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胱抑素C(CystC)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0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325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检测其CystC水平,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s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组、UA组Cyst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组CystC水平较SA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CystC水平较u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示,CystC水平、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Cyst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能为研究及治疗冠心病患者提供参考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袁宇  李胜利  张素荣 《山东医药》2009,49(17):29-31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尿酸(U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112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病变组,对其血清HCY、UA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变组与正常组间血UA、HEY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1、2、3支病变组UA、HCY水平均明显高于0支组(P〈0.05,或〈0.01);不同程度病变组间两两比较显示UA、HCY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血清HCY、U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对于冠心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支数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与临床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49例在我院心内科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应用SPSS13.0分析患者血管病变支数与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囚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关系。结果多支冠脉血管病变组吸烟检出率为42%,单支冠脉血管病变组吸烟检出率为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冠脉血管病变组患者糖尿病检出率为27%,单支冠脉血管病变组患者糖尿病检出率为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支冠脉病变组患者TC升高[(5.06±1.21)mmol/L],与单支冠脉血管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支冠脉病变患者LDL—C升高[(2.84±0.11)mmol/L],多支冠脉病变组LDL—C升高[(3.06±0.42)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支冠脉血管病变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单支冠脉血管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支冠脉血管病变患者高血压检出率57%,单支冠脉血管病变患者高血压检出率4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构成比、HDL—C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或糖尿病患者,以及TC升高、LDL—C升高患者易发生多支冠脉血管病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冠心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估价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的意义,对61例下壁A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其中3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与58例无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其中3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作对比分析。结果前者住院期左心衰竭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室壁运动异常更严重(P<0.05);血清CPK峰值更高(P<0.05);但两组患者左前降支(LAD)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下壁AMI时并发胸前导联ST段压低预示心肌梗塞面积较大,易发生左心衰竭。但不是LAD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Fib)Bβ链-148C/T基因多态性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Ⅵ(GpⅥ)T13254C基因多态性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Clauss法测定154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及12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脉病变的对照者血浆Fib水平,以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血小板膜糖蛋白基因多态性及纤维蛋白原Bβ链-148C/T基因多态性。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UAP组)血浆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AMI组血浆Fib水平较UAP组明显增高(P〈0.001);三组间FibBβ-148C/T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x^2=1.78,P〉0.05;x^2=0.567,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两组基因型间血浆Fib水平具有显著差异(P〈0.05)。GpⅥ T13254C的C等位基因频率为0.033;冠心病组与对照组GpⅥ T13254C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x^2=0.617,P〉0.05;x^2=0.148,P〉0.05)。结论 Fib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FibBⅥ-148C/T基因多态性与AMI组血浆Fib水平明显相关,与冠心病的发生无直接关系。本地人群的GpⅥ T13254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外国人,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生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与术后患者炎性标记物: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和金属肽酶含血小板反应蛋白基元-1(ADAMTS-1)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 ACS 患者149例,其中急诊 PCI 急性心肌梗死(AMI)39例,PCI 不稳定型心绞痛(UA)42例;非 PCI 患者 AMI 32例,UA 36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冠脉无狭窄对照组56例。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时采静脉血,ACS 入院12小时后再次采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外周血 IL-6R、ADAMTS-1及 ox-LDL 水平。结果入院时 PCI AMI 组、PCI UA 组、AMI 组及 UA 组 IL-6R、ADAMTS-1及 ox-LDL 血清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入院时 PCI AMI 组及 AMI 组 ox-LDL 血清水平高于 PCI UA组、U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入院12小时后 PCI AMI 组、PCI UA 组 IL-6R、ADAMTS-1水平均较入院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入院12小时后 AMI 组、UA 组 IL-6R、ADAMTS-1水平较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IL-6R、ADAMTS-1是 ACS 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ACS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炎症反应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尿酸(uA)与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范围、狭窄程度积分、斑快形态的相关性。方法检测80例不稳定心绞痛(UAP)、56例稳定性心绞痛(SAP)、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72例对照组(无冠心病者)的血uA水平。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采用Gensini积分评定冠脉狭窄程度,综合Ambrose及Lo等的分型方法将斑快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结果AMI组、UAP组和SAP组血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型斑块间的血UA水平无差异;冠脉单支、双支、三支病变患者血U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单支、双支、三支病变患者间血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U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但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采用循环酶法分别测定CHD患者(117例)及对照组(50例)血浆中HCY水平。结果CHD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不同临床类型患者,HCY水平AMI〉UAP〉SAP〉对照组,其中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UAP、AM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SAP与UAP、AMI组比较差异也存在显著性,分别为P〈0.05和P〈0.001;0、1、2,3支血管病变者血浆HCY浓度呈逐级增高趋势,0支病变组与其他各病变组间比较相差显著(P〈0.001),1支与3支病变组或2支与3支病变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1支与2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HD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增高,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血浆HCY水平越高,提示HCY水平变化与CH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CHD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老年不典型胸痛患者经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96例中老年患者分为不典型胸痛50例(A组)和典型胸痛46例(B组),均接受经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与经食管心房渊搏负荷试验阳性并伴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A组冠心病(18.0%)明显低于B组(91.3%)(P〈0.01)。A组中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发病率均低于B组(P〈0.05).以经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阳性伴有冠心病危险因素诊断冠心病,A组敏感性(63.6%)低于B组(92.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特异性及准确性(97.5%和90%)与B组(100%和91.3%)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89.0%),显著高于B组(43.0%)(P〈0.05)。两组累及血管顺序均为左前降支(40.0%和43.1%)、右冠状动脉(40.0%和36.5%)、左回旋支(20.0%和17.6%)(P〉0.05)。两组病变分型均以A型多见(70.0%和67.6%,P〉0.05),其次为B型(20.0%和25.6%,P〉0.05),C型少见。结论对中老年不典型胸痛根据经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阳性伴冠心病危险因素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明确诊断尽早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5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探讨5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将生活于北京地区的128例50岁以下因冠心病或怀疑冠心病而行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70例)和非冠心病组(58例),除分析其冠脉病变特点外,并将其危险因素对照分析。结果:前降支受累率最高,为78.6%。男性多支病变多于女性(P<0.05)。冠心病家族史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载脂蛋白A1(apoA1)、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TC/HDL)及载脂蛋白A1与载脂蛋白B比值(apoA1/apoB)在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脉病变男性重于女性,冠心病家族史是重要危险因素。apoA1和TC/HDL及apoA1/apoB对预测冠心病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1年期预后。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男性患者727例,其中年龄≤4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2例,年龄≥6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5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对两组中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537例患者进行1年随访研究。结果青年组患者的吸烟、饮酒、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比例及血三酰甘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老年组,apoA1水平低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间糖尿病史比例、总胆固醇、HDL-C、LDL-C、apoB及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P=0.008)、肥胖(P=0.013)、早发冠心病家族史(P=0.022)、高三酰甘油(P=0.021)是青年男性患AMI的独立危险因素。青年组PCI术后1年全因死亡率、复合MACE发生率、靶血管重建率、心力衰竭再住院发生率较老年组低(均为P<0.05)。结论 40岁以下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是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肥胖、高三酰甘油;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1年随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发与晚发冠心病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点的性别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2月于我院心内科经冠脉造影(CAG)检查明确冠心病诊断的692例患者一般和临床资料,根据NECP-ATP Ⅲ规定将所纳入患者分为早发冠心病组(男性110例、女性83例)与晚发冠心病组(男性298例、女性201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3年10月,冠状动脉CT确诊为冠心病的老年(≥60岁)患者293例,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128例,未合并糖尿病165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及相关临床因素结果:两组间年龄、体质量质数(BMI)、吸烟、饮酒、平均病程、冠心病家族史、脑血管病及TG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血压患病率、TC及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的冠状动脉CT主要表现为多支血管病变、弥散血管病变和左主干病变,分别占41%、24%和14%,显著多于非糖尿病组的24%、7%和8%(P0.05)。糖尿病组的混合斑块及钙化斑块分别占66%和70%,显著多于非糖尿病组的18%和4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吸烟、冠心病家族史、TG及LDL-C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弥散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混合斑块发生率较高,多支病变及弥散病变较多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用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研究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危险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128例CHD患者根据其年龄分2组,老年组67例,非老年组61例。均详细询问有无CHD的危险因素并做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对危险因素做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大部分为多支病变,2支和3支病变占76.1%,狭窄程度99%以上者占59.7%;非老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占54.1%,狭窄程度轻重均匀分布。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危险因素在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有不同影响的是性别、高胆固醇血症、家族史和年龄(均为P<0.01)。结论 老年CHD患者冠状动脉以多支病变为主,狭窄程度大多较重;性别、高胆固醇血症、年龄、CHD家族史和高血压是影响老年人CHD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与冠心病、Ⅱ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 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AMI组、Ⅱ型糖尿病并发AMI(AD)组,经冠脉造影证实冠脉正常者为对照组。入院后抽取静脉血,测定PPARγ、血脂、空腹血糖(FPG)等。结果: 各组间比较PPARγ水平,SAP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UAP组、AMI组、DA组与对照组比较,PPARγ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 与单纯AMI组相比,AD组PPARγ降低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可溶性CD105与hs-CRP水平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的关系。方法:将冠心病82例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4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2例;对照组20例。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浆hs-CRP、血清可溶性CD105的水平。结果:1.对照组、SA组、UA组及AMI组血浆hs-CRP水平呈逐渐增高的趋势。AMI组血浆hs-CRP水平高于UA组(P<0.05),UA组血浆hs-CRP水平高于SA组(P<0.05),SA组血浆hs-CRP水平与对照组类似(P>0.05)。2.对照组、SA组、UA组及AMI组血浆可溶性CD105水平逐渐增高。AMI组显著高于UA组(P<0.05),UA组高于SA组(P<0.05),SA组高于对照组(P<0.05)。3.冠心病患者中可溶性CD105与hs-CRP水平成正相关。结论:冠心病hs-CRP水平与血清可溶性CD105呈正相关,提示炎症与斑块新生血管在动脉粥样硬化(As)过程中可能有相互促进作用,从而降低了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心动脉压、血尿酸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96例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同步测量升主动脉根部(直接测量法)和肱动脉(袖带加压法)的血压,其中合并高血压组53例,非高血压组43例;采用酶法测定血尿酸浓度。结果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血尿酸浓度[(380±87)μmoL/L]高于非高血压组[(332±90)μmol/L,P0.05],其他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尿酸浓度与中心动脉收缩压(CSP)及脉压显著呈正相关(r=0.411、0.364,P0.01);与中心动脉舒张压(CDP)及肱动脉收缩压(BSP)亦呈正相关(r=0.273、0.256,P0.05)。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呈正相关(21.3%比49.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中心动脉脉压、血尿酸浓度(OR=1.091、1.059、1.010,P0.05)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心动脉压、血尿酸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率及病变程度关系密切,中心动脉压较肱动脉压与血尿酸水平具有更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冠心病类型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分析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突变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影响,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非冠心病74例、稳定型心绞痛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04例、急性心肌梗死25例采用改良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法测定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型.结果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冠心病组较非冠心病组显著增高,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均较非冠心病组、稳定型心绞痛组显著增高,冠状动脉单支病变较正常、双支、三支病变组显著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纯合突变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纯合子和杂合子患者.冠心病组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突变频率较对照组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表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突变与冠心病、同型半胱氨酸均无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冠心病的OR值是1.138,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突变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更可能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标志物.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不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成正相关.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突变可能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尿酸(U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度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赤峰市医院住院的疑似冠心病患者50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观察组(378例)和对照组(124例),观察组又分为3个亚组:单支病变组152例,双支病变组121例,三支病变组105例,分别测定血清CRP和UA水平,观察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CRP和U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和UA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病变越重,与之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的发生和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与血清CRP、UA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