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Tn抗原在宫颈癌组织中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2015年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102例临床样本,其中正常宫颈组织1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22例,宫颈癌组织6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半乳糖胺特异性凝集素蚕豆凝集素(vicia villosa lectin,VVL)作为抗体检测不同宫颈组织中Tn抗原表达情况。结果:Tn抗原极少表达于正常宫颈鳞状上皮(7.1%),在CIN和宫颈鳞癌中表达率分别为45.5%和68.8%,而在宫颈腺癌中表达率高达94.1%。在宫颈鳞癌中,Tn抗原的表达与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有关(r=0.363,P0.05)。在宫颈腺癌中,Tn抗原表达与肌层浸润深度有关(r=0.361,P0.05)。结论:Tn抗原可能作为宫颈腺癌的一种肿瘤标志物,有助于宫颈腺癌的筛查诊断,并可能更早地提示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组织中p16、CDH1、RASSF1A和TIMP3基因DNA甲基化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在宫颈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MSP)对CINI组(40份)、CINⅡ~Ⅲ(40份)、宫颈癌组(40份)病变组织中p16、CDH1、RASSF1A和TIMP3基因DNA甲基化程度进行检测。另取正常宫颈组织20份作为对照组。结果(1)对照组中p16、CDH1、RASSF1A和TIMP3基因的DNA甲基化阳性率均为0。(2)p16和CDH1基因的DNA甲基化阳性率,CIN11~m组(分别为22%、35%)明显高于CINI组(分别为2%、5%,P〈0.05);RASSF1A和TIMP3基因的DNA甲基化阳性率,CINⅡ~Ⅲ组(分别为12%、15%)虽高于CINI组(均为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宫颈癌组p16(40%)、CDH1(58%)、RASSF1A(20%)和TIMP3(35%)基因的DNA甲基化阳性率虽均高于CINⅡ-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宫颈癌组p16、CDH1、RASSF1A和TIMP3基因的DNA甲基化阳性率均高于CIN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上述基因的DNA甲基化的总阳性率(即任何一个基因出现甲基化即为阳性),宫颈癌组(90%)明显高于CINⅡ~Ⅲ组(55%,P〈0.05),且此两组均明显高于CINI组(8%,P〈0.05)。结论 随着从宫颈不典型增生向浸润癌的进展,p16、CDH1、RASSF1 A和,TIMP3基因的DNA甲基化阳性率明显升高,提示抑癌基因的DNA甲基化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可能成为判断宫颈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K因子(中期因子)在宫颈癌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178例宫颈癌组织和7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MK因子的表达。结果:178例宫颈癌组织中,MK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1.57%,明显高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的14.86%(P<0.001)。宫颈癌临床分期不同MK蛋白阳性表达率不同,临床Ⅰ期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临床Ⅱ~Ⅳ期(P<0.001)。宫颈鳞癌MK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腺癌(P<0.001),但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123)。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者MK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盆腔淋巴结转移者(P=0.026)。结论:MK因子阳性表达与宫颈癌病理特征关系密切,可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透明质酸 (HA)在正常宫颈上皮及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5 9例宫颈浸润癌、3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及11例正常宫颈组织中HA和CD4 4v6的表达。结果 :正常宫颈上皮不表达HA。慢性炎症者上皮底层细胞以及细胞间质表达HA ,随病变加重及CIN发生 ,HA表达增强。癌旁组织的上皮细胞HA呈强阳性表达 ,伴有基质HA强阳性染色。癌细胞HA阳性率为 6 7.2 7% ,与病理类型有关 ,角化癌高表达 ,而腺癌不表达 ,在低分化鳞癌中多见不规则灶性HA阴性区。宫颈鳞癌的肿瘤基质HA表达普遍增强。肿瘤基质的HA表达与CD4 4v6呈正相关。结论 :正常宫颈上皮不表达HA ,但炎症与致瘤因素可促使HA表达 ,HA的代谢失衡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及浸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5.
子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研究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激活的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及电泳-银染法,对36例宫颈浸润癌及1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以吸光度(A)值判断端粒酶活性.同时测定11例正常宫颈、6例慢性宫颈炎症及8例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作为对照.结果CIN、宫颈癌及对照组端粒酶活性A值分别为0.398±0.293、1.580±0.819和0.050±0.012,3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端粒酶活性高低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组织学类型、分期、体积大小无关.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发生在宫颈癌病变的早期,可能成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环氧合酶 2 (COX 2 )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80例宫颈癌患者COX 2和iNOS的表达水平 ,并以 3 1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3 0例慢性宫颈炎症患者和 3 0例正常宫颈上皮为对照组。结果 :(1 )宫颈癌患者COX 2和iNOS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5 8.75 %和 86.2 5 % ,高于CIN、慢性宫颈炎症患者和正常宫颈上皮组 ;(2 )宫颈癌患者COX 2和iNOS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及细胞分化程度无关 (P >0 .0 5 ) ;(3 )伴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COX 2的表达水平略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iNOS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5 ) ;(4 )肿瘤直径≥ 5cm的宫颈癌患者COX 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 <5cm者 (P <0 .0 5 ) ,而iNOS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肿瘤直径 <5cm者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5 )伴宫旁浸润或脉管浸润的宫颈癌患者COX 2和iNOS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不伴宫旁浸润或脉管浸润者 (P <0 .0 1 ) ;(6)宫颈癌患者COX 2和iNOS的表达之间无相关性 ,而慢性宫颈炎症患者COX 2和iNOS的表达之间有相关性。结论 :宫颈癌患者COX 2和iNOS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 ,其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1、4(AQP1、AQP4)在宫颈鳞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AQP1和AQP4在20例正常宫颈组织、10例CINⅠ级、10例CINⅡ级、8例CINⅢ级组织及45例浸润性宫颈鳞癌组织的分布和表达特点。结果:AQP1主要于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它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CINⅠ、Ⅱ、Ⅲ级组织及宫颈浸润性鳞癌组织的阳性表达指数分别为10.14±1.48、10.61±1.23、10.46±0.92、10.64±0.52和11.85±2.74,宫颈鳞癌组织AQP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FIGOⅡ期宫颈鳞癌组织中AQP1的表达指数(13.15±2.38)明显高于I期(11.06±2.68)(P<0.05),肿瘤伴淋巴结转移者AQP1表达指数(13.37±2.91)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者(11.30±2.50)(P<0.05);AQP4主要于鳞状上皮细胞以及肿瘤细胞表达,它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CINⅠ、Ⅱ、Ⅲ级组织及宫颈鳞癌组织的阳性表达指数分别为3.26±0.99、3.79±1.22、3.68±1.47、3.92±1.48和4.23±2.03,宫颈鳞癌组织AQP4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5),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AQP4表达指数(5.32±1.69)高于淋巴结未转移者(3.84±1.02)(P<0.05);AQP1和AQP4于肿瘤组织中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AQP1、AQP4过表达可能在宫颈癌变及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分别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8.
水通道蛋白1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检测宫颈病变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探讨该蛋白在宫颈癌形成和演进进程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3例石蜡包埋宫颈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分型分析其表达的意义。结果:水通道蛋白1在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0%,33.3%和74.2%,3组样本中水通道蛋白1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病理学分级1+2级和3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水通道蛋白1表达阳性率与CIN的分级,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水通道蛋白1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D147、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MCT4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宫颈病变患者92例,其中宫颈癌43例(宫颈癌组),CIN 34例(CIN组,CINⅠ12例、CINⅡ11例、CINⅢ11例),15例正常宫颈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47、MCT1、MCT4表达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CD147、MCT1、MCT4阳性表达率,宫颈癌组高于CIN组(均P〈0.05)和对照组(均P〈0.05),CIN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CINⅡ-Ⅲ组高于CINⅠ组(均P〈0.05)。在宫颈癌组中,CD147、MCT1阳性表达率,年龄≤35岁组低于年龄〉35岁组,Ⅰ-Ⅱ期组低于Ⅲ-Ⅳ期组,高分化组低于中低分化组(均P〈0.05);MCT4阳性表达率,年龄≤35岁组低于年龄〉35岁组,高分化组低于中低分化组(均P〈0.05),Ⅰ-Ⅱ期组与Ⅲ-Ⅳ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宫颈病变组织中,MCT1和CD147的表达一致性有统计学意义(加权的Kappa=0.774,Z=10.126,P〈0.001)。MCT4和CD147的表达一致性有统计学意义(加权的Kappa=0.909,Z=11.628,P〈0.001)。MCT1和MCT4的表达一致性有统计学意义(加权的Kappa=0.797,Z=10.383,P〈0.001)。结论:CD147、MCT1、MCT4的表达在宫颈病变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CIN及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可作为判断低级别CIN进展为高级别CIN及宫颈癌的高危客观指标,对于有CD147、MCT1、MCT4高表达的高级别或低级别CIN患者均应予以积极治疗及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0.
肿瘤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细胞周期调控异常、细胞凋亡异常、生长因子或细胞因子信号转导异常都可能导致增殖调控异常而发生肿瘤.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当今肿瘤发生机制研究的热点,其中癌基因异常激活与抑癌基因失活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Foxp3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浸润性宫颈鳞癌(FIGOⅠ期或ⅡA期,共2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1、CIN2、CIN3各20例)、宫颈HPV感染(20例)及正常宫颈(20例)组织中Foxp3的表达情况.结果 浸润性宫颈鳞癌与CIN3患者宫颈组织中Foxp3表达明...  相似文献   

12.
Liu FY  Xu XM  Liu YZ  Wu YL  Wu DW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9):627-630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E6mRNA表达与surviv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半定量PCR技术和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检测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共148例患者宫颈组织中HPV16E6mRNA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148例患者中,HPV16阳性共37例,其中慢性宫颈炎5例、CINⅠ6例、CINⅡ~Ⅲ11例及宫颈癌15例。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Ⅲ及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3±0.4、0.6±0.4、1.8±0.6及2.4±0.6;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1%、63%及84%。CINⅡ~Ⅲ及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mRNA的表达水平及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及CINⅠ组织,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mRNA的表达水平与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γs=0.62,P<0.05)。结论HPV16E6mRNA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病变的进展有关,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升高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女性人群中感染率较高,与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关系密切。目前公认HPV是引起上述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子宫颈癌是一种常见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全世界每年约有四十七万新发病例,并导致23万人死亡。随着分子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的发展,对HPV的检测和治疗成为预防子宫颈癌的重要手段。HPV疫苗研究及临床应用也进入崭新的时代。对HPV与子宫颈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Ⅰ期子宫颈癌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合并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患者在行子宫切除术前先行阴道镜下阴道壁活检病理检查的必要性。方法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5年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Ⅰ期子宫颈癌或CINⅢ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共669例,其中合并VAIN者99例,收集这9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69例Ⅰ期子宫颈癌或CINⅢ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中,合并VAIN者99例(14.8%,99/669),其中15例患者于子宫切除术前行阴道镜下阴道壁活检病理检查诊断为VAIN,84例患者于子宫切除术后阴道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VAIN。随着子宫颈病变程度的增高,CINⅢ及Ⅰa期、Ⅰb期子宫颈癌患者合并VAIN的比例(F=17.627,P=0.000)及级别明显增高(F=19.941,P=0.001),其合并VAIN的比例分别为10.0%(35/349)、14.3%(16/112)、23.1%(48/208)。(2)Ⅰ期子宫颈癌或CINⅢ患者合并VAIN的级别,与子宫颈病变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HPV感染状态、腹腔镜手术情况、手术范围、子宫颈病变程度以及子宫颈癌的病理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脉管癌栓状态、淋巴结转移状态均无明显关系(P>0.05)。(3)99例Ⅰ期子宫颈癌或CINⅢ合并VAIN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中,术后随访1~5年发现残端VAIN 12例(其中术后3年内发现11例);这12例残端VAIN患者中11例术前未行阴道镜下阴道壁活检,其中4例残端VAIN病变进展(指病变级别升高),总进展率为4.0%(4/99),这4例病变进展患者中2例为残端阴道癌,残端复发率为2.0%(2/99)。结论对于因Ⅰ期子宫颈癌或CINⅢ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建议术前常规行阴道镜下阴道壁活检病理检查,以决定手术中阴道切除的范围;且术后应对阴道残端定期随诊,尤其术后3年内,以避免VAIN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15.
P16和Ki-67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P16和Ki-67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05年9月至2007年8月间广东省人民医院40例正常宫颈组织、10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56例宫颈浸润癌中P16和Ki-67的表达,并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HC-Ⅱ)检测高危型HPVDNA。结果P16和Ki-67的表达强度与CIN的严重程度分别呈正相关(P<0.01)。P16和Ki-67在CINⅡ、CINⅢ、宫颈鳞癌及腺癌中表达呈阳性至强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及CIN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危型HPV感染阳性率88.9%(177/199),其中正常宫颈42.5%、CINⅠ87.5%、CINⅡ与CINⅢ均100%、宫颈鳞癌98.0%、腺癌60.0%。高危型HPVDNA负荷量与P16、Ki-67的表达强度分别呈正相关(P<0.01)。结论P16和Ki-67的表达强度与CIN的严重程度以及高危型HPVDNA负荷量密切相关;P16和Ki-67可作为诊断CINⅡ及CINⅢ的重要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6.
子宫颈癌组织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糜若然  王慧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7,32(8):492-493,I040
子宫颈癌组织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糜若然王慧瞿全新陈斌其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10例正常宫颈组织、16例慢性宫颈炎及123例宫颈鳞癌组织进行了bcl-2基因蛋白表达测定,并探讨了该基因在宫颈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  相似文献   

17.
子宫颈上皮癌前病变及子宫颈癌的细胞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的细胞生物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25份宫颈组织行病理检查,按病变程度不同分为,正常宫颈上皮11份、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CINⅠ)22份、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CINⅡ)17份、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Ⅲ)13份和宫颈鳞癌55份(其中高、中、低分化宫颈鳞癌分别为13、19、23份),以及宫颈腺癌7份.组织切片分别行福根(Feulgen)染色,并以计算机检测其DNA平均倍体值(DMP)、DNA指数(DI)、核面积,打印DNA倍体直方图.结果(1)随病变程度增高,DMP、DI和核面积测定值均依次逐渐增高,正常宫颈上皮与CINⅠ、CINⅡ3者间比较,除正常宫颈上皮与CINⅡ的DI和核面积、CINⅠ与CINⅡ的核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外,其余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宫颈癌与CINⅠ、CINⅡ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高、中、低分化宫颈鳞癌3者间比较,差异也均无显著性.(2)官颈不同病变的DNA倍体直方图各有特点,超5倍体(5C)细胞在CINⅢ病变组织中开始增多,5C、7C和9C细胞在鳞癌病变组织中显著增加.结论宫颈上皮癌变是一个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INⅢ是非癌到癌的变化阶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细胞核增值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宫颈鳞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2例宫颈鳞癌、40例CIN和92例宫颈正常组织的PCN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宫颈鳞癌组织PCNA阳性表达率为82.61%(76/92);CINⅠ、CINⅡ和CINⅢ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3%(5/15)、71.43%(10/14)和81.82%(9/11),正常宫颈组织无PCNA表达。宫颈鳞癌、CINⅡ和CINⅢ组织PC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CINⅠ(P〈0.01);但宫颈鳞癌PCNA表达与CINⅡ、CIN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NA阳性表达与宫颈癌分期(r=0.634,P〈0.01)、组织学分级(r=0.654,P〈0.05)有关;而与年龄无关(r=0,P〉0.05)。结论 PCNA的阳性表达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细胞增殖活性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组织中p16和CDH1基因异常甲基化的变化,评价该指标在宫颈癌中的意义。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法(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CINⅠ40例、CINⅡ~Ⅲ40例、宫颈癌40例组织中p16和CDH1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取正常宫颈组织20例作为对照。结果:(1)p16和CDH1甲基化在正常组未见表达;(2)p16、CDH1甲基化阳性率:CINⅡ、Ⅲ组明显高于CIN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4%vs 2.5%,P<0.05; 35.0%vs 5.0%,P<0.05),宫颈癌组高于CINⅡ、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0% vs 22.4%,P>0.05;57.5% vs 35.0%,P>0.05);宫颈癌组高于相应CIN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0% vs 2.5%,P<0.05;57.5% vs 5.0%,P<0.05);(3)p16和CDH1甲基化总阳性率(任何一个基因出现甲基化即为阳性):CINⅡ、Ⅲ组明显高于CIN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0% vs 5.0%,P<0.05),宫颈癌组高于CINⅡ、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0% vs 40.0%,P<0.05)。结论:p16和CDH1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与宫颈癌的生物学行为相关,它可能有助于宫颈癌的早期辅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 5,AQP5)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探讨AQP5在宫颈组织恶性转化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0例正常宫颈、2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和56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AQP5的表达,并对其表达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QP5在正常宫颈、CIN和宫颈癌组织中相对蛋白表达量逐渐升高,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516,P=0.000);其表达的平均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5.12%、23.18%和36.0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04,P=0.000);AQP5过表达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相关(r=0.351,P=0.008),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无关。结论:增强的AQP5表达与正常宫颈组织恶性转化和宫颈癌发生有关,有望为宫颈癌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靶点和预后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