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揭示国内外科技期刊新媒体的研究进展和实践,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网络调研和对比分析,从研究力量、样本和方法、主要研究内容3个维度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从平台、内容和人才3个角度揭示国内外实践现状。【结果】 研究进展方面,国内外研究力量均以业界为主;在研究样本和方法上各有侧重;在研究内容上,国内成果更为丰硕。实践方面,国内外优秀期刊的做法相似,但国内多数期刊仍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结论】 后续研究可加强学界和业界合作;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探索内容创新思路;对比分析应用技术;探讨人才激励机制。后续实践可落实研究内容,明确新媒体平台功能模式与内容定位;利用先进技术丰富传播形式;建设专业化人才团队;探索集约化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医院和医院所属企业合作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论述了产学研医合作中医院和企业的相互关系,总结了产学研医合作成功的成果,分析了医院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源头、主体、医企合作创新的形式,合作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医疗机构在日积月累中储存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于临床医学、科研工作、医院管理等,良好的数据质量是保证这些数据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石。方法:本文以国外Pubmed收录的1016篇数据文献和国内CNKI期刊数据库收录的97篇研究论文为样本,以内容分析法为主,文献计量分析为辅,对比分析国内外电子病历数据质量研究的热点主题及主要内容。结果:从被检索文献来源来看,国外对电子病历数据质量的研究探索较早,持续时间较长,如今已经步入持续发展阶段,而国内还处于不断探索和持续推进阶段,未来还有较大的发展和改进空间。从研究主题上来看,国外虽然与国内研究主题有所重叠,但探索方向更加广泛,研究领域也更加深层次一些。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如何提升数据质量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共同话题,本文具体是从数据质量存在问题和提升方法两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性展开具体描述。结论:与国外相比,我国电子病历数据质量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建议通过加快构建电子病历数据质量研究的理论体系框架,加强多领域合作和有效嵌合国家治理理念等方面拓宽研究领域和范围,推动我国在电子病历数据质量方向的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近20年国内外学校营养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后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和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为数据源,检索学校营养教育为主题的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结果 2002—2021年经筛选纳入的文献WoS核心集有1111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403篇。国内外学校营养教育研究水平呈上升趋势。国外以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的高等院校为主要科研团队,美国等国家起到重要的链接作用;国内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要研究机构;国外研究者多进行团队研究,相互合作较少,国内研究合作紧密。国外研究主要以营养教育、身体活动、干预为主要措施,以肥胖、体质指数为研究指标来开展营养教育活动。国内以营养教育、健康教育为主要措施,以营养、营养状况方面为研究指标展开学校营养教育活动。结论 与国外相比,国内学校营养教育方式存在着差异,关注国外研究现状及热点,对于国内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体系的使命、基本概念、工作机制和能力,并提出看法和建议;方法:采用文献收集、专题小组讨论、重要知情人采用深入访谈等方法定性研究监测技术体系的使命、工作机制和能力。结果: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体系的使命是通过发现、干预危害公众健康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减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反复发生,降低患者、使用者和其它人员使用医疗器械产品的风险;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体系应包括掌握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状况和发展趁势等七大职能主要是通过对上市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模式的描述,发生频率的测量,发生原因的分析、发生趋势的预测、监测技术工作分析总结来开展工作,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工作过程应包括报告收集、分析、解释、反馈四个基本环节,结论:明确使命,确定职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工作,是有效开展监测技术工作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2011年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工作会议于2011年8月23日在北京铁道大厦召开。来自科技部、卫生部及该项工程试点省科技厅、卫生厅的领导;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代表及工作组成员;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代表等200多名人员参会。“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简称“十百千万工程”),是科技部、卫生部联合相关地方政府共同开展的一项旨在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惠及企业和民生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技术情报分析,总结国内外医药及医疗器械领域技术发展的特征及差异,为国内技术创新提供数据参考和方向指引。方法检索全球化学药、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领域的专利数据,分析四大技术领域国内外技术发展的差异,以及国内主要省市技术发展的差异。结果与国外相比,国内医疗器械专利占比更高,化学药和生物药专利相对较少。化学药及生物药领域,国内技术与国外相比具有较大差距,尤其在药物活性分子的核心技术领域。中药领域,从活性成分提取处理,到中药组合物、配方,再到膏方、应用,国内技术占据绝对优势。医疗器械领域,国内专利储备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器械领域,高端器械方面与国外技术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医药及医疗器械专利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带,河南、四川、安徽、湖北等中部省区市表现也较为突出。结论我国要加大医疗器械领域高端设备专利布局力度,加快进口替代。在积极推动中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巩固引领地位和技术优势。国内外医药及医疗器械领域园区集群优势明显,可进一步强化国内高校的源头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梳理国内外流行病学通识教育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研究, 为流行病学通识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Sinomed、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中英文数据库, 筛选出研究流行病学通识教育不同教学模式的文献。采用叙述整合的方法将纳入文献归类, 并评价教学效果, 进行定性系统综述。结果共纳入45篇文献(中文28篇, 英文17篇), 涉及14种教学模式, 包括联合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项目设计模式、案例教学模式(CBL)和其他。除个别文献结果如项目设计、网络平台或翻转课堂模式外, 其余创新教学模式的效果均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国内外文献教学模式分布存在差异, 国外种类多样, 多集中于联合模式和软件/网络平台教学;国内种类较国外更单一, 运用最多的是联合教学模式和PBL模式, 且对比不同教学模式的研究比国外少。结论流行病学通识教育还在早期摸索阶段, 多种创新教学模式较传统模式的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鼓励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 将流行病学通识性知识与跨专业知识结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2005-2021年间大数据背景下国内外医院统计信息数据分析的应用现状和前沿热点,以期为医院数据统计领域研究和医院管理方面提供借鉴。方法 本文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获取2005年以来国内外医院统计信息大数据分析方面的文献相关信息,并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VOS viewer绘制知识图谱。结果 一共纳入文献1956篇,其中英文期刊633篇,中文期刊1323篇。国外相关文献呈逐年增长模式且具有相关性(P<0.05),主要研究内容分别为大数据建模、流行病学研究、医院疾病病种相关分析和肿瘤相关研究4个方面;国内相关文献近年呈现下降趋势,主要研究内容包括8个主题。国外研究成果以研究型为主,偏向统计学方法和大数据研究;国内研究成果则以管理型居多,研究主题涉及统计工作、医院信息化、统计管理、统计信息等方面。结论 目前大数据背景下医院统计数据分析的研究成果算丰富,但总体趋势上来看,我国相关研究呈现下降趋势,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随着信息化、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医院统计数据分析应借鉴创新技术加强多方协作和资源整合,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近年国内外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热点及趋势。方法应用文献计量学和CiteSpace V可视化软件,通过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两大数据库检索健康教育研究相关文献,对发文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总结。结果中文发文量呈现略微下降趋势,国外发文量则呈现上升趋势;发文量最高的国内外作者分别是俞国良和BRENDA HAPPEL,发文机构最多的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和悉尼大学,其中国内研究作者和机构间合作较少,外文研究作者和机构间合作较为紧密;中英文文献关键词热点集中在不同年龄层次的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等领域。结论国内健康教育研究热度呈现略微降低趋势,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学者、团队和机构,但彼此合作紧密性仍须加强;国外关于健康教育研究仍处于上升趋势,研究团队、学者和机构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精神卫生领域患者安全中外研究主题,以期对我国该领域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和PubMed数据库,获取精神卫生领域患者安全中外文文献,采用VOSviewer软件并借助Excel 2016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发表年份、来源期刊、作者及合作网络、关键词等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10篇中文文献,1 427篇外文文献。中文文献包含老年、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住院安全及风险控制、精神分裂患者、不良事件管理5个主题;外文文献包含医务人员临床工作及沟通能力,老年,儿童、青少年及成人住院与出院患者自伤、自杀,住院患者安全4个主题。结论精神卫生领域中外文文献共同研究热点为老年及住院患者安全。外文文献主题涉及较宽泛,全方位探索了针对性干预方式;而中文文献研究内容较笼统,研究结果缺乏针对性,有较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医疗器械评价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阐述国内与国际在此领域的差异,为国内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利用CiteSpace通过知网和Web of Sciences得到的文献数据,从发文量、研究热点、研究合作现状等进行计量学的可视化分析.结果:我国在国际发文量占比不到美国的7%.地区合作方面,美英法的中心性>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掌握国内外出版伦理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为促进国内出版伦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VOSviewer软件对2021年9月30日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中文文献和WoS核心合集收录的外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比较国内外出版伦理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结果】 国内外出版伦理研究存在较大差异:在研究内容上,国内研究的热点中心词主要是出版伦理、医学期刊、编辑伦理、编辑道德、出版业,国外研究的热点中心词主要是出版伦理、不端行为、利益冲突、作者署名、伦理;在发展趋势上,国内研究是由编辑伦理、职业道德走向同行评议、学术不端,关注的对象由内到外、逐渐扩大,而国外研究在伦理审查、作者署名、欺诈或学术不端行为方面研究的一贯性特征比较明显。【结论】 研究热点上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出版伦理问题在国内尚未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以及国内的科研评价体制和学术期刊出版过程的开放程度不足,而国外研究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入;在未来发展趋势上,国内出版伦理研究可能会在利益冲突、作者署名、同行评议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掠夺性期刊、开放获取、撤稿问题将得到更多关注;国外可能会在提高开放获取质量、提升出版过程透明度、批判掠夺性期刊、分析撤稿问题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FDA医疗器械指南开发程序的研究,为建立我国医疗器械指南管理提供借鉴。方法:采用指南文件翻译和分析方法,主要资料来源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网站上已发布的医疗器械相关指南及相关法规文件。结果与结论:FDA对医疗器械指南进行分类管理,在21C F R中明确了良好指南管理规范的要求,并有专门的“规范的指南开发程序”。我国应以此为借鉴,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器械指南开发程序,完善我国医疗器械指南编写和管理工作,为提升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技术要求和管理水平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数据出版相关环节、利益主体、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给出我国数据出版发展建议。【方法】调研数据出版相关文献及国内外数据出版实例。【结果】数据出版涉及5个基本环节、3方利益主体和1个独立评价机构;存在3种数据出版形式和不同的数据引用格式。【结论】数据出版是未来科研成果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趋势,我国应从政策上将数据出版纳入科学评价体系,制定规范数据出版和引用的国家标准;数据中心必须逐步转型并联合,做好数据版权保护和数据有效保存与重复利用;期刊编辑部应发挥联系各利益主体的纽带作用,做好宣传与引导,促进高质量数据的发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我国植入性医疗器械监管改革的有效方法。方法:采取文献检索、比较研究、状况研究、发展性研究和个案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植入性医疗器械领域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相关信息的严重不真实、不对称。结论:建立植入性医疗器械电子监管系统,即建立各种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实时更新的动态数据库.保证信息公开,透明,杜绝虚假信息的传递,维护植入性医疗器械行业的良好秩序,保障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RoHS对我国有源医疗器械的影响、相关法规要求和标准体系以及检验方法。期望能对我国有源医疗器械的RoHS与国际接轨及产业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为该类产品的有效监管及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Medical devices occup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lace in global medical care, and yet the risk management systems that govern them are largely overlooked in academic literatures. In the US, home to the largest medical devices market,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regulation allows most medical devices to enter the market based on analogy, or substantial equivalence, with previously marketed devices. Thus, risk assessment is administered without premarket clinical trials for safety and efficacy. This system represents a permissive regulatory regime based in neoliberal tenets, where risk, in the form of adverse events, is inherently tolerated within governance structures, evidencing risk colonisation. This paper employs a case study approach, examining market clearances of vaginal mesh surgical devices, which have been the subject of US multi-district litigation. We identified 266 devices cleared before 31 December 2017 and analysed the complicated web of device ‘ancestry’ whereby devices as disparate as cardiac patches and hernia mesh allowed clearance of surgical devices for urogynecology. Perhaps of greatest concern, 10 recalled or withdrawn devices influenced new device clearances for up to 17 years after their market-removal. While the FDA must balance its dual mandate to safeguard patients and promote innovation, we find that medical device regulation structurally favours innovation over safety. ‘Light touch’ risk assessment is not counterbalanced with postmarket mechanisms to safeguard against residual and developmental risk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medical devices, particularly permanent implants. The proportionality principle associated with a precautionary approach should inform medical device risk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sThe paper reviews the critical elements in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devices in general and orthopedic devices in particular as well as illustrates by means of examples the initiatives that have been put in place to incorporate contextual factors in low resource settings.MethodsData was collected by means of a targeted literature review from different databases using key terms. The search was done using combinations of key terms namely ‘medical devices’,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high income countries, drivers of innova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local production’.ResultsThe study yielded five critical elements which are indispensab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devices. It emerged that the context of use, by virtue of encompassing the stakeholders, geographical space and medical devices provides a vantage point for addressing the complex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devices in low resource countries. The paper argues that approaching the critical elements from a contextual standpoint provides a systematic perspective for developing medical devices that are customised to the prevailing environments in low- to middle- income countries.ConclusionWith the growing markets for medical devices, the review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forging strategic alliances between high income and low- to middle- income countries in developing appropriate medical devices for the users. The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policy discourse targeting both local and foreign manufacturers of medical devices as well as stakeholders from the public sector, industry and not for profit organisations on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ual awaren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es.Public interest abstractThe paper review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devices in general and orthopedic devices in particular. Focusing on low- and middle- income countries which tend to rely on medical devices and donations, the study advocates for the need to address context-oriented challenges that interfere with usability and compatibility, such as lack of electricity to operate the technologies and spare parts for maintenance. To minimize these problems, it is imperative to consider the prevailing condition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ir broad context in order to customize the medical devices and enhance their usability. This study illustrates by means of examples the initiatives that can be adopted to facilitate collaboration betwee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their mutual benefit. The study is useful to policy makers,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producers of medical device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as it illuminates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in the production of medical devic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计量我国近10年的中文期刊医学装备风险管理研究文献,分析医学装备风险管理现状及热点领域。方法:检索万方、中国知网(CNKI)及维普数据库(2003-2012年)及追溯参考文献采集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和文献评阅分析研究医学装备风险管理现状及热点领域。结果:检索出中文期刊文献331篇,刊登在114种期刊,其中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期刊169篇,中国科技期刊要目总览(PKU)收录期刊34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16篇,Medline收录期刊17篇;发文量≥5篇的作者有8位;综述类文献203篇,研究论著文献128篇,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我国医学装备风险管理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对在用医学装备的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安全管理以及监管部门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