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红鱼眼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蓝鸣生  马健雄  谭昌恒  韦松  陈路  朱大元 《中草药》2011,42(9):1712-1714
目的研究广西民间草药红鱼眼Phyllanthus reticulatus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MS等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3,4-二-O-甲基鞣花酸(2)、4,4′-二-O-甲基鞣花酸(3)、3-O-甲基鞣花酸4′-O-α-L-吡喃鼠李糖苷(4)、橙皮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6→1)]-β-D-吡喃葡萄糖苷(5)、无羁萜(6)、二氢红花菜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7)、3,3′-二-O-甲基鞣花酸(8)。结论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鸡眼睛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鸡眼睛Euscaphis japonica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MCI柱色谱、C18反相硅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鸡眼睛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orchoionoside C(1)、鞣花酸(2)、junipetrioloside A(3)、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4)、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α-D-阿拉伯糖苷(5)、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木糖苷(6)和3,3’-二甲氧基鞣花酸(7).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假奓包叶化学成分研究(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华旭  唐于平  龚祝南  闵知大 《中草药》2008,39(11):1612-1616
目的对广西产假奓包叶进行系统的成分研究。方法采用柱色谱进行单体化合物的分离,并运用波谱学方法对所分得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自其地上部分分得12个化合物,通过光谱解析鉴定了其结构。鞣花酸类衍生物6个,为鞣花酸(ellagic acid,Ⅰ)、3,3′,4′-三甲基鞣花酸(3,3′,4′-trimethylellagic acid,Ⅱ)、3,3′-二甲基鞣花酸(3,3′-di-O-methyl ellagic acid,Ⅲ)、3,3′-4-三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3,3′,4-tri-O-methylellagic acid-4′-O-β-D-glucopyranoside,Ⅳ)、3,3′-二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3,3′-di-O-methylellagic acid-4′-O-β-D-glucopyranoside,Ⅴ)、3,3′-二甲基鞣花酸-4′-O-β-D-木糖苷(3,3′-di-O-methylellagic acid-4′-O-β-D-xylopyra-noside,Ⅵ);吡啶酮生物碱化合物1个,为蓖麻碱(ricinine,Ⅶ);香豆素化合物2个,为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Ⅷ)、东莨菪苷(scopolin,Ⅸ);酚酸类化合物3个,为香豆酸(p-coumaric acid,Ⅹ)、阿魏酸(ferulic acid,Ⅺ)、原儿茶酸(vanillic acid,Ⅻ)。结论化合物Ⅰ~Ⅻ均为首次自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4.
金锦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友兴  杨丹  马青云  李宁  程忠泉  周俊 《中草药》2011,42(6):1061-1065
目的研究金锦香Osbeckia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与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金锦香全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3-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2)、3,3′,4′-三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L-吡喃鼠李糖苷(4)、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5)、槲皮素-3-O-β-L-吡喃鼠李糖苷(6)、山柰酚-6-C-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L-吡喃鼠李糖苷-2″-乙酸酯(8)、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3″,6″-二-E-(4-羟基)-肉桂酸酯(9)、4′-hydroxyflavone-3-O-(6-O-trans-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10)、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6″-E-(4-羟基-)肉桂酸酯(11)、3β-hydroxy-9(11)-fernen-23-oic acid(12)、1,2-dihydroxy-9(11)-arborinen-3-one(13)、cholest-5-ene-2,3,21-triol(14)、β-谷甾醇(15)、胡萝卜苷(16)。结论除化合物5和16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中华卷柏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卫生  陈辉  郑晓珂 《中草药》2008,39(5):654-656
目的 研究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硅胶柱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β-谷甾醇(Ⅰ)、香荚兰酸(Ⅱ)、(7S,8R)-4,9,9'-三羟基-3,3'-二甲氧基-7,8-二氢苯并呋喃-1'-丙基新木脂素(Ⅲ)、丁香脂素(Ⅳ)、(一)-松脂素(Ⅴ)、松脂酚-4-O-β-D-葡萄糖苷(Ⅵ)、丁香脂素-4,4'-O-二-β-D-葡萄糖苷(Ⅶ)、β甲基-D-吡喃木糖苷(Ⅶ)、β-甲基-D-吡喃阿拉伯糖苷(Ⅸ)、扁柏双黄酮(Ⅹ)、阿曼托双黄酮(Ⅺ).结论 化合物Ⅰ~Ⅸ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翻白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等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翻白草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为齐墩果酸(1)、熊果酸(2)、没食子酸(3)、咖啡酸(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木犀草素(6)、槲皮素(7)、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8)、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9)、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甲酯(10)、芦丁(11)、鞣花酸-3,3'–二甲醚(12)、鞣花酸-3,3'-二甲醚-4'-O-β-D-木糖苷(13)、鞣花酸-3,3',4'-三甲醚(14)。结论化合物9、13为首次从翻白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为首次从委陵菜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重结晶、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现代分离方法和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金花茶叶中分离得到了10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3,4-methylenedioxy-3′-O-methyl-4′-O-(6′-O-acetyl-glucoside)ellagic acid(1)、齐墩果酸(2)、α-菠菜甾醇-3-O-β-D-葡萄糖(3)、正三十二烷醇(4)、okicamelliaside(5)、6-羟基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6)、3,4-O,O-次甲基鞣花酸(7)、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8)、3,4-亚甲二氧基-3′-O-甲基-4′-O-葡萄糖苷鞣花酸(9)、p-(羟甲基)苯酚-5-O-β-D-葡萄糖吡喃糖基(1→2)-β-D-(4-O-对-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10)。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鞣花酸类化合物,命名为金花茶素A,化合物4~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九牛造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九牛造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技术,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特征分离并鉴定化合物。结果:从九牛造根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8个化合物,分别为大戟甾醇(eupholⅠ)、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aldehydeⅡ)、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Ⅲ)、β-胡萝卜苷(β-sitosterolglucosideⅣ)、3,3′,4-三甲基鞣花酸(3,3′,4-tri-o-methylellagic acidⅤ)、3,3′-二甲基鞣花酸(3,3′-di-methylellagicacidⅥ)、3,3′-二甲基鞣花酸-4′-β-D-木糖苷(3,3′-di-methylellagic acid-4′-o-β-dxylopyranosidⅦ)、没食子酸(gallicacidⅧ)。结论: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Ⅱ、Ⅵ、Ⅶ、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20,(2)
目的:研究蔷薇科委陵菜属植物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 Bunge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半制备HPLC等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学方法,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旋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翻白草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了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蒲公英赛醇(1)、3,3′-二甲氧基鞣花酸(2)、齐墩果酸(3)、2α-羟基乌苏酸(4)、高良姜素(5)、8-甲基-5,7-二羟基二氢黄酮(6)、对羟基苯甲酸(7)、3-O-甲基鞣花酸-4′-O-α-L-吡喃鼠李糖苷(8)、3,3′,4-O-三甲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10)、3,3′-O-二甲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1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13)、没食子酸(14)、原儿茶酸(15)。结论:其中,化合物5、6、9~11、13、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绿升麻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三萜类化合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云双  姚智  滕杰  潘勤  张富赓  段宏泉 《中草药》2007,38(2):167-170
目的研究绿升麻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以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等多种柱色谱分离,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以各有机波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类化合物,鉴定为25-脱水升麻醇-3-O-β-D-木糖苷(25-anhydrocim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Ⅰ)、25-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25-O-acetylcimic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Ⅱ)、升麻醇-3-O-α-L-阿拉伯糖苷(cimigenol-3-O-α-L-arabinopyranoside,Ⅲ)、升麻醇-3-O-β-D-木糖苷(cim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Ⅳ)、3′-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3′-O-acetylcim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Ⅴ)、24-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24-O-acetyl-shengmanol-3-O-β-D-xylopyranoside(23R,24R),Ⅵ]、24-O-acetylisodahurinol-3-O-β-D-xylopyranoside(Ⅶ)。结论化合物Ⅰ~Ⅶ首次从绿升麻中分离得到,抗肿瘤药理实验显示化合物Ⅰ、Ⅱ在质量浓度30μg/mL时对宫颈癌细胞(HeLa)和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具有较强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路边青药材中咖啡酸、槲皮素-3-O-葡萄糖苷、山柰酚-3-O-葡萄糖苷、山柰酚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5%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8 m 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340 nm。结果:咖啡酸、槲皮素-3-O-葡萄糖苷、山柰酚-3-O-葡萄糖苷、山柰酚分别在0.045~1.130,0.095~2.370,0.105~2.635,0.041~1.030μ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99.0%,98.5%,97.7%,100.7%,RSD分别为1.0%,0.9%,1.0%,1.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重复性好,可用于路边青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李镇  李俊  安若凡  孙伟  岳中宝  杨维  贺瑞坤 《中草药》2024,55(8):2561-2570
目的 建立对照品非依赖性的20种花青素类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并利用该法对市售欧洲越橘Vaccinium myrtillus提取物进行质量控制,同时筛选出代表性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 以欧洲越橘标准对照提取物替代对照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UPLC-QQQ-MS/MS)联用技术,建立一种针对20种花青素类成分的定量方法,并利用该法对10批市售欧洲越橘提取物中的花青素类成分含量进行研究。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总抗氧化能力测试法评价不同欧洲越橘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 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20种花青素类成分线性良好,r为0.999 4~1.000 0,精密度RSD为0.05%~4.23%,稳定性RSD为0.29%~3.3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1%~102.1%,RSD为0.50%~4.12%。样品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样品中部分花青素类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锦葵素变化最大,RSD为18.23%。欧洲越橘提取物具有较好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其中矢车菊素与DPPH自由基率相关性为0.94,芍药素-3-O-半乳糖苷与总抗氧化活性相关性为0.93。二者有望...  相似文献   

13.
锦灯笼中哌嗪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锦灯笼Phyysalis alkekengi var. francheti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NMR等波谱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锦灯笼大孔吸附树脂50%乙醇洗脱组分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3S, 6R)-3-异丙基-6-(2-甲基丙基)-2, 5-哌嗪二酮(1)、(3S, 6S)-3-异丁基-6-异丙基-2, 5-哌嗪二酮(2)、(3S, 6S)-3, 6-二-(2-甲基丙基)-2, 5-哌嗪二酮(3)、(3S, 6S)-3, 6-二异丙基-2, 5-哌嗪二酮(4)、(3S, 6R)-3-(2-甲基丙基)-6-苄基-2, 5-哌嗪二酮(5)、(3S, 6S)-3-异丁基-6-苄基-2, 5-哌嗪二酮(6)、(3S, 6S)-3-异丙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7)、(3S, 6R)-3-异丙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8)、(3S, 6R)-3-(2-甲基丙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9)、(3S, 6S)-3-异丁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10)、(3S, 6S)-3-异丙基-6-苄基-2, 5-哌嗪二酮(11)、(3S, 6R)-3-异丁基-6-(2-甲基丙基)-2, 5-哌嗪二酮(12)、(3S, 6S)-3-苄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13)。结论 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郑茜  张庆贺  卢丹  冷雷  李平亚  刘金平 《中草药》2014,45(17):2457-2460
目的研究吉林产玛咖Lepidium meyenii干燥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玛咖根茎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甲基-3-羟基苯乙酰胺(1)、N-苄基十八碳酰胺(2)、苯乙酰胺(3)、苯甲胺(4)、3-甲氧基苯乙酸(5)、苯乙酸(6)、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7)、烟酸(8)、3,4-二羟基甲酸甲酯(9)、腺苷(10)、L-缬氨酸(11)、胡萝卜苷(12)、β-谷甾醇(13)。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6、9为首次从独行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2为首次从玛咖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姚元枝  黎晓英  郭文博  刘宇  魏麟 《中草药》2015,46(16):2449-2453
目的克隆接骨草Sambucus chinensis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基因并分析其差异表达。方法采用RT-PCR方法获得HMGR基因c DNA序列,并对HMGR蛋白进行理化性质、蛋白二级结构及三级结构预测分析,并预测该蛋白功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MGR基因在接骨草的根状茎、地上茎、叶、花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的HMGR基因c DNA全长为1 626 bp,编码593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预测HMGR蛋白含2个跨膜区,不含信号肽。HMGR基因主要在接骨草的花和地上茎中表达较高,其他器官表达相对较低。结论首次从接骨草中克隆了HMGR基因,为进一步阐明该基因在接骨草萜类化合物代谢途径中的重要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ETHNOPHARMACOLOGICAL IMPORTANCE: Guazuma ulmifolia Lam (Sterculiaceae) is a plant extensively used in México for the empirical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AIM OF THE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anti-diabetic mechanisms of Guazuma ulmifolia. MATERIALS AND METHODS: Non-toxic concentrations of Guazuma ulmifolia aqueous extracts (GAE) were assayed on adipogenesis and 2-NBDglucose uptake in the murine 3T3-F442A preadipose cell line. RESULTS: GAE added to adipogenic medium (AM) did not affect adipogenesis at any of the tested concentrations (1-70 microg/ml), whereas in AM lacking insulin GAE 70 microg/ml induced triglyceride accumulation by 23%. On the other hand, GAE 70 microg/ml stimulated 2-NBDG uptake by 40% in insulin-sensitive 3T3-F442A adipocytes and by 24% in insulin-resistant adipocytes, with respect to the incorporation showed by insulin-sensitive adipocytes stimulated with the hormone. CONCLUSION: Guazuma ulmifolia exerts its anti-diabetic effects by stimulating glucose uptake in both insulin-sensitive and insulin-resistant adipocytes without inducing adipogenesis.  相似文献   

17.
山玉兰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谢章巧  丁林芬  王德升  晏通  程彬  宋流东  吴兴德 《中草药》2018,49(21):5040-5045
目的对山玉兰Magnolia delavayi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MCI、硅胶、Sephadex LH-20、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山玉兰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E)-3,7,11-trimethyl-2,10-dodecadien-l,6,7-triol(1)、(2E,6E)-3,7,11-trimethyl-2,6-dodecadien-l,10,11-triol(2)、黑麦草内酯(3)、松脂醇(4)、丁香脂素(5)、梣皮树脂醇(6)、桉脂素(7)、连翘脂素(8)、松柏醛(9)、3,4,5-三甲氧基肉桂醇(10)、3-吲哚甲醛(11)、3-吲哚乙醇(12)、3,4-二甲氧基苯甲酸(13)、3,4-二甲氧基苯酚(14)。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且首次报道化合物1的1H-和13C-NMR数据。  相似文献   

18.
黄蜀葵花中富含黄酮类成分,具有保护心血管、改善肾功能等作用。该文采用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的成熟脂肪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异槲皮苷(HY)、金丝桃苷(JY)、槲皮素(QT)、槲皮素-3'-O-葡萄糖苷(QG)、棉皮素-8-O-β-葡萄糖醛酸(GG)给药组,BC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葡萄糖的含量,荧光定量q PCR检测PPARγ,C/EBPα,SREBP-1,脂联素,内酯素,抵抗素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5种黄酮类化合物5μmol·L-1浓度时可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的增殖,浓度为100μmol·L-1时可抑制前脂肪细胞的增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对葡萄糖摄取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5种黄酮类化合物100μmol·L-1给药组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显著上升(P0.01),PPARγ,C/EBPα,脂联素表达明显增加(P0.01),SREBP-1,抵抗素,内酯素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促使脂肪细胞分化。研究表明,HY,JY,QT,QG,GG能调控前脂肪细胞增殖,促进脂肪细胞分化及糖脂代谢相关因子PPARγ,C/EBPα,SREBP-1,脂联素,内酯素,抵抗素的表达,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增加葡萄糖利用,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考察玉簪花总黄酮提取物及其复合粒子中有效成分的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离体外翻肠囊模型,选择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为研究肠段,以表观渗透系数为评价参数,考察玉簪花总黄酮提取物及其复合粒子中有效成分山柰酚-3-O-槐糖苷和山柰酚-3-O-芸香糖苷在不同肠段、不同浓度下的肠吸收特性。结果:在不同药物质量浓度下,山柰酚-3-O-槐糖苷及山柰酚-3-O-芸香糖苷在各肠段均有吸收;在同一质量浓度条件下,二者均以空肠的肠吸收最优。结论:玉簪花总黄酮复合粒子改变了山柰酚-3-O-槐糖苷及山柰酚-3-O-芸香糖苷的肠吸收特性,二者在结肠的吸收显著增加。玉簪花总黄酮复合粒子可显著提高该有效部位在结肠部位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