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不伴胸痛症状的ACS,是指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由于患者缺乏特征性胸痛,临床症状不典型,易造成误诊、漏诊,影响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通过本组21例患者分析,希望对这类患者更快地作出诊断,给予适当的治疗,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门诊急诊的胸痛患者日渐增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ACS是指由于急性冠状动脉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常以胸痛为主要症状,伴有或不伴有心电图(ECG)的改变^[1]。ACS可分为症状不明显的隐性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2]等,由于病情发展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心律失常和猝死,因此,必须从临床胸痛患者中准确、快速识别出ACS患者^[3]。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斑块破裂,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黏附、激活、释放相关因子并聚集,同时激活凝血瀑布,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闭塞,出现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症状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UA)、非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Non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 NSTEMI)和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的一系列临床病征。ACS的治疗包括抗缺血治疗、抗栓治疗和早期介入治疗。其中抗栓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和促纤溶三方面[1,2],特别是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ACS治疗的基石。随着 ACS 抗血小板治疗的新药不断出现及联合应用,临床也出现了不可乐观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及联合用药安全性的问题,因此,在提高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同时,如何面对出血风险,增加ACS患者临床净效益变得十分重要[3,4]。规范ACS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无疑是临床工作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ACS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研究进展及联合用药的安全性探讨做一综述,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4.
郭庆 《中外医疗》2010,29(12):101-10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arte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而引发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P)、急性Q波心肌梗死(MI)和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丹参酮Ⅱa磺酸钠,为钙离子拮抗剂。我们在治疗3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改善临床症状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中医防治急性冠脉综合(ACS)应关注以下方面的问题:(1)中药现代药理与不稳定斑块的病理。(2)中医辨证ACS不稳定斑块微观客观指标。(3)从络病理论论治ACS。(4)从毒论治ACS。(5)从瘀论治ACS。(6)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状态临床分期与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g syndrome,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心肌缺血的一组临床综合证。广义上讲,ACS包括ST段据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和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狭义上讲,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NSTEMI,UAP/NSTEMI又合称为不稳定冠状动脉疾病(UCAD)。近年来,随着对UAP/NSTEMI病理生理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7.
罗亚敏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6):68-69,72
目的探讨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NSTE—ACS)应用国产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NSTE—ACS老年患者179例。国产组100例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泰嘉)75mg,qd;阿托伐他汀钙胶囊(尤佳)20mg,qn。进口组79例应用氯吡格雷(波立维)75mg,qd;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20mg,qn。其他常规治疗无差别,观察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控制情况及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均能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和降低TC、LDL—C,进口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与国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口组TC、LDL—C降低幅度与国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和进口的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NSTE—ACS同样有效,但国产药物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符合中国国情,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8.
周兰珠   《中国医学工程》2012,(10):36-36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NT-proBN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分析80例ACS患者(分为2组:不稳定心绞痛组48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2例)的同型半胱氨酸、NT-proBNP水平,另外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的Hcy、NT-proBNP的水平比不稳定心绞痛组高,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cy、NT-proBNP水平与ACS临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严重程度相关,可能是ACS临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严重程度的较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非ST段抬高型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和ST段抬高型ACS(指ST段抬高心梗)。针对ACS有药物和非药物等多种治疗措施,其中,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抑制凝血酶,预防血栓形成是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清蛋白(IMA)与血清肌钙蛋白 I(cTnI)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病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来该院就诊的 ACS患者(ACS组)85例,经诊断为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32例,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MI)患者37例,非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MI)患者16例;选取来该院健康体检者5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各组患者的 IMA与血清 cTnI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ACS组的 IMA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CS组血清cTnI水平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在IMA水平上,ACS患者中UAP组、STMI组与NST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cTnI水平上,STMI组、NSTMI组与U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A与血清cTnI对 ACS发病早期的诊断有着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它是由急性心肌缺血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为连续性病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血流动力学改变。1998年1月~200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34例。本文旨在从临床治疗角度分析血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互关系及在治疗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血塞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少岩  朱巧  衣兰娟 《医学综述》2007,13(8):637-63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所致冠状动脉管腔完全或不完全闭塞引起的临床上以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为表现的综合征。越来越多ACS的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不是简单的脂质沉积过程,局部或全身慢性炎症在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血栓形成导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ACS危险分层对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目前临床有多种方法,近十几年大量研究报告生化标志物在ACS危险分层中的意义,本文主要在C反应蛋白(CRP)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赵婕  刘全 《吉林医学》2009,30(14):1507-150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急性心肌梗死根据心电图ST段变化情况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ACS的发生与不稳定斑块有直接的关系:不稳定斑块为纤维帽薄,内含大而柔软脂核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由于血流应切力的改变,使纤维帽破裂,脂核溢出,血小板与内皮下黏附因子发生黏附和聚集,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Q波急性心肌梗死(AMI)、非Q波性AMI。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我们对ACS的患者应用辛伐他汀辅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U ACS )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对74例 U ACS患儿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及综合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74例中慢性鼻窦炎26例(35%),变应性鼻部疾病20例(27%),小儿特有的腺样体和(或)腭扁桃体肥大15例(20%),慢性鼻炎13例(18%),均以慢性咳嗽为主诉。经过积极的抗炎与抗变态反应治疗以及必要的手术治疗,咳嗽消失65例,咳嗽明显减轻9例。结论:儿童U ACS以咳嗽为主要临床特点,表现或不表现出鼻部、咽部疾病特点,是儿童慢性咳嗽较常见的原因,详细询问病史,合理检查,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7.
赵明磊  毕齐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3):2861-2865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CS)指颈动脉狭窄不合并颈动脉相关神经系统症状及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近年有研究发现,ACS独立于血管性危险因素引起认知功能障碍,认为ACS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涉及颈动脉狭窄相关的脑微栓塞和脑低灌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能够改善ACS患者认知功能。了解ACS与认知功能障碍是否直接相关及其发病机制,有助于指导ACS患者预防和治疗认知功能障碍。本文总结ACS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可出现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心电图结合心脏标志物可作为诊断依据。肌钙蛋白I(cTnD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的首选标志物,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危险评估和预后判断;C-反应蛋白(CRP)是急性时相蛋白之一,升高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ACS患者血清cTnI及CRP水平与多项生化指标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ST段无抬高的一类,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治疗目标是解除心绞痛症状、预防心肌梗死和防止死亡。我院2007年7月2010年7月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无ST段抬高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和ST段抬高MI,是发达国家及我国人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ACS患者有效治疗开始越早就越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近年来研究发现,ACS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使复发事件(再缺血、再梗死)危险性快速减少,早、中期死亡率降低,且能增加患者长期服药的依从性,有利于达到他汀类治疗的长期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