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套管法在面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临床用医用硅橡胶管作为套管修复3例面神经损伤,通过面容改善的观察,面神经功能指数测定及面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证实面神经已再生再通且功能恢复良好。套管法修复面神经缺损简单、省时、损伤轻微、神经无张力,便于在临床上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3.
面神经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神经损伤是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损伤,其再生机制对其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现已了解面神经修复机制涉及极为复杂的细胞及分子的相互作用。本文就有关神经损伤后轴突、神经元以及非神经细胞的变化、信号传导及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面神经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近些年,利用干细胞治疗神经损伤受到广泛关注。牙髓干细胞因其具有多种优势,在神经损伤的修复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优势,为面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概述牙髓干细胞对面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35例颌面部神经损伤的病人进行了自体神经的吻合与移植手术修复,其中18例下颌骨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下齿槽神经损伤,利用自体小腿内侧隐神经进行移植。5例陈旧性面神经损伤,利用自体同侧隔神经进行吻合,12例新鲜外伤所致的面神经损伤,进行了及时的端端吻合手术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面神经损伤后的促再生作用。方法:家兔面神经双侧造成5mm神经缺损,以硅胶管套接后将硅胶管与神经外膜缝合固定。一侧硅胶管内淳入纯化GDNF,另一侧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对照。于不同时间段取材,切片行甲苯胺兰、HE、Bielschowsky银染改良法染色观察面神经元细胞体及再生神经结构。图像分析测量再生神经轴突直径及单位面积轴突数量、再生轴突恢复率。60d及  相似文献   

7.
周围面神经损伤显微修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昕昳  陈邦灯  郑平 《口腔医学》2004,24(3):183-184
目的 探讨面神经损伤后行显微外科技术作面神经修复的手术方法、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面神经缺损 <3mm ,能无张力直接拉拢缝合者行束组膜缝合法 ;对 >3mm无法拉拢者 ,则施行神经移植 +束组膜缝合法。结果  4 1例患者有37例术后 1年获得随访疗 ,效优者占 5 1 4 % ,良占 4 0 5 % ,差占 8 1% ,优良率达到 91 9%。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用于面神经损伤修复优良率高。  相似文献   

8.
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因颌面外伤及肿瘤手术造成的面部神经损伤。有时由于神经缺损较大或二期修复时神经断端难以找到而不能行端端吻合术。我们在临床上遇到3例因外伤造成的面神经损伤,伤后时间为20天到2个月,缺损较大,端端吻合均有困难,我们采用了端侧吻合技术进行了面神经修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面神经损伤致面运动神经元死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海刚  李蜀光  邱雅  许彪 《广东牙病防治》2003,11(2):86-88,T001
目的 研究面神经低位切断伤及压榨伤后 ,大鼠面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学改变及其死亡的时间进程。方法 手术制作大鼠右侧面神经的低位切断伤、压榨伤模型 ,左侧为正常对照侧。用HE和甲苯胺蓝染色技术观测面运动神经元死亡情况及其形态学变化。结果 面神经切断伤及压榨伤均可引起面运动神经元死亡 ,且于伤后 4周时达到高峰 (切断伤组死亡率 5 1.19%± 9.5 7% ,压榨伤组死亡率 2 7.90 %± 4 .6 8% ) ;除损伤后第一天外 ,损伤后各时间点切断伤组神经元死亡数目明显较压榨伤组多 (P <0 .0 1)。结论 面神经切断伤及压榨伤均可引起面运动神经元死亡 ,死亡数目与损伤形式有关。对重度的神经损伤 ,临床神经修复应争取在损伤后 4周内进行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大鼠面神经总干压榨伤及切断伤后,BCL-2、P53在其神经元中的表达。方法将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组I右侧面神经总干压榨伤,组II为同体左侧面神经总干切断伤,组Ⅲ为正常对照侧。用HE染色的方法观测术后各期面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用二步免疫组化法检测面神经元内BCL-2、P53蛋白的表达。结果面神经总干压榨伤后,其神经元未发生死亡,而总干切断伤会引起神经元死亡,面神经干切断1w后BCL-2、P53蛋白表达开始增强,3w时达到高峰,且切断后神经元数与BCL-2,P53的表达有明显相关性。结论BCL-2、P53蛋白参与面神经总干切断后诱导神经元凋亡过程的调控,BCL-2,P53的表达变化决定面神经死亡。  相似文献   

12.
周围神经损伤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尤其是离断性周围神经损伤。自体神经移植作为目前临床治疗常用方法,存在着供体来源有限、供体区失神经障碍等局限性。人工移植材料的开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近年来碳基材料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本综述从该角度出发,对碳基材料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加以总结并对其未来在周围神经损伤尤其是面神经损伤领域的应用加以展望,为临床治疗离断性面神经损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肌电图技术应用于面神经损伤的研究,对损伤部位的定位诊断和预后,神经再生过程的观察以及神经修复术后疗效的评价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研究眨眼反射、F波反射、面神经运动潜伏时和面肌运动单位电位的变化,对面神经核上性损伤和颞骨内、外神经段损伤的定位有独到之处。面神经修复术后,为判断面神经再生的速度,观察面肌运动单位电位和面神经诱发动作电位出现的部位和时间,是研究面神经再生速度的重要方法。病后3天作面肌肌电图检查和病后10天内测定患、健侧诱发电位波幅的百分比变化,对面神经损伤的预后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研究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与神经生长因子(NGF)对面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健康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选择一侧面神经上颊支横断后置于硅胶管神经再生室中,分别注入等量的PRP、NGF和生理盐水。术后8周分别进行面神经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评价神经再生恢复情况。结果:电生理检测PRP组口轮匝肌动作电位潜伏期低于NGF组,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RP组复合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振幅(M波)高于NGF组,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图像分析PRP组再生神经有髓轴突面积、髓鞘厚度及轴突计数高于NGF组,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PRP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作用优于NGF。  相似文献   

15.
面神经损伤及修复现状FacialNerveInjureandRepair韩亮葛成综述毛天球刘彦普审校头面部外伤及医源性损伤均可导致面神经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损伤。目前文献上对面神经损伤后的诊断治疗原则多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力求通过建立快速和准确...  相似文献   

16.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患,常可导致局部感觉功能丧失或异常、运动功能障碍。因此,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一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在临床实践中,各种神经修复的新方法或新技术层出不穷,当然其评价方法或手段也各异。然而,应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或指标判断神经修复的技术或临床效果常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些主观性指标更是缺乏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面中骨折后眶下神经损伤的恢复状况。方法:对28例面中骨折后眶下神经损伤的患者,术后通过患者自述、针剌检测、两点辨别觉及直流感应电测仪测定眶下神经的恢复状况及恢复时间。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25例患者的眶下神经损伤得到恢复,神经恢复时间在4-6个月,平均25周:3例患者未能恢复.成为永久性损伤。未发现慢性神经性疼痛患者。结论:大部分骨折后眶下神经损伤是暂时的、可恢复的,极少数为永久性损伤。对伤后6个月神经功能仍未恢复的患者,可考虑行眶下神经减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面中骨折后眶下神经损伤的恢复状况.方法:对28例面中骨折后眶下神经损伤的患者,术后通过患者自述、针刺检测、两点辨别觉及直流感应电测仪测定眶下神经的恢复状况及恢复时间.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25例患者的眶下神经损伤得到恢复,神经恢复时间在4~6个月,平均25周;3例患者未能恢复,成为永久性损伤.未发现慢性神经性疼痛患者.结论:大部分骨折后眶下神经损伤是暂时的、可恢复的,极少数为永久性损伤.对伤后6个月神经功能仍未恢复的患者,可考虑行眶下神经减压术.  相似文献   

19.
舌神经损伤是口腔外科常见并发症。因为舌神经与下颌磨牙区和磨牙后区关系密切,故下颌智齿拔除术常引起其损伤,比较常见的原因还有下颌神经阻滞麻醉。舌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方法有神经缝合术、神经移植术、骨骼肌移植术和神经套管术。但目前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修复后味觉功能恢复不甚理想的问题仍未解决。  相似文献   

20.
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患者对侧神经支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测定面神经损伤患者组及大学生志愿者组面神经各分支对侧神经支配率 ,探讨周围性面肌瘫痪恢复过程中面神经对侧代偿支配的问题。方法 分别测定大学生志愿者 2 2例( 2 2侧 )及 10 8例面神经损伤患者的面神经电图对其对侧神经支配率进行分析其中损伤组又按发病原因不同 ,分为医源性损伤组、Bell氏面瘫组和创伤性损伤组 ,测试损伤支数为Ⅰ支 76支 ,Ⅱ支 81支 ,Ⅲ支 88支 ,Ⅳ支 6 6支。结果 ①损伤组 3组间对侧支配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②损伤组Ⅰ、Ⅱ支对侧支配率明显高于志愿者组 (P <0 0 0 1) ;③损伤组Ⅰ支对侧支配率明显高于Ⅱ支(P <0 0 0 1)。结论 面神经损伤后 ,存在对侧神经支配功能增强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