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HTK液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比3种心脏停搏液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中心肌保护的效果,初步评价HTK停搏液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将36例因风湿性心脏病接受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n=12),分别用St·ThomasⅡ液(A组)、4∶1冷含血停搏液(B组)、HTK液(C组)灌注停跳。于麻醉诱导后、升主动脉开放或心内主要操作完成后5min,术后2、6、12、24、48和72h分别采血检测血清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红蛋白(MYO)含量的变化;记录心脏自动复跳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用量、呼吸机支持时间和ICU治疗时间等临床指标;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术后B、C两组血清cTnT(主动脉阻断后5min及术后48、72h除外)、CK-MB(主动脉阻断后5min、术后2h)含量均显著低于A组(P<0.05或P<0.01);两组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用量、呼吸机支持时间和ICU治疗时间等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P<0.05);两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显著优于A组(P<0.05),B、C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TK液在瓣膜置换术中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直视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将40例重症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20)采用中浅低温氧合血停搏液先行主动脉根部顺灌或冠状动脉直接灌注停跳心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灌+开放前温血灌注心肌保护;对照组(n=20)采用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心肌保护。观察两组围手术期心肌酶、心肌超微结构及临床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显示,术后各时点实验组CK、CK-MB、cTnI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心肌超微结构改变轻微,术后自动复跳率高,正性肌力药物用量少。因此,含血停搏液多种灌注方法结合可为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中提供更好的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3.
银杏叶提取物对心脏直视术后心肌保护效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心脏直视手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20例单纯室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ST.Thomas’s停搏液组)、实验组(ST.Thomas停搏液中加入Egb761,每1000mlST.Thomas停搏液中加入50mlEgb761),每组10例。两组灌注方法及体外循环方法相同。分别于下列时点采取桡动脉血:①作皮肤切口前;②主动脉开放即刻;③再灌注后2h;④再灌注后6h;⑤再灌注后24h。测定血清cTn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同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并观察手术前后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主动脉开放后所有患者的心脏自动复跳。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cTnl、CK-MB的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再灌注后2、6、24h实验组血清cTnl、CK-MB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对照组手术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较重,实验组则损伤较轻。结论Egb761能减轻心脏直视手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期间常温血脱中性粒细胞心脏停搏液微流量连续灌注对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临床随机选取体外循环时间在 60min以上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 2 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10例 ) ,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和血浆MDA水平的变化。结果 :①两组病人在CPB前cTnI含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而在主动脉阻断后及主动脉开放后各时间点差异显著 ,对照组cTnI值高于实验组 (P <0 .0 5 ) ;②两组病人在体外循环前及主动脉阻断 3 0min时MDA的含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而在主动脉开放各时间点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 ,对照组高于实验组。结论 :实验研究证实 ,脱除心脏停搏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后 ,可减轻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心肌损伤 ,有利于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康斯特保护液(HTK液)和含血高钾停搏液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51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应用4:1冷含血停搏液,n=21)和试验组(应用HTK液,n=30)。分别于术前、术后24h、72h、7d时检测外周静脉血中B型脑钠肽(BN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主动脉开放到心脏复跳时间、辅助循环时间、心脏自动复跳率、心律失常、起搏器应用、多巴胺平均最大剂量、呼吸机支持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试验组术后BNP与cTnI升高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主动脉阻断时间、主动脉开放到心脏复跳时间、辅助循环时间,多巴胺平均最大剂量、呼吸机支持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出现心律失常、低心排和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数在试验组中明显减少。【结论】HTK心脏停搏液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中心肌的保护作用优于1:4含血停搏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HTK液和含血停搏液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中对心肌的保护效果。方法42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术中心肌保护液分别使用含血停搏液或HTK液。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72h及7d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中B型脑钠肽和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比较2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主动脉开放至心脏复跳时间、辅助循环时间、心脏自动复跳率、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临时起搏器应用情况、多巴胺剂量、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B型脑钠肽与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主动脉阻断时间、主动脉开放至心脏复跳时间、辅助循环时间、多巴胺剂量、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患者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中HTK心脏停搏液对心肌保护作用优于含血停搏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紫外线照射充氧自体血(UBIO)心脏停搏液对犬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时心肌线粒体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只雄性杂交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UBIO心脏停搏液组(UBIO组),每组10只。建立犬CPB心内直视手术模型,CPB中对照组使用普通含血心脏停搏液,实验组采用UBIO心脏停搏液。在阻断升主动脉前和开放升主动脉后,分别从冠状静脉窦取血,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在打开和关闭右心房时,分别取右心房组织标本,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组织匀浆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同时测定心肌线粒体膨胀度。 结果 阻断升主动脉前,2组犬cTnI、CK-MB含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开放升主动脉后,对照组cTnI、CK-MB含量高于UBI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打开右心房时,2组犬心肌组织匀浆SOD活性、GSH-Px活性和MDA含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闭右心房时,2组犬心肌组织匀浆SOD活性、GSH-Px活性低于打开右心房时的SOD活性、GSH-Px活性(P<0.05)。2组犬关闭右心房时的MDA含量均高于组内打开右心房时的MDA含量(P<0.05)。关闭右心房时,UBIO组心肌组织匀浆SOD活性[(34.1±5.1)KNU/g]、GSH-Px活性[(44.2±7.4)kat/g]高于对照组SOD活性[(20.5±4.3)KNU/g]、GSH-Px活性[(32.7±6.3)kat/g],MDA含量[(6.9±1.2)mol/L]低于对照组[(9.5±1.9)mol/L](P<0.05)。UBIO组线粒体膨胀度改变较小。 结论 CPB心内直视手术时存在心肌线粒体清除氧自由基能力下降及线粒体本身脂质过氧化反应,UBIO心脏停搏液可以保持线粒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并减轻线粒体本身的受攻击程度,较好地维持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减轻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8.
熊德生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9):3240-3242
观察康斯特保护液(HTK液)对心脏手术中长时间缺血心肌的术后影响.方法:28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HTK液组灌注HTK液,St.Thomas液组灌注冷血停搏液.两组分别于送返ICU后1h取静脉血3 mL,行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血肌红蛋白检测.并记录临床效果观察指标:体外循环停止时正性肌力药评分、术后留置气管导管时间、ICU治疗时间、死亡率.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各项生化检测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且体外循环停止时正性肌力药评分、术后留置气管导管时间、ICU 治疗时间、死亡率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需长时间阻断的新生儿和婴幼儿心脏手术中,HTK液和冷血停搏液对术后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磷酸肌酸停搏液保护心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在冷血停搏液中灌注磷酸肌酸停搏液10mmol/L,对照组在冷血停搏液中灌注磷酸肌酸停搏液20mmol/L,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主动脉开放前及开放后2h、24h、48h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术中复跳时间及复跳率,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主动脉开放前及开放后2h、24h、48hcTnI及CK-MB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心脏均自动复跳,复跳率均为100%。观察组患者心脏复跳时间[(57.6±31.4)s vs(87.4±36.2)s]和术后机械通气时间[(9.15±3.64)hvs(12.87±3.14)h]明显短于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14% vs 33.33%),术后1d、2d肾上腺素、多巴胺、米力农应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作为心脏停搏液成分的磷酸肌酸停搏液可有效减少缺血/再灌注对心肌造成的损伤,其使用浓度以10mmol/L为宜,增加浓度不能更进一步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途径注入右美托咪定对心脏瓣膜术心肌保护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身麻醉下心功能Ⅱ级或Ⅲ级需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单纯人工二尖瓣置换术的风湿性瓣膜病患者30例,年龄18~60岁,CPB时间在60~90 min,升主动脉阻段时间在40~60 min,体质量45~75 kg,ASA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静脉组),B组(冠状动脉组)和C组(对照组)。A组(静脉组):麻醉诱导后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停跳液时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 ug/kg,输注5 min,15 ml/kg冷血停跳液5 min灌注完;B组(冠状动脉组):麻醉诱导后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停跳液时0.5μg/kg右美托咪定加入15 ml/kg冷血停跳液中5 min灌注完;C组(对照组):麻醉诱导后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停跳液时用等量的氯化钠注射液5 min静脉输注,15 ml/kg冷血停跳液5 min灌注完。分别于阻断升主动脉前(T1)、CPB 30 min(T2)、主动脉开放后1 h(T3)、6 h(T4)、24 h(T5)抽取中心静脉血并测定血浆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和乳酸脱氢酶(LDH)浓度。本组手术由同一组外科医师完成。结果三组患者T2、T3、T4、T5的cTnI、CK-MB、CK、AST、α-HBDH、LDH浓度明显高于T1;C组患者T3、T4、T5的cTnI、CK-MB、CK、AST、α-HBDH、LDH浓度明显高于A组和B组;A组患者T3、T4、T5的cTnI、CK-MB、CK、AST、α-HBDH、LDH浓度明显高于B组。结论右美托咪定有心肌保护作用,且其加入冷血停跳液中从主动脉灌注对心肌的保护作用优于定静脉输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CPB)术后心肌损害机理及预防方法。方法 20例行CPB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别在CPB转流前、CPB转流结束后20 min(简称术后20 min)、术后2 h、术后6 h、术后12 h测定动脉血浆补体3a(C3a)、补体5a(C5a)、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肌钙蛋白(cTnI)及乳酸脱氢酶(LDH)浓度。结果与CPB转流前比较,术后20 min及2、6、12 h血浆C3a、C5a浓度降低(P<0.05),血浆CK、LDH浓度升高(P<0.05);术后20 min、2 h血浆IL-6浓度逐渐增高(P<0.05),术后6、12 h逐渐下降,但仍高于CPB转流前(P<0.05);血浆TNF-α浓度术后20 min增高(P<0.05),术后2 h开始逐渐下降;血浆CK-MB术后2 h升高(P<0.05),术后6、12 h逐渐下降,但仍高于CPB转流前(P<0.05);术后2 h血浆cTnI升高(P<0.05);血浆MDA浓度术后20 min和2 h降低(P<0.05),术后6 h明显增高(P<0.05),术后12 h降低(P<0.05);血浆SOD浓度术后2、6、12 h明显降低(P<0.05)。结论婴幼儿CPB术后12 h心肌功能明显受损,其机理可能与CPB术后再灌注损伤补体激活及氧自由基释放导致心肌及内皮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体外循环(CPB)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004~2005年选取符合条件CPB心脏手术患者30例,随机等分为试验组(n=15)和对照组(n=15),试验组给予依达拉奉。分别于术前(T1)及主动脉开放后2(T2)、6(T3)、12(T4)、24 h(T5)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含量。结果CPB开始后cTnI、CK-MB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MDA2组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SOD在开放升主动脉后持续下降,但对照组在各时间点下降的更为显著(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以提高心肌细胞SOD活性,减少MDA的产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的保护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超痣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肺保护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2004年5月至2009年2月我院310例(年龄≤1岁,体重≤10 kg)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儿,分为改良超滤组(260例)和对照组(常规并行超滤50例),比较2组体外循环结束时、超滤开始时(或体外循环结束5 min)、超滤结束时(或体外循环结束20 min)和术后1、6 h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e)及肺顺应性(CL)、氧合指数、肺水含量(TAF),比较2组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结果 改良超滤组Ppeak、Pplate及TAF在改良超滤后较对照组各时点明显下降(P<0.05),CL及氧合指数则明显增高(P<0.05);改良超滤组在超滤结束时(或体外循环结束20 min)、术后1、6 h各时点Ppeak、Pplate及TAF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均<0.05);CL及氧合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改良超滤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5.9±2.3)h较对照组(9.3±2.0)h明显缩短(P<0.05).结论 改良超滤可明显改善体外循环后呼吸功能,是良好的耍幼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肺保护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氧浓度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前后吸入不同浓度氧气对肺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体外循环模型,体外循环时间为120min。根据机械通气期间吸入氧浓度的不同分100%氧通气组(n=8)和50%氧通气组(n=8)。实验过程记录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并进行血气分析。CPB后60min实验结束时取肺组织。测定并计算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和组织含水量。结果:体外循环前后血压和心率相对稳定。体外循环过程中红细胞压积(HCT)和转流量两组没有明显差异。100%氧通气组的PaO2在CPB结束后5min和CPB后60min均低于CPB前,而50%氧通气组没有明显变化,而且CPB后肺组织中MDA和MP0较低.肺组织含水量也低于100%氧通气组。结论:体外循环前后吸入高浓度氧可加重氧化性肺损伤,应使用接近生理水平的较低浓度的氧气以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15.
背景:动物实验表明将紫外线照射充氧血添加于心停搏液中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故推测其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的心肌也有保护作用.目的:课题提出使用紫外线照射充氧血行首次冠状动脉顺行灌注,观察其在老年患者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置换体外循环过程中是否对心肌有保护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生化水平的随机对照试验,于2006-10/2008-04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完成.对象:选择贵州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收治需择期行人工生物瓣膜置换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老年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3例.方法:紫外线照射充氧血组于麻醉后通过锁骨下静脉按10 m/kg放血行紫外线照射充氧(同时经另一静脉途径输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前经过计算,体外循环过程中血红蛋白低于70g/L者,用库血代替自体血行紫外线照射充氧),升主动脉阻断后,将紫外线照射充氧血作为心停搏液组成成分进行首次冠状动脉顺行灌注,之后每30 min常规以4:1冷血/晶体灌注.对照组首次冠状动脉顺行灌注使用不含紫外线照射充氧血的4:1冷血/晶体外,其他处理同治疗组.主要观察指标:于升主动脉阻断前,升主动脉开放后5,10 min从冠状静脉窦取血2 mL,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浓度.在升主动脉阻断前,停体外循环后4,24,48 h时从中心静脉取血2 mL,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及肌钙蛋白I质量浓度.结果:开放升主动脉后,紫外线照射充氧血组冠状静脉窦血清丙二醛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紫外线照射充氧血组停体外循环后4-48 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及肌钙蛋白I质量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体外循环过程中首次冠状动脉顺行灌注紫外线照射充氧血能提高心肌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少丙二醛产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对老年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先心)患儿体外循环(CPB)前后采用不同浓度的氧通气对术后肺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30例择期手术的非紫绀型先心患儿,随机分为两组。H组:100%FiO2组(n=15);L组50%FiO2组(n=15)。H组CPB前后CPB再灌注期开始后应用100%氧气机械通气,L组相应时间应用50%氧气机械通气。于CPB前,CPB后1、6 h同步抽取桡动脉、肺动脉混合静脉血做血气分析,并根据公式计算出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指数(RI)、肺内分流率(Qs/Qt),同时抽取静脉血检测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结果两组患儿PaO2/FiO2在CPB后1h均较CPB前降低(P〈0.05),CPB后6 h,L组的氧合指数恢复至CPB前水平,但H组仍明显低于CPB前(P〈0.05),且低于同时点的L组(P〈0.05)。在CPB后1 h,H组患儿的RI、Qs/Qt明显高于CPB前(P〈0.05),且高于同时间点的L组患儿。CPB后1 h两组患儿血浆SOD活性均下降,MDA产生增加,H组SOD消耗较多(P〈0.05),MDA含量高于L组(P〈0.05)。结论先心患儿体外循环手术中予以50%氧气通气,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氧自由基损伤,有利于改善肺的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21例行成人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不同分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组(CPB组)、微创不停跳冠脉搭桥组(OP组)。记录麻醉后5min(T0)、体外循环开始后5min/搭桥血管远端时(T1)、体外循环结束后5min/搭桥血管近端时(T2)、手术结束返回ICU(T3)、术后2h(T4)、4h(T5)、8h(T6)、24h(T7)的COP,以及术后3d检验指标的变化、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等数据。比较各时间点的数据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基本情况相同。2组患者围术期COP均有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组在术中COP变化值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可使COP下降,但通过纠正COP均能恢复正常,对临床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牛磺酸对婴幼儿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牛磺酸对婴幼儿体外循环(CPB)术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择期手术患儿80例被选择性的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T组)。C组不给药,T组于术前7 d口服牛磺酸15.5 mg/(kg.d),于术后2 h、6 h、12 h和24 h不同时间点,抽取桡动脉血测氧合指数(OI)。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肺泡灌洗,收集肺泡灌洗液,检测肺泡灌洗液中总磷脂(TPL)、饱和磷脂酰胆碱(Sat-PC)、总蛋白(TP),以Sat-PC/TPL和Sat-PC/TP作为判断肺表面活性物质(PS)活性水平的指标;计算肺通透指数(LPI)。结果 OI:CPB结束后6 h开始升高。与C组比较,T组CPB后6 h、12 h、24 h明显增高(P〈0.05);PS的活性指标:T组手术后较C组的Sat-PS/TPL和Sat-PS/TP均降低(P〈0.05);LPI:T组LPI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牛磺酸可通过改善肺的肺通透性和PS活性水平,提高氧合指数,对婴幼儿CPB诱发的肺损伤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升主动脉注射鱼精蛋白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60例(年龄≤1岁,体重≤10 kg)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升主动脉组和中心静脉组各30例,比较2组注射鱼精蛋白前和注射鱼精蛋白后10 min、1 h、3 h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e)及肺顺应性(CL)、氧合指数(OI)、肺隔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的差异.结果 在注射鱼精蛋白1、3 h后,升主动脉组肺隔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Ppeak、Pplate较中心静脉组明显减低(t值分别为2.743、3.512,3.218、3.469,3.716、5.243,3.853、4.783,P均<0.05),升主动脉组CL及OI较中心静脉组明显增高(t值分别为3.976、4.267,4.557、4.265,P均<0.05);升主动脉组较中心静脉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明显缩短[(8.03±5.14)、(10.56±6.95)h,t=2.599,P<0.05].结论 经升主动脉注射鱼精蛋白能够减轻体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肺损伤,是一种良好的肺保护措施.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intraaortic protamine injection on lung in infants undergwent opening heart operation by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y. Methods Sixty infants (age ≤ 1 year,weight ≤ 10 kg)who accepted opening heart operation by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2 groups ( n = 30 in each group) reciving intra-aortic and intra-venous protamine injection respectively. P-peak, P-plate, CL, Oxygenation Index, the number of WBC and neutrophil segregated in lung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injecting protamine and 10 minutes, 1 hour, 3 hours after injecting protamine. The time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ere compared as well. Results P-peak, P-plate, the number of WBC and neutrophil segregated in lungs of intra-aortic injec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an intra-venous injection group at 1 hour, 3 hours after injecting protamine (t =2.743, 3.512; 3.218, 3.469; 3.716, 5.243; 3.853,4. 783 respectively, Ps < 0. 05 ), while the CL and Oxygenation Index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 t = 3. 976,4. 267; 4. 557,4. 265 respectively, P < 0. 05 ). The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ollow operation in intraaortic injection group ( [8. 03 ± 5. 14] h ) was shorter compared with intra-venous injection group ( [10. 56 ±6.95]h) (t =2.599,P<0.05). Conclusion By intra-aortic protamine injection the lung injur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t shows good protective effect on lung in infants underwent opening heart operation by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