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我省于1958年已基本消灭了黑热病,目前已很难查出病人。但为彻底根除本病,我们根据1977年太原“全国黑热病防治科研座谈会”和1978年武汉“苏、鲁、皖、予、鄂、  相似文献   

2.
<正> 黑热病曾是我省广大农村流行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1951年估计全省约有患者18万人。经过长时期的积极防治,控制了发病,1984年以来,全省未再出现病人,达到了全省消灭黑热病的目的,从而创造了我省灭病史上的又一奇迹.  相似文献   

3.
河南黑热病媒介白蛉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掌握我省基本消灭黑热病后传播媒介白蛉的残存情况。方法:在有代表性地区采用人工捕捉白蛉,解剖鉴定蛉种。结果:在河南京广铁路以西丘陵、山区媒介中华白蛉持续存在,如有病例输入,黑热病仍有潜在传播的危险;在铁路以东平原地区,白蛉基本绝迹,即使有病例输入,也似无潜伏期传播的危险。结论:应重视对中华白蛉的防制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黑热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热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传染性人兽共患病。80年代初,我省仅汶川和南坪2县有黑热病流行。几年后,汶川的黑热病疫情迅速回升,流行范围逐渐扩大。90年代初,全省被确认有黑热病流行的县为南坪、汶川、理县和茂县4县。但病人散布于省内30多个县、市。为弄清目前我省黑热病的流行范围和扩散的原因,我们单位及各有关县卫生局和防疫站于1995~1997年对黑热病疫区各周边县是否有黑热病流行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范围本次调查的黑热病疫区周边县为与汶川、理县、茂县和南坪相邻的县市,包括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  相似文献   

5.
黑热病是由媒介昆虫白蛉传播的寄生虫病,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曾是河南省黑热病的严重流行区,20世纪初的年发病率在1‰以上,经积极防治20世纪60年代后未再发现病例,但在其后的监测中有媒介白蛉残存,表明黑热病传播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2003及2004年在河南省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三门峡市疾病控制中心组织对陕县当前的白蛉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6.
湖北地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误诊为黑热病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地区于 195 8年基本消灭黑热病 ,此后 ,进一步肃清传染源和扑灭白蛉 ,多次抽查、考核 ,未发现新的病例。但1989年以来 ,又陆续报道“黑热病”14例 ,死亡 6例 ,为了查明黑热病在湖北地区是否会卷土重来 ,湖北省医科院寄研所于 1997~ 1999年进行了湖北省黑热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证实 14例“黑热病”中除老河口市 1例系 195 9年发病、感染地不详的皮肤型残存病例和罗田县 1例系在新疆感染的输入病例确诊为黑热病外 ,其余有 12例均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的误诊 ,现将 12例误诊为黑热病的病例分别报告如下。病例 1,男 ,2 5岁 ,中学教师 ,京…  相似文献   

7.
<正> 一.病例监测:今年共接诊来自南阳、洛阳、新乡、许昌等地农村的患者9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及发热史。病程在半年以内者4例,1-2年者4例,5年以上者1例。经临床诊断及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的结果,均排除了黑热病,至此我省已连续七年未再发现黑热病病例。二.白蛉监测:6月中旬对鹤壁、焦作、三门峡三市的7个郊区、县进行了白蛉调查。方法与结果:以随机法每郊、县选1-3  相似文献   

8.
黑热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解放前我省流行颇为猖獗,遍及广大乡村和城镇。据1948年报告,患者人数在五十万以上。商丘县曾统计,1947年全县约有黑热病患者2,000余人,每年死亡200多人,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极大,如该县顺河集李村杜保山的5个孩子先后都死于黑热病;郭  相似文献   

9.
<正> 商邱地区早在一九五八年已达到基本消灭黑热病。但仍有少数散在病例发生,为巩固成果、1973年~1984年我们对黑热病的流行病学进行了监测工作。现报告如下: 监测方法一、传染源监测: 1.於1973年举办一次黑热病学习班。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线索调查,对查出肝脾肿大,不规则持热和有皮肤损害的疑似病例,  相似文献   

10.
<正> 多年来,我省黑热病已近绝迹。但近几年,却有不少脾大患者被误为黑热病,到处找斯锑黑克治疗,这不仅延误了正确的诊断与治疗,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在工作中我们曾遇一例确诊的黑热病患者,在自行注射延期使用的斯锑黑克过程中,突然引起死亡,为引起警惕,现将随访结果作如下报告: 患者,蔺××,男性,38岁,河南省云阳工区皇后公社人。于1976年以发热,乏力,腹内有肿块,鼻衄月余而就诊。一月前自觉全身不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齿龈出血,鼻衄,腹胀、腹泄等,并在当地医  相似文献   

11.
白蛉为黑热病的传抪媒介,黑热病能否根除,除与传染原是否存在有密切关系外,白蛉的有无也具有重要意义。1977年太原全国黑热病防治科研坐谈会拟定的根除黑热病暂行标准中指出:“在平原地区的居民点及其附近,查不到媒介白蛉;在山丘地区,一九七五年以后病村及其附近,在白蛉季节高峰时,平均每人每小时捕蛉数不超过五只。”我省于一九五一~一九五七年曾进行了蛉种分布与生态观察证明有中华白蛉、苎古白蛉、江苏白蛉、鳞啄白蛉、许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疆喀什市黑热病防治工作,为今后的黑热病防治工作积累科学经验.方法:对喀什市2010 和2011 年黑热病防治工作进行普查,对黑热病的普查、落实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对比.结果:2010 年黑热病46 例,发病率11.5642/10万;2011年黑热病22例,发病率为5.5307/10 万.2011 年比2010 年同期发病率降低69.56%.结论:黑热病防治工作中及时发现并组织有效的预防和抢救,不仅能有效地控制黑热病的蔓延,减少病症发生,同时又为医生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宝贵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曾是我国黑热病流区之一,1958年已基本消灭本病。1973~82年对本病的流行进行了监察,结果表明:广大平原地区已查不到白蛉,山丘地区人房内亦未发现白蛉;病犬不复存在;青少年中未出现新感染;共发现5例病人,其中1例为外地输入病例,4例为本省旧有病例(包括2例皮肤黑热病),未见新发病例。由此认为,本省黑热病的流行已趋终止,但由于少数山丘地区黑热病再感染的可能性仍存在,故今后仍应做好本病的监察工作。  相似文献   

14.
60年代,印度及孟加拉等实施消灭疟疾计划,喷洒杀虫药,附带也杀灭了虫媒白蛉,收到了消灭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的效果。近年在疟疾防治中,限制了喷洒杀虫药,黑热病又东山再起,邻近盂加拉国的比哈邦估计已达百万例之多,孟加拉国的黑热病也已复燃。从该国各主要医疗中心收集到的黑热病和黑热病后的皮肤利什曼病的病例日益增多,所来自的地区遍及全国各地,确已有  相似文献   

15.
几年前已被废除的挨家挨户喷洒DDT,已在印度几个邦内恢复,因为由吸血的白蛉传播的黑热病最近又流行起来。50年代末在防治疟疾高潮时,黑热病实际上已从印度消失,因为DDT连蚊子带白蛉一併杀死孀沤古缛鱀DT,白蛉又繁殖起来,黑热病又流行了。比哈尔邦报告黑热病患者10万例,死亡4,000人。WHO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九寨沟县黑热病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21年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的黑热病病例资料,并于2016年起开展黑热病主动监测工作,对相关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10-2021年九寨沟县累计报告黑热病病例45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4.6/10万。男、女性别比为2∶1;最小发病年龄为11个月,最大75岁,发病集中在0~5岁。职业分布中,散居儿童和农民居前位。全县13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前4位分别是永乐镇、永和乡、安乐乡和郭元乡。黑热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1至5月为高发月份。2016-2021年6年间共检测394人,发现并确诊黑热病新病例2例;犬只阳性率为3.4%。结论 九寨沟县黑热病流行风险因素依然存在,黑热病仍在当地低度传播。当地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及时诊治患者,持续开展杀灭病犬、灭蛉、防蛉工作,防止黑热病爆发流行,巩固黑热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四川省犬源性黑热病流行与防治资料,为四川省黑热病防治工作提供对策和依据。方法收集近年来文献,对四川省犬源性黑热病流行与防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四川属犬源型黑热病流行区,家犬是四川省黑热病的主要传染源,流行区家犬的感染率较高。1990年汶川县家犬的感染率达36.80%(46/125)。1991年汶川县绵池乡家犬的感染率达12.50%(9/72)。采取连续大面积范围内灭犬和禁养家犬3~5年,1997年再对汶川县绵池乡家犬进行检查,家犬感染率降低到3.23%(1/31)。1990-1993年在汶川县、理县、茂县的黑热病流行区展开了灭犬工作,累计灭犬数分别为3 4144、482和715只,灭犬后第2年黑热病发病率均下降显著。由此可见在黑热病流行区采取连续大面积范围内灭犬和禁养家犬3~5年的防治措施的远期防治效果巩固;未采取或灭犬不彻底的流行区出现回升趋势。结论四川省近几年黑热病呈回升趋势,黑热病流行区县应加强联防,防止病犬转移使流行区扩大。应及时采取灭犬或查灭病犬和禁养家犬措施,降低白蛉叮咬人群和犬,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是有效控制黑热病的传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明确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当前黑热病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以中国CDC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黑热病病例为基础,描述和分析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三间分布及不同类型的黑热病分布特点。结果 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在中西部地区持续流行,流行范围较为集中,新疆两次出现暴发疫情,四川、甘肃省有下降趋势。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四川省(自治区),3个省份的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95.29%,且报告病例集中在3省份少数县(市)。发病主高峰期为10-11月,4月为发病小高峰。野生动物源型与犬源型、人源型黑热病病例年龄分布明显不同,野生动物源型病例主要为3岁以下儿童,发病年龄高峰为1岁以内婴幼儿,人源型与犬源型病例主要为10岁以下儿童,发病高峰为5岁年龄组儿童。结论 近年来黑热病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呈持续性、区域性流行,不同类型黑热病发病特点不同,应进一步研究其流行规律,针对不同区域的流行特点加强黑热病防治工作,控制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9.
探讨和分析四川省阿坝自治州黑热病的发病特点,掌握其流行规律。1.材料与方法:黑热病疫情资料来自1983-2005年阿坝自治州传染病常规疫情报告;人口数据来自阿坝自治州统计局。对1983-2005年黑热病疫情和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病例诊断按“传染病诊断标准”,以常住人口的病例列入  相似文献   

20.
汶川县黑热病流行调查蒋能富汶川县自1958年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防治工作后,已无黑热病病例报告。到1972年至1986年间。每年新发病例0M3例。1987年开始黑热病逐年上升,到1989年年发病率为43.73/10万,到1990年发病达高峰,年发病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