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疾之客体,中一经侵一脏者,按证施治,方药易投。若杂病久羁,正邪消长,阴阳偏颇,气血凝滞,寒热错杂,或上下交病,诸症蜂起,或证涉五脏,又兼六腑,清其热者增其寒,补其虚者助其邪;温阳易耗阴液,滋阴又伤元阳。若按脏分治,辄有一脏之疾未已,他  相似文献   

2.
<正> [原文]故邪风之至,疾知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注释] 邪风:泛指六淫邪气。与“上古天真论”中的“虚邪贼风”同义。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张景岳:“天之邪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受于无形者也。喉主天气而通于脏,故感则害人五脏。”吴崑:“风寒暑湿燥热不当其位,是天之邪气也。风气入肝,寒气入肾,暑热之气入心,湿气入脾,燥气入肺,是害人之五脏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张景岳:“水谷之寒热,即谷食之气味,受于有  相似文献   

3.
肺结核病在中医典籍中属于五痨之一。肺为嬌脏,一旦受伤,每易发生咳血,甚则大咯血不止。經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調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肺失清肃之令,则荣卫之气逆,血不归经,湧泄妄动,頃刻之間,盈盆盈碗,若不急治,将有暴脫之虞。  相似文献   

4.
王莎莎  方国栋 《新中医》2022,54(4):213-216
泄泻病主脏在脾,病位在肠,且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有“五脏六腑皆令人泻”之说。现代医家多从五脏辨治泄泻,忽视从六腑论治之重要性。现通过整理分析《黄帝内经》中关于六腑与泄泻的相关论述,从脏腑辨证角度探讨六腑泄泻的中医诊治方法,分别从胃泻、胆泻、小肠泻、大肠泻、膀胱泻、三焦泻进行论述,认为:胃泻宜脾胃同治,参苓白术散为脾胃共治代表方之一;胆泻有虚、热、湿等之分,临证宜兼顾肝胆,安神定志;小肠泻有虚寒、湿热之别,甚或寒热错杂,治疗上可选五苓散、葛根芩连汤、乌梅丸等;大肠泻亦有寒、热、湿、虚之分,临证宜据证用方,如黄芪建中汤、白头翁汤等,甚或因肺热移于大肠而用清燥救肺汤;膀胱泻宜从气化失司着眼,临证可从肾、从肺论治;三焦泄泻则可辨位论治。六腑泄泻,宜用通降法,六腑虚证致泄亦不少见,临证当注重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5.
薛立斋在《内科摘要》中指出:“头痛久发,多主于痰。”证之临床,诚如斯言。头痛因痰浊而致者,不仅病情复杂,失治误治则缠绵难愈。头居人体最高部位,手足三阳及督脉均会于此,故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头为精明之府,元神所居,不仅需要五脏精华之血之滋养,还需六腑清阳之气之温煦,不容病邪干扰和浊邪盘踞。《证治汇补》谓:“头为天象,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此。惟经气上逆,  相似文献   

6.
许晓波  石玲 《中医药学刊》2003,21(6):1005-1005
崩漏发病,原因多端,病变非一脏一腑,常是因果互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尤其是肝、脾、肾之脏,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肾虚失司,出血日久,下血愈多,气血愈虚,气虚下陷,固摄无权,则下血愈多。崩漏论治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谨守病机参合临求见证,采取塞沈、澄源、复旧大法辨证施治。崩漏之际,当塞沈固本,漏下不止,当理血固本,血出稍缓宜澄源固本,复旧调经,同时又须结合临求现证,虚者补之,瘀者化之,热者寒之,寒者温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在治法上又各有侧重。如青春期肾气未充,天癸始至,冲任初能精气未裕,治疗上宜重在补肾气,调冲任。  相似文献   

7.
谈肝气虚肝阳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夫五脏皆有阴阳,故五脏之虚皆有阴阳之别、气血之异。观近代医籍,论肝之阴虚及血虚者颇多,其治法亦各有独到之处。而述肝之气虚及阳虚者则极为少见,故对肝之气虚及阳虚者,临床常见何证,治当如何,似欠复述。为此,今引经文数条,简述个人管见,与同道共商讨。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症状《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肝……不及则令人胸疼引背,下则两胁胠满”。《灵枢·本神篇》云:“肝气虚则恐”。《千金  相似文献   

8.
王又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2):2346-2347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是《素问·五脏别论篇》对腑脏功能的概括.但我们却不能把腑脏的功能片面的理解为五脏唯藏精气而无浊,六腑只传化物而无清.五脏之中亦有浊气,六腑之中亦有精气,五脏之浊气由六腑输泻而出,六腑之精气输于五脏而藏,腑脏相合,藏泻有因.  相似文献   

9.
宗筋得起,是发于心,动于肝胆,以肾中精气为基础,籍命门之火鼓动蒸腾,使气血充盈于宗筋的综合作用。阳痿亦由五脏气化而病,五脏之化不能达于宗筋,宗筋失养是阳痿的基本病机。在肝则责之肝气虚而不升,肝之阴血亏虚和肝经不舒;在心则责之心中阴阳血气不足;在脾则责之脾中阳气虚而不运,或其阳气为湿浊困阻;在肺则责之宗气下陷;在肾则责之精气阴阳之不足。五脏皆可致痿,以五脏为核心,据证用方,是精准把握阳痿证治之法。  相似文献   

10.
崩漏发病 ,原因多端 ,病变非一脏一腑 ,常是因果互干 ,气血同病 ,多脏受累。尤其是肝、脾、肾之脏 ,肝不藏血 ,脾不统血 ,肾虚失司 ,出血日久 ,下血愈多 ,气血愈虚 ,气虚下陷 ,固摄无权 ,则下血愈多。崩漏论治应本着“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谨守病机参合临床见证 ,采取塞流、澄源、复旧大法辨证施治。崩漏之际 ,当塞流固本 ,漏下不止 ,当理血固本 ,血出稍缓宜澄源固本 ,复旧调经 ,同时又须结合临床现证 ,虚者补之 ,瘀者化之 ,热者寒之 ,寒者温之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 ,在治法上又各有侧重。如青春期肾气未充 ,天癸始至 ,冲任初能精气未裕 ,治疗上宜重在补肾气 ,调冲任。  相似文献   

11.
随导师王烈教授应诊中,对其治疗小儿贫血,主要是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混合型贫血颇有体会。于诊之暇,王老指出:夫婴幼者,脏腑娇嫩,气血未充,喂养不当,营养失调,所患贫血者日增。贫血者血亏,亏者皆虚。此虚乃病理之虚,与《素问·通评虚实论》的“精气则虚”之理同义。因此,治小儿此类贫血应立足手“虚”,其“虚”不仅囿于血虚,而且与脏的功能活动有关。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云:“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血气相关,实本于脏腑。结合小儿贫血的发病与证治实际,临证所见病者血虚气亦虚,而气血虚的复杂的原因,缘于外者,见风火热毒,损脏耗血,伤于内者,营养失调,日久则脏虚血亏。所以,王老告谓:小儿贫血诊视不难,辨其证实属不  相似文献   

12.
三焦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三焦者,上、中、下少阳之气所主也。五脏合五腑,三焦一腑无脏与合,故曰是孤之腑也。不但无脏与合,而三焦之腑,且将两脏;将,犹偕也,是以腑而并脏也。不但将两脏,而六腑之气,俱合三焦,故又曰是六腑之所与合者。是三焦之气,合脏合腑,彻上彻下,彻外彻内,人身莫大之腑也。证之经论,其理自明。《灵枢·本俞》论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以  相似文献   

13.
“足针”,亦是针灸疗法之一.这一疗法,是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及《始终篇》“病在头者取之足”的启示下,结合近代文献刺涌泉治疗高血压、灸足心治失眠、灸足跟(女膝穴)治骨槽风等临床治验报导,逐步摸索出来的.兹将使用足针疗法的点滴经验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4.
小儿身体娇嫩,气血未坚,脏腑柔弱,故小儿疾病的攻下疗法难以掌握,误攻或过下则伤正;应下而失下则留邪。幼科鼻祖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对攻下法多有阐发,立攻下方剂达 20余首,很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1明确五脏分证,攻法有别   钱乙认识到小儿实证会导致“气上下行涩”,故师承《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等旨义,确立“盛即下之”的治疗法则。并且,以五脏为辨治纲领,根据各脏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选用适宜的攻下方法,以引实邪,疏通气机为首务,不盲目追求通导大便之狭义攻下。在…  相似文献   

15.
五脏不独司藏精之职,而且藏中寓泻.脏精在体内的传输即“泻”的一种形式,其精亦可涉泻于体外,亦可泻浊。六腑之泻多取决于五脏.  相似文献   

16.
宋代名医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肾主虚 ,无实也”之观点后 ,历代医家多宗此说。然临证所见 ,亦有肾虚致实之证 ,如肾虚主水无权所致水肿者 ,肾虚风寒湿痹阻致所痹者 ,肾虚无以温脾 ,脾失健运所致五更泻者等 ,均为虚实错杂之证 ,绝非纯虚证所能定论。中医理论认为 :肾为先天之本 ,生气之源 ,水火之宅 ,元阴元阳之根 ,肾虚则易累及五脏 ;反之 ,五脏之伤 ,穷必及肾 ,肾虚之证由生。毋庸置疑 ,缘于肾为元阴元阳之宅的特殊关系 ,其虚证之多 ,当属必然 ,而由肾虚的病理变化 ,演变成虚而致实者不在少数。凡此种种 ,研究其病变 ,辨察其诸…  相似文献   

17.
初论鸠尾穴     
鸠尾穴(又名尾翳、(骨曷)骬)始见于《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篇,指明其是十二原穴中的膏之原。因为它指出五脏各有原穴二,另膏之原出于鸠尾,盲之原出于脖胦,此各一也,共计十二原穴。而在《灵枢经本输》篇中,却提到六腑阳经皆有原穴。其中阴经以输代原;阳经的输穴之后有原穴。这两个十二原穴的提法有一定的差异,前者侧重于治五脏之疾,经曰“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后者阐述气血运  相似文献   

18.
头痛辨治     
头痛一证,总不外内外二因:外因由六淫,内因由七情,也还有不内外因者。辨治时,先宜审其病因,据六经气化所表现的症状、部位,确定在何经,是阳是阴,是虚是实,属脏或属腑。因六经内系脏腑,外应六淫,头象天,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都朝会于高巅。人感六淫,逆犯于上,阳谒正气,清升浊降失常,  相似文献   

19.
泄泻,盖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则泻出如水样之病证。泄泻为病之脏,非但在脾,亦多与五脏相关。试从理论基础、治法方药及组方配伍等方面探讨五脏论治泄泻之规律,以期为泄泻的临证辨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 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中概述“虚、积冷、结气”为妇人杂病总病机,经带胎产诸疾之病理基础,为妇人病审因论证、脉证并治开了先河。一、虚乃经水断绝之根,变证蜂起之源妇人气血贵乎充盈,尤以血为用,血化生统摄于脾,藏受于肝,总属于心,“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男子则化为精,女子则上为乳汁,下为经水。即女子无孕时为经水,有孕时聚以养胎,蓄之为乳汁。虚乃气虚血少,由房劳产育过多,耗伤肾精,精不化气生血;或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