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显示鞍底深部血管神经及其表面解剖标志在经蝶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8例垂体瘤经蝶手术中,利用Navigator Guide软件对术前垂体CT检查数据进行蝶窦CTVE重建,了解CTVE对鞍底血管、神经及其解剖标志的显示情况。结果 CTVE能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显示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隐窝,三者的显示率分别为:43.4%(111例)、37.5%(96例)、57.0%(146例)。通过传输函数设计技术(transfer functions),CTVE能透视显示出增强的颈内动脉100%(256例),可观察到有43.8%(112例)中隔附着于颈内动脉的浅面。通过动态调高观察阈值,CTVE能显示视神经管99.6%(255例),可观察到约17.3%(44例)中隔附着于视神经管表面。结论在经蝶手术中,术前CTVE能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显示鞍底深部血管、神经及其解剖标志;术中能指导对上述鞍底血管、神经的辨认及鞍底骨窗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简称CTVE)与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MPR)对垂体瘤患者蝶窦、鞍底的显示情况.方法:在119例垂体瘤经蝶手术中,对术前常规垂体CT检查数据分别进行MPR及CTVE重建,对两者显示的蝶窦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蝶窦表面解剖结构:蝶窦开口、蝶窦中隔、鞍底形状、斜坡凹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方面,CTVE与MPR的显示率无明显差别,CTVE对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的显示率优于MPR,CTVE所提供的为三维图像,MPR提供的为二维图像.在显示深部解剖标志:斜坡松质骨、蝶窦壁厚度方面MPR明显优于CTVE.结论:CTVE能显示蝶窦浅表解剖结构的三维图像,可做为经蝶垂体瘤手术的术前了解蝶窦三维解剖结构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对蝶窦中隔的显示情况及其在经蝶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119例垂体瘤经蝶手术中,对术前常规垂体CT检查数据进行CTVE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MPR),比较两种方法对蝶窦中隔的显示情况。通过传输函数设计容积重建技术(transferfunction volume rendering,TFVR)透视鞍底,了解蝶窦中隔与鞍底神经、血管的解剖关系。结果CTVE能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显示蝶窦中隔,在119例蝶窦中共发现蝶窦中隔82.3%(98/119例)、间隔64.7(77/119例)、间嵴115.9%(138/119例),蝶窦中隔以偏向外侧壁为主。通过CTVE的透视功能,可观察到有42.8%(42/98例)中隔附着于颈内动脉的浅面。通过调高观察阈值,可观察到约17.3%(17/98例)中隔附着与视神经管表面。结论CTVE能以三维图像的形式显示蝶窦中隔及其与深部颈内动脉、视神经管的解剖关系。CTVE可用于术前了解蝶窦中隔的解剖关系,指导术中对蝶窦、鞍底及鞍底血管位置的辨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的解剖标志,并将其应用于神经内镜经蝶垂体瘤手术.方法:8具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鼻腔、蝶窦和鞍底分阶段观察并测量解剖标志;指导临床实施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10例.结果:内镜下经蝶入路可清晰显露各阶段解剖标志,蝶窦开口下缘距后鼻孔上缘为(15.4±1.8)mm;蝶窦开口中心点至鞍底中心点相距(13.4±2.1)mm;双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OCR)连线中点至鞍底中心点距离(11.0±2.8)mm;鞍底均位于中线部位,以鞍底为中心,可看到鞍底前外方的视神经隆突,侧下方的颈内动脉隆突,前上方可见鞍结节,后方可见斜坡凹陷.10例内镜经蝶垂体瘤手术患者,肿瘤全切除7例(70%),次全切除3例(30%);术后患者临床症状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熟悉蝶鞍区结构的内镜下解剖关系有助于手术中准确定位,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临床单纯内镜或内镜辅助下经鼻一蝶窦入路至颅底中央区的手术提供解剖学标志和参数。方法:乳胶灌注汉族成人尸头湿标本10例,在神经内镜下及手术显微镜下模拟经鼻-蝶窦入路至颅底中央区的手术,按手术步骤分鼻腔内、蝶窦内及蝶鞍和周围结构3部分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蝶窦是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中的关键结构。蝶窦后壁常见的解剖标志有鞍底、斜坡凹陷、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隆起、蝶骨平台;其中,斜坡凹陷是确定鞍底最可靠的标志。此入路可分别向前、中、后颅底方向扩展,内镜下可清晰显露硬脑膜下及海绵窦内部分结构。结论:采用内镜经鼻-碟窦入路是显露颅底中央区病变的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蝶窦的CT与断层解剖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有关蝶窦手术提供解剖学和影像学资料。方法:采用CT技术和断层解剖方法对15例尸头和50例颅骨标本蝶窦的形态、类型、径线、毗邻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蝶窦的前后径大于上下径,上壁和前壁较苤,下壁和后壁较厚。在蝶窦CT水平层面上可清楚显示其气化类型,前、后壁,两侧壁及中隔的位置、厚度、毗邻;在冠状层面上可显示上、下壁的厚度及上壁与垂体、颈内动脉的关系。蝶窦内可见管型视神经管隆起和管型颈内动脉隆起,其出现率分别为23.8%和21.9%。视神经管隆起仅见于发育良好的鞍前型和全鞍型蝶窦。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的后壁较薄,最苤者仅为0.6mm。结论:蝶窦的气化程度差异较大,视神经、颈内动脉可向窦腔内突入。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与脑干间仅隔以纸样薄骨板。经蝶窦入路手术,应控制手术操作范围,避免损伤毗邻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便携式视频显微镜在经鼻蝶窦入路解剖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解剖观察蝶窦和鞍底。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鼻蝶窦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显露蝶窦和鞍底。咬除蝶窦前壁,进入蝶窦,显露鞍底,可见视神经隆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一颈内动脉隐窝;磨除鞍底,切开硬脑膜,可见垂体。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鼻蝶窦入路可安全有效地显露蝶窦和鞍底。  相似文献   

8.
内窥镜蝶窦及蝶鞍区手术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110个头部标本和蝶窦解剖观察测量表明,蝶窦双侧气比相同占41.8%,不同占58.2%,前鼻棘玛蝶窦口和鞍底的距离分别为54.6mm和71.3mm蝶窦口和鞍底与鼻底的角度分别为32.6°33.1°,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在蝶窦内形成隆起的比率分别是52.7%50.9%,中讨论了蝶窦气化类型,蝶窦膜性开口和中隔,以及蝶窦与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的毗邻关系在内窥镜蝶窦及蝶鞍区手术时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临床应用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20侧尸头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解剖和测量,并用多层螺旋CT扫描和影像工作站测量,将两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视神经管的类型:管型5%(1侧),半管型10%(2侧),压迹型55%(11侧),无压迹型30%(6侧)。视神经管的毗邻关系:筛窦型15%(3侧),蝶窦型35%(7侧),蝶筛窦型45%(9侧),蝶鞍型5%(1侧),60%(12侧)与后筛窦相关。眼动脉在颅口80%(16侧)走行于视神经内下方,在眶口85%(17侧)走行于外下方。70%(14侧)颈内动脉管在蝶窦外壁隆起,而95%(19侧)与视神经管存在隐窝。视神经管内壁长度(10.23±1.31)mm。解剖测量视神经管眶口、颅口、视神经与颈内动脉隐窝到鼻小柱-鼻翼交界点的距离及夹角的结果与影像测量结果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 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经鼻内镜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解剖学参数。采用CT影像工作站能对视神经管重要解剖标志进行准确的测量。  相似文献   

10.
背景:正确掌握蝶窦的断层解剖是临床经鼻-蝶入路的关键。 目的:观测蝶窦断层解剖结构,为经鼻-蝶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采用CT扫描技术和断层解剖方法,对60例CT扫描头颅和20例尸头进行观察。 结果与结论:①蝶窦冠状断面显示视神经和海绵窦,两侧视神经和两侧颈内动脉间距分别是(16.02±3.47),(17.23±3.64) mm。②正中矢状位,蝶窦口距离颅前窝底、蝶窦底、蝶窦后壁和前鼻棘分别是(9.57±2.51),(12.75±3.64),(23.42±4.36),(57.82± 3.94) mm。前鼻棘距离鞍底中心(71.98±6.12) mm。③CT扫描可见“3房”“4房”蝶窦。提示蝶窦的断层解剖能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应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三维CT观察,探讨垂体腺瘤患者蝶窦解剖结构改变及其经鼻蝶手术意义。 方法 选择东风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51例垂体腺瘤患者影像学资料。术前行鼻窦CT扫描,将CT扫描图像输入计算机,应用Mimics 15.0软件重建蝶窦分隔,观察并记录其数目、形态、偏向,术中所见与之对比;观察蝶窦的气化类型、颈内动脉隆突及裂隙和Onodi气房的出现率。 结果 本组51例患者中,蝶窦呈鞍前型3例,半鞍型12例,蝶鞍型18例,鞍枕型18例。蝶窦内无分隔1例,1纵隔36例,2纵隔11例,3纵隔2例;肿瘤充满窦腔、分隔数目无法判断者1例;横隔2例,斜型隔1例。分隔的前缘居中19例,偏左14例,偏右16例,分隔前缘遭肿瘤破坏,无法判断者1例。有5例共7侧蝶窦分隔的后缘附着于颈内动脉隆突。观察到颈内动脉隆突双侧12例,单侧2例;颈内动脉隆突裂隙5例。5例9侧存在Onodi气房。所有患者术中所见蝶窦内骨性分隔与术前三维重建图像一致,在蝶窦分隔的导引下均快速、准确地实现了鞍底的定位。 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能良好显示蝶窦内骨性分隔及蝶窦侧壁的隆突,有利于指导经鼻蝶手术中快速、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经鼻入路视角下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显微解剖特征,为相关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10例防腐尸颅按经鼻路径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视神经、颈内动脉和蝶窦外侧壁的关系,测量前鼻棘与视神经管眶口、颈内动脉隆凸最凸点之间的距离,以及与鼻底平面的角度。 结果 颈内动脉和视神经在蝶窦外侧壁上形成隆凸,两者之间呈“>”字形,前鼻棘与颈内动脉隆起最凸点之间的距离为(62.18±5.12)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为(36.8±3.4)°,与视神经管眶口的距离为(69.24±3.95)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41.4±3.0)°。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可分为鞍旁部和斜坡旁部,鞍旁部与垂体外侧壁关系最为密切,鞍旁部至中线的距离为(9.06±1.34)mm。海绵窦内侧壁由鞍旁部和蝶窦旁部组成。 结论 熟悉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学特点,对于术中定位,安全处理海绵窦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内窥镜下与颅底相关的鼻腔鼻窦解剖标志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研究内窥镜下鼻颅底相关的解剖标志及其在手术中的意义。方法:观测4例尸体标本和术时179个病例与颅底相关的鼻腔鼻窦解削结构。结果:(1)筛前动脉位于额隐窝后隆突或其后2~3mm范围;筛前动脉骨管可呈管状或管状悬空占58.2%,呈嵴状或半管状占41.8%。(2)纸样板与筛顶的连接方式有直角为3%,钝角44%,锐角53%.(3)蝶窦前壁位于后鼻孔上缘上,鼻中隔和中鼻甲后缘之间。(4)蝶窦外侧壁视神经管隆起呈管型或半管型为15.4%,压迹型35.3%。颈内动脉隆起60%。(5)蝶骨嵴延长线为鞍底中线。结论:(1)作为判断筛顶或蝶窦侧壁重要标志的额隐窝、筛前动脉或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隆起是有一定的解剖变异.(2)中鼻甲前后附着缘、上颌窦口、后鼻孔上缘和纸样板是可供参照的相对恒定标志。(3)蝶骨嵴可作为判断鞍底中线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内镜下行经鼻蝶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12例成人尸颅标本,模拟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观察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结构。磨除视神经管,暴露并打开管内视神经鞘膜,观察鞘膜内视神经及眼动脉。 结果 视神经隆突是蝶窦内相对恒定的解剖标志,通过它可以确定视神经管眶口;眼动脉多走行于视神经的腹内侧,切开视神经鞘膜时应在外上壁进行。 结论 视神经隆突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应在外上壁切开视神经鞘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模拟内镜下经单鼻孔经鼻中隔与蝶窦前壁手术入路,评价两种入路的优缺点。 方法 内镜下分别对每组15具成人尸头行单鼻孔经鼻中隔入路及蝶窦前壁入路模拟手术,分别测量切口距离外鼻孔距离、鼻孔至鞍底平面上(手术路径上)手术器械在水平方向上所能摆动的最大角度及距离、以及其他相关解剖参数。 结果 单鼻孔鼻中隔入路和蝶窦前壁入路切口处距离外鼻孔距离分别是(5.19±0.15)cm和(6.91±0.14)cm,手术路径上器械在水平方向上所能摆动的最大角度分别是(44.77±2.04)°和(38.54 ±1.40)°,水平方向上所能摆动的最大距离分别是(1.25±0.15)cm和(0.59±0.52)cm。两种入路相关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行鞍区病变切除中,相对蝶窦前壁入路经鼻中隔入路是一种损伤小,切口距离鼻孔短,定位明确而且操作空间及视角较大的手术入路,可双器械操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