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利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截骨获得的自体骨植骨的方式修复胫骨平台内侧包容性骨缺损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2月9例(10膝)膝骨关节炎合并内侧胫骨平台包容性骨缺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胫骨平台骨缺损采用自体骨植骨的方式修复,常规骨水泥固定胫骨假体,缺损的植骨部位完全覆盖于假体下。结果随访时间3月~2年,平均1.4年,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36.7(31~54)分,提高到84.7(76~94)分。术后X线片显示胫骨骨缺损得到有效修复,假体下方无骨质缺损表现。近期随访无感染征象,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植骨块移位及吸收。结论自体骨植骨可有效的修复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内侧包容性骨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采用自体骨结构性植骨结合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修复中、重度胫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5年2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骨科初次采用TKA治疗的15例中、重度内翻膝合并胫骨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 例,女11 例;年龄52~75 岁,平均58岁。膝关节内翻角17°~29°,平均(26.2°±2.4)。术前按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临床评分(20.4±7.2)分,功能评分(21.3 ±8.5)分。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按照Anderson骨科研究所骨缺损分型,Ⅱ型13 例,Ⅲ型2 例。均采用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自体骨结构性植骨结合延长杆胫骨假体修复胫骨骨缺损。术后观察膝内翻角、骨愈合情况,植骨块是否移位,及假体松动、下沉等情况,末次随访时再次采用膝关节KSS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80 min,平均(72±6.3) min;术中出血20~55 mL,平均(43±8.5) mL。患者均获随访10~32 个月,平均(18.7±5.4)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KSS评定膝关节功能:临床评分(92.2 ±5.0)分,功能评分(90.6±7.5)分,均明显高于术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临床=42.138、t功能=35.254, P值均<0.01)。术后X 线片显示:膝内翻角5°~9°,平均(7.6°±1.3),结构植骨块与平台骨组织一期愈合,植骨块无移位、骨吸收,无假体松动、下沉,无关节感染等情况发生。结论 对初次TKA患者,术中采用自体骨结构性植骨结合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修复胫骨平台中、重度骨缺损,可重建关节稳定性,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严重膝内翻畸形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颗粒性与结构性植骨处理内侧平台骨缺损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2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13例13侧膝内翻(>25°)畸形伴内侧平台严重缺损(AORI Ⅱ型9例、Ⅲ型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彻底松解获得内外侧间隙平衡的前提下,外侧截骨厚度为9~11 mm,截骨后遗留骨缺损6~19 mm,利用外侧平台截下骨板为结构性植骨、股骨和平台剩余骨修剪松质骨粒,移植处理内侧平台缺损,常规或延长胫骨柄假体置换。结果术中内侧平台缺损处理良好,有效地承载平台假体,术后假体位置良好,力线偏离<2°,骨缺损消失。平均随访63个月,随访时未见骨吸收和假体松动现象。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由术前平均42.3分恢复至末次随访时平均92.1分。结论在严重膝内翻畸形内侧平台骨缺损的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内外侧韧带获得平衡的前提下,利用截骨获得的结构性和颗粒性植骨材料打压植骨处理内侧平台缺损,避免过多截骨而保留平台骨量,能获得良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采用自体骨复合旋转铰链膝关节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自2006年1月至今,对7例邻膝关节骨巨细胞瘤行自体骨复合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术.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30.50±9.57)岁.股骨远端5例,胫骨近端2例.原发骨巨细胞瘤3例,复发性骨巨细胞瘤4例;并发病理骨折3例;均为Campanacci Ⅲ期.术中行广泛性肿瘤切除,应用自体骨复合旋转铰链关节修复肿瘤骨缺损.结果 7例患者获得12~36个月的近期随访,无局部复发、转移及假体松动和断裂.自体骨和宿主骨平均愈合时间为(5.0±1.3)月.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度为70°~110°,平均(90.00±14.82)°.结论 自体骨复合旋转铰链膝关节对于需要行肿瘤性假体置换的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为无菌性松动和骨溶解。在翻修术中 ,根据骨缺损的类型 ,选用相应的异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方法。其中压紧颗粒骨移植是一种修复重建髋臼和股骨缺损的好方法。正确使用移植骨和选择合适的假体将明显提高翻修手术的成功率。本文就骨缺损的分类、修复与重建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6.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为无菌性松动和骨溶解。在翻修术中,根据骨缺损的类型,选用相应的异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方法。其中压紧颗粒骨移植是一种修复重建髋臼和股骨缺损的好方法。正确使用移植骨和选择合适的假体将明显提高翻修手术的成功率。本就骨缺损的分类、修复与重建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背景:关节周围骨折复位后常出现骨缺损,需进行植骨填充骨缺损以早期支撑关节面以防止关节面塌陷及移位。同种异体骨是治疗骨缺损的移植材料,但成骨能力差。自体红骨髓有成骨能力,但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关节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有待评定。 目的:采用锁定板固定、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关节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伤科治疗关节周围骨折患者43例。采用切开解剖复位关节面、将红骨髓与同种异体骨颗粒复合体植于骨缺损处,植骨完成后常规解剖锁定板内固定。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内侧、外侧或双侧锁定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采用背侧或掌侧锁定板固定,胫骨远端骨折采用胫骨远端内侧或外侧板锁定内固定。 结果与结论:患者43例共随访12个月至6年,平均4.3年。X射线片及CT复查结果显示,43例患者达骨性愈合,塌陷骨折复位良好。其中新鲜骨折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4个月;陈旧骨折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5.5个月。植骨后43例患者无明显免疫排斥反应,2例患者切口渗液较多,经换药2周愈合。切口感染患者1例,经引流换药4周伤口愈合,随访4年1个月至今感染未复发。根据Mankin和Komender标准评定,同种骨移植满意患者40例,占93%;不满意患者3例,占7%。结果证实,在锁定板支撑固定下,异体松质骨与自体红骨髓复合体移植治疗周围关节骨折可以起到近期支撑作用,防止关节面塌陷及骨折移位,并为关节周围骨折骨缺损提供骨重建材料,远期可以达到骨折愈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少年儿童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切除后的重建是广大骨肿瘤科医生面临的棘手难题。由于股骨下端和/或胫骨上端恶性肿瘤切除时连同骨骺一起切除,由此造成的肢体不等长及肢体功能障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患者及家属。随着化疗及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少年儿童膝关节恶性肿瘤的保肢治疗成为主要的治疗方式,重建方法主要包括瘤骨壳灭活再植、3D打印金属假体重建大段骨缺损、半关节假体置换、非铰链型儿童全膝关节假体和可延长假体。本文针对该课题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总结,以期帮助广大骨肿瘤科医生全面提高认识并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近期疗效,分析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初次接受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63例70膝患者资料,比较并分析术前和随访时患膝KSS和HSS评分、关节活动度检查等数据。结果通过各个时间段随访及X线检查结果的观察,正位片示膝关节人工假体位置安放好,关节间隙平衡;侧位片示人工关节假体大小合适,胫骨假体后倾角度良好,股骨假体包裹效果好。术后腓总神经麻痹2例,于术后4~6个月逐渐恢复。5例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较差,为(0~60±10)°,术后2~3周在强镇痛药物辅助下行手法松解处理;髌前痛1例,术后4个月经关节镜下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后症状解除。随访时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HSS及K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的(78.3±18.6)°提高至术后的(109.2±19.9)°(P0.O1)。结论初次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于消除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效果明显,术后近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骨肿瘤及瘤样病变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方式.方法 对自1998~2003年共49例股骨近端骨肿瘤或瘤样病变的手术治疗及术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中17例采取病变刮除,瘤壁烧灼,自体、异种骨、人工骨或复合移植术;12例采取病变刮除,瘤壁烧灼或酒精浸泡,自体骨、异种骨、人工骨或复合骨移植,并辅予内固定固定术;20例采取瘤段切除,定制人工关节假体重建关节术;术后均获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17~51个月,平均31个月,X线片可见缺损修复区内有骨降解和骨替代现象发生,2例复发,其中1例伴内固定物旁骨折,其余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4~12个月撤拐行走,无跛行;假体重建者1例假体断裂,1例死亡,根据Enneking术后功能评估系统,20例术后10~14月的评分73%~87%.结论 根据肿瘤生物学行为及股骨近端生物力学选择个体化的修复重建方式,对股骨近端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临床应用的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2月~2012年4月,应用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严重畸形和不稳定23例膝。其中骨性关节炎1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左股骨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l例,左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内侧半月板损伤及内侧侧副韧带断裂l例。术前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36~58分,平均48.6分;术前膝关节屈曲活动度21°~80°,平均57.4°。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3年,平均23.6个月。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无腓总神经麻痹等并发症发生。23例患者随访时,HSS评分78~98分,平均91.1分,较术前平均增加45.5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75°~100°,平均85.2°,最后随访时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85°~120°,平均108.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2.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晚期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otalknee arthroplasty,TKA)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疗效,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对35例(41膝)晚期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膝前正中纵形切口和内侧髌旁入路,术后进行随访,对比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及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观察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平均24个月的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HSS评分由术前平均(69±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1±4.6)分。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平均95°提高到术后平均11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手段。选择恰当的病例,良好的假体设计,精确的手术技术,术后积极的康复锻炼是影响术后结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旋转平台全膝置换治疗重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34例(41膝)人工旋转平台全膝置换术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行HSS[5,6]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个月(5~31个月),手术前HSS(the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评分平均51分,手术后评分平均92分,手术优良率为91%。病人术后在膝关节疼痛,功能和活动度方面有明显改善。结论旋转平台全膝置换术对治疗重症膝关节炎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1月,采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病18例24膝,其中类风湿关节炎5例、晚期膝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12例和创伤性骨关节炎1例;18例中,PS型固定平台假体14例,CR型旋转平台假体4例。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本组18例24膝术后膝关节疼痛基本消失,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术后均获随访6—16个月。术后4个月膝关节HSS评分平均91.9分,其中优14膝、良8膝、可2膝,优良率91.7%。结论:膝关节表面置换是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病患者解除病痛、改善关节功能的有效治疗手段;术中关节周围挛缩软组织能否得到充分松解、胫骨截骨是否恰当,术后功能锻炼是否规范等,均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Restoration of lost bone support and joint stability are the primary challenges in revis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Normally, the defects type 2B and type 3 are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damaged metaphyseal bone and loss of cortical bone. Structural allografts have been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large, contained, or uncontained osseous defect in revision TKA. Disadvantages of using structural allografts include late resorption or nonunion and risk of disease transmission. Alone, the structural allograft can not provide the initial support for revision implants. In these cases the stems are frequently used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load sharing and increase initial component stability. When evaluating whether stems should be cemented or press-fit, there isn't a simple answer, since there are no clear advantages or disadvantages for each approach.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load sharing and stability at bone graft–cement interface under femoral component with use of cemented and press-fit stems after allograft incorporation with host bone.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or the impossibility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se biomechanical parameters in-vitro make the use of finite element (FE) models a way through this evaluation. The F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press-fit stem could be the adequate choice if structural allografts in femur revision are us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anatmetal带锁髓内钉在四肢长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及其远端锁定的准确性﹑简易性。方法 2003年1月~2008年6月对278例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组,其中42例股骨骨折,68例胫骨骨折,32例肱骨骨折采用Sanatmetal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46例股骨骨折,62例胫骨骨折,28例肱骨骨折采用其它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分析其远端锁定所用时间、出血量、C臂X线机使用次数及治疗结果。结果 Sanatmetal带锁髓内钉组远端锁定时间:股骨10~30(15.8±6.2)min,胫骨5~12(7.1±2.3)min,肱骨2~4(2.5±0.7)min;出血量:股骨265~550(398.9±84.9)ml,胫骨80~215(126.5±36.0)ml,肱骨40~150(83.4±30.8)ml;C臂X线机使用次数0~2(0.9±0.8)次。对照组远端锁定时间:股骨30~80(43.8±11.0)min,胫骨20~40(29.1±6.6)min,肱骨10~30(19.1±5.5)min;出血量:股骨375~825(545.3±121.2)ml,胫骨150~450(284.4±78.2)ml,肱骨80~230(142.3±46.6)ml;C臂X线机使用次数4~10(7.5±2.0)次。所有278例均获随访9~50(36.6±11.7)月;Sanatmetal治疗组122例一期骨愈合,12例延迟愈合,8例骨不愈合,优良率85.9%;对照组101例一期骨愈合,23例延迟愈合,12例骨不愈合,优良率74.3%。结论 Sanatmetal带锁髓内钉具有比较精确的远端锁定系统,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及X线辐射,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损伤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687例(714膝)行初次TKA术中10例(10膝)MCL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例为MCL股骨侧止点撕脱,另9例为MCL体部断裂。MCL股骨侧止点撕脱患者采用带缝线锚钉方法进行止点重建,体部损伤患者均采用断端直接缝合方法进行修复。除2例体部断裂的患者因修复后仍无法恢复内侧稳定性而使用限制性衬垫之外,其余8例患者均使用非限制性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术后康复过程中有5例患者使用膝关节支具进行保护。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10例患者随访3—15个月(平均9个月)。患者均无膝关节不稳定的主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伸直位及屈膝30°位外翻应力试验未发现内侧松弛。患者KSS由术前平均76.8分(37—100分)改善到153.3分(126~170分),膝关节平均活动度由术前的92°(70°~110°)改善到108°(90°-120°)。结论 对TKA中的MCL损伤应当进行积极的手术修复。在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MCL修复、重建并且获得良好下肢力线的前提下,非限制性膝关节假体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骨头内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注入对正常股骨头微循环影响.方法:选用纯种中国大白兔30只,左侧股骨头内注入骨水泥为实验组,右侧为穿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各取10只动物进行墨汁灌注及股骨头标本采集.显微镜下观察骨水泥注射后股骨头内骨水泥-骨组织学形态;每个标本切片取10个低倍视野,对微血管数计数.采用SPSS12.0软件做统计分析.结果:大体观察两组股骨头外形圆而光滑,关节软骨无剥脱及变性;实验组股骨颈断面可见骨水泥嵌入骨小梁之间.骨水泥注入后沿骨小梁间隙浸润,挤占骨小梁间隙内空间,骨水泥与正常骨小梁组织成为一种嵌合状态.实验组术后4周时位于骨小梁间隙内的微血管由于与骨水泥接触密切,数目明显减少,术后8周时开始逐渐恢复,术后12周时明显增多;对照组术后骨小梁间隙内微血管数目无明显变化.结论:骨水泥注入股骨头后由于化学及热烧伤作用,初期对股骨头内骨小梁表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微血管数减少,随着时间的延续,微血管数目恢复,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也得到了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几何学角度对国人正常膝关节的参数进行测量,探讨其与某些膝关节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国人无明显损坏的干燥股骨标本和胫骨标本各83例,测量股骨长度(G),股骨内、外侧髁宽度(G1、G2),股骨髁间窝宽度(G3)及深度(G4),股骨内、外侧髁倾斜角(GD1、GD2),胫骨近端平台内、外侧后倾角(JD1、JD2),胫骨近端内、外侧平台的前后经(J1、J3)、左右径(J2、J4),胫骨近端平台髁间隆起的宽度(J5)及高度(J6).测量后对有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除J2对J4外,其余膝关节几何参数测量值之间配对检验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参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线性参数与角度参数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根据所测得的结果,建立了国人正常膝关节几何参数的数据库,为某些膝关节疾病的病程分型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背景:股骨侧轻中度缺损翻修处理目前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法。 目的:评价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在股骨轻中度缺损的髋关节翻修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11例非感染性股骨侧轻中度骨缺损患者单髋初次翻修,均采用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其中8例患者行干燥同种异体颗粒植骨,3例患者未植骨。 结果与结论:11例均获随访,最短随访时间10个月,最长随访60个月。翻修后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Harris 评分好于翻修前(P < 0.01)。翻修后2年1例股骨假体周围出现3 mm 透亮带,无明显临床症状,未作处理。患者均未见骨溶解,干燥同种异体颗粒骨融合时间3~9个月,平均5个月。提示,采用非骨水泥型广泛涂层长柄假体对股骨轻中度缺损进行髋关节翻修,可实现假体初始稳定与固定,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