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脑外伤昏迷气管切开术后长期鼻饲匀浆膳食的最佳鼻饲模式。方法重型脑外伤昏迷气管切开术的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改进鼻饲模式每日鼻饲匀浆膳食4次,每次450ml,匀浆膳食间隔时间为5h;常规鼻饲模式每日鼻饲匀浆膳食6次,每次300ml,匀浆膳食间隔时间3h。两组患者均观察60d,实验组患者前30d按照改进鼻饲模式进行鼻饲,后30d按照常规鼻饲模式进鼻饲;对照组患者前30d按照鼻饲模式进行鼻饲,后30d按照鼻饲模式进行鼻饲。结果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及鼻饲并发症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常规鼻饲模式比较改进鼻饲模式护士的鼻饲日工作时间明显减少(P〈0.01),且患者在两次匀浆膳食之间的胃休息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论改进鼻饲模式对重型脑外伤昏迷气管切开术后病人的长期鼻饲匀浆膳食更适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长期鼻饲匀浆膳食的老年患者单次合适的鼻饲量和鼻饲间隔时间。方法住院长期鼻饲自制匀浆饮食的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2组各25例,在鼻饲置管方法、鼻饲体位、鼻饲液组成、日鼻饲液总量相同的前提下,A组按照护理文献中提到的鼻饲方法(常规方法)进行鼻饲;B组按照改进方法鼻饲,2组均观察30d。结果:2种方法鼻饲后2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鼻饲并发症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与常规方法比较,改进鼻饲方法的鼻饲日工作量明显减少,患者消化系统的休息时间明显延长(P〈0.001、0.05)。结论:改进鼻饲法的单次鼻饲量和鼻饲间隔时间对长期鼻饲患者更适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期鼻饲患者单次合适的鼻饲量和鼻饲时间.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鼻饲患者60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在鼻饲置管方法、鼻饲体位、鼻饲速度、鼻饲液的组成、每日鼻饲总量相同的前提下,对照组按照护理文献中提到的常规鼻饲方法,每日6次,每次200~300 ml,q3h;观察组按照改进方法鼻饲,每日4次,每次400~450 ml,q5h.观察2组餐后返流、胃潴留、腹胀、腹泻、便秘情况.结果2组鼻饲患者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每日鼻饲所消耗的时间小于对照组,患者消化系统的休息时间延长,护士及家属的工作量减轻(P<0.01).结论鼻饲法单次鼻饲量400~450ml和间隔时间为5 h对长期鼻饲者更适宜,并能减少护士和家属的工作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适合高龄卧床患者自制匀浆膳食的每次鼻饲量和鼻饲间隔时间。方法选择住院长期鼻饲自制匀浆膳食的高龄卧床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在鼻饲置管方法、鼻饲液组成、日鼻饲液总量相同的前提下,对照组按照常规鼻饲方法进行鼻饲,观察组减少鼻饲次数,增加单次鼻饲量。观察患者胃潴留、胃食道反流、误吸、腹胀、腹泻、便秘、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次晨空腹微量血糖值、体质量情况。结果两组高龄卧床鼻饲患者并发症比较,观察组胃潴留和胃食道反流明显减少(P<0.05);鼻饲60 d后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和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次晨空腹微量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需鼻饲时间、胃排空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龄卧床患者每次400~500 mL的鼻饲量和鼻饲间隔4~5 h有利于减少患者并发症和提高营养状况,并节省护士工作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老年鼻饲患者每次鼻饲量及间隔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鼻饲患者每次鼻饲量及间隔时间。以确立科学的、适合老年人生理的鼻饲量值。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长期鼻饲老年患者180例,按年龄段,61~70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1、实验2和对照组1;71~80岁患者分为实验组3和实验组4和对照组2。每组30例。在鼻饲置管方法、鼻饲体位、鼻饲液成份、符合营养热卡的前提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鼻饲;实验组按照实验方法鼻饲,6组均观察餐后返流、胃潴留、腹胀、腹泻、便秘、末次饲食后6h微量血糖值、血清白蛋白、总蛋白、体重情况。结果6组老年鼻饲患者在不同鼻饲量及间隔时间下其鼻饲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营养状况:白蛋白及总蛋白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实验组鼻饲法的每次鼻饲量和间隔时间是安全的、符合老年人生理的鼻饲量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适合康复科患者的单次鼻饲量及间隔时间。方法:选取2015年9~12月康复科60例鼻饲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鼻饲,每次200 ml,间隔2 h 1次,共9次;试验组采用改进的鼻饲方法,首次6∶30给予200 ml的鼻饲液,9∶30第2次鼻饲给予400 ml,之后每次间隔4 h,每次400 ml鼻饲量进行鼻饲,共5次。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营养状况、护理工作量及家属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及营养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日鼻饲护理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进后的鼻饲方法更适合康复科鼻饲患者,既能满足患者营养需求,又不会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能减少护士和家属的工作量,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对创建优质护理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改良鼻饲法对老年糖尿病病人鼻饲并发症及血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鼻饲病人每次鼻饲量及间隔时间对鼻饲并发症及血糖的影响,以确立科学的、适合老年糖尿病病人的鼻饲量及间隔时间。[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长期鼻饲的老年糖尿病病人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鼻饲置管方法、鼻饲体位、鼻饲液成分符合营养热卡的前提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鼻饲;实验组按照改良的方法进行鼻饲,观察两组病人鼻饲并发症及空腹血糖情况。[结果]两组老年糖尿病鼻饲病人在不同鼻饲量及间隔时间下均未发生严重误吸,两组鼻饲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第15天两组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鼻饲法的每次鼻饲量和间隔时间是安全的,符合老年糖尿病病人生理鼻饲量并可使空腹血糖控制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鼻饲病人每次鼻饲量及间隔时间对鼻饲并发症及血糖的影响,以确立科学的、适合老年糖尿病病人的鼻饲量及间隔时间。[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长期鼻饲的老年糖尿病病人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鼻饲置管方法、鼻饲体位、鼻饲液成分符合营养热卡的前提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鼻饲;实验组按照改良的方法进行鼻饲,观察两组病人鼻饲并发症及空腹血糖情况。[结果]两组老年糖尿病鼻饲病人在不同鼻饲量及间隔时间下均未发生严重误吸,两组鼻饲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第15天两组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鼻饲法的每次鼻饲量和间隔时间是安全的,符合老年糖尿病病人生理鼻饲量并可使空腹血糖控制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不同年龄段鼻饲患者每次鼻饲量及间隔时间.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长期鼻饲老年患者120例,按年龄段61~70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和实验组3,71~80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和实验组4,每组30例.在鼻饲置管方法、鼻饲体位、鼻饲液成分、日鼻饲液总量相同的前提下,4组按照实验方法鼻饲,均观察餐后反流、胃潴留、腹胀、腹泻、便秘情况.结果:4组老年不同年龄段的鼻饲患者在相同鼻饲量及间隔时间下,患者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消化系统的休息时间得到延长,但实验组2和实验组4的鼻饲日工作量明显减少.结论:老年鼻饲患者每次300~400 ml的鼻饲量和间隔3~4 h的时间适合61~80岁老年人生理的鼻饲量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制匀浆膳用于住院老年鼻饲患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60例住院老年鼻饲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鼻饲液用自制匀浆膳,每日4次,每次350ml;对照组鼻饲液为能全力营养混悬液,每日6次,每次250ml。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0d时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钾水平及体重;观察治疗期间医院感染、腹胀、腹泻、便秘、反流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0d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钾水平及体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体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胀、腹泻、反流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自制匀浆膳可为住院老年患者维持营养状况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始持续滴注鼻饲肠内营养的合适时间.方法:将12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3例和对照组58例.实验组伤后24~48 h采用持续滴注鼻饲要素饮食方法,对照组伤后4~8 d开始按常规方法行鼻饲流质饮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可获得较优的氮平衡,血清白蛋白、肌酐身高指数(ICr)、GCS评分、体重均改善(P<0.05,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持续滴注鼻饲要素饮食安全、有效,对维护胃肠道功能、降低上消化道出血、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9 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有无发生SAP将其分为SAP组(n=35)和非SAP(n=124)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胃黏膜保护剂、脑卒中后吞咽困难(DAS)、卒中史、卒中类型、低蛋白血症、意识障碍、鼻饲、吸烟等临床资料,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SAP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59 例脑卒中患者SAP发生率为2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 岁(P<0.01)、胃黏膜保护剂(P<0.01)、DAS(P<0.01)、低蛋白血症(P<0.05)、意识障碍(P<0.05)、鼻饲(P<0.001),吸烟(P<0.01)均与SAP发生有关。二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 岁、DAS、鼻饲、吸烟是SAP发病的危险因素。控制其他因素,鼻饲饮食患者发生SAP风险最高,是非鼻饲患者的5.119倍。结论SAP的发病率高,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鼻饲饮食患者发生SAP的可能性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强化气道护理在降低ICU患者VAP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于本院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98例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组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9例. 两组患者在基础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实验组予半卧位,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及其舒适度将床头摇高约30度~45度,并在足部垫一软枕以避免身体下滑;改用容易弯曲的小口径胃管(直径为3 mm) ,鼻饲时将患者上半身抬高约30~40 °并采取持续泵入的方式,速度为约40~60 ml/h. 而对照组则予常规鼻饲,取侧卧或平卧位,且每次鼻饲体积为150~200 ml. 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VAP发生率、通气时间及预后情况. 结果 对照组有20例继发VAP (发生率40. 82%) ,实验组则仅出现9例(发生率18. 37%) ,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实验组的平均通气时间为(9. 89±2. 76)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 07±4. 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比较也发现,实验组的死亡率(12. 24%)明显低于对照组(30. 61%),组间差异显著(P<0. 05). 结论 发生VAP的机制复杂、危险因素多,行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只有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气道护理,才能减少VAP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结肠根治术后右美托咪定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40 例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和对照组(CON组)。手术结束后在超声引导下行TAP阻滞。DEX组予右美托咪定1 μg/kg+0.25%罗哌卡因至20 ml,CON组予0.2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术后2 h、6 h、12 h、24 h、48 h静息状态、咳嗽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 评分,记录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术后首次镇痛泵按压时间和术后第一天总按压次数和舒芬太尼用量,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术后2 h、6 h、12 h,DEX组VAS 评分显著低于CON 组(P<0.001),Ramsay 评分明显高于CON 组(P<0.01);DEX 组较CON 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显著延长(P<0.001),首次镇痛泵按压时间显著较晚(P<0.001),镇痛泵按压次数显著减少(P<0.001),舒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P<0.001);DEX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和出院时间显著早于CON组(P<0.001)。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显著增强罗哌卡因的TAP阻滞效果,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K点刺激联合吞咽-摄食管理在颅脑外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河池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200例颅脑外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颅脑损伤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K点刺激...  相似文献   

16.
汪艳华  高艳红 《护理研究》2011,25(8):681-682
[目的]探讨脉冲式封管法在胃管封管中的应用。[方法]抽取60例长期需鼻饲的病人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鼻饲后给予温开水20 mL脉冲式封管,对照组鼻饲后给予温开水20 mL匀速推注封管,观察两组病人堵管发生率、胃出血(包括肉眼可见血性胃液及回抽胃液潜血试验阳性)及病人舒适度。[结果]两组发生堵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出血率及舒适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病人鼻饲后进行封管时采取脉冲式封管比匀速推注封管发生堵管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刺激吞咽留置胃管法在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意识障碍需鼻饲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刺激吞咽留置胃管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胃管法。比较两组插管成功所需时间、插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插管成功所需时间、插管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意识障碍患者采用刺激吞咽留置胃管法留置胃管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