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栾文民  赵怡  张兰  马正中 《口腔医学》1983,3(2):59-61,113
<正> 近年来,维甲酸已开始应用于治疗口腔粘膜白斑,据一些动物实验报告,维甲酸和致癌物质同时使用有促癌作用。由于吸烟和口腔粘膜自斑有着密切关系,所以白斑患者在继续吸烟条件下,局部应用维甲酸是否会诱  相似文献   

2.
口腔粘膜白斑是中、老年人比较常见的一种口腔粘膜病,并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其早期治疗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维生素甲和维甲酸用于阻断癌前病变时呈现毒副作用,所以我们一年来应用维生素甲酸的新合成类似物—二甲基乙酰基环戊烯基维甲酸(简称 DACP),作口腔粘膜局部敷贴药物治疗100例,效果良好,未见毒副反应。视为优于全反式维甲酸的  相似文献   

3.
<正> 1978年我科对上海地区(50个单位及市郊农民)的1958年以前出生的18769人进行了口腔粘膜病普查,其中白斑1502例。为了明确2年来白斑的变化,我们于1980年8月对1978年各受检单位的白斑患者进行了复查。根据复查结果,我们以0.2%维甲酸溶液供部分患者作涂布治疗(另文小结)。对象和方法检查者与受检者都为参加1978年普查的部分医务人员和白斑患者。详细询问每一患者与检查2年来的吸烟及白斑演变情况,并将结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AgNOR技术对正常口腔粘膜、口腔粘膜乳头状增生,扁平苔鲜,乳头状瘤、白斑及口腔鳞癌共49例进行了AgNOR计数及大、小AgNOR颗粒数比值的定量研究。本结果提示:上皮异常增生型白斑具有高度癌变危险性。每个细胞AgNOR颗粒数均值5(个)似乎作为口腔粘膜良恶性病变的临界值。实验结果表明:结合HE切片对照观察AgNOR计数,大、小颗粒比值,对口腔粘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及对增生性病变尤其白斑癌变倾向  相似文献   

5.
白斑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粘膜病,并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因而受到多方面的关注.对于白斑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分型问题,我们曾提出过讨论意见。本文根据我院313例口腔粘膜白斑的临床病理资料,主要就白斑  相似文献   

6.
口腔粘膜白斑,鳞癌基底膜蛋白的表达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玲  朱虹 《口腔医学纵横》1998,14(4):206-209
目的 了解基底膜蛋白(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Ⅳ型胶原)在口腔粘膜白斑、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之SPTM法,对20例口腔粘膜白斑。2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和10例正常口腔粘膜进行染色。结果 正常口腔粘膜、单纯增生性白斑LN和Ⅳ型胶原基底膜染色密度高,呈连续线状;FN基底膜染色密度低,亦呈连续线状。LN和Ⅳ型胶原的染色密度和基底膜的连续性与白斑的异常增生程度及鳞癌的分化程度(由高分  相似文献   

7.
口腔白斑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8年我们调查了广东省三家卷烟厂及其对照厂6172人口腔粘膜病患病情况。检查发现白斑23例,21例切取活检。结果提示烟草粉尘接触可能与舌背部白斑发病有关。吸烟者唇烟斑患病率5.0%,本文认为宜将唇烟斑同白斑分开。调查中还发现舌癌1例,上述白斑伴异常增殖有3例,说明了口腔粘膜病检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口腔粘膜白斑是常见的口腔粘膜疾病,早已被公认为癌前病变。因早期无任何自觉症状不引起患者的重视,为了解河北省沧州市老干部口腔粘膜白斑的发病情况并探索其发病规律,我们于1987年对1060名老干部进行了口腔粘膜白斑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采用西德Leitz TAS plus图象分析仪,对43例口腔粘膜组织进行了形态学定量研究,其中包括正常口腔粘膜18例、白斑10例,不典型增生7例、鳞状细胞癌8例。结果显示正常口腔粘膜、白斑、不典型增生及癌,上皮基底细胞核面积、周长、直径依次递增。各组间有显著差异,而核形状因子及核/浆比值虽也有递增趋势,但统计学处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这些定量参数为口腔粘膜病变的临床病理诊断提供了形态学方面的客观依据,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口腔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SCC)的发生可能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是一系列细胞遗传及表型改变累积的结果[1]。本文研究P53蛋白在口腔粘膜SCC和口腔粘膜癌前病变的表达,以了解P53蛋白表达与口腔SCC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及可能的临床意义。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所有标本均选自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1990~1997年存档的蜡块。选取口腔粘膜白斑32例,其中单纯增生性白斑8例,不典型增生性白斑24例;选取口腔SCC43例,其中级13例,级19例,级11例。以上标本均经两位病理科医师双盲法阅片并诊断一致。6例正常口腔粘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基底膜蛋白(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Ⅳ型胶原)在口腔粘膜白斑,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之SP_TM法,对20例口腔粘膜白斑,2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和10例正常口腔粘膜进行染色。结果正常口腔粘膜、单纯增生性白斑LN和Ⅳ型胶原基底膜染色密度高,呈连续线状;FN基底膜染色密度低,亦呈连续线状。LN和Ⅳ型胶原的染色密度和基底膜的连续性与白斑的异常增生程度及鳞癌的分化程度(由高分化至低分化)呈负相关。异常增生性白斑、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可见FN的表达增强,而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基底膜染色密度未见增高,浸润性癌基底膜破坏或缺失。结论基底膜蛋白可能作为早期诊断癌前病变的一种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对挪威口腔粘膜白斑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前瞻性的研究,目的是评价口腔粘膜白斑的恶变发生率,获得更多的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1970年~1980年在挪威Osle大学活检病理诊断为口腔粘膜白斑的157例患者。回顾性研究这一期间发生的恶变,并且前瞻性研究至1986年。157例中102例为男性(65%),55例为女性(35%),平均  相似文献   

13.
维甲酸具有维生素 A活性 ,对口腔粘膜癌前病变有抑制和部分逆转作用。本文就维甲酸对口腔粘膜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作者研究了美国两所牙学院的口腔病理室在13年中临床诊断为口腔粘膜白斑的送检材料3,256例占全部标本52,145例的6.2%)。本材料包括临床诊断为白斑或白斑角化病以及口腔粘膜上不能擦去的白色斑或斑点性病变,排出其他疾病(如扁平苔癣,念珠状菌病,白色海绵痣),也不包括提供材料时,临床诊断为癌的病例。在这里,白斑只是临床名词,而非组织病理学的概念。发病年龄主要在50—80岁。男性稍多于  相似文献   

15.
口腔粘膜白斑是目前公认的一种癌前病变,本文报导1例患者,由于左舌腹粘膜白斑伴溃疡反复发作,经维甲酸等药物治疗及冷冻治疗二次,均复发,后作手术切除,未再复发,现介绍如下。病例:患者男性,43岁,工人,1984年首次就诊,主诉为左侧舌部反复疼痛,影响进食。临床检查:左侧舌腹有2cm×18cm大小白色斑块,质地软,斑块中央有充血,浅糜烂,有浅溃疡但无基底浸润。双侧颌下可扪及蚕豆大小活动淋巴结,经局部处理,溃疡糜烂及疼痛消失,白色斑块仍然存在。先后病理切片5次,病理诊断均为左舌腹部白斑伴轻度不典型增生…  相似文献   

16.
口腔粘膜癌前病变脱落细胞微核计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白斑、扁平苔藓等口腔粘膜病患者的普查是重要的防癌步骤。口腔粘膜脱落细胞微核计数是无创的检查方法 ,反映了口腔上皮暴露于致癌物或诱变剂后的染色体损伤。一、材料和方法1.受试对象 :选取口腔疾病患者 75例 ,包括白斑 39例 ,扁平苔藓 15例 ,鳞癌 2 1例 ,按吸烟与否分组。对照组含 90例健康者 (包括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各 45例 ) ,均无口腔粘膜疾患或病史 ,口腔内无局部刺激因素。2 .操作方法 :用竹质刮片从患者的病变部位和健康者的正常口腔粘膜刮取脱落细胞涂片。玻片干燥后用体积比 3∶1的甲醇 /冰醋酸溶液固定 ,Feulgen及fa…  相似文献   

17.
口腔鳞癌和癌前病变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化在口腔粘膜鳞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状况以及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端粒酶(telomerase)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端粒重复放大(telomer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电泳法对20例口腔粘膜鳞癌、10例口腔粘膜白斑、20例口腔粘膜扁平苔藓和10例正常口腔粘  相似文献   

18.
口腔白斑及扁平苔癣都是常见的口腔粘膜病。粘膜白斑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癌前病变,粘膜扁平苔癣恶变的报导亦较其它粘膜病为高。这两种疾病在某些情况下,对其临床性质的判断,可能会发生疑问或混淆。因此,为了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理,有必要对其病理组织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本文对9例口腔粘膜白斑,7例口腔扁平苔癣的活检标本进行了光镜和电镜的组织学观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调查统计,口腔粘膜白斑的患病率较高。其中多数患者与吸烟、其次是机械刺激因素有关。恶变率为5%左右。由于吸烟与口腔粘膜白斑关系密切,我们对大白鼠口腔粘膜采用了与吸烟相似的致病因素,以香烟丝提取液及配合机械刺激进行实验,造成了口腔白斑动物模型。其方法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念珠菌病是最常见的真菌感染,常引起口腔粘膜病变。本文采用直接涂片PAS染色法检查口腔粘膜念珠菌感染。材料和方法 1986年初至1987年底,把本院临床上按Lehner的口腔粘膜念珠菌病分类法,确定为口腔粘膜念球菌病者50例,以及在其他口腔粘膜损害(寻常型天疱疮、口腔扁平苔癣、口腔粘膜白斑)的基础上疑继发口腔粘膜念珠菌感染者21例,作为研究对象,这些病例经短期局部抗霉菌治疗均有好转。共71例,其中男37,女34,年龄11天~72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