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既具有骨引导性又具有骨诱导性的活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聚乳酸(AnHAC/PLA)材料的异位成骨能力,为该材料作为植骨材料应用于临床打下实验基础。方法:通过扫描电镜观察rhBMP-2与nHAC/PLA材料的复合情况,并将nHAC/PLA、rhBMP-2、AnHAC/PLA材料分别植入小鼠股后肌袋内,术后2周、6周通过X线片、组织学观察、成骨量测定来研究AnHAC/PLA的异位成骨能力。结果:rhBMP-2在nHAC/PLA孔隙中均匀分布,6周时AnHAC/PLA组诱导形成的骨量是rhBMP-2组的10.5倍。结论:AnHAC/PLA材料具有良好成骨能力,nHAC/PLA是rhBMP-2理想的缓释载体。  相似文献   

2.
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种子细胞归宿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聚乳酸材料(nHAC/PLA,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Polyacticacid)与骨髓基质细胞(BMSCs,bone marrow stroma cells)在体外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颅骨极限缺损的能力,并探讨种子细胞的归宿。方法:将圆盘状nHAC/PLA与BrdU标记的自体BMSCs复合后,植入新西兰大白兔颅骨直径1.5cm全层缺损中。设自体髂骨组、空白对照组及nHAC/PLA组,术后8w、16w通过X线片、HE染色、Masson’s三色法染色、荧光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比较颅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及种子细胞的归宿。结果:nHAC/PLA+自体BMSCs组修复颅骨缺损的能力强,与自体髂骨组类似,nHAC/PLA组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较弱,但强于空白对照组,组织工程骨的成骨细胞由植入的种子细胞演化而来。结论:nHAC/PLA复合自体BMSCs具有良好的修复骨缺损能力。  相似文献   

3.
活性胶原基纳米骨修复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胶原基纳米骨(nHAC)及活性胶原基纳米骨(AnHAC)修复即刻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奠定理论依据。方法:犬下颌骨拔牙创区制造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分别采用植入nHAC、AnHAC、自体牙槽松质骨及不植入任何材料4种不同方法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术后6周、12周,采用X线摄片、骨密度测量及组织学检查,观察新骨形成情况和新骨与种植体的关系。结果:两组实验动物中,除空白对照组外,骨缺损区均愈合良好,未见种植体周围炎发生。1)nHAC组:术后6周已有新生骨小梁形成,术后12周修复骨缺损,种植体边缘可见较多新骨形成;2)AnHAC组:成骨过程较早,术后6周即有较多新生骨组织出现,术后12周新骨组织与宿主骨完全融合,并与种植体表面形成广泛的骨性结合。结论:nHAC具有良好的骨引导作用,可良好地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复合rhBMP-2后效果更佳。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修复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下颌牙槽嵴扩增的动物模型,并初步观察nHAC/PLA复合rhBMP-2在下颌皮质骨表面贴附式植骨的成骨能力。方法:制备AnHAC/PLA材料,将HAC/PLA、AnHAC/PLA材料分别植入新西兰兔下颌骨颊侧皮质骨表面,设计皮质骨颊侧制备沟槽的改良术式组,并与无沟槽的普通术式组对比,术后8周通过大体、X线、组织学观察来研究其牙槽骨加宽的能力。结果:AnHAC/PLA材料较nHAC/PLA材料更能良好的增加下颌骨的宽度,在皮质骨表面增加刻槽的改良术式能明显增加材料的成骨情况。结论:AnHAC/PLA材料可以有效地增加牙槽骨宽度。  相似文献   

5.
纳米晶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在拔牙创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纳米晶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nHAC)在拔牙创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拔除12只成年狗两侧下颌第二及第三切牙,并去除牙槽间隔,一侧随即植入nHAC,对侧植入致密多晶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HA)作为对照。于植入后4、8、12周分别取材,采用99mTc MDP核素骨显像、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等方法比较两种植入材料在牙槽窝中的骨修复能力。结果:nHAC植入牙槽骨后,材料被逐渐降解吸收,新骨不断生成,12周后植入材料几乎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图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nHAC组新骨形成的比值显著高于HA组(P<0.01);4、8、12周nHAC组浓聚程度均高于HA组。结论:nHAC在修复拔牙创缺损时比HA效果更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多孔块状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材料(nHAC/PLA)作为支架与自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复合对大动物承力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能力,并探讨合适的术中固定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多孔块状nHAC/PLA加工成3.0cm×2.0cm×1.0em的长方体状。体外培养犬髂骨来源的BMSCs,经过BrdU标记及成骨诱导后,与nHAC/PLA复合,并植人犬下颌骨3.Ocm长的节段性缺损处,经过6个月的饲养,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形态学观察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种子细胞的归宿。同时设自体髂骨移植组及单纯材料植入组作为对照。结果术后6个月,下颌骨缺损区被nHAC/PLA+BMSCs复合形成的组织工程骨完全修复,形态恢复良好,大量成熟的骨组织充满缺损区的全层,材料大部分被吸收。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看,组织工程骨细胞来源于种子细胞BMSCs。用钛重建板和微型钛板联合固定或单纯用钛重建板固定都可行。结论nHAC/PLA作为支架材料与自体BMSCs复合形成的组织工程骨可以修复大动物承力骨较大的节段性缺损,并可直接用钛重建板对其进行固定。  相似文献   

7.
刘泉  黄文 《口腔医学研究》2007,25(5):560-562
目的:研究拔牙后即刻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预防术后牙槽骨吸收,保持牙槽嵴高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例需同时拔除下颌两侧相同部位后牙的患者,按左右分组,左侧为拔牙后立即填塞颗粒型纳米羟基磷灰石,右侧为拔牙后传统搔刮血块充盈对照。4周、12周分别复诊,摄X线片检查。对牙槽窝的愈合,牙槽嵴高度进行观察。结果:16例患者创口愈合良好。两组比较,12周后实验组X线片见牙槽窝处的X线阻射影与周围牙槽骨密度相近,界限不清,恢复的牙槽嵴与周围基本平齐,牙槽高度恢复良好。对照组牙槽嵴高度明显降低,实验组牙槽嵴高度降低不明显。结论:拔牙创内即刻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不影响创口愈合,能促进新骨的形成,很好地维持牙槽嵴高度,为以后进行义齿修复提供一个良好的基骨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活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AnHAC)在皮质骨表面贴附式植骨的成骨速度及吸收速度。方法:54只新西兰大白兔根据植入颅骨表面的植入物不同分为: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nHAC)组、AnHAC组、羟基磷灰石(HA)组。材料植入后4、8、12周取材,行大体标本及组织学观察、测量新骨长入高度及材料吸收率。结果:AnHAC组材料的吸收率及新骨长入的高度最大,nHAC组次之,HA组最小。结论:AnHAC材料在新骨形成及生物降解方面均较nHAC及HA明显增强,且在皮质骨表面可保持植入材料的高度,有望应用于牙槽骨加高及加宽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nHAC/PLA复合兔BMSCs的异位成骨能力.方法:通过负压吸附使BMSCs与nHAC/PLA材料复合,将nHAC/PLA+自体BMSCs、自体BMSCs、nHAC/PLA材料分别植入新西兰兔背部肌袋内,术后4、8周通过大体、组织学观察来研究其异位成骨能力.结果:自体BMSCs组与nHAC/PLA材料组在新西兰兔背部肌袋内均无骨质形成,nHAC/PLA+自体BMSCs组8周时有大量较成熟的骨质形成,同时材料本身部分吸收.结论:通过负压吸附的方法制备出的nHAC/PLA+自体BMSCs具有良好的异位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微粒植入牙槽窝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研究拔牙后即刻植入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预防术后并发症及牙槽骨吸收的临床疗效。方法 :3 1例患者拔牙后牙槽窝内即刻植入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 ,术后对患者拔牙创出血、干槽症、牙槽嵴高度等项进行观察并于术后、术后 4周、12周复诊进行临床及X线片检查。结果 :3 1例患者创口愈合良好 ,术后无出血、无干槽症发生 ,X线片见牙槽窝内羟基磷灰石存在 ,牙槽高度恢复良好。结论 :拔牙创内即刻植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不影响创口愈合 ,能很好地维持牙槽嵴高度 ,为人工义齿的修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兔BMSCs与nHAC/PLA材料在体外共培养时细胞与材料复合的情况,进一步验证nHAC/PLA材料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兔BMSCs与nHAC/PLA材料在体外复合共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材料的复合情况,用MTT法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法检测材料对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BMSCs可以在nHAC/PLA材料表面及孔洞中良好地粘附、迁移、增殖和分化,复合培养5天后nHAC/PLA材料对BMSCs的增殖及分化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nHAC/PLA材料可以作为BMSCs良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物(nHAC/PLA/PRP)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成骨作用。方法制备兔下颌骨10mm×8mm贯穿性缺损.按不添加材料A组、单纯材料(nHAC/PLA)B组、活性材料(nHAC/PLA/PRP)C组加入相应材料.术后2、4、8、12周处死动物,分别从大体、影像学、扫描电镜、组织学方面进行观察.计量新骨面积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影像学观察B、C组2、4、8、12周缺损区密度均高于A组。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镜观察3个组边界区主要由纤维组织包绕.B组边界区可见少量新生骨散在分布.C组纤维组织更致密,可见少量新骨片状分布;组织学观察可见B、C组各时间点骨缺损区新骨形成均优于A组.C组新生骨及新生血管的量较B组多。随着时间延长,各组新骨均有增多.残留的材料减少.有大量骨样组织长人活性材料,骨成熟度增高,残留材料逐渐被活跃生长的骨组织包围并替代。以方差分析对组间新骨面积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第2、4周两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2周时A组与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由nHAC/PLA和富血小板血浆(PRP)构建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及骨诱导活性.有望应用于临床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