见小囊状低信号区。增强扫描,肿瘤无强化或有轻微强化。结论 室管膜下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术前MRI检查可以对其作出明确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宣浩波  金中高  祝跃明   《放射学实践》2010,25(2):143-145
目的:探讨颅骨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颅骨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结果:病变位于左额部1例,左额颞部1例,右颞部2例。病变区颅骨内外板膨胀变薄,局部见圆形或卵圆形破坏区,边界清楚,未见明显分隔。均呈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DWI呈高信号。结论:颅骨表皮样囊肿具备一定的MRI表现特征,DWI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的MRI成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DNT的MRI表现,总结肿瘤的特征性表现.结果 MR所见:6例表现为"大囊中结节"样,3例以囊性为主,囊内有分隔.肿瘤实性部分呈长T_1长T_2信号,囊性部分呈更长T_1长T_2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壁结节强化或囊内分隔轻度强化.瘤周水肿不明显,无明显占位效应.结论 DNT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其临床表现,可在术前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高MRI对侧脑室不同肿瘤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侧脑室不同肿瘤22例,其中脑膜瘤6例,星形细胞瘤3例,室管膜瘤2例,中枢神经细胞瘤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生殖细胞瘤及肠源性囊肿各1例,转移瘤4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及其临床特点.结果 本组中所有脑膜瘤及脉络丛乳头状瘤均发生于侧脑室三角部,全部中枢神经细胞瘤(2例)、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例)均发生于室间孔区及侧脑室前部;6例脑膜瘤及4例转移瘤均发生于30岁以上,1例脉络丛乳头状瘤7岁,2例中枢神经细胞瘤年龄分别为23岁、24岁.6例脑膜瘤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2例中枢神经细胞瘤内可见多发囊变区,其中1例可见多发流空血管影,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内可见多发钙化灶,1例(1/3)星形细胞瘤可见瘤内出血.结论 侧脑室肿瘤的MRI表现特点为其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肿瘤部位、发病年龄特征对于鉴别诊断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侧脑室肿瘤的MRI特征,提高对侧脑室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48例侧脑室肿瘤患者,其中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包括脑膜瘤13例,室管膜瘤10例,星形胶质细胞瘤4例,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下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和胶样囊肿各2例,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各1例;7例转移瘤原发肿瘤明确.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按病变部位分为侧脑室三角部,体部,前角及室间孔区.按年龄分为<10岁,10~30岁和>30岁三个年龄组.结果:本组中11例(11/13)脑膜瘤增强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8例(8/10)室管膜瘤可见多发囊变区,2例(2/4)星形胶质细胞瘤可见瘤内出血;11例(11/13)脑膜瘤发生于侧脑室三角部,5例室管膜瘤及4例星形胶质细胞瘤发生于侧脑室体部,所有室管膜下瘤(2例)、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例)和胶样囊肿(2例)均发生于侧脑室前角及室间孔区;10例(10/13)脑膜瘤发生于30岁以上,3例(3/4)星形胶质细胞瘤发于10~30岁,7例转移瘤全部发生于30岁以上.结论:侧脑室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据其MRI表现,结合肿瘤的部位和年龄特征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侧脑室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侧脑室肿瘤的MRI表现特点.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肿瘤的MRI表现. 结果 25例侧脑室肿瘤中,星形细胞瘤9例,其中3例(3/9)位于侧脑室三角区,3例(3/9)位于侧脑室体部;脑膜瘤6例,其中4例(4/6)位于侧脑室三角区,6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均匀强化;室管膜下瘤3例,2例位于侧脑室前角和室间孔区,增强扫描不强化或轻度强化;中枢神经细胞瘤2例, 1例位于侧脑室前角,1例位于侧脑室体部;脉络丛乳头状瘤2例;室管膜瘤2例;转移瘤1例. 结论 侧脑室肿瘤MRI表现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