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56岁,因上腹胀满2个月在我院行电子胃镜检查。食管下端齿状线上约0.5cm见一0.5cm×0.7cm大小丘状黏膜内肿物,淡黄色,表面光滑,质实,随黏膜轻度活动(图1)。胃镜诊断:食管黏膜内肿物性质待查。内镜超声检查发现病变化位于黏膜层,呈低回声结节,约0.4cm×0.6cm,边界清,内部回声均匀(图2),诊断为食管黏膜层低回声结节性质待定,颗粒细胞瘤可能性大。胃镜下将食管肿物圈套切除,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切除组织为黏膜深层0.4cm×0.6cm大小肿物,淡黄色,质地中等硬度。镜下细胞呈圆形、类圆形,胞体较大,胞浆丰富,充满分布均匀的嗜酸性颗粒,核小居中,大小一致,深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Vimentin(+),Ⅷ(-),Desmin(-),CK(-),病理诊断:食管颗粒细胞瘤。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62岁.2006年因间断上腹部不适行胃镜检查,于距门齿35 cm处食管下段见一直径0.3 cm黏膜下隆起,活检钳触之活动可,弹性好,隆起表面光滑(图1);内镜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物(性质待定).2008年胃镜检查示:距门齿35 cm处食管后壁可见一半球形隆起,色白,表面光滑(图2a);超声内镜检查示:食管隆起处呈低回声均匀病变,来源于黏膜层(图2b);诊断:食管黏膜层病变.2012年因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进食时哽噎感,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见食管下段管壁僵硬,黏膜破坏,可见不规则龛影及充盈缺损,诊断为食管下段癌;追加胃镜检查示:距门齿35 cm处食管可见一隆起性病变,大小约1.0 cm ×0.8 cm,隆起表面糜烂(图3),诊断为食管隆起性病变(性质待定);予活检4块,质地偏硬,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黏液表皮样癌.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45岁,因反复剑突下疼痛2个月入院.胃镜检查示:食管中段距门齿约25 cm处见一包块样隆起,表面光滑,活检钳探查滑动感不明显(图1).超声内镜检查示:病变来源于固有肌层,呈均匀低回声,病变最大切面2.0 cm×2.5 cm(图2).拟行保留食管黏膜内镜下切除术.术中内镜先端安装透明帽,内镜用二氧化碳(CO2)泵持续泵入CO2气体,首先于包块上段食管注射0.2%美蓝使局部黏膜隆起,三角刀沿食管纵轴线性切开表面黏膜长约2.5 cm(图3),沿切口进入黏膜下进行包块分离,分离过程中可见包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纵行平滑肌(图4),完整切除包块后可见浆膜层(图5),采用Olympus HX-610-090型钛夹夹闭食管黏膜切口(图6),整个手术过程顺利,无病变残留.  相似文献   

4.
内镜黏膜切除术在胃食管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在胃食管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就适应证和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 选取内镜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异型增生的49例患者,对手术前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同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 切除病变56处,病变首次完全切除者52处(92.9%),术后病理诊断轻度异型增生7处,中度异型增生20处,重度异型增生29处.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相符者46处占82.1%,10处不相符的病变中有9处术前活检病理级别低于术后病理级别.并发症出血15例占30.6%,均经处理后停止出血,无一例发生穿孔.结论 对于术前活检病理为异型增生(即使为轻、中度异型增生)的病变均应积极行内镜黏膜切除治疗;内镜黏膜切除术是治疗胃食管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术前黏膜染色和超声内镜检查对于病例的选择和手术安全性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颗粒细胞瘤的内镜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011年间经内镜诊断和治疗的5例上消化道颗粒细胞瘤的临床、内镜、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等特征及治疗。结果 4例位于食管,1例位于贲门,病灶直径0.5~2.0cm不等。超声内镜提示肿物位于黏膜层至黏膜下层,呈低回声。2例病灶均行黏膜切除术(EMR)治疗,3例病灶均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病变切除完整,术中有1例发生出血,行热活检钳紧急反复止血后未再出血,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示肿瘤细胞排列紧密,呈巢状或条索状,细胞核小,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瘤细胞间仅见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分隔。免疫组化本组5例肿瘤细胞S-100均弥漫强(+),NSE(+),CD68(+),SMA、CK和CD117均(-)。术后随访6个月~2年,患者无复发及转移。结论上消化道颗粒细胞瘤少见,确诊依赖于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内镜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超声内镜与CT诊断不同大小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消化内科2017年1月—2018年10月因胃镜检查发现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而接受检查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超声内镜与CT检查,并采取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分析患者的超声内镜与CT检查表现,以病理结果为基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对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超声内镜与CT对1 cm肿物、1~2 cm肿物及 2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采取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治疗,病理结果证实67例为良性肿瘤(间质瘤32例、平滑肌瘤25例、囊肿5例、异位胰腺3例、脂肪瘤2例)、5例为恶性肿瘤(间质瘤)。其中34例肿物1 cm、29例在1~2 cm、9例 2 cm。良性肿物的超声内镜检查主要表现为低回声或稍高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或欠均匀,起源于黏膜下层或固有肌层,边界清晰。恶性肿物的超声内镜检查主要表现为混合回声,起源于黏膜下层至固有肌层,边界模糊。良性肿物的CT检查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实性肿块,密度均匀,形态规则,均匀强化,边界清晰;恶性肿物的CT检查主要表现为囊壁、坏死,肿块内强化不均,可见局部侵犯,与周围边界模糊。超声内镜诊断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为94. 44%(68/72),高于CT的83. 33%(6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超声内镜对1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为94. 12%(32/34),高于CT的76. 47%(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超声内镜对1~2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为93. 10%(27/29),CT为89. 66%(2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超声内镜对 2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为100%(9/9),CT为88. 89%(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内镜可准确判断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起源层次,结合回声、边缘等特点可实现准确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较高,尤其对于1 cm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诊断价值高于CT检查。且超声内镜检查安全、便捷,对胃肠道病变的诊断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7.
患者 ,女性 ,76岁。进食阻挡感进行性加重 4个月。钡餐透视示 :食管中段有一椭圆形 4cm长充盈缺损 ,表面光滑 ,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胃镜检查见 :距门齿 2 5~ 2 9cm处食管右侧壁有一肿物隆起 ,充满食管腔 ,整体表面光滑 ,中央稍糜烂 ,镜身能从肿物与管壁间隙通过 ,肿物随镜身进退活动。活检感到肿物质地较软。活检病理报告 :炎性组织。印片查到癌细胞。胃镜诊断 :食管息肉癌变。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后见肿物呈息肉状 ,4× 2× 2 cm大小 ,表面光滑 ,有一短蒂 ,蒂宽 0 .8cm。术后病理诊断 :食管癌肉瘤。食管癌肉瘤除具有进行性吞咽困难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48例,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治疗经过以及病理结果等,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病灶直径为0.8~5.8 cm,平均(3.3±0.75)cm,ESD手术时间为27~167 min,平均(71.0±22.6)min,ESD完整切除病灶45例(45/48,93.75%),穿孔3例(3/48,6.25%),其中1例大出血,1例食管患者ESD术后出现食管狭窄,经内镜下球囊扩张食管狭窄消失。所有病人均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内镜随访,1例患者见肿瘤复发。结论 ESD技术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消化道SMT行ESD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30岁,因吞咽不适3个月、发现食管黏膜下占位1个月于2012年2月13日收入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胃镜检查见距门齿30~ 35 cm处食管黏膜下隆起,约5 cm×3 cm大小,表面光滑.超声内镜(EUS)示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的低回声病灶.行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①以生理盐水冲洗食管后标记病变,于距肿瘤上缘6 cm(距门齿24 cm)处食管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靛胭脂,纵行切开黏膜层至黏膜下层,建立隧道上口;②建立黏膜下隧道并逐渐下行以完全暴露瘤体,分离瘤体周围肌层组织;③切除肿瘤送病理检查,行隧道内止血,钛夹关闭隧道口.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73岁。进食梗咽感4月余。钡餐及胃镜检查示食管下段及责门癌,遂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食管一段,长7cm、剖面见一髓质型肿块,约2.4cm×2cm×1.5cm,灰白质软,浸润管壁浅肌层。另见少量胃组织,大弯长7cm,小弯长4.5cm,贲门口见局部黏膜粗糙,大小为2cm×1cm。镜检:食管肿瘤由两种界限清楚的癌组织组成。表面的鳞状上皮中一重度异型增生伴局部癌变;另一种由小圆细胞组成.排列成小梁或假腺样,呈巢状结构,中央多见坏死,似粉刺癌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60岁,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当地医院腹部CT检查示肝内外胆管、胆囊管扩张,给予对症治疗后无明显缓解,遂来我院进一步诊治.患者2009年2月因背部肿物曾在外院行肿物切除治疗,术后病理为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放疗1次(具体不详),2009年9月再次因双侧腋窝肿物于外院行肿物切除,术后病理为恶性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61岁.患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多年,虽经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但重度食管静脉曲张仍持续存在,半年前出现间断柏油样黑便,术前1个月外院诊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和食管早癌,肝功能Child分级C级. 患者于我院内镜中心气管插管全身静脉麻醉下行食管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检查示:距门齿24 cm食管见片状发红区域(图1),黏膜欠光滑,大小约1.5 cm×1.0cm,内镜窄带成像观察到褐色病变区域,静脉消失,食管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呈V1或V2型,部分区域IPCL消失,局部呈VN型(图2,图3).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63岁,因无意发现下颌前牙区牙龈肿物20 d余就诊.口腔科检查见,左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唇舌侧牙龈游离端有一2.5 cm×2.0 cm×1.0 cm大小的红色分叶状肿物,质中偏软,界尚清,有较宽的蒂部,表面糜烂,触诊易出血.牙齿松动、移位.全景片示左下颌中切牙倾斜错位,与2.0cm×2.0cm×1.0 cm大小软组织密度影重叠(图1).拟诊断为"下前牙牙龈瘤"收治入院.体格检查:心、肺、肾、脾无明显异常,肝肋下未及.有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10年,1年前曾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实验室检查:AFP为20 μg/L,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人院后行左下颌肿瘤切除术,术中快速切片诊断为恶性肿瘤.大体标本示,肿瘤呈结节状,表面覆盖黏膜,一侧连有牙齿一枚,见图2,切面见黏膜下有一2.0 cm×1.0 cm×1.0 cm大小的灰红色区域,质地中等,境界不清.光学显微镜下示,表面覆盖鳞状上皮,黏膜下见肿瘤细胞呈管状或索状排列,肿瘤细胞核圆深染,异形、大小不一,可见核仁,部分区域胞质内可见空泡形成,部分区域胞质丰富,嗜酸性或嗜双色性,见图3.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检测示肿瘤细胞肝细胞、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8、CK18、CD10、AFP、低分子角蛋白均阳性(见图4),Ki67 80%阳性;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黑色素瘤、黑色素A、S100蛋白、波形蛋白均阴性.病理诊断为牙龈区转移性含脂肪变性的肝细胞癌.术后随访4个月,患者存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治疗胃底贲门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的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经超声内镜诊断胃底贲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18例,行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8例患者治疗均取得成功,剥离病变大小0.7~7.2cm,平均大小约(2.43 ± 1.91)cm,病变均完整切除.术中出现腹膜后、纵隔、皮下气肿2例,3d后自行吸收.术后24h内出现发热1例,伴有WBC升高,抗炎对症处理后第2天完全缓解.无严重出血、穿孔及死亡病例.所有病例术后3d可正常进流质食,1周后复查食管隧道愈合创面形成.结论 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技术是胃底贲门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剥离切除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内镜切除胃底贲门部固有肌层病变的难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胃食管癌前病变的操作方法、疗效等。方法选取内镜黏膜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异型增生的47例患者,对手术前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同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切除病变54处,病变首次完全切除者50处(92.6%),术后病理诊断轻度异型增生5处,中度异型增生20处,重度异型增生29处。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相符者44处占81.5%,10处不相符的病变中有9处术前活检病理级别低于术后病理级别。并发出血14例占29.8%,均经处理后出血停止,无1例发生穿孔者。结论对于术前活检病理为异型增生(即使为轻、中度异型增生)的病变均应积极进行内镜黏膜切除治疗;内镜黏膜切除术是治疗胃食管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患者男,25岁,2013年9月上旬患者感进食时轻度哽噎感,于我院就诊。查胸部CT:中胸段食管壁增厚,纵隔见多发小淋巴结。食管镜检查示:距门齿32 cm见一约1.5 cm×1.2 cm大小溃疡,底覆白苔,周边黏膜光滑;病理诊断:(食管)慢性溃疡,周边黏膜呈中度慢性炎症,复层鳞状上皮乳头瘤样增生。PET/CT检查:(1)中胸段食管管壁增厚,葡萄糖代谢增高,考虑食管癌(图1);(2)纵隔、右肺门淋巴结葡萄糖代谢增高。为明确诊断行CT引导下食管占位穿刺活检术。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7岁,主因进食后恶心呕吐1个月余就诊我院.胃镜检查结果如下:食管胃及十二指肠胃镜所能探及处均见多发片状黑斑,直径约0.3~0.6 cm,轻微隆起,黑斑间黏膜正常(图1~2),胃镜下取活检质地软,病理描述示肿瘤细胞异型呈片状分布,浸润生长,黏膜中见大量黑色素细胞,考虑恶性黑色素瘤.临床查体见前胸后背见散在黑色色素瘤.余无其他阳性体征,无家族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治疗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11月间胃镜及超声内镜榆查确诊食管固有肌层肿物的患者,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选择性参加本组研究.16例患者入组并完成了研究计划.入组病例采用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切除病变,并且术后行病理检查和跟踪随访观察.结果 食管固有肌层肿物完整切除率100%,术后均病理学检查证明为平滑肌瘤,病理免疫组化提示增生活跃9例.术中并发纵隔、皮下、腹膜后气肿1例,1周后自行恢复,无其他并发症及相应病例,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观察半年,无复发病例.结论 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治疗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 ,48岁。进行性吞咽困难 2 0d ,加重 1周入院 ,患者 2 0d前无诱因进食干饭时出现胸骨后梗阻感 ,并逐渐加重 ,近 1周仅能进半流汁伴进食时胸痛 ,当地医院行食管钡餐示食管中段癌 ,入院后在我院行食管癌根治术 ,术中见食管中段后壁息肉状肿物突起 ,表面糜烂 ,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病理检查 :食管中段见一个肿物 ,带蒂 ,息肉状 ,向食管腔内突起 ,肿物大小 5 .0cm× 3 .0cm× 2 .7cm ,切面灰白灰红色 ,质地中等 ,蒂与黏膜面黏连 ,境界清楚 ,外周及表面糜烂出血。显微镜观察 :镜下肿瘤由分化型鳞癌和编织状排列的梭形细胞 (平滑肌…  相似文献   

20.
任家胜  许俊龙 《山东医药》2003,43(24):26-26
患者女 ,71岁 ,因腹痛 2 0小时入院。查体 :剑突下及右肋下局限性隆起 ,腹壁无静脉曲张 ,腹肌较紧张 ,全腹压痛、反跳痛 ,上腹部可触及较大肿块 ,达剑下 12 cm。肝功能正常 ,血甲胎球蛋白 (AFP)正常。 B超检查示肝左叶有 32 cm× 13cm×12 cm占位病变 ,囊性 ,内见点状回声 ,壁不规则。CT扫描见肝内有一 34 cm× 14cm× 13cm低密度占位病变 ,呈分隔状。腹腔穿刺抽出淡红色液体。诊断为肝囊肿破裂。术中见肝左叶表面和内部有许多大小不等囊肿 ,肝体积增大。行肝左叶切除 ,分离肿物。病理检查示肿物体积 35 cm× 14cm× 13cm,表面光滑 ,包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