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转FasL基因的树突状细胞(DC)体内注射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作用,并研究其机制。方法 用“二袖套法”行受体为Wistar大鼠肝移植36例,并随机分为3组:(1)对照组(n=12);(2)环孢霉素治疗组(n=12);(3)转FasL基因治疗组(n=12),腹腔注射转FasL基因的树突状细胞。手术后7d分别杀死各组4只大鼠,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透射电镜观察移植肝细胞及肝脏内淋巴细胞凋亡,其余大鼠用于观察生存期。结果 对照组大鼠在9-15d迅速死亡,TUNEL及电镜观察发现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而环孢霉素治疗组及转FasL基因治疗组免疫排斥以应轻微,移植后大鼠已存活超过6个月,原位末端标记法及电镜均发现FasL基因治疗组肝脏内浸润淋巴细胞凋亡明显。结论 转FasL基因DC细胞治疗能有效地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其机制是诱导了肝脏内浸润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受者体内注射转FasL基因垢树突状细胞(DC)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SD大鼠→Wistar大鼠肝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前5d给受者腹腔注射转染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DC细胞或转染FasL基因的DC细胞,并设空白对照组和环孢素A(CsA)对照组。术后3d和7d测定移植肝功能,册时以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移植肝组织中Fas,Fas配体(FasL)及白细胞介素12(IL-12),并观察受鼠的存活时间。结果 空白对照组的大鼠术后9-15d全部死亡,CsA治疗组及转FasL基因治疗组;空白对照组及转mdr1基因治疗组的FasL及IL-12表达增高,而CsA治疗组及转FasL基因治疗组的FasL及IL-12呈不表达或低表达。结论 转染FasL基因的DC细胞能有效地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其机理可能与诱导了肝脏内浸润淋巴细胞凋亡及抑制IL-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手术是目前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有效手段。Kupffer细胞(Kupffer cells,KCs)位于肝血窦,是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清除异物、病原体和凋亡细胞。在肝移植术后KCs可向感染灶迁移和聚集,并参与炎症反应及免疫耐受调节。KCs对肝移植术后减轻免疫排斥反应、诱导免疫耐受形成、增加移植成活率具有重要意义,现就KCs在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对同种异体肝移植大鼠免疫耐受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大鼠骨髓来源的成熟DC(mDC)和不成熟DC(imDC),采用形态学观察、表型分析和功能学实验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构建Wistar大鼠和SD大鼠肝移植模型,并于移植前5 d注射到受体大鼠内,研究它们对移植后大鼠肝脏病理及存活时间的影响情况.结果 DC细胞形态不规则,大多数细胞表面有细长树枝状突起,mDC和imDC表面均表达表面分子OX62,而表面分子CD86在imDC表面低表达,在mDC表面高表达.imDC和mDC与淋巴细胞相互作用,发现imDC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无明显作用,相反mDC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注射imDC的受体大鼠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注射mDC的受体大鼠,注射mDC的肝移植大鼠在移植后较早且出现较强的急性排斥反应,而注射mDC的大鼠在移植后16 d才开始出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结论 建立了在体外大量扩增大鼠骨髓来源DC的方法,imDC能显著延长受体大鼠肝移植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5.
肝脏作为“免疫特惠器官”具有十分特殊的移植免疫特性。长久以来,移植工作者们热衷于对其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众多假说,但至今尚无定论。本文对肝移植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前,关于Kupffer细胞(KC)在肝移植后免疫调节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肝移植后KC通过各种途径被激活,激活的KC通过吞噬凋亡的T细胞、高表达FasL促进Th1细胞凋亡,同时分泌大量的Th2/Th3类细胞因子(白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等),促进Th2细胞的增生分化,诱导免疫耐受.然而,激活的KC也能通过表达MHC抗原,分泌黏附分子、共刺激分子发挥抗原递呈功能,并分泌促进Th1增生分化的细胞因子,启动和促进肝移植后供体肝脏的排斥反应.K在肝移植后是诱导免疫耐受减轻排斥反应,还是促进并加重排斥反应,可能与其所受刺激因素的变化进而形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细胞因子调控网络,最终导致Th1/Th2细胞比率变化有关:Th2细胞占优势则诱导免疫耐受,Th1细胞占优势则促进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抗CD-40L单抗加小剂量CsA联合免疫治疗对肝移植大鼠受体免疫耐受诱导的作用.方法 在建立稳定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将肝移植模型分为5组.A组为SD→SD对照组;B组为SD→Wistar对照组,A,B组术后不用任何治疗措施;C组为SD→Wistar,术后用CsA1~5 d;D组为SD→Wistar,术后用CsA 1~5 d加抗CD-40L(CD-154)单抗0~2d;E组为D组+术前供体特异性输血(DSBT).观察受体存活时间、移植肝病理改变以及术后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 A,D,E组受体大鼠存活时点(均>60 d)均明显长于B组和C组.D,E组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明显减轻.B组IL-2和IFN-γ的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B,C,D,E 4组IL-4和IL-10较A组均有明显增加,尤其D,E组的IL-10表达较B组显著增高(P<0.05). 结论 抗CD-40L单抗加小剂量CsA(伴或不伴DSBT)联合免疫治疗,可有效延长肝移植大鼠受体生存时间、减轻急性排斥反应并诱导Th2类细胞因子的高水平表达,有助于受体和移植肝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肝移植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移植肝和受体之间的免疫耐受,树突状细胞在肝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就树突状细胞在肝移植免疫耐受诱导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肝脏作为“免疫特惠器官”具有十分特殊的移植免疫特性。长久以来,移植工作者们热衷于对其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众多假说,但至今尚无定论。本文对肝移植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诱导移植受体存活的影响,并分析骨髓细胞输注诱导移植肝早期存活的机制。方法:Kamada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随机法分4组(n=8)。A组:同品系移植组;B组:免疫排斥组;C组:B组+免疫抑制剂;D组:C组+骨髓细胞输注。流式细胞和TUNEL法检测外周血和移植物细胞凋亡。结果:术后第6天移植肝和外周血中凋亡细胞存在,D组中细胞凋亡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凋亡细胞为浸润细胞和肝实质性细胞;D组浸润淋巴细胞为主。细胞凋亡和移植肝组织中TGF-β1mRNA表达相关。结论:移植物中早期的细胞凋亡可能和移植免疫耐受诱导有关,供体骨髓细胞输注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细胞凋亡的发生来诱导移植物的早期存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注射供者的肝匀浆提取液对大鼠淋巴细胞功能及大鼠异位移植心的影响。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制作Wistar大鼠的肝匀浆提取液;建立大鼠同种异体异位心脏移植模型。(1)经受者阴茎静脉注射肝匀浆提取液0.3 ml,14d后取供、受者的血液,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分别测定受者对同一供者和无关供者的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2)心脏移植术前2h经受者阴茎静脉注射肝匀浆提取液0.3 ml。心脏移植术后分别观察受者注射同一供者和无关供者的肝匀浆提取液后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心脏停跳后取移植心做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受者对同一供者和无关供者的单向MLR比较,前者明显减轻,吸光度A值分别为:0.434±0.034和0.522±0.0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脏移植术前,受者接受同一供者和无关供者的肝匀浆提取液后,前者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延长,分别为(38.05±17.07)d和(9.86±2.6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前者心肌出血、坏死程度更轻,心肌组织内IgM和IgG沉积更少。结论注射同一供者的肝匀浆提取液能特异性抑制相应个体抗原引起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减轻大鼠移植心脏的排斥反应,明显延长其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研究hIL-10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原位异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采用豚鼠对Wistar大鼠的非协调性异种原位肝脏移植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MSCs组,hIL-10-MSCs组.观察受体存活时间、受体鼠肝功能变化.术后第24小时取移植肝脏,用RT-PCR、ELISA法观察E-Selectin、LFA-1、VCAM-1及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IL-10-MSCs组大鼠生存时间延长、肝功能好转,黏附分子E-Selec-tin、LFA-1、VCAM-1和NF-κB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hIL-10-MSCs对移植肝脏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NF-κB、E-Selectin、LFA-1、VCAM-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大鼠肝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与吲哚胺2,3双加氧酶基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基因在大鼠肝移植后移植肝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先行大鼠原位肝移植,一组供、受者均为近交系SD大鼠(近交系移植组),另一组为同种移植组,SD大鼠接受Wistar大鼠供肝移植。分别于术后第2、5、7、14d处死受者,取出移植肝,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肝组织中IDO mRNA表达、IDO蛋白的水平以及IDO在移植肝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近交系移植组IDO mRNA的表达高峰出现在术后第5d,至第14d基本无表达;同种移植组IDO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高峰出现在第7d,持续2周以上。两个组移植肝组织中IDO蛋白的表达与各自的IDO mRNA变化相一致。术后第5、7、14d,同种移植组IDO阳性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近交系移植组(P〈0.01),强阳性染色主要见于汇管区单个核细胞,以胞浆内染色为主。结论急性排斥反应时IDO基因表达明显增强,IDO的表达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猪肝肠联合移植中肝移植物对同源小肠移植物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 70头杂交长白猪分为4组,A、B、C组为辅助性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每组20头);D组为节段性间种异体小肠移植(10头).移植后A、D组未用免疫抑制剂治疗,B、C组分别采用常规剂量和小剂量的环孢素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结果 A组术后小肠移植物较D组排斥反应时间延迟,程度明显减轻(P<0.05).常规剂量的B组与小剂量的C组在术后存活时间、排斥反应开始时间以及排斥反应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猪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中肝移植物可以诱导同源小肠移植物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氯化钆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机理。方法分别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和SD大鼠作为供、受者。随机分为A组(假手术对照):SD大鼠10只,开腹后不作任何处理,关腹结束手术;B组(氯化钆预处理 肝移植):受者1 5只,供者在移植前进行氯化钆预处理2 d,再获取供肝移植给受者;C组(生理盐水预处理 肝移植):受者15只,供者用生理盐水代替氯化钆预处理,其余处理同B组。分别检测各组的术后生存率、肝功能、肝脏病理组织学、肝组织和胆汁中细胞因子表达、枯否氏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以及细胞膜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1)B组术后1个月生存率明显高于C组(P<0.01)。(2)B组术后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C组肝功能进行性恶化;B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轻微,C组出现典型急性排斥改变。(3)B组肝组织和胆汁中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2 (IL-2)较A组明显降低(P<0.05),IL-10较A组明显升高(P<0.05),IL-4无明显变化;C组出现与之相反的变化。(4)C组枯否氏细胞NF-κB活性明显高于A、B两组(P<0.01)。(5)B组枯否氏细胞膜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MHC)、CD80、CD86分子明显低于A组(P<0.05),C组高表达上述膜表面分子。结论氯化钆能够有效地抑制枯否氏细胞的免疫活性,从而抑制大鼠同种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Sertoli细胞诱导大鼠肝内胰岛移植物免疫豁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究睾丸Sertoli细胞能否对肝内共移植的胰岛移植物提供免疫豁免作用以及共移植的睾丸Sertoli细胞最佳数量。方法将同种大鼠胰岛及不同数量的睾丸Sertoli细胞同时移植于糖尿病受体的肝内,观察移植物存活情况、胰岛功能、并检测移植物内胰岛素和Fas配体(FasL)表达以及浸润淋巴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单纯胰岛移植组平均存活期为(5.6±0.8)d,同时与胰岛细胞在肝内共移植的睾丸细胞数增加至1×107个时,平均存活期为(41.4±4.61)d,明显延长(P<0.05),胰岛移植物中有大量表达FasL的睾丸细胞和表达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在移植物周围有大量浸润的淋巴细胞凋亡。结论睾丸Sertoli细胞与胰岛细胞同时在肝内共移植,通过诱导局部豁免而延长胰岛移植物的存活时间,且同时共移植1×107个Sertoli细胞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预输注供者凋亡的脾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移植预输注地塞米松体内诱导凋亡的供体脾细胞诱导受体肝移植免疫耐受可能性。方法实验分5组,对照组,单纯供体地塞米松处理组,单纯输供者脾细胞组,地塞米松诱导供者凋亡脾细胞输注组,第三品系组。每组均做Wistar至SD的肝移植,每组各10只Wistar、SD大鼠。用地塞米松3mg/(kg·d)处理Wistar大鼠3d后,第4天取供体的脾细胞输注受体,第10天行大鼠肝移植。观察术后第7天肝功能(ALT、TBil)的变化、病理改变和受体生存期。结果肝移植预输注凋亡细胞组的ALT、TBil较其它各组显著低(P<0·05);生存期明显长(P<0·05),病理改变较轻。结论肝移植预输注地塞米松体内诱导供体凋亡的脾细胞能诱导受体大鼠对移植肝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9.
长期免疫抑制治疗可增加肝移植受者感染性疾病和癌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且现今免疫抑制治疗无法完全阻止和延缓慢性移植物排斥反应的发生。临床可操作性耐受(COT)是指不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而移植物长期存活,无有害的免疫应答证据且对肿瘤和感染有正常的免疫反应,被认为是避免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的终极方案。20%~30%的肝移植受者在撤除免疫抑制剂后可产生自发性耐受,某些细胞和分子标志物被证实与肝移植受者免疫耐受状态有关。目前有研究表明嵌合体、诱导免疫调节细胞等方法可以诱导形成免疫耐受,但总体来说,肝移植COT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肝移植COT的临床证据、免疫监视、生物标志物和可能诱导耐受的策略等作一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刘涛  李金政 《器官移植》2021,12(6):687-691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成熟,肝移植手术成功率逐渐提高,然而术后长期免疫耐受的建立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枯否(Kupffer)细胞是一种组织驻留型巨噬细胞,常驻于肝脏当中,其可在肝移植术后向着不同方向极化,形成M1型Kupffer细胞和M2型Kupffer细胞。M1型Kupffer细胞具有促炎功能,M2型Kupffer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功能。通过抑制M1型Kupffer细胞数量和功能,或者促使M2型Kupffer细胞数量增加和功能增强,有助于免疫耐受的建立。Kupffer细胞的极化受到诸多细胞因子和信号的调节,这为通过干预Kupffer细胞极化来建立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疗法提供了机会。本文将就Kupffer细胞极化状态与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关系、Kupffer细胞极化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建立肝移植免疫耐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