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医用生物蛋白胶已广泛应用于各手术科室,但尚未见应用于处理静脉窦破裂出血止血的报道。我科自2001年8月至今成功用它处理静脉窦破裂出血7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14~51岁,平均33.8岁。其中外伤性静脉窦出血5例,肿瘤侵犯致静脉窦出血2例。1.2治疗方法术中发现静脉窦出血后,先用明胶海绵、棉片压迫止血,配制好医用生物蛋白胶,将其涂在数块明胶海绵上压迫止血,观察15~30min,若无再出血,止血即告成功。1.3典型病例男,30岁,因车祸致枕部外伤30min于2001年8月6日入院。头颅CT检查提示顶枕部正中偏右凹陷骨折,右顶…  相似文献   

2.
背景:很多学者采用生物蛋白胶修饰无机支架材料改善其细胞黏附能力,并证实该方法能有效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支架材料黏附。 目的:观察采用生物蛋白胶双相接种技术促进组织工程骨体外构建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生物学水平实验,2003-01/2008-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发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医用生物蛋白胶为广州倍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同种异体冻干脱钙骨基质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组织库提供。 方法:以生物蛋白胶为介质,用双相接种技术将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同种异体冻干脱钙骨基质复合,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以静置接种法作为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细胞计数及MTT观察不同接种密度生物蛋白胶双相接种法所构建的组织工程骨细胞数量,并通过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微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中的分布情况。 结果:双相接种法在不同接种密度时都可保持细胞黏附率维持在80%左右,上架细胞的数量随接种细胞密度增加成比例增加;生物蛋白胶对细胞的增殖没有明显影响,提高接种密度使细胞生长曲线提前达到平台期,各组的细胞数量峰值接近。 结论:双相接种技术可显著提高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的复合数量、复合效率并且分布均匀,是一种工程骨快速高效组织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用生物蛋白胶(TFS)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帕金森病DBS患者随机分成2组,即TFS使用组和未使用组,比较两组脑脊液漏和气颅发生的比例及术后脑深部电极的位置。结果使用TFS组中,未发生明显的脑脊液漏,未有气颅的发生,脑深部电极的位置与靶点位置相差均在1m m以内,而在未使用TFS组中产生气颅4例,其中1例合并脑脊液皮下积聚。这4例患者有2例电极位置与靶点坐标在Z轴上相差3m m,有2例在Z轴上相差6m m。结论TFS可有效地防止术中的脑脊液漏,和术后气颅的发生及电极的移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释放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视神经不完全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含有NGF生物蛋白胶放入培养基,于不同时间检测培养基中NGF的活性。将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第1组),空白对照组(第2组),NGF肌注组(第3组)和实验组(第4组);每组6只。用手术造成左侧视神经不完全性损伤。第3组术后肌注NGF450U/d,共10d;第4组术中于损伤视神经局部注入生物蛋白胶0.2m(l含NGF450U),分别于术后第14、28天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和视网膜节细胞(RGC)计数。结果 NGF在10h内逐渐从生物蛋白胶中释放至培养基。与第1组相比,第2、3、4组在术后第14天受损视神经的F-VEPP1潜伏期分别延长100%、45.5%和13.6%,波幅分别下降58.6%、44.6%和21.4%。术后第28天第2组受损视神经无电活动;与第1组相比,第3、4组P1潜伏期分别延长95.9%和34.9%,波幅分别下降60.9%和38.2%。各组不同时间F-VEPP1潜伏期和波幅均有明显差异(P0.05)。与第1组相比,第2、3、4组术后第14天受损侧RGC计数分别减少50.5%、34.4%和21.3%,第28天分别减少64.7%、47.6%和29.6%。各组之间受损侧RGC计数差异显著(P0.01)。结论医用生物蛋白胶可释放NGF。局部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释放NGF对大鼠视神经不完全损伤疗效优于NGF肌肉注射。  相似文献   

5.
背景:符合软组织生理结构的生物蛋白胶适合作为修复软组织缺损的载体材料。 目的:观察生物蛋白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大腿处造成深达肌肉层,直径大于3 cm的软组织缺损。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将同种异体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生物蛋白胶注射到软组织缺损处,对照组将生物蛋白胶注射到软组织缺损处,模型组造模后不注射。 结果与结论:术后14,21 d创面收缩率,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P < 0.01);愈合时间,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P < 0.01)。结果显示以生物蛋白胶为载体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快速的修复多层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6.
经内镜注射生物蛋白胶联合微波治疗支气管胸膜瘘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支气管胸膜瘘传统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随着内镜介入治疗的发展,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正引起关注。 目的:探讨在支气管镜引导下注射生物蛋白胶联合明胶海绵填塞治疗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疗效。 方法:8例支气管胸膜瘘患者接受经支气管镜微波治疗及明胶海绵填塞后注射生物蛋白胶封堵瘘口的治疗。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53.8岁(39~73岁)。病例7、病例8为左全肺切除,病例1、病例2为左上肺叶切除,病例3为左下肺叶切除,病例4为右下肺叶切除,病例5、病例6为右上肺叶切除。病例4和病例8为术后化疗后出现支气管胸膜瘘的表现。 结果与结论:病例8不成功,因瘘口大于5 mm,封堵6次,瘘口未闭,患者放弃治疗而失败,以永久胸腔引流出院。其余7例获得痊愈。注射次数以及住院时间与瘘口大小有一定的联系,瘘口小于3 mm的4例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而瘘口介于3~5 mm的3例患者注射次数分别为3次和5次。在经支气管镜生物蛋白胶封堵治疗的病例中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说明支气管镜引导注射生物蛋白胶联合明胶海绵和微波治疗支气管胸膜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生物蛋白胶;明胶海绵;支气管胸膜瘘;支气管镜;微波;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8.039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临床多应用创面涂抹方式发挥医用生物蛋白胶的止血作用,但骨腔内注射应用报道少见。 目的:观察胸骨内注射生物蛋白胶对老年严重骨质疏松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正中开胸出血的效果。 方法:将48例体外循环下行正中开胸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75岁以上的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胸骨腔内注射生物蛋白胶,对照组常规涂抹医用骨蜡,记录两组术后12 h引流量及总引流量、拔引流管时间及术后胸骨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术后12 h引流量和总引流量、拔引流管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 < 0.05),两组术后持续发热时间、术后胸骨感染裂开情况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术后胸骨切口感染裂开1 例,实验组未发现不良反应。说明胸骨内注射生物蛋白胶能减少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胸骨出血,减少出血相关并发症,不影响胸骨愈合。  相似文献   

8.
侧脑室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侧脑室肿瘤较少见,主要病理类型有脑膜瘤、脉络丛瘤、室管膜下瘤及神经细胞瘤,大多表现为良性生物学特征,不同肿瘤有其好发的年龄组和部位。本文对侧脑室肿瘤的发生情况、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入路及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对16例成人脑积水行侧脑室淋巴管分流术,效果良好。解剖研究胸导管位于左侧颈底,深居食道与左胸膜间,左颈总动脉与迷走神经的后方,先向上向前行,后向外于左颈总动脉及锁骨下动脉间穿行。在锁骨下动脉上方,胸导管向内抵达前斜角肌外缘(大多数病例)后进入左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交界处。胸导管可呈襻形向上高达第三颈椎上缘。胸导管末段的变异较大,据作者研究,其变异有六种:1.开始呈双管,然后于颈内静脉入口处上方约5~7毫米处又融合成一管,方进入颈内静脉外侧者计17例。2.呈单  相似文献   

10.
侧脑室神经细胞瘤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少枝胶质细胞瘤在脑内多见,而位于侧脑室者比较少,光镜下均诊断为少枝胶质细胞瘤。结合国外文献报告和我院脑内、侧脑室少枝胶质细胞瘤电镜的超微结构检查,结果对比,侧脑室少枝胶质细胞瘤实际应诊断为“神经细胞瘤”根据文献报告及本组病例的观察,此肿瘤对放疗敏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针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扩大切除术同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中并发乳糜瘘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单纯的手术结扎、强负压引流或者是单纯的肌肉组织填塞或者以上方法的组合,在预后及治疗效果上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 目的:评价颈部淋巴清扫术中采用医用生物胶黏合周围自体肌肉组织封堵胸导管瘘口以预防术后乳糜瘘的疗效。 方法:12例口腔癌患者在颈淋巴清扫术中发现并确诊为乳糜瘘后,立即行瘘口缝扎并应用医用生物胶黏合周围自体肌肉组织封堵瘘口。 结果与结论:10例患者术中经此方法治疗后术后未出现乳糜瘘及其他严重并发症;2例患者经此法治疗无效后,二次手术探查行瘘口缝扎及应用医用生物胶黏合封堵治疗后有效。术后随访所有12例患者3个月均未发现有乳糜瘘复发,亦未出现局部刺激反应及变态反应。结果表明术中医用生物胶黏合封堵胸导管瘘口是预防颈淋巴结清扫术后乳糜瘘理想、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侧脑室额角穿刺架在侧脑室额角穿刺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侧脑室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利用侧脑室额角穿刺架行侧脑室额角穿刺术,其中单侧侧脑室穿刺14例,双侧侧脑室穿刺1例。结果 15例病人脑室双侧额角距离为(34.2±3.5)mm。预定穿刺角度(13.80±1.83)°。病人均一次性穿刺成功,穿刺耗时(11.6±2.8)s,术后三维重建提示引流管均准确置入侧脑室额角。脑室内血肿完全排尽所需时间为(6.9±1.6)d。术后死亡2例,余13例术后6个月GOS评分:5分4例,4分5例,3分1例,2分2例,1分1例。结论侧脑室额角穿刺架可使引流管按预定的穿刺平面和角度进行穿刺,可提高侧脑室额角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侧脑室引流防堵塞系统与常规脑室引流系统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的42例侧脑室出血的临床资料。18例采用脑室引流防堵塞系统(观察组),24例应用常规脑室引流系统(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肿排尽时间、脑脊液检查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缩短(P<0.05),每日排出血肿体积明显增多(P<0.05),引流管堵塞次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脑室引流防堵塞系统治疗脑室出血安全,操作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4.
首例侧脑室成血管细胞瘤于1935年报道。此后又有4例脑室内成血管细胞瘤报道,其中3例位于第三脑室内,另1例位于侧脑室。作者报告的1例为位于右侧侧脑室的成血管细胞瘤。患者女性,44岁,因抑郁症于1988年9月27日住院。EEG发现右颞区产病灶,CT确诊为脑瘤。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眼底镜检查左侧视网膜出血及渗出。视力左4/10,右5/10。血红蛋白12.2g/dL,红细胞压积0.4。CT示右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并枕角扩大,肿瘤明显强化,后颅窝正常。MR增强扫描示类似肿物并右颞角和枕角扩大。选择性脑血管造影右椎动脉系示右丘脑区血管性肿瘤,由增粗的脉络膜后动脉供血,右颈动脉系有类似的肿瘤染色。1988年12月2日行右颞顶开颅,后颞叶弧形切口,放出脑室内脑脊液,见脑室内肿瘤呈淡红色,血管性,直径3cm,界限清楚,但无真性包膜。肿瘤中线侧位于右丘脑上部,外侧位于海马上部。切断来自脉络膜后动脉  相似文献   

15.
脑室系统内动静脉畸形(AVM)不常见。本文报道9例侧脑室内AVM病人着重探讨其临床特征及手术入路。9例中,男6例、女3例。发病年龄7~51岁(平均28.2岁)。临床特征:脑室内出血8例、较小的脑内出血2例、较大的脑内出血(需手术清除)2例。增强CT扫描显示:较小密度增强病灶伴室管膜下引流静脉扩张7例、脑室大小正常者8例。血管造影证实为AVM者8例。9例AVM直径均<2cm。AVM部位:尾状核(前角)4例、脉络膜丛(颞角和三角区)2例、丘脑背面(三角区)3例。左侧5例、右侧4例。全部AVM采用显微外科手术一次全切除。手术入路:经左额叶皮层1例、右额叶皮层2例、左颞中回2例、胼胝体前连合1例、胼  相似文献   

16.
侧脑室三角区占位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1999年,我科手术治疗侧脑室三角区占位性病变20例,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临床资料:本组男11例,女9例,年龄1~64岁,平均26.2岁。首发症状头痛16例,癫痫发作1例,头晕1例,肢体无力、活动障碍2例。有颅内压增高8例、耳鸣3例、伴多发神经纤维瘤1例。全部患者术前和术后都进行了CT扫描检查,发现侧脑室三角区均有扩大。其中实质性病变14例,有1例为双侧实质性病变;囊性病变3例,经脑室造影显示为脑室内囊肿,与脑室不相通;三角区低密度不规则病变3例,经增强CT扫描发现为强化明显的占位性病变,密度不均匀有线条状增强影,其中1例伴有脑室内出血。病变直径大小3~4cm11例,5~6cm9例。术后病理报告脑膜瘤8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蛛网膜囊肿3例、脉络丛乳头状瘤3例、室管膜瘤2例、胶质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  相似文献   

17.
18.
ZT生物胶治疗难治性脑脊液鼻漏一例潘卫兰,沈恒患者男,37岁。因颅脑损伤并右侧鼻漏收住院。患者于1989年11月4日从自行车上摔下,右侧头部着地,当时头痛右侧鼻孔少量出血。近十天来右侧鼻孔向外流澄清液,立位时尤甚。住院诊断为前颅凹底骨折并右脑脊液鼻漏...  相似文献   

19.
生物胶卡氮芥混合剂局部缓释化疗治疗胶质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胶质瘤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4.6%,是神经外科的治疗难题,其难治的关键是局部复发。我们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fibrin glue,FG)作为载体,携带卡氮芥(BCNU)进行局部缓释化疗,获得了较以  相似文献   

20.
视锥蛋白样蛋白(VILIPs)是神经钙传感蛋白的一个亚家族,研究表明该蛋白家族具有较高的神经系统特异性,对缺血性卒中、阿尔茨海默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有望成为重要的脑损伤标志物。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就VILIPs在不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致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