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raction,ACI)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出现脑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行溶栓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发病至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头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溶栓药物、溶栓方式等一般资料,按溶栓治疗后是否发生HT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脑HT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病史阳性率、溶栓药物及溶栓方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患者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病史及脑梗死病史阳性率、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大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f及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脑HT的危险因素。结论 Af及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是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现脑HT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需对存在这些情况的患者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27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影响HT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判断界点,建立风险模型.结果 房颤、高血糖水平、高收缩压水平、大面积脑梗死与HT的发生独立相关(P<0.001).结论 脑梗死面积、心房颤动、高血糖水平、收缩压水平增高是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王志强  王彦阔  万东升 《内科》2021,(1):40-42,82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支架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行支架取栓术治疗的76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出现出血转化将患者分为未出血转化组(57例)和出血转化组(1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以及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水平;对AC...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及其亚型的危险因素差异,中国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CISS)与HT的关系。方法选择HT患者155例(HT组),HT亚型危险因素分为出血性脑梗死(HI)和脑实质血肿(PH)两型,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织将HI分为HI-1和HI-2型,PH分为PH-1和PH-2型。抽取同期入院的非HT脑梗死患者250例(非HT组),收集人口学、病史、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资料,分析HT及其不同亚型的危险因素。结果 HT组中HI-1、HI-2、PH-1、PH-2比例分别为43.9%、33.5%、12.3%、10.3%。HT中CISS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比例较高。HT组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心源性栓塞、其他病因、入院时NIHSS评分较非HT组明显升高,穿支动脉疾病较非HT组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年龄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水平LDL-C及穿支动脉疾病HT的风险低。结论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HT亚型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6年3月长安医院收治的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277例,根据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分为出血性转化组51例和非出血性转化组226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房颤动病史、梗死面积、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情况),分析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转化组患者酗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房颤动病史阳性率及大面积梗死者所占比例、接受溶栓或抗凝治疗者所占比例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OR=2.028,95%CI(1.193,2.208)]、糖尿病病史[OR=2.117,95%CI(1.033,3.287)]、高脂血症病史[OR=2.274,95%CI(1.085,4.033)]、心房颤动病史[OR=1.545,95%CI(1.974,2.296)]、大面积梗死[OR=2.479,95%CI(1.338,3.075)]、溶栓治疗[OR=3.103,95%CI(1.184,3.922)]、抗凝治疗[OR=1.348,95%CI(1.842,3.681)]是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房颤动病史、大面积梗死、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是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用相应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闫文翠  张雅芬  于力 《山东医药》2011,51(10):105-106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继发迟发性脑梗死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SAH后迟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年龄、性别、吸烟、病史、用药情况等与迟发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SAH患者发生迟发性脑梗死与患者年龄、性别、血压无关(P均〉0.05),与患者吸烟史、糖尿病史、脑梗死史及未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有关(P均〈0.05)。结论吸烟史、糖尿病史、脑梗死病史及未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可能是SAH后迟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对其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5例,并选取同期未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55例作为对照。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并比较相关人口学数据,观察引发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有消化道疾病史和脑卒中史的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病情严重的脑梗死患者合并上消化出血的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后期6个月随访中,对照组患者累计死亡7例(12.73%),观察组患者累计死亡19例(34.5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脑梗死严重程度、既往消化道病史、既往脑梗死病史、脑梗死类型等。且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中要加大对于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痴呆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脑梗死后痴呆的早期治疗和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102例脑梗死病人在住院期间行临床和智能评估、头颅MRI检查,并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高龄、男性、文化程度低、高血压、糖尿病、病灶数目多、体积大、左半球或双侧半球病变为脑梗死后痴呆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后痴呆是由多因素决定的,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对早期治疗和预防痴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1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从中选出性别、年龄相匹配,发病15d内复查头部CT或MRI的患者120例,分为HT组60例,非HT组60例。列入20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包括高血压病史、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等。对以上因素行χ2或t检验,将可能与HT有关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与HT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4项因素,根据OR值的大小依次排列为:脑梗死面积(OR=10.489,95%CI:3.647~30.167,P=0.001)、尿蛋白阳性(OR=5.332,95%CI:1.397~20.345,P=0.014)、高胆固醇血症(OR=5.252,95%CI:1.308~21.083,P=0.019)及心房颤动史(OR=4.500,95%CI:1.029~19.684,P=0.046)。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是HT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HT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伴白质疏松的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伴白质疏松(LA)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部CT或MRI表现,将其分为伴LA组(43例)和不伴LA组(173例),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梗死部位和大小、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循环病变(OR=7.165;95%CI:3.072~16.714)、高血压(OR:3.135;95%CI:1.090—9.013)、高龄(OR=1.119;95%CI:1.067—1.174)是伴LA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②43例伴LA组患者中,梗死部位在基底核或皮质下白质的有27例(62.8%),腔隙性脑梗死为18例(41.9%);173例不伴LA组中,以上两种梗死分别为46例(26.6%)和18例(10.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③伴LA组前循环病变的有27例,不伴LA组为41例(Х^2=7.890,P〈0.05)。伴LA组有6例(22.2%)发生大脑前动脉病变,血管闭塞12例(44.4%);不伴LA组无大脑前动脉病变(P=0.003),血管闭塞的有37例(90.2%),两组比较P〈0.01。两组侧支循环开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小血管及前循环病变是伴LA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综述了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分类、危险因素、治疗以及预后等多个方面的进展,为脑梗死的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2-10~2003-11对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性脑梗死(ACI)152例入院时记录性别、年龄、血压、病史(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脑梗死史、高尿酸血症、吸烟史),并予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肾功能、血脂、载脂蛋白,心肌酶、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I,抗凝血酶Ⅲ、头颅MRI(或CT)、颈动脉彩超检查。累计稳定性脑梗死98例和进展性脑梗死54例,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46项指标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载脂蛋白B(apoB)、血糖(GLU)、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MB(CPK-MB)、а-羟丁酸脱氢酶(а-HBDH)和舒张压(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院时CRP、WBC、apoB、GLU、LDH、CPK-MB、а-HBDH升高和DBP下降易致脑梗死进展。结论入院时CRP、WBC、apoB、GLU、LDH、CPK-MB、а-HBDH升高和DBP下降可作为急性脑梗死进展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MMCI)患者出现致死性脑水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02年8月—2011年1月137例MM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程中患者是否发生脑疝,分为脑疝组48例、非脑疝组89例。对可能影响脑水肿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出院时死亡46例,脑疝组36例,非脑疝组10例。存活的91例患者,均遗留肢体瘫痪。①单因素分析显示,脑疝组心房颤动、凝视、吸烟、收缩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非脑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疝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低于非脑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3.391,95%CI:1.339~30.505)、GCS评分(OR:0.684,95%C1:0.554—0.844)、收缩压水平(OR=1.027,95%C1:1.006~1.049)与脑疝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合并心房颤动的MMCI患者更易发生急性脑水肿导致脑疝。吸烟、GCS评分、收缩压水平可能是MMCI患者出现脑疝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青年脑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布和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院的首发急性青年脑梗死患者243例(年龄≤45岁),经影像学及其他病因学检查确定诊断的临床资料,依据TOAST(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标准,确定患者所属分型,经统计学分析其主要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结果本组患者TOAST分型构成情况是,心源性脑栓塞占12.8%(31/243);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占22.2%(54/243);小动脉脑梗死占16.0%(39/243);其他原因引发的脑梗死占7.0%(17/243);原因不明的脑梗死占42.0%(102/243)。危险因素的暴露率最高的为高血压,占50.6%(123/243)、饮酒,占46.5%(113/243)、吸烟,占28.4%(69/243)、脑血管病家族史,占25.5%(62/243)。卒中分型的组间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69.2%,Χ^2=17.18,P〈0.01)和血脂异常(48.7%,Χ^2=46.09,P〈0.01)在小动脉脑梗死分型中显著增高。结论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型以原因不明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所占比例较高。危险因素以高血压、饮酒的暴露率高。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在小动脉脑梗死患者中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并完成全脑DSA检查的患者81例。END定义为入院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入院基线评分增加≥2分或运动评分项增加≥1分。将所有患者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26例和非END组5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侧支循环分级标准采用美国介入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侧支循环评估系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发生EN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END组比较,END组患者年龄≥60岁[65.4%(17/26)比36.4%(20/55);χ~2=5.992,P=0.014]、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4.0 mg/L[76.9%(20/26)比45.5%(25/55);χ~2=7.080,P=0.008]及糖尿病患者比例[38.5%(10/26)比16.4%(9/55);χ~2=4.802,P=0.028]均显著升高,而侧支循环分级显著降低(Z=-3.25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3.412,95%CI:1.075~10.824;P=0.037)、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4.0 mg/L(OR=3.812,95%CI:1.141~12.740;P=0.030)及侧支循环分级(OR=2.165,95%CI:1.241~5.514;P=0.009)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脑侧支循环分级下降和年龄≥60岁、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4.0 mg/L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症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对小动脉的保护作用及其与LA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患者常规行头部CT、MRI、TCD和MRA检查,评估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率、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大动脉闭塞性病变与LA的相关性。结果108例脑梗死患者中,LA的发病率为50.9%,伴有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LA发生率为38%,无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为65%,两者比较P=0.004,而伴有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隙性梗死患者LA发病率为36%,单纯腔隙性梗死患者为73%,两者比较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与高龄(P=0.0001)、腔隙性梗死(P=0.004)明显相关,是L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梗死患者LA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9384)。结论高龄是脑梗死患者LA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腔隙性梗死与脑梗死患者LA间的关系支持小血管病变是LA发生的最主要发病机制,而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存在对于小血管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