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慢性胃炎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PLGC)转化过程中的证候演变规律。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4年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接受胃镜检查并通过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共592例。其中,CNAG338例、CAG134例、PLGC120例。应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卡方检验。结果经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CNAG得到证候类型9个,前3位依次为脾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CAG得到证候类型10个,前3位依次为肝胃不和证、瘀阻胃络证、脾胃虚寒证;PLGC得到证候类型10个,前3位依次为胃阴不足证、胃阳亏虚证、瘀阻胃络证。根据因子构成提取证候要素,结合描述性统计结果,CNAG病位证素:胃肝脾,病性证素:气滞热气虚湿阳虚;CAG病位证素:胃肝脾,病性证素:气滞热阳虚湿瘀阴虚气虚;PLGC病位证素:胃脾肝,病性证素:热阳虚阴虚气滞瘀湿气虚,χ2检验结果显示3个阶段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胃炎在由非萎缩性胃炎向萎缩、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转化过程中存在由实至虚、渐见阴虚、血瘀的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证素特点,分析DILI患者中医证素的分布特点,以及DILI各分型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方法将103例DILI患者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瘀积型和混合型,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频次、频率的描述分析。结果 103例DILI患者病位证素前五位顺序为脾、肝、胆、胃、肾;病性证素前四位顺序为湿、火热、气虚、气滞。以DILI不同分型进行统计学分析,肝细胞损伤型患者主要病位证素顺序为脾、肝、胆,病性主要证素顺序为湿、火热、气虚;胆汁瘀积型患者病位证素顺序为脾、肝,病性主要证素顺序为湿、气虚、火热、气滞;混合型患者病位证素顺序为肝、脾、胃,病性主要证素的顺序为湿、火热、气滞。结论 DILI的核心病位多与脾、肝、胆,与胃、肾相关。其病理演变多以湿、火热、气虚、气滞为主。其三种分型中,肝细胞损伤型病位多在脾、肝、胆,其病理演变多以湿、火热、气虚为主;胆汁瘀积型病位多在脾、肝,其病理演变多以湿、气虚、火热、气滞为主;混合型病位多在肝、脾、胃,其病理演变多以湿、火热、气滞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溃疡证候要素分布、组合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1982年1月至2013年12月关于中医药治疗胃溃疡证候分型的相关文献,建立胃溃疡证候文献研究数据库,对其病性、病位证候要素的分布及组合规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经检索并筛查共纳入325篇文献,共提取病位要素4个,分别为胃、脾、肝、胆;病性证候要素10个,分别为气滞、血瘀、热(火)、气虚、阳虚、阴虚、湿、寒、痰、食积;共挖掘出4对正相关关系的证素对,支持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血瘀、湿-热(火)、气虚-气滞、气虚-血瘀。结论胃溃疡的病位证候要素按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胃脾肝胆;病性证候要素按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血瘀热(火)气虚阳虚阴虚湿寒痰食积;证素组合规律中出现频次50次者,由高到低为脾+胃+阳虚肝+胃+气滞气滞+血瘀脾+胃+气虚胃+阴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中医证候、证素分布特点,以期为本病临床研究的规范化、客观化奠定基础,同时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临床病例采集,收集符合FD罗马Ⅲ诊断标准者200例,应用因子分析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因子分析初步得出FD证候特点多虚实夹杂,最常见的证候为类脾虚气滞证、类脾胃虚弱证、类肝胃不和证和类寒热错杂证,主要中医证候是类脾虚气滞证;归纳得出本病病位为脾、胃、肝,以脾为主;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湿、热、阳虚、寒、血瘀,以气滞、气虚、湿、热、寒为主。结论本病病位证素主要是脾、胃、肝,以脾为主;病性证素主要是气滞、气虚、湿、热、阳虚、寒和血瘀;本病证候特点多虚实夹杂,类脾虚气滞证为第一主要证候。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痰证与非痰证人群的证素兼杂特征,探索代谢综合征痰证不同病位及兼杂病性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为该病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诊断标准和证素辨证法将334例代谢综合征痰证患者、288例代谢综合征非痰证患者纳入本次研究。SPSS 20.0对收集的理化指标和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寻找代谢综合征痰证人群和非痰证人群的证素兼杂特征,并探讨代谢综合征痰证不同病位及兼杂病性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痰证组病位在肝、脾、肾、肺、胆、胃的比例高于非痰证组,病性为湿、热、气滞、血瘀、气虚、阴虚、阳虚、血虚的比例高于非痰证组。痰证患者中,男性病位在肝的频率低于病位在脾和胃,女性频率相反;病位在肝和脾组的年龄均小于病位在肾组。在痰证患者中,男性兼杂病性血虚的频率低于气虚、阴虚、阳虚,女性频率则高于这3组。阳虚兼杂组中尿酸(UA)和肌酐(Cr)水平高于血虚组,阴虚兼杂组中Cr水平亦高于血虚组。结论代谢综合征痰证人群的不同病位有肝、脾、肾、肺、胆、胃,兼杂病性有湿、热、气滞、血瘀、气虚、阴虚、阳虚、血虚;非痰证人群暂无证候兼杂特征。代谢综合征痰证人群中,男性的病位集中在胃,女性的病位集中在肝且病性以血虚为主,易患病位的先后顺序是脾、肝、肾;患者阴阳失调与UA、Cr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化疗期的中医证素表现特点。方法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对ANLL患者化疗期的中医证侯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NLL患者化疗中期的病性证素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气虚、湿、阴虚、阳虚、血虚、痰等;病位证素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肝、肠、肺等;有59.57%的患者具有4种(含)以上的证素兼夹或错杂。结论 ANLL患者化疗中期的中医病理表现以兼夹、错杂为主要特点;气虚夹湿为多数患者的主要表现,兼有阴虚、阳虚、血虚等;影响的脏腑主要为脾系脏腑及肝等。  相似文献   

7.
脾系主要包括脾及与之相关联的口、唇、四肢、肌肉、胃等.通过规范常见症状、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专家意见征询,确立脾系病位特征及脾系基础证的概念、证候(包括病位特征与病性特征),对临床常见的病位兼证与病性兼证作了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的中医证型分类现状和结构,为PLGC的临床辨证和确定治法主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调查分析被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为PLGC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胃镜、病理诊断和中医证型分析,归纳PLGC的证型分类结构,并分析证型构成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关性。结果:嗳气、腹胀、胃脘胀痛或灼痛或刺痛、口苦、口干为PLGC大多患者最常见的共性症状。PLGC常见证型按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是脾胃虚弱证(24.55%)、脾胃湿热证(22.73%)、肝胃气滞证(20.00%)、胃络瘀血证(12.73%)、胃阴不足证(8.18%)。其中,胃黏膜萎缩以脾胃虚弱证多见(32.14%),肠上皮化生以肝胃气滞证多见(28.9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胃络瘀血证多见(50.00%)。结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血证和胃阴不足证5种证型为PLGC的临床主要证型;不同证型与萎缩、肠化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等不同的病理阶段具有一定相关性,随着萎缩-肠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理变化,呈由脾胃虚弱-肝胃气滞-胃络瘀血发展的病机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当代旴江名医谢强教授,传承旴江医学喉科流派诊治艺人声病经验,临床擅治声病(嗓音病),他将声病详分声涩、声暗、声疲、声瓮等16种,开创声病辨识之先河.他尤其擅长声涩病的临床诊治,认为声音内关脏腑,声涩的病机多为肝气郁结,久病亦见肝脾不调或兼有痰浊内阻等导致声音干涩而不圆润;临床证型以肝气郁结证多见,病久者亦可见肝脾不调证或肝气郁结兼有痰浊内阻等证型.谢教授辨治精准,每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近15年文献报道探讨胃癌术后中医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对近15年胃癌术后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对其证素的分布和组合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3个证素中,气虚频率最高(36.01%),其次为血虚(9.44%)、阳虚(8.74%)、气滞(7.69%)、阴虚(7.69%)等;作用靶点主要位于胃(37.18%),其次为脾(35.38%)、肝(9.03%)等。单一病性证素构成的证候有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气滞证、血瘀证等,累积频率8.24%。两病性证素的组合主要有气虚+血虚、阴虚+血虚、血虚+血瘀、气滞+血瘀、湿+热等,累积频率4.39%。单一病性证素与单一靶点组合,靶点以胃、肾为主,病性证素有气虚、气滞、阳虚、阴虚,表现为肾气虚、胃气滞、胃阳虚、胃阴虚,累积频率为83.52%。三证素构成的证候主要为两病性证素+单一作用靶点构成,组合有脾阳气虚证、胃气阴两虚证,累积频率为3.8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为本,气滞、血瘀、湿热等为标。  相似文献   

11.
梁建卫  张玉振 《中外医疗》2009,28(23):79-79
儿科病以脾胃病为多,又肝常有余,易于化火生风,而脾虚肝来之证在儿科颇为常见。作者总结了汪受传教授的临证经验:善调理脾胃者,非惟脾病治脾,胃病治胃,而必调和五脏则病自愈;若肝脾不和,则治在平肝调脾,扶土抑木。  相似文献   

12.
笔者自1999年10月至2001年10月,系统观察了56例消化性溃疡(均经纤维胃镜检查而确诊)的中医治疗情况.初步体会:本病病机主要是胃失和降,气机不畅,治疗当以理气和胃为原则.但由于患者体质差异(气虚或阴虚 ),情志所伤(易怒肝旺、忧思伤脾),工作环境 (如劳倦脾虚),生活嗜好(恣食辛辣、肥厚、酗酒、吸烟 )等因素之殊,因而症情有虚实寒热之别,病位有在脾胃肝胆在气在血之异,故须辩证施治.现将证治体会略论于下.  相似文献   

13.
陈春晖  杨军辉 《中医学报》2020,35(5):1077-1080
目的:探讨和归纳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方法:从知网、维普、万方等文献数据库筛选收集2007年1月至2019年5月有关消化性溃疡辨证的文献材料,进行证型收集总结,再分解、提取其证素,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1.0对其证型、证素分布进行频次分析,探讨其规律,最后运用中医辨证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检索到相关文献1 569篇,依据文献筛选原则最终确定文献为37篇,病例数合计6 300例,收入证型共20个,病位证素5个,病性证素10个。②肝胃不和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证型,其次是脾胃湿热、脾胃虚弱等。③病位证素主要是胃、脾、肝,涉及胃络和心。④病性证素主要为气滞、热、湿等。结论:肝胃不和证是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主要证型;胃、脾、肝是消化性溃疡的关键病位证素;气滞、热、湿是消化性溃疡的关键病性证素;消化性溃疡的病性特点是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相似文献   

14.
胃痞壅滞,主用通降,慎用开破 胃痞是指胃脘部痞塞满闷、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的一种病证,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生理上,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均可直接影响气机的通畅,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木郁不能疏土,可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脾不升清,胃不和降,则升降气机痞塞,或逆乱失常,导致气滞中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CG)病位证素分布特征及其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纳入354例CG患者,运用证素辨证方法获取CG患者的病位证素分布情况,并对病位证素分布与Hp感染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G的病位证素以胃为主,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Hp阳性与病位证素胃、脾相关。结论 CG伴Hp感染与胃、脾两脏密切相关,运用证素辨证方法能够更加准确的对CG伴Hp感染患者的病位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16.
五脏辨治阳痿之浅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中医认为阳痿的发生发展过程涉及肾、肝、心、肺、脾(胃)等脏腑系统,故从病因病机、证治等方面归纳了五脏与阳痿的关系,在脏腑辨证的原则上阐述了阳痿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7.
1.“治肝实脾”的理论基础(1) 肝胃不和(肝气犯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与和降,肝气得疏则胃气得降。若肝郁气滞,疏泄失职,则可病及于胃,使胃失和降从而形成肝胃不和。临床常见胸胁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郁闷或烦躁易怒,舌苔薄白或落黄,脉弦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对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中医证候规律进行研究。[方法]临床调查获取531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患者的四诊信息,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筛选常用的病位和病性证素,联合聚类及频数分析对证素的组合规律及分布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根据病位证素组合的结构方程模型构筑,肝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脾肾其次,再者肝肾、肝胃、肾胃;根据病性证素组合的结构方程模型构筑,阴虚与实热相关性最高,各病性密切相关;根据证素的聚类结果,脾湿/脾湿热、肾阳虚、肝热、胃气虚气滞、阴虚分别聚成一类;根据频数分析的结果,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患者在有阴虚(95.1%)的基础上,以肾阳虚(80.2%)多见,并有多种证候并存的现象。[结论]综合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客观探索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以通降下行为顺;寒、湿、热、痰、食积、气滞、血瘀、情志、虚损等因素均可影响胃的生理功能而罹病。胃病的发生,与肝脾颇为密切。肝得疏泄,则脾(升)运、胃(降)和;肝失疏泄,则脾壅胃塞,此谓木(肝)土(脾胃)不和。脾胃互为表里,脾不运化,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必影响胃主纳谷和腐熟水谷的功能;脾气不升,气机阻滞,必碍胃通降浊气的功能;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在脏  相似文献   

20.
胃癌中医病机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病案,探讨胃癌中医发病机制。方法:运用证素辨证方法,对临床54例胃癌患者进行中医证素辨证,分析其病位证素、病性证素的频数频率和积分,探讨胃癌的中医发病机制。结果:54例胃癌患者中,病位证素积分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胃、脾、肝、肾、心、肺,其中脾、胃与其他病位证素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病性证素中排在前4位的是气虚、痰、瘀、毒,与其他13种病性证素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胃癌的病位主要在脾胃,正气亏虚为本,痰、瘀、毒相互搏结是胃癌发生的最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