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6年元月~2001年元月 ,我们共收治细菌性肝脓肿57例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 1本组男34例 ,女23例 ,年龄12~68岁 ,平均年龄36 5岁。脓肿位于右肝39例 ,单发脓肿32例 ,多发脓肿7例。脓肿位于左肝18例 ,单发脓肿16例 ,多发脓肿2例。脓肿最大直径16cm ,最小3cm。全组病例临床表现 :发烧54例 ,肝区痛57例 ,肝大52例 ,白细胞升高48例 ,黄疸16例 ,贫血29例。1 2方法 :15例经内科组治疗 ,10例全愈 ,5例中转手术治疗 ,17例在B超定位下用PTCD套管针经皮置管肝脓肿引流 ,失…  相似文献   

2.
3.
孔刚 《医药论坛杂志》2011,(13):157-158
目的探讨细菌性肝脓肿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治疗的62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不同患者分别采取药物治疗10例,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及置管引流36例次,手术治疗16例次。结果 B超总诊断正确率100%,治愈60例,均无明显并发症,死亡2例。术后随访56例,3~12月均无复发。结论 B超是细菌性肝脓肿诊断的首选方法,B超引导下抽脓或置管引流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而外科手术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刚 《河南医药信息》2011,(13):157-158
目的探讨细菌性肝脓肿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治疗的62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不同患者分别采取药物治疗10例,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及置管引流36例次,手术治疗16例次。结果 B超总诊断正确率100%,治愈60例,均无明显并发症,死亡2例。术后随访56例,3~12月均无复发。结论 B超是细菌性肝脓肿诊断的首选方法,B超引导下抽脓或置管引流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而外科手术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细菌性肝脓肿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细菌性肝脓肿43例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的方法.结果 8例行剖腹探查,腹腔引流术,1例行左肝叶切除.30例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加抗生素治疗,4例非手术治疗.41例治愈,2例因肝功能衰竭,败血症等并发症死亡.结论 细菌性肝脓肿诊断以B超为首选,治疗以B超引导下置管引流加抗生素治疗为主,对穿刺置管引流失败或腹腔内有其他手术指征的患者应使用切开引流术.同时,及时控制原发灶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2013年我院诊治的37例细菌性肝脓肿病例临床资料。结果多数患者以高热、右上腹痛、肝区叩击痛为主要临床表现。B超及CT是首选而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绝大部分病例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不同程度升高。细菌来源最常见为隐源性(51.4%),其次为胆源性(32.4%)。细菌学检查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为主。经保守治疗,以及B超或CT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和(或)置管引流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结论细菌性肝脓肿以隐源性及胆源性感染多见,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应采取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7.
回顾我院采用中医分期加西医治疗肝脓肿之临床疗效,分析各期临床特点,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此症之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近年来肝脓肿的病因、病原菌及治疗方式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2006年33例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肝脓肿多见于老年人,右肝多见(24/33).保守治疗22例,B超定位穿刺引流21例,1例14个月后死于肝癌并肺转移,手术引流11例.隐源性肝脓肿22例,其中合并糖尿病7例,胆道疾患为致病因素11例.结论 细菌性肝脓肿以老年患者为多,糖尿病已成为肝脓肿患者的一个独立的易患因素,胆道疾患为主要的致病因素,致病菌亦有变异;肝脓肿久治不愈应怀疑肝癌.  相似文献   

9.
细菌性肝脓肿是肝脏感染性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两者的准确性均在90%以上。超声的引导下对少数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的不典型肝脓肿,为明确诊断有时可行诊断性针刺抽吸活检。B超检查可明确其部位和大小,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治经验。方法对98例细菌性肝脓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胆总管梗阻和化脓性胆管炎是本病的主要原因。无明显诱因者居第二。②寒战、高热、肝区疼痛及白细胞增高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③早期诊断,脓肿穿刺或充分手术引流是治愈的关键。结论①细菌性肝脓肿是常见病。②辅助检查首选B超。③B超引导脓肿穿刺为本病首选治疗方法。④剖腹探查,经腹腔引流是本病首选引流入路。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其病机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经络、流注关节、而致气滞血瘀,阳气难达造成小关节肿痛变形,这是本病的发病机制,也是辨证的关键。按临床见证可分为4型:湿热痹阻型、寒湿痹阻型、瘀血痹阻型、肝肾亏虚型,按照四型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6年来共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40例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输尿管结石5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拟排石汤治疗肾、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方法:选取58例门诊、住院确诊的肾、输尿管结石患者口服排石汤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58例,最短者12天,最长达1.5年,总有效率93%。结论:西医治疗结合排石汤治疗肾、输尿管结石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经验.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溃疡患者3 5例,不同病例,采取相应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结果35例患者经过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全部病例症状缓解、治愈出院.结论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采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洛赛克三联7天治疗,配合中医中药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症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心血管伴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焦虑情况,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 2组患者经过治疗,焦虑状况和心功能情况均较之治疗前明显改善。就组间比较来看,观察组经过治疗后,焦虑状况和心功能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76%,二组在疗效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并焦虑症患者具有更好的效果,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5.
王微 《海峡药学》2014,(8):76-78
小儿支气管哮喘近年来发病率成上升趋势,由于其持续性及反复性咳喘,给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上的显著疗效及突出的优势,给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快速、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有效防治对防治成人支气管哮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功能障碍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贵港市妇幼保健院不孕不育专科门诊诊治的排卵功能障碍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对照组63例(单纯西药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的治愈率及妊娠率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功能障碍可以促进排卵,提高妊娠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优势、禁忌与注意事项,供临床工作者参考。方法参考中西药文献,对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优势、禁忌与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掌握中西药联合应用的配伍禁忌和注意事项,减少甚至避免了药物的不良反应。结论要加强中西药相互作用的研究,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掌握好中西药联合应用的配伍禁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乳癖消、逍遥丸、三苯氧胺)的治疗方法。对照组只服用西药(三苯氧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82%,对照组总有效率81.82%,且治疗组复发率明显降低,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梳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推荐的中药,查阅相关文献,结合药品说明书,分析中药与常用西药联用的不良相互作用。结果 麻黄、甘草、苦杏仁、石膏、人参、朱砂,以及富含苷类和鞣酸的中药与多种西药联用都易产生不良作用;多种中药复方制剂如血必净注射液、喜炎平注射、藿香正气制剂、发汗退热方与西药联用也易产生不良作用。结论 一线医务人员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应注意中药与常用西药联用的相互作用,加强用药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疗效。方法对60例肝脓肿患者分成对照组、干预组,对照组采用经B超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术后根据脓液细菌培养采取敏感抗生素加支持治疗,术前、术后按疾病常规及医嘱进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术中、术后均实施中医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住院日<15d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出院后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对肝脓肿患者的治疗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