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在颈部中央区小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且术前接受双能量CT增强扫描的43例患者资料。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组及非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组淋巴结的短径、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绘制ROC曲线,分析应用碘浓度及NIC对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 43例患者共119枚淋巴结,其中转移淋巴结55枚、非转移淋巴结64枚。2组淋巴结短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P=0.03)。动脉期转移淋巴结组及非转移淋巴结组碘浓度分别为(2.93±1.62)mg/ml及(2.17±1.09)mg/ml,NIC分别为0.33±0.21及0.19±0.12,曲线斜率分别为0.79±0.43及0.63±0.37。静脉期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组及非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组碘浓度分别为(2.68±1.54)mg/ml及(2.17±1.01)mg/ml,NIC分别为0.51±0.18及0.43±0.15,曲线斜率分别为0.54±0.42及0.62±0.39。2组间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NIC、动脉期曲线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动脉期碘浓度、NIC诊断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0.73,静脉期碘浓度、NIC分别为0.61、0.63。结论 双能CT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NIC及动脉期曲线斜率在不同性质的中央区小淋巴结间存在差异,双能量CT有助于鉴别中央区转移及非转移小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中碘含量及能谱成像在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具有完整资料的35例结肠直肠癌患者。将双源CT双能量扫描后动脉期100 kVp及Sn140 kVp两组薄层图像调入双能量工具软件中,选择"Liver VNC"模式测量结直肠癌原发病灶及腹部区域淋巴结碘含量;选取"Mono Energetic"模式对其能谱曲线进行分析。比较原发病灶、转移性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碘含量及能谱曲线斜率的差异。结果 35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原发灶35个,共发现腹部区域淋巴结70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39枚,反应性增生淋巴结31枚。原发病灶与转移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淋巴碘含量分别为(1.67±0.82)mg/ml、(1.55±0.99)mg/ml、(2.59±1.04)mg/ml,曲线斜率分别为0.72±0.41、0.71±0.16、0.48±0.10,三者碘含量及曲线斜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仅原发病灶与转移性淋巴结间碘含量及曲线斜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源CT双能量扫描动脉期碘含量及能谱曲线斜率对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能谱CT在鉴别肝脏单纯囊肿(HC)和肝脏单房囊性包虫(UHCE)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肝脏单房囊性占位病变患者,其中HC 19例(HC组),UHCE 20例(UHCE组),行平扫和三期增强能谱CT扫描后获得40~140 keV单能图像病灶的CT值、碘(水)浓度、水(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测量正常肝组织和腹主动脉碘值,计算不同期相标准化碘浓度(NIC)和病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值(LNR),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HC 40~50 keV平扫、动脉期及延迟期单能量CT值均低于UHCE (P均 <0.05),平扫和增强三期HC的碘(水)浓度低于UHCE(P <0.05),平扫、 动脉期及延迟期HC的有效原子序数低于UHCE(P <0.05);平扫和动脉期HC的NIC高于UHCE(P均 <0.05);HC动脉期水(碘)浓度略低于UHCE(P <0.05);平扫40 keV下鉴别HC和UHCE的敏感度(100%)和特异度最高(75%).结论 能谱CT成像的定量分析对HC和UHCE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扫描动脉期碘浓度及Overlay值在诊断不同分化程度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术前接受双源CT扫描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胃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资料,测量病灶及转移淋巴结碘浓度、Overlay值。根据病理分化程度将胃癌病灶及转移淋巴结分为分化良好组(病理结果为高分化、中高分化、中分化)与分化不良组(病理结果为中低分化、低分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胃癌及转移淋巴结碘浓度、Overlay值;并绘制ROC曲线,评价其诊断不同分化程度胃癌及转移淋巴结的效能。结果 46例胃癌病灶中分化良好组15例,分化不良组31例;73枚转移淋巴结中分化良好组24枚,分化不良组49枚。分化不良组胃癌、转移淋巴结碘浓度为(2.12±0.72)mg/ml和(1.85±0.67)mg/ml,Overlay值为(37.32±13.18)HU和(32.24±12.10)HU,均高于分化良好组(P均<0.05)。动脉期碘浓度及Overlay值诊断胃癌分化程度的AUC分别为0.799、0.745(P=0.001、0.008),诊断转移淋巴结分化程度的AUC分别为0.787、0.733(P<0.001、P=0.001)。结论 动脉期碘浓度及Overlay值对诊断不同分化程度胃癌及转移淋巴结有一定价值,可为术前评估其分化程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能谱CT鉴别诊断腮腺良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临床常见的腮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2例腮腺肿瘤患者,其中良性肿瘤50例,恶性肿瘤1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颈部能谱CT扫描。采用GSI Viewer软件获取病变组织碘浓度值、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绘制ROC曲线,得出最佳诊断阈值及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平扫期碘浓度、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腮腺良性肿瘤分别为-1.41×100 μg/ml(-2.25×100 μg/ml,0.16×100 μg/ml)、-0.10(-0.31,0.12)、7.25(7.17,7.40),腮腺恶性肿瘤分别为-1.13×100 μg/ml(-1.46×100 μg/ml,1.44×100 μg/ml)、1.01(-0.19,2.04)、7.17(7.13,7.48),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期碘浓度、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的中位数及上、下四分位数,腮腺良性肿瘤分别为9.65×100 μg/ml(4.29×100 μg/ml,18.37×100 μg/ml)、0.69 (0.31,1.59)、7.89(7.71,9.15);腮腺恶性肿瘤分别为18.04×100 μg/ml(12.5×100 μg/ml,20.98×100 μg/ml)、1.56(1.29,2.65)、9.22(9.11,9.2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273、-2.43、-3.01,P均<0.05);静脉期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动脉期碘浓度>18.90 μg/ml、曲线斜率>1.247、有效原子序数>9.05为阈值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91.7%、75.0%、91.7%,特异度分别为79.5%、71.8%、82.1%。结论 能谱CT增强扫描动脉期多参数成像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能谱CT低浓度对比剂增强扫描在肺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体质量指数为22~23 kg/m2的150例患者分为A~E共5组并分别接受CT肺动脉造影,扫描采用能谱扫描模式,患者注射对比剂总量为0.4 ml/kg体质量。5组患者注射对比剂浓度分别为A组320 mgI/ml,B组256 mgI/ml,C组192 mgI/ml,D组160 mgI/ml,E组128 mgI/ml。扫描结束获得0.625 mm层厚的肺动脉最佳对比度噪声比(CNR)单能量keV图像,用此单能量keV图像对肺动脉行VR、MIP、MPR。测量5组图像中肺动脉和相同层面背部肌肉竖脊肌及胸壁脂肪的CT值及其标准差,计算SNR及CNR并取平均值,并由2名高年资医师盲法对5组图像的质量进行评分。结果 A~E组SRN分别为23.61±3.72、22.18±3.13、22.17±2.91、21.87±2.53、21.72±2.82(P均>0.05),CNR分别为26.35±4.12、26.08±3.79、25.53±3.82、24.85±3.22、24.68±3.56。A~E组图像质量的评分分别为4.53±0.81、4.45±0.78、4.46±0.75、4.38±0.79、4.41±0.57(P均>0.05)。2名医师对A~E组肺动脉图像质量评价的一致性好。结论 应用能谱CT扫描中的最佳单能量keV进行CTPA检查可显著降低对比剂使用浓度,推荐使用的对比剂浓度为128 mgI/ml,注射总量为0.4 ml/kg体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流速对比剂、低电压扫描结合迭代重建算法在下肢动脉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60例接受双下肢动脉CTA检查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低管电压(80 kV)扫描,对比剂注射速率3.3 ml/s,迭代算法重建图像;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电压(120 kV),对比剂注射速率5.0 ml/s,使用滤波反投影法进行图像重建。扫描结束后记录容积剂量指数(CTDI)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测量腹部至小腿8个ROI及周围肌肉组织的CT值和标准差(图像噪声),计算CNR及S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比较2组的辐射剂量、碘注射量、血管CT值及图像质量。结果 实验组的CTDI和DLP分别为(3.57±0.64) mGy和(429.26±97.60)mGy·cm,对照组分别为(7.23±0.86)mGy、(918.15±173.53)mGy·c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实验组平均碘注射量为(22.49±2.03)g,对照组(33.48±2.97)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5)。实验组8个ROI的平均血管CT值和图像噪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CNR、SNR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80 kV管电压、3.3 ml/s对比剂注射速率联合迭代算法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和碘注射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平扫CT值和强化幅度预测脑血管症状的价值。方法 纳入87例拟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接受MDCT平扫及CTA的患者,根据有无脑血管症状分为有症状组(n=38)及无症状组(n=49),通过手动勾画ROI的方法测量CT平扫及CTA图像上斑块非钙化部分的CT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应用ROC曲线分析采用平扫CT值及强化幅度判定是否引起脑血管症状的效能,并采用Z检验对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结果 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颈动脉斑块平扫CT值分别为(45.58±8.94)HU和(31.09±6.83)HU,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9,P<0.001);有症状组颈动脉斑块强化增幅大于无症状组(t=-3.421,P=0.001)。ROC曲线阈值分析显示,平扫CT值最佳临界值为37.20 HU,判定是否引起脑血管症状的敏感度为92.10%(35/38),特异度为81.63%(40/49),准确率86.21%(75/87),ROC曲线下面积为0.937。强化幅度最佳临界值为10.1 HU,其敏感度为76.32%(29/38),特异度为63.27%(31/49),准确率为68.97%(60/87),曲线下面积为0.735;二者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13,P<0.01)。结论 颈动脉斑块非钙化部分平扫CT值和强化幅度与脑血管症状有关;斑块平扫CT值对判断是否引起脑血管症状的效能优于斑块强化幅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MS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资料,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MSCT表现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并测量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CT值。结果 所有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4例病灶位于左侧肾上腺,6例位于右侧肾上腺,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清晰,2例呈椭圆形,6例呈水滴形,2例呈不规则分叶状。MSCT平扫病灶均表现为低密度,3例病灶内部见点状高密度钙化灶;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或内部可见渐进性强化。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的CT值分别为(29.71±9.93) HU、(31.76±9.91) HU、(37.86±10.18) HU及(41.04±10.89) HU。结论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SCT双期增强扫描在诊断局灶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f-AIP)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26例f-AIP患者进行MSCT平扫、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扫描。观察病灶动脉期、门静脉期的CT表现,并比较CT值。结果 f-AIP特征性CT表现包括均匀稍低密度灶(n=26)、门静脉期均匀强化(n=26)、鞘膜征(n=19)、胆总管下段狭窄及胰管狭窄(n=9)。f-AIP动脉期、门静脉期CT值分别为(60.21±6.03)HU、(87.13±6.06)HU,门静脉期的CT值高于动脉期(t=22.65,P<0.05)。结论 MSCT双期增强扫描在f-AIP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源CT的CT值、碘浓度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评价肺癌与其转移淋巴结同源性的价值。方法 对90例病理分型不同的肺癌患者行双源CT平扫及增强,获得碘基图和能量衰减曲线。比较鳞癌、腺癌及小细胞肺癌与其转移淋巴结的CT值、碘浓度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结果 鳞癌与其转移淋巴结于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腺癌与其转移淋巴结于动脉期的CT值、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静脉期CT值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而碘浓度和标准化碘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小细胞肺癌与其转移淋巴结于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及能量衰减曲线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动脉期的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静脉期的碘浓度和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结论 动脉期肺癌与其转移淋巴结具有同源性,双源CT可用于早期鉴别诊断转移但尚未肿大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源CT能谱成像定性评估胃癌转移淋巴结的价值。方法 收集病理确诊为胃癌的67例患者资料,术前均接受双源CT腹部平扫和能谱双期增强扫描,测量并记录淋巴结长径、短径、短长径比、动脉期和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绘制能谱衰减曲线,并计算其斜率。对转移淋巴结和非转移淋巴结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ROC曲线,确定诊断胃癌转移淋巴结的阈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胃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短径、短长径比、动脉期和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1(P=0.006)、0.881(P<0.001)、0.865(P<0.001)和0.834(P<0.001)。以短长径比=0.734为阈值,双源CT能谱成像诊断胃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75.72%、特异度93.64%;以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223为阈值,敏感度69.81%,特异度91.20%;以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392为阈值,敏感度78.33%,特异度85.63%。胃癌转移淋巴结与非淋巴结的双期能谱曲线呈下降型,动脉期曲线斜率为6.860时,诊断胃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为83.24%,特异度为84.72%;静脉期斜率为6.660时,敏感度为64.62%,特异度为97.70%。淋巴结短长径比、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联合诊断胃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34%和87.83%;淋巴结短长径比、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联合诊断诊断胃癌转移淋巴结敏感度80.13%,特异度90.31%。结论 胃癌患者淋巴结短长径比、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动静脉期斜率是评估其转移性的主要参数;三者联合可明显提高双源CT能谱成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效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18F-DCFPyL PET/CT显像术前诊断前列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同时接受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前列腺癌患者的术前18F-DCFPyL PET/CT图像及其临床资料,统计术中清扫淋巴结总数及转移淋巴结情况,计算18F-DCFPyL PET/CT对区域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比较切除后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长径、中径及短径。结果 49例共清扫511枚淋巴结,其中10例共14枚淋巴结转移,18F-DCFPyL PET/CT正确诊断出其中9例共12枚转移淋巴结。18F-DCFPyL PET/CT术前诊断前列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97.96%,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7.50%。切除后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长径均值为(1.64±0.33)cm和(1.12±0.79)cm,中径(1.05±0.23 cm)和(0.59±0.51)cm,短径(0.61±0.14)cm和(0.36±0.24)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18F-DCFPyL PET/CT对前列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CT灌注成像鉴别兔腋窝炎性增生性与转移性淋巴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I)鉴别腋窝炎性增生性与转移性淋巴结的价值。 方法 将14只健康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建立腋窝炎性增生性淋巴结模型和VX2种植性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模型,建模成功后行CTPI。分析两组淋巴结病变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各CT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间的差异,并以病理为基础初步对BF、BV值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进行相关性研究。 结果 转移组淋巴结BF值明显高于炎症组(P=0.004),分别为(150.00±70.00) ml/(min·100 g)、(75.00± 40.00)ml/(min·100 g);BV、PS及MTT值与炎症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移组淋巴结的TDC呈速升速降型,炎症组淋巴结的TDC以缓慢上升型为主。两组淋巴结的BF、BV值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821,P<0.001;r=0.519,P=0.001)。 结论 CTPI可在毛细血管水平反映兔淋巴结的血流灌注状况,推测淋巴结内血管生成状态,有助于鉴别良、恶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小肠造影(CTE)和能谱成像对活动期与缓解期克罗恩病(CD)的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经临床确诊并接受CTE检查的54例CD患者,其中38例接受能谱成像,根据CD活动性指数(CDAI)将其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观察并比较活动期和缓解期患者CTE影像学特征和能谱曲线斜率,根据病变肠壁厚度、累及肠段数量、"靶征"、"梳齿征"、肠系膜增大淋巴结、肠腔狭窄后扩张以及脓肿或瘘道7个影像学征象,对患者进行CTE综合评分,以ROC曲线评价能谱曲线斜率和CTE综合评分诊断活动期与缓解期CD的效能。结果 活动期CD患者中,肠腔狭窄后扩张、"靶征"、"梳齿征"、肠系膜淋巴结增大的出现比例高于缓解期(P均<0.05);"假憩室征"、均匀一致强化在缓解期出现比例高于活动期(P均<0.05)。CD活动期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1.48±0.49、4.33±1.39、5.55±1.15,缓解期斜率分别为1.29±0.32、3.15±0.46、3.82±0.68,活动期和缓解期平扫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2),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斜率活动期均高于缓解期(P均<0.05)。动脉期、门静脉期斜率和CTE综合评分诊断活动期与缓解期CD的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83、0.87和0.93,敏感度为81.8%、77.3%和87.5%,特异度为62.5%、81.3%和81.8%。结论 CTE综合评分和CT能谱成像对活动期与缓解期CD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