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超声微泡是一种超声造影剂,利用超声微泡声学特征和靶向功能可提高超声分子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利用其药物载体和释放功能可进行靶向药物治疗。现对超声微泡及其在分子影像诊断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超声与微泡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临床上早期准确地检出血栓并加以治疗,对于降低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非常重要。采用特异性配体(包括抗体、受体蛋白等)与白蛋白或脂质体连接形成靶向超声造影剂可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导向诊断和治疗方法。制备一种能与血栓靶向黏附的超声微泡以及寻找一种适当强度的超声能量来有效诱导增强超声空化作用是达到靶向诊断与助溶治疗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漫长,症状发作与缓解反复交替,通常需要终身治疗。经腹肠道超声(TUBS)已成为临床IBD疑诊患者筛查的首选影像技术,对确定IBD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发现腹部并发症、评估炎症活动性及治疗后随访均有很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口服肠道超声造影、经静脉超声造影等超声新技术扩大了TBUS在IBD中的应用能力;而新兴的超声分子成像技术更有望使TBUS在疾病早期诊断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4.
超声微泡造影剂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超声微泡造影剂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日渐明显.超声微泡造影剂可用于对心脏、肝脏、肿瘤等的声学造影诊断,具有靶向性的超声微泡造影剂对组织、血栓及肿瘤的靶向显影应用前景广阔.目前的研究表明,超声微泡造影剂在治疗中也显示出巨大潜力,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基因或药物运载工具.而低功率超声辐射微泡治疗肿瘤研究亦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5.
内镜超声检查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而其诊断主要依赖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常规内镜检查。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hrasonography,EUS)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在IBD的诊断中亦发挥重要作用,其可清晰显示IBD肠壁各层次结构的改变及黏膜下脉管样结构,探查肠道及肛管周围组织,发现肠道周围肿大淋巴结及直肠、肛管周围并发症,并可利用超声多普勒功能探查病灶及周围血供情况,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IBD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靶向超声微泡在肿瘤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靶向超声微泡属于"超声分子影像学"的范畴.通过在微泡上偶联肿瘤特异性抗体等方法可以使微泡具有靶向功能,这能大大提高对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同时还可以携带药物与基因用于肿瘤的治疗.随着靶向超声微泡技术的发展,靶向超声微泡必将为超声显像与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随着超声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靶向超声造影为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文对靶向超声造影在乳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超声分子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液态氟碳纳米粒作为构建超声分子探针的新型材料,在超声分子靶向成像及治疗的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是一种非常具有潜力的超声分子探针,有望实现超声分子影像技术对疾病的精准诊断及治疗。本文对液态氟碳纳米粒在超声分子靶向成像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型靶向超声造影剂的不断研制和超声造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病变组织的超声靶向分子显影和治疗成为可能。本文阐述了靶向超声造影剂的组成、理化特性及制备方式,对其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前列腺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前列腺癌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病情隐匿,容易恶化及移转,当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往往已是中晚期甚至出现了远处转移,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前列腺癌的预后与是否及时诊断密切相关。超声分子成像是通过将目标分子靶向标记物连接到以微气泡为载体的声学造影剂表面制备成的靶向声学造影剂,可显著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且对正常组织器官毒副作用较小。超声造影剂所具备的特殊结构和性质,使其可经过一系列的化学修饰,将治疗基因和化疗药物递送至肿瘤区域,提高基因转染效率和药物疗效。本文就前列腺癌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方面,阐述几种常用的靶向配体、及其对病灶的治疗方式、多模态成像与治疗的最新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1.
胰腺疾病种类多样且复杂,发病率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超声对于初诊胰腺疾病及常规随访具有重要价值。超声造影等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了超声诊断胰腺疾病的效能,并有望用于靶向治疗部分疾病。本文就超声诊治胰腺疾病进展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儿童炎症性肠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比正常体检儿童及炎症性肠病患儿不同部位的肠壁厚度、层次结构及周围改变,分析高频超声在IBD中的声像图特点并总结诊断要点。结果 正常儿童及炎症性肠病患儿二者不同部位肠壁厚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5),其肠壁层次结构及周围组织之间也有不同表现。结论 利用高频超声检测肠壁厚度及其周围情况可以为IBD的诊断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13.
Molecular imaging with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s relies on the detection of microbubbles within diseased tissue. Microbubbles produce an acoustic signal owing to their resonant properties in an ultrasound field. Microbubble targeting is accomplished by either manipulating the microbubble shell for attachment of microbubbles to activated leukocytes, or by conjugation of disease-specific ligands to the microbubble surface. Inflammation, angiogenesis, and thrombus formation are central pathophysiologic processes in many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produce phenotypic changes in the vascular compartment that can be imaged with targeted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s. In the future, targeted contrast ultrasound could aid in the diagnosis of atherosclerosis, myocardial ischemia, transplant rejection, and thrombosis syndromes and could be used for assessing angiogenesi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超声多模态影像诊断前列腺癌(PC)及指导经直肠超声(TRUS)引导下靶向穿刺的价值。方法 收集128例前列腺病变患者,包括61例PC及67例良性病变;根据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将其分为A组(PI-RADS 3分,n=64)、B组(PI-RADS 4分,n=29)及C组(PI-RADS 5分,n=35),观察TRUS、经直肠实时弹性成像(TRTE)及经直肠超声造影(TR-CEUS)联合诊断PC的效能,分析其用于TRUS引导下靶向穿刺的价值。结果 以TRUS、TRTE及TR-CEUS中存在任意2项阳性结果为截断值,超声多模态影像诊断PC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3.44%、77.05%、70.15%、70.15%、77.05%及0.766[95%CI(0.686,0.845)]。随病灶PI-RADS得分升高,超声多模态影像诊断PC的敏感度呈大致下降、而特异度呈上升趋势。结论 超声多模态影像有助于诊断PC及制定穿刺活检策略。  相似文献   

15.
炎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其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最终导致肠道狭窄、甚至恶变。对于IBD的治疗策略与疾病的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相关。MR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诊断IBD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就常规MRI及其新技术在IBD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 which includes ulcerative colitis and Crohn's disease, are chronic intestinal disorders of unknown etiology. The diagnosis of IBD is based upon clinical history, endoscopic, and histological findings; however, accurate diagnosis can still be difficult with these current methodologies. Recent advances in molecular techniques in proteomics and genetic analysis have driven the discovery of novel IBD biomarkers and genetic susceptibility factors that may facilitate the diagnosis of IBD. In the future, biomarkers will play a key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IB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courses of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