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1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马来酸桂哌齐特,连续治疗两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82.50%,P<0.05)。且在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160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中风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疏血通注射液对中风病症状、体征及临床神经功缺损程度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并且其对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其他型脑死。本文选取我院近年来160病例进行了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脑梗死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卒中单元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并且治疗后评定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卒中单元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升高是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1-3]。本研究按急性脑梗死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病因分型[4]将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型,分别检测各型患者血浆Hcy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替硝唑对急性冠周炎的疗效。方法:急性冠周炎160例,男性74例,女性86例,年龄23±s16a,口服替硝唑首次剂量为2.0g,以后1.0g,po,qd,3d为一个疗程。结果:痊愈144例,显效12例,进步4例,总有效率为97.5%。不良反应轻微,停药后恢复。结论:替硝唑可作为治疗急性冠周炎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替硝唑治疗急性冠周炎1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替硝唑对急性冠周炎的疗效,方法:急性冠周炎160例,男性74例,女性86例,年龄23±s16a口服替硝唑首次剂量为2.0g,以后1.0g,po,qd,3d为一个疗程,结果:痊愈144例显效12例,进步4例,总有效率为97.5%,不良反应轻微,停经后恢复,结论:替硝唑可作为治疗急性冠周炎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6,(1)
目的研究血尿酸与急性脑梗死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各亚型的关系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22例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史及相关检查结果,按CISS分型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分型,并对各亚型的血尿酸水平分布资料进行多分类资料的关联分析,明确血尿酸与各亚型的关系。同时根据血尿酸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高尿酸组和正常尿酸组,每个患者入院及发病2周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评分的差值作为结局变量,分为预后良好(NIHSS差值≥4分)组及预后不良(NIHSS差值<4分)组,观察血尿酸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522例患者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穿支动脉疾病次之。2各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尿酸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心源性卒中型(F=45.69,P=0.008);与穿支动脉疾病型(F=90.80,P=0.001);与其他型(F=65.69,P=0.013)。3高血尿酸组较正常尿酸组入院时、发病2周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22,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中以大动脉粥样硬化、穿支动脉疾病所占比例较高;血尿酸水平与各亚型存在相关性,高尿酸与近期不良预后有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4,(23)
<正>中国是世界上脑血管病负担最大的国家,死于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数量高达死于心血管疾病的3倍[1]。许多研究认为高尿酸血症(HUA)可诱发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发生,HUA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但少有报道HUA和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基础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病因分型并研究各亚型中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的比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TOAST分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水平,探讨其与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对在我院神经科住院的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在48h内的20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CRP水平的测定,按TOAST分型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组、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AO)组、心源性脑梗死(CE)组、其他病因明确性脑梗死(OC)组、不明病因性脑梗死(UND)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E组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其余各组中,除LAA组明显高于SAO组外,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急性期CRP水平对TOAST分型的提示作用有限,在较高水平时提示心源性梗死的可能性大,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疗效及预后差异,更加有效指导TOAST分型中各型脑梗死行静脉溶栓治疗方案的制定。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 2015年 12 月唐山市人民医院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经阿普替酶静脉溶栓治疗组(简称溶栓组)(n=76)与未溶栓组(n=30),进一步将76例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TOAST分型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型患者35例(46.0%)、腔隙性卒中或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型患者21例(27.6%)、心源性脑栓塞(CE)型患者10例(13.2%)、其他罕见的原因导致的缺血性卒中(SOE)+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SUE)型患者10例(13.2%),分别比较溶栓组与未溶栓组、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溶栓组间治疗前、治疗后24 h、14 d、30 d、90 d的NIHSS评分及溶栓治疗前、治疗后90 d的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 结果 急性脑梗死溶栓组与未溶栓组两组治疗前NIHSS和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治疗后24 h、14 d、30 d、90 d的NIHSS评分和90 d mRS与未溶栓组的指标进行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溶栓治疗后NIHSS和mRS评分均有改善。治疗前SAO型NIHSS评分与CE型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14 d、30 d、90 d的NIHSS评分SAO型分别与LAA型、CE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AO型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 mRS评分与CE型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减轻,远期神经功能恢复好;且SAO型比CE型、LAA型脑梗死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减轻,远期神经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比较CISS分型与TOAST分型,探讨CISS分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实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1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由两位经分型培训的神经科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及相关辅助检查盲法行TOAST分型及CISS分型。比较两种分型法各亚型的构成比及差异。结果①TOAST分型中各亚型分布为:小动脉闭塞型54例(36.00%),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型39例(26.00%),不明病因型35例(23.33%),心源性栓塞型19例(12.67%),其他明确病因型3例(2.00%)。CISS分型中各亚型分布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8例(52.00%),穿支动脉疾病33例(22.00%),心源性脑卒中19例(12.67%),不明病因17例(11.33%),其他病因3例(2.00%)。②150例患者分别按TOAST分型和CISS分型方法分别进行分型,其中50例(33.33%)患者的分型发生变化。⑧2位经过培训的神经科医生使用TOAST分型时130例(86.67%)相同,Kappa值为0.82:采用C1SS分型时132例(88.00%)相同,Kappa值为0.8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CISS分型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其病因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发病机制,减少原因不明的缺血性脑卒中的比例,为其诊治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血压变化规律和护理方法。方法收集未经血压干预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57例,按其致病因素进行TOAST分型,同时按其病变部位和病灶大小进行OCSP分型;分别观察各分型1周内的血压变化规律,并探讨合理的护理方法。结果首测血压:急性脑梗死入院后,首次测量血压增高者有141例(89.8%),其中108例(69%)有高血压史,101例(64.3%)有药物治疗史;且有药物治疗史患者的平均收缩压显著高于其他患者(P〈0.05)。总体规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入院当天首测血压值为其最高值,之后7d呈逐渐下降趋势,以前24h最为明显,1周内可基本降至正常水平。分型差异:不同的TOAST及OCSP分型患者血压的分布区间不同,以收缩压表现最为明显;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腔隙性梗死患者收缩压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且其均值显著高于其他TOAST分型(P〈0.05);后循环型梗死患者收缩压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且其均值显著低于其他OCSP分型(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呈显著上升趋势,多数患者经密切护理可在发病1周内降至正常水平;其急性期血压值因患者药物史、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及病灶范围等差异有所变动;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巡视,进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青年(≤45岁)脑梗死与老年脑梗死(≥60岁)患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37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137例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年龄≤45岁)与老年组(年龄≥60岁),对两组患者病因、危险因素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老年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比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而青年组吸烟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结论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青年脑梗死患者的高危发病因素,青年脑梗死与老年脑梗死在病因及危险因素上有较大区别,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尽早采取合理的治疗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4,(5)
目的研究尤瑞克林对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卒中试验(TOAST)不同亚型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93例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95)和尤瑞克林组(n=98),两组患者在血管评估的基础上均按TOAST分型分为L、S、C、O、U等亚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调脂、改善循环及防治并发症等治疗,尤瑞克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0.15 PNA·d-1,共14 d。治疗前后对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改良残障水平评定量表(mR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4 d后,尤瑞克林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改善更为显著,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应亚型相比,尤瑞克林组L、C、O亚型的评分改善更为显著(P<0.05),而S、U亚型无显著改变(P>0.05)。尤瑞克林组L亚型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最高(P<0.05)。结论尤瑞克林对L、C、O型脑梗死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尤其对L亚型脑梗死最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焦作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46例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74例,单因素筛选与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临床一般资料、生化指标监测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结果 分水岭脑梗死(额顶、顶枕、额颞等交界区及侧脑室旁)、颈动脉狭窄≥50%、收缩压、体温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是急性脑梗死呈进行性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中发现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应予积极处理,以减少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改善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42例脑梗死后痴呆的发病情况,探讨产生痴呆的影响因素。方法;所有病人在入院时及发病后3个月均进行临床和智能评估,入院时均行头颅CT/MRI检查,痴呆的诊断参照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美国精神病学会编《精神病诊断和治疗手册》第4版(DSM-IV).结果:3个月后随访有42例患者(15.8%)出现脑梗死后痴呆,痴呆的发生与高龄,文化程度低,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的部位、侧向、数目等有关。结论:脑梗死后痴呆比较常见,患者自身素质(如年龄、文化程度),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脑梗死病灶的相关因素(如部位、侧向、数目)等在痴呆的发生上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与发病机理,MRI与CT敏感性的比较.方法总结分析临床312例脑梗死患者中36例出血性梗死的影像学改变,临床表现和诊治结果.结果见36例梗死后出血,占同期脑梗死的11.21%,其中大面积脑梗死22例,占61.11%,心源性梗死7例,占19.44%,小脑梗死6例,占16.67%,死亡1例,占2.8%,既往有脑梗死史者6例,占16.67%,MRI发现少量梗死后出血的敏感性比CT高.给予适当的脱水、脑保护剂治疗,神经功能均有改善.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及小脑梗死易发生梗死后出血,小脑出血性梗死应积极脱水治疗,以防脑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