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4股自体半腱肌和股薄肌和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并固定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4股自体半腱肌、股薄肌和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前交叉韧带20例,应用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和纽扣钢板重建前交叉韧带20例,分别用Lysholm评分方法评定膝关节功能,同时分别计算每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40例患者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15个月。4股自体半腱肌、股薄肌组术前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47.25±3.96)分;术后平均(86.90±5.68)分。骨-髌腱-骨组术前平均(46.05±4.18)分;术后平均(81.30±6.06),术后膝关节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同时自体半腱肌、股薄肌与骨-髌腱-骨的术后与术前Lysholm评分差平均值分别为(39.65±5.78)分;(35.25±7.07)分。二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改善差异显著(P〈0.05)。自体半腱肌、股薄肌组和骨-髌腱-骨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35%、5%,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4四股自体半腱肌、股薄肌和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近期疗效满意、移植物固定可靠、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体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供区不适的防治方法.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9年8月,收治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30例,其中采用自体髌腱移植9例,余21例使用同种异体髌腱重建,均在关节镜下行ACL重建,术后予科学的康复训练.经随访3-26月,以临床检查(前抽屉试验、Lachman实验、轴移实验)IKDC评分、Lysholm评分来评估疗效.结果 9例采用自体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患者,经过术中髌腱供区植骨、与异体髌腱移植重建一致的康复训练,短、中期随访膝关节稳定性无明显差异.自体髌腱移植9例患者中出现2例膝部皮肤麻木,1例跪地疼痛,2例膝行疼痛,髌腱供区不适的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相比明显降低.结论 植骨修补髌腱供区表面缺损,结合康复锻炼可减少自体髌腱移植术供区的不适症状,尤其膝部疼痛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56例膝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双股半腱肌/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病例资料,采用Lysholm关节评分方法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14.8个月,Lysholm关节评分由术前48分提高到术后95分,优良率96.4%。结论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双股半腱肌/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可行,疗效确切。术后能早期康复锻炼,稳定性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膝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重建和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腘绳肌组26例,髌腱组26例,分别施行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重建或髌腱移植重建。术后定期随访,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发生,无膝关节不稳定,无伸膝活动受限;髌腱组手术切口长于腘绳肌腱组(P=0.003)。两组屈膝活动度110~140°,平均130°,手术效果满意。两组手术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腘绳肌肌腱重建组比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损伤有切口小,患者疼痛少,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5.
Sun Q  Zhao DW  Tian 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5):3196-3199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骨-髌腱-骨重建受损的前交叉韧带(ACL),同时半腱肌腱转位联合内侧副韧带股骨止点上移治疗内侧副韧带松弛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自体骨-髌腱-骨重建受损的ACL,同时半腱肌腱转位联合内侧副韧带股骨止点上移的方法治疗内侧副韧带松弛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32.6岁.术前X线评估Ⅱ度1例,Ⅲ度19例,MRI评估均为3度损伤,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估法评分35~65分(平均48.9分).结果 术后20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9个月,平均19.2个月.术后Lysholm评分50~96分,平均83.9分,优良率90%.术后1例关节屈曲90°,1例关节疼痛加重,其余膝关节功能均正常.结论 自体骨-髌腱-骨重建及半腱肌腱转位联合MCL股骨止点上移是一种可靠的治疗膝内侧副韧带松弛合ACL损伤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使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肌腱和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两种方法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骨科收治的78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治疗A组39例和治疗B组39例,其中A组采用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重建方法治疗,B组采用髌腱移植重建方法治疗。分别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膝关节稳定性评分情况,术后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对全部患者随访1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Lysholm评分、膝关节稳定性评分情况均优于手术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后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在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A组未发生并发症,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选用采用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重建方法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效果与髌腱移植重建方法疗效相当,但前者的术后并发症少,平均手术时间短,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腱加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4股自体半腱肌腱加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11例,采用Lysholm评分方法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 11例获得6~42月平均17月的有效随访,按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49.25±4.12)分,术后平均(87.56±5.91)分,术后膝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4股自体半腱肌腱加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近期疗效满意、移植物固定可靠、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半腱肌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4年6月~2010年6月,采用半腱肌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18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术后关节活动恢复正常,髌骨脱位未再复发.轴位X片示:髌股关节解剖关系恢复正常,Lysholm评分平均91.5分.结论半腱肌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操作简便,疗效显著,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与同种异体骨-髌腱-骨(B-PT—B)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术前MRI检查有前交叉韧带断裂且术中关节镜检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断裂者25例,按病人要求,分别选择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自体组)和同种异体(同种异体组)骨-髌腱-骨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韧带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变化及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7个月。结果两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关节失稳明显改善,客观指标正常。手术时间自体组为(80±10)min,同种异体组为(60±10)min。术后发热时间自体组为(2±1)d,同种异体组为(3±1)d。膝关节功能按Lysholm评分标准,自体组为(86.7±4.3)min,同种异体组为(85.8±4.4)min。按Lukiano评分标准,自体组优良率为92.5%,同种异体组为90.09%。两组病例膝关节活动范围均正常。结论采用关节镜下自体B—PT-B移植手术时间较同种异体B—PT-B移植时间长,而术后吸收热时间较短(P〈0.01),但白体与异体B—PT—B移植住院时间、Lysholm评分和重建ACL临床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种异体移植重建无明显排斥反应,避免了自体B-PT—B重建时的自体组织损伤。同种异体B—PT—B是ACL重建的良好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辅助自体髌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方法和疗效.方法 在膝关节镜辅助下采用自体骨-髌腱(中1/3)-骨复合体加挤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32例.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46月,平均(16.2±3.4)月.所有患者膝关节疼痛减轻或消失,无不稳及肿胀,前抽屉试验阴性,关节功能良好,未出现滑膜炎,韧带断裂、螺钉松动、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等并发症.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50.5±3.4)分提高到术后的(90.5±1.4)分,术后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按照改良Lysholm评分标准,本组优15例,良11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1.25%.结论 关节镜下行自体骨-髌腱-骨复合体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可早期康复锻炼、恢复快且疗效确切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我科住院患者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eiate ligament,ACL)断裂者125例,获得随访的患者109例,所有患者均于关节镜下行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术.疗效评估采用:KTl000,Lysholm,Irrgang,改良larson,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韧带评分系统.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9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时异体移植物位置良好,术后所有患者KT.1000检查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3 mm,IKDC评分活动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98例(89.9%),Lysholm评分从(50.2±4.3)分提高至(88.4±6.4)分,lrrgang评分从(43.4±4.3)分提高争(82.6±5.3)分,Larson评分从(41.4±4.8)分提高至(88.5±4.3)分,和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同种异体移植物是前交叉韧带重建良好的选择之一,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能使膝关节功能获得良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采用两种自体材料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62例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自体骨-髌韧带-骨组(A组),另一组为自体双股半腱肌腱股薄肌腱组(B组),每组31例。对这些患者进行关节镜下重建手术,比较两种自体材料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并对患者进行术侧与健侧大腿周径差距、髌股痛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患侧与健侧比较伸膝受限<3°、与健侧比较屈曲受限<5°、Pivot Shift试验与Lachman试验阴性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侧与健侧大腿周径差距、髌股痛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关节活动水平正常或者接近正常)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骨-髌韧带-骨组与双股半腱肌腱股薄肌腱组相比无论在临床疗效还是在评分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王昶  何平  孙晓安  王立胜 《广东医学》2007,28(4):580-582
目的 三股半腱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长期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择4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所有患者采用三股半腱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随访3年,比较手术前和手术后3年膝关节功能进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行为活动水平IKDC评分,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三股半腱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长期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3年膝关节功能进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行为活动水平IKDC评分,评分结果经统计分析(P=0.000 01),术前和术后3年患者膝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结论 三股半腱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可以得到较理想的长期治疗效果,在保证了膝关节良好的活动度的同时又获得一个稳定的膝关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经自体半腱肌双束重建修复髌股内侧支持带,术后患者髌股关节功能恢复?方法:对16例Dysplasia A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术前与对侧膝关节对比,手术后半年随访与术前及对侧膝关节对比,观察膝关节评分,髌骨外移距离恐惧试验?结果:患者手术前与手术后膝关节在Lysholm 膝关节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髌骨外移距离恐惧试验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自体半腱肌双束腱骨固定重建修复髌股内侧支持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具体明确的治疗作用,但手术适应证一定要准确掌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利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4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关节镜下利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用可吸收界面挤压螺钉、股骨横向钉、胫骨端用inra-fix固定系统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随访8~20个月,平均12个月,Lysholm评分。结果:术后Lysholm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性提高(t=23,P<0.01)。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材料选择理想,固定妥当,能早期锻炼,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学创新》2016,(21):43-46
目的:比较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肌腱及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68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腘绳肌组(n=34)和髌腱组(n=34),分别比较患者切口、术后疼痛、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腘绳肌组患者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评分均明显少于髌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腘绳肌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Lysholm、Tegner评分均显著优于髌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关节镜手术中,采用自体腘绳肌肌腱和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远期关节功能恢复相当,但是采用腘绳肌肌腱重建由于切口小、术后疼痛轻等因素,有利于早期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采用自体半腱和股薄肌腱移植重建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和后外侧角韧带结构联合损伤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外侧副韧带结构损伤患者采用自体四股半腱肌腱移植重建交叉韧带,双股半腱肌腱或股薄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结构。关节镜下于前或后交叉韧带止点处分别钻隧道,四股半腱肌肌腱重建前或后交叉韧带;半腱或股薄肌肌腱用Aesculap聚乙烯缝线编织缝合肌腱两端,在腓骨及股骨外侧副韧带附着点处钻骨隧道,用缝线钢板悬吊固定;加固肌腱股骨止点,同时修复腓韧带。术后对患者膝关节内翻稳定性和活动度进行至少1年(12~26个月,平均19.4个月)随访,通过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1]评价膝关节术前、术后功能。结果:术后1年以上的随访中,膝关节完全伸直位无膝内翻不稳定者;屈膝30°位,无膝内翻不稳定者10例,膝内翻Ⅰ度不稳定者2例;俯卧位膝关节屈膝30°,所有患者小腿外旋活动均与对侧相同;Lysholm膝关节评分术前平均38.1分,术后平均87.3分。结论:自体四股半腱肌腱联合双股半腱或股薄肌腱移植联合重建合并有交叉韧带断裂的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结构具有移植肌腱创伤小、材料理想、解剖等长重建及固定强...  相似文献   

18.
自体腱重建膝内侧副韧带手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度膝内侧副韧带断裂修复重建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33例严重膝内侧副韧带断裂患者采取手术重建、修复方法治疗.全部患者损伤程度为III度,即内侧副韧带浅层及深层全部断裂,部分患者合并半月板损伤、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方法采用在解剖修复内侧副韧带基础上游离移植自体半腱肌腱(semitendinous tendon,ST)或骨-髌韧带-骨(bone-patella tendon-bone,BPTB)重建内侧副韧带浅层.结果:33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43.1(3~71)月.术后症状明显改善,膝关节无明显不稳及疼痛者27例;仍感觉有内侧不稳定者1例,外翻应力位X线照片检查,患膝内侧间隙增宽大于5 mm;膝关节仍感疼痛者5例,5例中膝关节屈伸功能未完全恢复者4例.术后Lysholm评分为81~91(87.42±3.78)分,与术前0~56(26.45±21.03)分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1).结论:游离肌腱移植重建膝内侧副韧带效果佳.BPTB及ST均是可供选择的移植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行自体股薄肌、半腱肌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部分同时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保守治疗体会.方法收治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共25例,均给予取自体股薄肌、半腱肌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者给予小切口爱惜邦线缝合.结果术后25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0.2个月.出院时按Lysholm评分均分88.6,优良率92%.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良好的关节功能离不开个性化早期、正确、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0例膝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腱、人工韧带同时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资料,对患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26~36个月随访,平均28个月.Lysholm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47.96±8.16)分提高到术后(89.08±6.10)分,优良率97%.IKDC功能评价8例正常,2例基本正常.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自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腱、人工韧带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方法可行,疗效确切,术后能早期康复锻炼,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