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甘蒲祛斑凝胶中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查尔酮A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 HC-C18色谱柱 (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0.05%磷酸水(A)-乙腈(B)梯度洗脱(0~4 min,80%A;4~18 min,80%~65% A;18~22 min,65%~62% A;22~25 min,62% A,25~30 min,62%~55% A;30~35 min,55% A,35~45 min,55%~50% A;45~50 min,50%~55% A;50~60 min,55%~80% A),柱温30 ℃,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76,368 nm。结果: 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查尔酮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50 4~0.403 2 (r=1),0.039 4~0.315 2 (r=1),1.638~8.192 μg (r=0.999 9);甘草素平均回收率为98.81%,RSD 1.7%;异甘草素平均回收率为99.16%,RSD 1.2%;甘草查尔酮A平均回收率为97.68%,RSD 1.0%。结论: 该方法简便、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用于甘蒲祛斑凝胶中3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2.
一测多评法测定连翘中多种不同类型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采用一测多评法同步测定连翘中4个主要成分的含量,重点探讨不同类型化合物之间开展一测多评研究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HPLC-DAD,计算指标性成分芦丁与连翘酯苷A、连翘苷、连翘酯素在275 nm处的紫外相对校正因子(relative correction factor, RCF),并将该校正因子应用于连翘药材中上述4种成分的含量计算,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药材中芦丁、连翘酯苷A、连翘苷、连翘酯素的含量,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结果 11批连翘药材中3个不同类型4种成分的含量可以用一测多评法进行测定,其计算值与实测值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缺少对照品的情况下,以外标法测定芦丁,利用相对校正因子实现对连翘酯苷A、连翘苷、连翘酯素的含量测定是快速的、可行的,一测多评法可以用于连翘中不同类型成分间的定量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一个对照品同步测定栀子金花丸中10种成分的含量,探讨“一测多评”技术在中成药不同类型化合物质量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以栀子金花丸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大黄素为内参物,在254 nm检测波长下,建立小檗碱、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芦荟大黄素、汉黄芩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与大黄素间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外标法测定栀子金花丸中大黄素的含量,通过待测成分间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栀子金花丸中其他9种成分的含量;并将“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用相对误差进行评价,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技术可行性和方法适用性。 结果:2种计算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相对误差<5%。 结论:“一测多评”的质量评价模式可用于栀子金花丸中3种不同类型化合物的多指标同步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4.
一测多评法测定银杏叶提取物中7种黄酮类成分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测定银杏叶提取物中7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验证方法在银杏叶提取物中应用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以槲皮素为内参物,建立槲皮素与其他6种成分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其他6种成分的含量,实现一测多评。采用外标法测定银杏叶提取物中7个黄酮类成分的含量,Pearson相关系数法比较计算值和测定值的差异。结果: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和外标法测定值间无显著差异,实验所得的校正因子可信。结论:在对照品缺乏的情况下,以外标法测定槲皮素,利用相对校正因子实现对其他6种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别采用一测多评法(QAMS)与外标法(ESM)测定双黄连制剂中4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以证明一测多评法在复方中应用的可靠性。方法 采用RP-HPLC,色谱柱:XtimateTM 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A)-0.2%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74 nm。结果 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和外标法的实测值无显著差异。结论 “一测多评”法可作为一个新的质量评价模式用于双黄连制剂中黄酮类成分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透骨香中儿茶素、白珠树苷、滇白珠苷A的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以中药透骨香为研究对象,以儿茶素为内参物,建立其与白珠树苷、滇白珠苷A的相对校正因子,并进行含量测定,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28批透骨香中儿茶素、白珠树苷、滇白珠苷A的含量,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结果: 建立的校正因子重复性良好,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以外标法测定儿茶素,利用相对校正因子实现对白珠树苷和滇白珠苷A测定是准确的、可行的,一测多评法可以用于特定的不同类型成分间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一测多评法测定银黄制剂中4种黄酮类成分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法测定银黄制剂中黄芩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证明一测多评法用于复方制剂的可行性。方法 以银黄制剂为研究对象,建立汉黄芩苷(wogonoside)、黄芩素(baicalein)和汉黄芩素(wogonin)与黄芩苷(baicalin)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采用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测定银黄制剂中4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并将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用相对误差进行比较。结果 黄酮类成分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f 274 nm汉黄芩素/黄芩苷=1.20,f 274 nm黄芩素/黄芩苷=1.62,f 274 nm汉黄芩素/黄芩苷=1.68。一测多评法的计算结果与外标法的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所得的相对校正因子可信。结论 一测多评法可作为一个新的质量评价模式用于银黄制剂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针对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药渣,开展小分子资源性成分提取及定性、定量研究,明确该药渣中残留小分子化学成分情况,探讨其可资源化利用途径。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定性分析芍药甘草汤药渣中残留的小分子化学物质,使用Agilent C18色谱柱(3.0 mm×100 mm,2.7 μm),流速0.4 mL·min-1,进样量5 μL,流动相0.05%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1 min,14%~17.5%B;1~3 min,17.5%~19%B;3~4 min,19%~20%B;4~5 min,20%B;5~6 min,20%~21%B;6~9 min,21%B;9~22 min,21%~36%B;22~23 min,36%B;23~32 min,36%~43%B),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扫描,扫描范围m/z 50~1 200;对其主要成分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分析方法,使用Agilent C18反相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检测波长235 nm,流速0.8 mL·min-1,流动相0.05%磷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1 min,14%~19%B;1~4 min,19%B;4~18 min,19%~50%B);比较有机溶剂提取、酶法提取2种不同技术处理前后芍药甘草汤药渣中主要成分含量变化。结果 定性分析了芍药甘草汤药渣中16个化学成分,定量分析发现药渣中化学成分残留较多,其中芍药苷、甘草苷等6个指标成分残留量达到原饮片中的70%以上;药渣经纤维素酶酶解后,甘草苷可转化为甘草素;酶法提取药渣中粗多糖含量是空白组的6倍,质量分数高达12%。结论 芍药甘草汤药渣仍存在较多的小分子资源成分,有较大开发潜力,可利用有机溶剂对药渣中目标成分进行再提取,亦可采用生物酶解技术将甘草苷转化为甘草素,还可通过酶法提取药渣中粗多糖后开发动物饲料。该研究可为芍药甘草汤制剂及配方颗粒等生产带来的药渣提供资源再利用参考依据和途径,以实现芍药甘草汤药渣的高值化利用。  相似文献   

9.
一测多评法测定银杏叶提取物中总黄酮醇苷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建立银杏叶提取物中总黄酮醇苷含量测定的一测多评法。方法:采用药典含量测定操作方法,以槲皮素为内标,通过测定山柰素、异鼠李素与槲皮素在固定配比和正交设计的不同配比下的响应因子,计算相对校正因子,进而考察相关影响因素并确立相对校正因子;样品测定中以槲皮素含量按相对校正因子直接计算出山柰素和异鼠李素的含量,三者相加计算总黄酮醇苷的含量,从而建立起仅以槲皮素为对照品的一测多评法,并通过与外标法实测值比较验证。结果: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f 山柰素/槲皮素=1.020,f 异鼠李素/槲皮素=1.033,RSD分别为1.23%,1.03%,重复性良好;8份样品的一测多评法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实验测得的相对校正因子及建立的银杏叶提取物中总黄酮醇苷含量测定的“一测多评法”准确可靠,为实际工作中银杏叶提取物中总黄酮醇苷的常规化、多批次含量测定带来了方便,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一测多评法建立假马齿苋中间体中5种三萜皂苷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方法:以BacopasideⅠ为内参物,建立Bacoside A3、BacopasideⅡ、Bacopasaponin C isomer、Bacopasaponin C的相对校正因子,从而计算各成分含量,并将一测多评结果与外标法实测值用相对误差评价,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  结果:BacopasideⅠ与Bacoside A3、BacopasideⅡ、Bacopasaponin C isomer、Bacopasaponin C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980、0.747、1.046、0.836,一测多评法计算结果与外标法无显著差异,相对误差小于5%。  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简便可行,可作为假马齿苋中间体多指标成分测定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甘草饮片等级标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传统经验鉴别的基础上,通过数理统计学分析方法,结合甘草饮片的外观性状与内在指标成分对其质量进行综合考察,为甘草饮片的品质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44批甘草饮片的直径、质量、甘草苷含量、甘草酸铵含量等内容进行考察,结合市场饮片分级情况,依据分析结果合理构建甘草饮片的等级划分方法,制定甘草饮片的等级标准。结果:通过以上数据,主要将甘草饮片划分为4个等级。一等:平均直径 1. 66 mm,平均质量 0. 54 g,甘草苷质量分数 1. 10%,甘草酸质量分数 2. 12%。二等:平均直径在1. 40~1. 66 mm,平均质量在0. 42~0. 54 g,甘草苷质量分数在0. 74%~1. 10%,甘草酸质量分数在1. 95%~2. 12%。三等:平均直径在1. 07~1. 40 mm,平均质量在0. 29~0. 42 g,甘草苷质量分数在0. 65%~0. 74%,甘草酸质量分数在1. 88%~1. 95%。等外:平均直径1. 07 mm,平均质量0. 29 g,甘草苷质量分数0. 65%,甘草酸质量分数1. 88%。结论:该实验主要将传统经验鉴别和现代分析方法相结合,制定出甘草饮片的等级划分方法,该方法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实用性等特点,适用于甘草饮片的等级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丹参水提液的纳滤浓缩工艺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摸索丹参水提液的纳滤浓缩工艺。方法:选择热不稳定成分丹酚酸B为检测对象,采用HPLC测定丹酚酸B保留率,检测波长281 nm,流动相乙腈(A)和1%冰乙酸(B)梯度洗脱(0~20 min,5%~15%A;20~50 min,15%~40%A)。以丹酚酸B保留率和膜通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截留相对分子质量、操作压力、吸附特征等因素对丹参水提液浓缩工艺的影响。结果:丹酚酸B的保留率随着膜相对分子质量减小而增大,受压力、浓缩倍数的影响较小;膜通量与压力、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呈正相关,随着浓缩倍数的增大而减小;孔径300 Da纳滤膜对丹酚酸B的保留率99.5%,膜通量12 L·m-2·h-1,对丹参药材中其他成分无明显影响,且浓缩效率高。结论:纳滤浓缩适用于含热不稳定类成分的药液浓缩,效率高且成分损失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不同炮制工艺对巴戟天中寡糖类成分和水晶兰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方法制备巴戟天炮制品,比较不同炮制品中寡糖类成分和水晶兰苷的含量。利用HPLC-CAD测定寡糖类成分含量,Shodex Asahipak NH2色谱柱,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0~15 min,86%~81%A;15~20 min,81%~75%A;20~35 min,75%~70%A;35~50 min,70%~58%A;50~60 min,58%~40%A;60~65 min,40%~20%A);运用HPLC-DAD测定水晶兰苷含量,Venusil MP C18色谱柱,检测波长235 nm,流动相甲醇-0.4%磷酸溶液梯度洗脱(5∶95~28.8∶71.2,15 min)。结果:巴戟天不同炮制品中寡糖类成分总质量分数顺序为盐巴戟天>巴戟肉>制巴戟天>生巴戟天;水晶兰苷含量排序为盐巴戟天>生巴戟天>制巴戟天>巴戟肉。结论:巴戟天不同炮制品中寡糖类成分和水晶兰苷的含量差异较大,为巴戟天的饮片质量控制及炮制机制解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甘草炒制过程中8个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及转化规律。方法:建立HPLC同时测定甘草中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含量的方法,并比较炒制前后8个成分含量的变化情况。色谱条件为Waters Symmetry?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A)-0.05%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9 min,19%~25%A;9~18 min,25%~34%A;18~38 min,34%~51%A;38~58 min,51%~89%A),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320 nm(0~16 min),276 nm(16~25 min),370 nm(25~28 min),254 nm(28~58 min);进样量10μL,柱温30℃。结果:甘草炒制后,3个以二氢黄酮为母核的成分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3个以查耳酮为母核的成分含量呈上升趋势;三萜类成分甘草酸变化不明显,甘草次酸略呈上升趋势。当单体加热温度达130℃时,二氢黄酮类与查耳酮类成分均可发生互为异构化反应,该反应随温度升高而加剧。当加热温度升高到180℃时,黄酮苷类成分还可发生苷键断裂(芹糖异甘草苷为130℃),逐渐转化为相应的次级苷及苷元;甘草酸苷键同样也可断裂(150℃),生成甘草次酸。结论:甘草炒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复杂的,除了所观察到的异构化反应和苷键裂解外,可能还存在着其他复杂反应,各化合物最终含量的高低受炒制时间、炒制温度、化合物自身稳定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神曲制备过程中配料比考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考察不同溶剂和提取方式对酸碱配伍药对中有效成分提取率的影响。方法:选择黄连-甘草药对为研究对象,以水和75%乙醇为提取溶剂,提取方式包括混合或单独煎煮与回流,考察不同溶剂和提取方式对黄连-甘草药对中有效成分提取率的影响。采用RP-HPLC测定甘草酸及甘草苷、盐酸小檗碱含量,流动相分别为乙腈(A)-0.05%磷酸溶液(B)梯度洗脱(0~8 min,19%A;8~35 min,19%~50%A;35~36 min,50%~100%A;36~40 min,100%~19%A)和乙腈-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50:50),检测波长依次为237,345 nm。结果:以盐酸小檗碱为指标,提取率排序为混合乙醇回流(100.0%)>单独乙醇回流(98.2%)>单独水煎(80.3%)>混合水煎(54.6%);以甘草酸为指标,提取率排序为混合乙醇回流(100.7%)>单独水煎(99.8%)>单独乙醇回流(97.8%)>混合水煎(69.0%);以甘草苷为指标,提取率排序为混合乙醇回流(98.5%)>单独乙醇回流(93.6%)>单独水煎(91.3%)>混合水煎(66.9%)。混合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会产生大量沉淀,经水洗涤后,小檗碱、甘草酸、甘草苷转移率均>88%。结论:溶剂和提取方式对黄连-甘草药对中有效成分提取率影响较大,提示含酸碱药对的方剂在临床汤剂应用中更适合分开提取,而工业生产中以乙醇提取为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考察白芷有效组分香豆素和挥发油分别对配伍"对药"葛根中葛根素、黄芩中黄芩苷、川芎中阿魏酸及甘草中甘草酸、甘草苷肠吸收的影响,探讨白芷对配伍"对药"有效成分肠吸收的影响规律。方法: 采用大鼠外翻肠囊吸收模型,分别考察白芷有效组分配伍各对药(葛根、黄芩、川芎、甘草)前后,葛根中葛根素、黄芩中黄芩苷、川芎中阿魏酸及甘草中甘草酸、甘草苷在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结果: 白芷有效组分能显著促进葛根中葛根素(提高1.70倍)、黄芩中黄芩苷(提高4.74倍)的肠吸收作用;白芷有效组分对川芎中阿魏酸肠吸收无显著影响;白芷有效组分对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具有显著的肠吸收抑制作用。结论: 白芷-葛根,白芷-黄芩药对配伍应用产生协同治疗作用,不仅表现为不同活性成分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靶点,还表现为白芷活性成分促进其配伍"对药"活性成分肠道转运。白芷-川芎、白芷-甘草配伍机制可能与白芷对甘草中活性成分肠吸收的影响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酒丹参标准汤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为酒丹参配方颗粒及其他酒丹参相关产品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具有代表性的酒丹参饮片15批,制备酒丹参标准汤剂,建立HPLC指纹图谱,测定5种酚酸类(丹参素钠、咖啡酸、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成分含量;采用已知对照品为参照,对指纹图谱主要色谱峰进行归属,明确酒丹参标准汤剂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计算出膏率,5种丹酚酸类成分转移率和溶液p H,建立综合评价指标来评价酒丹参标准汤剂制备工艺的稳定性。结果:酒丹参标准汤剂的主要成分为酚酸类成分,5种酚酸类(丹参素钠、咖啡酸、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成分质量分数分别为0. 21%~0. 37%,0. 03%~0. 10%,0. 08%~0. 18%,0. 07%~0. 13%,2. 68%~4. 34%,转移率分别为71. 8%~85. 4%,50. 0%~71. 4%,68. 2%~81. 0%,66. 7%~84. 6%,67. 5%~79. 6%;出膏率45. 1%~55. 3%; p H 5. 91~6. 05; 15批酒丹参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相比,相似度均 0. 98,图谱显示有12个共有峰,其中7个指认为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咖啡酸、阿魏酸、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结论:建立的系统评价酒丹参标准汤剂的质量方法稳定可行,为酒丹参水煎剂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丹参药材指标成分及浸出物含量与外观色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LC对18批丹参药材中有效成分(丹酚酸B和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方法对丹参药材的浸出物进行测定,使用色差仪测定丹参粉末甲醇溶液的色度值,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有效成分、浸出物含量和色度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丹参中有效成分含量越高,浸出物含量越高,a*(红绿分量值)越大,外观红色越深,药材质量越好;有效成分含量越低,浸出物含量越低,a*越小,外观红色越浅,药材质量越差。结论:通过丹参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关联度分析,确立了一种可用于判断丹参质量的简便方法,验证了传统鉴别经验"色红者佳"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建立虎杖中4种成分同步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一测多评法的方法学考察模式,验证该方法在虎杖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技术适应性。 方法: 以虎杖为研究对象,建立大黄素与虎杖苷、白藜芦醇、大黄素甲醚的相对校正因子,并用该校正因子进行虎杖苷、白藜芦醇、大黄素甲醚的含量计算,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饮片中虎杖苷、白藜芦醇、大黄素及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并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 结果: 11批虎杖饮片中3种成分含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RSD<3%,表明两者无显著差异。 结论: 以虎杖苷、白藜芦醇、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同步测定的一测多评法控制虎杖饮片的质量是可行的、准确的。  相似文献   

20.
茜草饮片HPLC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茜草饮片的指纹图谱.方法:色谱条件,Hanbon Kromasil C18柱(4.6 mm× 250mm,5 μm);流动相A为乙腈,B为0.1%三氟乙酸;洗脱方法(0~ 30 min,10%~25%A;30 ~ 35 min,25% ~50%A;35~55min,50%~65%A;55 ~ 70 min,65% ~95% A;70 ~75 min,95% ~ 10%A).体积流量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40nm;进样量10μL.结果:对10批茜草饮片进行测定,标定出15个共有峰,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识度评价系统2004A版》软件计算出其相似度范围在0.824 ~0.989,并得出了茜草饮片的对照指纹图谱.结论:该法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茜草饮片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