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用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分析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最佳方法。方法:将近两年我院收治的50例下腰椎不稳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患者,为实验组患者进行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锥间高度和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等。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00ml,平均手术时间为155min,术后的平均锥间高度为9.2mm,其中有3例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腹胀(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12%)。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720ml,平均手术时间为220min,术后的平均锥间高度为9.0mm,其中有5例患者出现神经根牵拉症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20%)。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症状均好转。结论:用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疗效均较好,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MP)在颈脊髓受压患者围手术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颈椎管狭窄症患者37例,其中24例作为用药组,采用一期后路或前路椎管减压手术治疗,减压前、后10min分别给予MP500mg静脉快速滴入,术后第1天起MP按照200mg、200mg、80mg、80mg逐日减量,共应用4天。此外选取同期1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术前、术后5天、术后1月及术后3月时两组患者的脊髓功能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随访0.3-2.5年;术前ASIA评分用药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5天、术后1月及术后3月两组ASIA评分同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颈脊髓受压患者的围手术期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可有效促进脊髓神经损害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联合不同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单节段LS合并LSS,将其分为观察组(钽金属cage+自体骨)31例和对照组(自体骨)29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术后卧床休息时间.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  相似文献   

5.
刘丹  黄建国  陈潜妙  陈静 《疑难病杂志》2014,(2):162-163,168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与不稳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间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与不稳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经椎间孑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9.3±22.1)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53.1±19.8)min(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76.4±89.7)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1.1±65.7)ml(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8.9±1.7)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7.6±2.4)d(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6.25%)明显低于对照组(15.63%)(P<0.05)。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而术后2组间比较,VAS评分及复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孑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与不稳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前者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安全性高的优点,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棘突骨块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70例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每组35例,给予常规组Cage植骨融合,干预组给予自体棘突骨块融合,随访两组患者6~24个月,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优良率为94.29%,与常规组91.4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术后12个月VAS疼痛评分、椎间高度、腰椎前凸角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植骨融合率为94.29%,常规组植骨融合率为9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ge植骨融合与自体棘突骨块融合均可用于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龄脊髓型颈椎病(CSM)病人在围手术期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00年9月-2004年10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65岁以上脊髓型颈椎病80例,分为两组:A组35例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治疗,依据JOA评分标准分轻中重度分别为9例、11例和15例;B组45例围手术期给予大剂量(30mg/kg)MP治疗,轻中重度分别为13例、17例和15例,术后疗效评价依据日本骨科学会的评定标准.结果 两组术前颈脊髓压迫程度轻,术后其功能和形态恢复明显,且B组患者术后颈脊髓形态和功能较A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 围手术期使用大剂量MP可以提高高龄脊髓型颈椎病病人术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与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手术方式将10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分组,PLF组52例行PLF术治疗,PLIF组53例行PLIF术治疗,对比术后手术效果。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术后总有效率94.34%高于PLF组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够提高椎间高度和增加节段角度,但PLIF组提高椎间高度和增加节段角度幅度明显高于PLF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PLIF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7.55%与PLF组15.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术治疗椎间盘突出较大或节段不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确切,能够快速恢复腰椎前柱支撑功能和重建腰椎生理曲度,符合腰椎生物力学原理,在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早期恢复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腰椎斜外侧椎体间融合术(OLIF)与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创伤反应。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于某院治疗的5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其中OLIF手术(A组)治疗者17例,PLIF手术(B组)治疗者35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相关围手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2、24、48 h抽取末梢静脉血检测的C反应蛋白(CRP)及肌酸激酶浓度(CK),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于术后第1、2、3天评估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情况,并同时评估术前及术后1、2、3 d腰腿痛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方面A组患者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血清CRP及CK浓度均较术前不同程度的增高;两组间比较,A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 d切口疼痛VAS评分均不同程度下降,两组间比较A组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LIF与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OLIF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机体创伤应激反应更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建立羊腰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模型的手术要点和围手术期管理的注意事项。方法对12只羊建立腰椎双节段椎体间融合器融合的模型,并在术中进行生命监测和术后医疗和饮食护理。结果实验中1例在术中出现呼吸暂停,给予心外按压5min后恢复;1例术后出现左下肢不全瘫,术后给予激素和营养神经药物肌注,1月后恢复肌力及行走,其余实验动物均存活,满足了实验要求结论通过腰椎侧前方手术入路,保护好下腔动静脉等重要脏器,  相似文献   

11.
在腰椎疾患的治疗中,特别是腰椎失稳、滑脱的病例,需要作腰椎融合稳定术。作者采用Cage作腰椎体间融合,自2000年5月至2003年5月施行手术,现将随访到的24例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陈芳  陶娟 《海南医学》2010,21(21):154-155
目的通过分析65例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探讨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患者术前进行心理、体位、疼痛护理,术后进行常规、预防并发症、康复护理。结果术后两周时,60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5例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LIF)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腰椎结核围手术期护理特点。方法:对收治的8例下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前路病灶清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的同时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在围手术期加强心理护理、药物治疗、康复锻炼等指导。结果:8例患者,随访最长15个月,最短6个月,患者无一例术后局部复发,均获满意疗效。结论:通过心理护理可调动机体主观能动性、变消极为主动配合、树立信心;康复锻炼及药物治疗指导,可彻底清除病原体、是重建脊柱稳定、建立脊柱软组织平衡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述、探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和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9月收治的36例行腰椎后路减压椎体间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的腰椎滑脱患者,分析手术前后的boxall滑脱率、滑脱角、骶骨角及椎间高度的变化。分析临床疗效及腰椎融合率、并发证的关系,阐述临床治疗新体会。结果:36例患者均获得随防,平均随访16个月(9~21个月),33例(92.5%)病人获得椎间骨性融合。术前与术后的boxall指数、滑脱角及椎间高度均有显著差异(P0.01)。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融合发生融合器后移,1例患者椎间体低毒性感染,2例患者发生神经根牵拉性损伤,1例发生融合器下沉。结论:腰椎活脱通过后路次完成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与围手术期密切相关,手术过程因人而异,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损伤技巧,协调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旋转复位,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加椎弓根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旋转复位、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63例临床资料,对滑脱椎体复位率,临床效果及并发症进行统计。结果手术时间220-320min,平均260min;出血量270-1200ml,平均550ml;术中硬脊膜撕裂2例,神经损伤1例,手术前后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失随访5例,对随访58例患者评价,手术前后ODI和VAS评分有显著性提高。根据Bridwell标准,53例获I级骨性愈合,5例为II级,骨愈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6.2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或断裂。术后与随访时比较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指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铰刀旋转复位、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能有效矫正腰椎生理曲度,骨性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后路椎间融合方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于眉山市人民医院骨科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8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A组(22例)、B组(26例)和C组(34例),分别采用单纯椎体间植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或双枚Cage结合椎体间植骨三种不同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门诊随访1年.统计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 d采用视觉疼痛量表(VAS)评价患者疼痛情况、植骨融合情况、Oswestur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疗效.结果 C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3 d 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三组患者的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融合率、JOA评分改善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椎体间植骨和Cage结合椎体间植骨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应该对症选择治疗方案.与双Cage相比,单Cage方案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特点,而二者疗效相当,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单Cage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间后路植入单枚融合器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 6具小牛腰椎标本 ,依序进行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 6组 :(1 )正常组 ;(2 )左侧小关节突加椎间盘切除组 ;(3)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组 (椎体后路斜向植入 ) ;(4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5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6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 ,对单枚腰椎融合器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 ,腰椎的即刻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测定 ,并进行比较。 结果 :腰椎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后 ,其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正常标本显著下降 (P<0 .0 5 ) ;采用单枚融合器斜向植入椎间后 ,腰椎的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损伤标本 (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 )显著提高 (P<0 .0 5 ) ,但仍低于正常标本 (P<0 .0 5 ) ;采用椎间融合器植入附加同侧、对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 ,腰椎的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损伤标本和正常标本显著提高 (P<0 .0 5 )。结论 :斜向植入单枚腰椎间融合器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再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其生物力学性能优良 ,强度和刚度适中 ,腰椎能得到可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王强 《中外医疗》2008,27(24):32-32
目的 介绍椎弓根螺钉+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LAR技术)在腰椎管狭窄、滑脱、不稳及腰突症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03年8月至2006年10月共有42例腰椎疾患,患者接受椎弓根螺钉+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术后进行了Oswest[1]疗效评分和影响学观察.结果 42例患者得到8月~4年的随访,其中优良率.植骨融合率>94%.结论 椎弓根螺钉+后路椎间融合术在腰椎滑脱、椎管狭窄及不稳等疾病中应用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而结合POLAR技术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析后路椎间融合术和后外侧融合术在单节段腰椎融合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2013年行单节段腰椎融合术患者,抽取资料完整的44份病例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进行对比研究,其中I 组(后路椎间融合术式)21例,II组(后外侧融合术式)23例。分析并对比2种术式术中失血量、术后临床疗效的JOA评分、术后疼痛评分、植骨融合率的不同,评价2种融合方法的治疗差异。结果:椎间融合组术中出血量较后外侧融合组术中出血量为多。与术前相比,2组病人在术后的JOA评分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但椎间融合组改善更显著。2组病人术后腰腿痛均有明显缓解,但是椎间融合组缓解率相对较高。在植骨融合率方面,到随访结束时后路椎间融合组融合率95.24%,后外侧融合组融合率86.96%,后路椎间融合组具有更高的融合率。结论:2组均是有效的植骨融合手术方式,后路椎间融合手术术中出血量相对增多,但后路椎间融合手术植骨融合率更高,患者术后下肢功能恢复更好,疼痛缓解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