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拉米夫定配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宫内感染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前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后,孕期应用HBIG能否进一步降低宫内感染。方法 对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阳性的育龄期准备妊娠的妇女,予以拉米夫定100mg/d,连续口服3个月,停药3个月后妊娠成功者在孕中、晚期予以HBIG肌注;设立未服用拉米夫定,仅在孕中、晚期股注HBIG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新生儿股静脉血HBVM。结果 观察组孕中期HBI-DNA滴度都有下降,但下降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股静脉血中仅有7例抗HBe( )、抗HBc( ),而对照组有1例新生儿HBsAg(+)、HBeAg( )、HBV-DNA(-),有12例(60%)新生儿抗HBc( )、抗HBe( )。结论 拉米夫定配合HBIG可降低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HBVcccDNA应用于诊断HBV宫内感染的价值,评价拉米夫定阻断HBV宫内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门诊及住院分娩的孕妇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28例,孕妇均于孕28周、产前,产后24h与产后3个月采血,对HBVDNA、HBVcccDNA水平采用PCR方法进行检测,并收集结果,同时收集产时胎盘组织HBVcccDNA定量结果及宫内感染率,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孕妇在孕28周检测HBV-DNA、HBVcccDN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孕妇在产前,产后24h与产后3个月HBV-DNA、HBVcccDNA水平及产时胎盘组织HBVcccD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HBVcccDNA可作为HBV宫内感染的重要指标,同时也能作为评价母婴阻断疗效的良好指标,其检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孕期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疗效,选择2004~2006年血检HBV阳性30例孕期用HBIG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孕妇,HbsAg阳性阻断组17人,合并HheAg阳性13人。自孕28周起注射HBIG 2001U,每4周1次,共3次,新生儿静脉血查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单一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11.1%,合并HbeAg阳性者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Ag阳性为46.6%,两组比较P=0.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孕妇于孕晚期多次注射HBIG进行被动免疫,可阻断部分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但HbeAg阳性产妇阻断困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血清高HBV-DNA水平孕妇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疗效及孕妇血清HBV-DNA水平对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拟于我院进行生产的60例血清高HBV-DNA水平的乙肝病毒感染妊娠晚期孕妇,经知情同意后作为治疗组,孕检均检测孕妇静脉血清HBV-DNA〉1×106copies/mL,自孕28周始口服拉米夫定100 mg,1次/d,至分娩后1个月停服;按孕妇血清HBV-DNA水平选择80例作为观察组,不作抗病毒治疗干预。两组新生儿出生时采脐血检测HBsAg和HBV-DNA阳性率。结果治疗组新生儿脐血HBsAg和HBV-DNA阳性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新生儿(P〈0.05);观察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与乙型肝炎感染孕妇血清HBV-DNA含量呈正相关。结论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阻断血清高HBV-DNA水平孕妇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拉米夫定对母体血清HBV-DNA水平的强效抑制可能是阻断感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怎样使服用拉米夫定患者安全停药. 方法 我们将疗程结束停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分为直接停药组20 例和综合停药组20例,观察患者停药后ALT、HBV-DNA的变化. 结果 直接停药组ALT升高(40%),HBV-DNA转阳(30%),明显高于综合停药组10%. 结论 拉米夫定停药后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其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孕妇血清中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测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中乙肝病毒抗原抗本,滴度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母婴垂直传播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方法:对855例孕妇采集肘静脉血,其分娩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消毒脐带留取脐血,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并对HBsAg,HBeAg,抗-HBc及HBsAg滴度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855例孕妇HBsAg阳性者120例(占14.04%),120例HBsAg阳性孕妇的胎儿宫内感染率为32.50%(39/120);孕妇血清中HBsAg滴度的高低与胎儿宫内感染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孕妇血清中单纯HBsAg阳性者发生胎儿宫内感染率为16.67%(1/6),HBsAg 阳性合并抗-HBc阳性者发生胎儿宫内感染率为12.32%(9/73),而孕妇血清中HBsAg阳性合并HBeAg阳性者发生胎儿宫内感染率为70.73%(29/41),与前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孕妇血清中HBsAg的滴度与胎儿发生宫内感染无关,但HBeAg阳性率越高,其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的机率就越大。 相似文献
7.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01-2007年产检乙肝大三阳的120位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产后予新生儿联合免疫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观察组(A组),未用乙肝免疫球蛋仅产后予新生儿联合免疫的孕妇及其新生儿60例作为对照组(B组)。A组于20周起每4周进行一次HBIG(200IU)肌内注射,两组均在产后立即抽脐血查乙肝五项及HBV-DNA,HBsAg、HBeAg及HBV-DNA阳性者于产后1年复查婴儿乙肝五项及HBV-DNA,,两组新生儿均行联合免疫。结果两组新生儿脐血大多为大三阳,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HBV-DNA均处于较低水平,而观察组均处于高水平。产后1年婴儿HBsAg、HBV-DNA阴性率观察组为93.34%,对照组为20%P〈0.005.结论大三阳孕妇多次小剂量注射HBIG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宫内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孕期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2010年在我院产科门诊定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360例,观察组196例,于孕28、32、36周肌注HBIG 200IU,对照组164例不用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检测2组新生儿采股静脉血,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和HBV-DNA。结果 HBIG对HBsAg单阳性和合并抗-HBe、抗-HBc阳性率分别为6.35%、22.81%和12.50%、32.2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HBeAg、抗-HBc的阳性率为7.25%和16.6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于孕晚期多次肌注HBIG进行被动免疫,可阻断HBV宫内感染,但HbeAg阳性产妇阻断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宫内感染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孕期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9月~2005年11月血检HBV阳性36例孕期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孕妇作为A组,2004年9月~2005年11月血检HBV阳性23例孕期未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孕妇作为B组.A组自孕28周起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每4周1次,共3次;B组仅定期产检;分娩时抽脐静脉血查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 A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Ag( )率13.9%,明显低于对照组(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5),A组中大三阳脐血HBsAg( )检出率明显高于乙肝携带者和小三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B组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孕妇于孕晚期多次注射HBIG进行被动免疫,可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HBeAg( )阻断困难.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HBV宫内感染婴儿的转归情况,揭示HBV宫内感染后免疫干预条件下不同喂养方式对乙肝形成的影响,我们对HBsAg和(或)HBeAg阳性的新生儿进行了长期随访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乙肝免疫球蛋白孕期使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孕期应用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对HBsAg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HBV)宫内阻断作用及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将130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A,45例,于孕20、24、28、32、36周肌肉注射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HBIG)5次;治疗组B,45例,于孕28、32、36周肌肉注射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HBIG)3次;对照组(C组),40例,仅随访不用药。检测孕妇血清中HBVDNA含量及新生儿血清中HBsAg、HBVDNA阳性情况。结果孕期预防性应用HBIG被动免疫组孕妇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13.3%、1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5%。HBIG治疗可以减低孕妇血清HBVDNA含量,但A、B两组HBVDNA降低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根据母体HBVDNA含量分为5×103~4,5×105~6,5×107~8copies/ml三组,各组胎儿宫内感染率为2.2%、13.7%、52.9%,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应用HBIG能显著降低乙肝病毒宫内传播。孕妇血清中高HBVDNA含量是胎儿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拉米夫定预防肿瘤患者化疗后乙型肝炎的发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预防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肝炎发作的效果。方法: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9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保肝降酶治疗的基础上加拉米夫定100mg/d口服,观察两组化疗前后肝功能、血清HBV-DNA的动态变化,化疗延迟和中止率。结果:对照组化疗前血清总胆红素(TSB)为(18.1±4.3)μmol/L,化疗后峰值为(59.3±35.1)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化疗前为(31.9±8.8)U/L,化疗后峰值为(417.2±185.1)U/L,化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治疗组化疗前TSB为(17.9±3.8)μmol/L,化疗后峰值为(20.2±7.4)μmol/L;化疗前ALT为(33.7±7.5)U/L,化疗后峰值为(60.2±20.8)U/L,化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化疗后TSB、ALT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对照组HBV-DNA化疗后第3周始逐渐上升;治疗组则下降,阴转率第6周为60%,第18周达82%。对照组肝功能恶化17/19例(89.5%),需化疗剂量调整或延迟化疗7例,中止化疗3例,合计10例(52.6%);治疗组肝功能恶化3例(15.8%),需剂量调整1例(5.3%),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拉米夫定可有效抑制恶性肿瘤并HBV感染患者HBV的复制,预防化疗后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强化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HBV母婴阻断的有效方法,降低HBV母婴垂直感染率;评估HBV母婴强化免疫的临床价值;观察HBV母婴强化免疫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方法:178例孕妇按病毒指标不同,分双阳组106例(HBsAg阳性,HBV DNA阳性)和单阳组72例(HBsAg阳性,HBV DNA阴性),每组随机各设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A组):采用强化免疫阻断法。母体阻断:被动免疫,孕妇于妊娠20周开始注射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HBIG)200IU,共5次。新生儿采用主、被动联合免疫阻断,主动免疫:重组乙肝疫苗1、2、12月龄各10μg三角肌注射;被动免疫:HBIG200 IU,出生后立即三角肌注射。对照组(B组)采用标准免疫阻断法。观察时间12个月。结果:106例双阳性孕妇应用HBIG免疫前后HBV DNA分别为6.72±1.33、5.16±1.07log10/ml(P〈0.05)和6.37±1.58、5.92±0.92 log10/ml(P〉0.05),双阳、单阳孕妇A、B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分别为28.6%、48.0%(P〈0.05)和8.1%、14.3%(P〉0.05),慢性感染分别为5.4%、18.0%(P〈0.05),和5.4%、8.6%(P〉0.05),免疫失败分别为3.6%、16.0%(P〈0.05)和2.7%、5.7%(P〉0.05),免疫成功分别为96.4%、84.0%(P〈0.05)和97.3%和94.3%(P〉0.05)。不良反应:178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所分娩的新生儿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影响母婴健康发育的不良事件。结论:HBV双阳性孕妇,妊娠中晚期进行HBIG注射和新生儿进行双重阻断的强化免疫,对减少胎儿宫内感染率,降低婴儿慢性感染率和免疫失败率均有重要意义。HBV单阳性的孕妇常规免疫即可获得较理想母婴阻断效果,无需强化免疫干预。 相似文献
14.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28例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 (Lamivudine)对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 37例HBV感染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12 8例用拉米夫定每日 15 0mg治疗 4 8w ,对照组 10 9例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第 8、16、2 4、4 8w分别检测HBVM、HBVDNA半定量、ALT等。结果 治疗组第 8、16、2 4、4 8w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 2 3%、82 0 %、96 1%、89 1% ,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治疗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 7 0 %、2 8 9%、71 9%、6 6 4 % ,后 3者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ALT复常率在第 8、16、4 8w分别为 89 1%、97 7%、98 4 % ,后者高于对照组(P <0 0 5 )。治疗组未发现明显拉米夫定相关性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拉米夫定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 ,明显提高HBeAg阴转率 ,使ALT恢复正常 ,副反应轻而安全。 相似文献
15.
联合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10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孕妇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作用和机理。方法:将106例HBsAg( )孕妇分成两组,预防组60例,自孕妇20周起多次注射乙肝疫苗(HBVac)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 IG);对照组46例,不用HBVac和HB IG。母婴血清HBsAg、HBeAg和HBs用固相放免法检测,HBV-DNA用有套式PCR检测。结果:预防组新生儿血清HBsAg和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与26.1,10%与34.8%)均<0.05;预防组新生儿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3.3%与8.7%)P<0.05。结论:孕妇于孕期通过HB IG和HBVac免疫,可有效预防HBV宫内感染,其机理可能为胎儿获得被动免疫。 相似文献
16.
穴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 阳性孕妇孕期足三里穴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 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效果。方法 2001年 11月~2003年 10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将 190例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孕妇分为两组: 足三里穴位注射组 92例, 于孕 20、24、28、32、36周足三里穴位注射HBIg共 5次, 每次 200IU。肌肉注射组 98例, 于相同时间肌肉注射HBIg。采用酶联免疫法, 检测用药前、后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清的HBsAg、HBeAg及HBsAb, 采用核酸扩增 (PCR) 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含量。结果 92例足三里穴位注射者, 新生儿宫内感染 8例, 宫内感染率为 8 7%, 低于肌肉注射组 (P<0 01)。穴位注射组新生儿脐血清HB sAb检出率显著高于肌肉注射组 (P<0 05)。穴位注射组临产前血清中HBV-DNA含量显著低于肌肉注射组 (P<0 05)。结论 孕妇通过足三里穴位注射HBIg, 可有效减少HBV的宫内感染, 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及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的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均可明显抑制HBVDNA的复制,降低血清中HBVDNA水平,促进血清转氨酶正常化,增加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eAg清除率,促进肝脏组织学改善,并有不良事件少,可为机体良好耐受的特点,为治疗乙肝的主流药物。本文就3种核苷类药物治疗成人、少儿及妊娠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相关肝硬化,防治乙肝相关肝移植肝炎复发,耐药变异,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的现状和进展进行比较和综述,以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HBsAg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 (HBV)宫内阻断作用。【方法】拉米夫定组 43例 ,孕 2 8周起口服拉米夫定 ,每天 10 0mg至产后 30d。对照组 5 2例 ,未予用药。两组孕妇均于孕 2 8周、分娩前 ,其新生儿于生后 2 4h内免疫接种前抽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及HBV的定量。【结果】拉米夫定组孕妇HBV的DNA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5 ) ,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 (16 3% )明显低于对照组 (32 7% ) ,P <0 0 5。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携带HBV孕妇产前服用拉米夫定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寡核苷酸芯片技术检测乙肝病毒拉米夫定耐药株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乙肝病毒拉米夫定耐药检测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并对乙肝病毒拉米夫定耐药检测寡核苷酸芯片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评价。方法通过对388份服用拉米夫定、559份未服用拉米夫定的HBV DNA阳性血清以及359份HBV DNA阴性血清进行耐药突变检测,同时对照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和DNA序列测定,对芯片法检测的准确度、实用性进行考评。结果对388份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突变标本均能检测到突变;528、552、555位密码子突变检测芯片法与测序法的符合率分别为96.6%,98.5%,100%。559例荧光PCR检测HBV DNA阳性的样品,除3份弱阳性标本外,均为阳性,且能进行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拉米夫定耐药相关位点的检测,两者的符合率为99.7%。359份HBsAg阴性标本经芯片法检测,结果为HBV DNA全部阴性。结论乙肝病毒拉米夫定耐药检测寡核苷酸芯片可用于临床检测病人血清中的野生型和拉米夫定耐药突变型病毒株,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阻断的有效途径。方法:就我院分娩的106例HBVDNA阳性的孕妇,临床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母体阻断,自妊娠20周开始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每月1次,共5次;新生儿阻断,基因重组乙肝疫苗(HBVac)于出生后的0、1、2、12个月龄各10μg肌肉注射,出生后即刻肌注HBIG 200 IU。对照组:母体阻断,自妊娠28周开始注射HBIG 200 IU,每月1次,共3次;新生儿阻断,HBVac 10μg于出生后的0、1、6个月龄肌肉注射,出生后即刻肌注HBIG 200 IU。结果: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12.5%和28.0%;慢性感染率5.4%和18.0%;免疫失败率3.6%和16.0%;免疫成功率96.4%和84.0%。结论:强化免疫是阻断HBVDNA阳性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