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相关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成人尸体肩关节标本10具20侧。从三角肌前中部肌束间隙钝性分离游离出腋神经,将钢板插入腋神经与骨之间,固定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方,结节间沟后方。测量腋神经上缘与大结节顶点、与肩峰上缘的距离。截取带钢板的肱骨近端进行体外测量并观察钢板螺钉与肱骨头颈、大结节顶点和结节间沟的关系。 结果 大结节顶点、肩峰上缘距腋神经距离分别为(3.44±0.38)cm和(5.44±0.62)cm;钢板上缘到肱骨大结节顶点距离为(0.59±0.14)cm,到结节间沟距离为(0.74±0.19)cm。体外观察并测量见钢板置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 cm,结节间沟后方0.5 cm时螺钉平行肱骨颈并位于肱骨颈中央。 结论 (1)肱骨大结节下2.90~4.32 cm是容易损伤腋神经的危险区域。(2)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0 cm,结节间沟后方0.50 cm是钢板放置的最佳位置。(3) PHILOS钢板的C、D、E孔和LPHP的C、D孔是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量旋肱前动脉和腋神经解剖学数据,为寻求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安全区提供必要的解剖学依据。 方法 20具成人尸体标本,用游标卡尺测量肱骨近端旋肱前动脉、腋神经相对于手术切口和骨性标志的距离。 结果 肩峰锁骨端下缘与旋肱前动脉上缘垂直距离为(5.1±0.2) cm(4.6~5.5 cm)、小结节顶点与旋肱前动脉上缘垂直距离为(2.5±0.2)cm(2.0~3.0 cm)、旋肱前动脉的横径为(2.6±0.2)mm (2.2~3.1 mm)、旋肱前动脉与肱骨干长轴的夹角为(14±4)°(5~22°)、肩峰前下缘与腋神经上缘的垂直距离为(6.3±0.5)cm(5.2~7.0 cm)、大结节顶点与腋神经上缘的垂直距离为(3.5±0.2)cm(3.2~4.1 cm)、腋神经与肱骨干长轴垂线的夹角为(22±7)°(8~37°)、三角肌前外1/3间隙处腋神经横径为(4.2±0.8)mm(3.7~5.5 mm)。 结论 本研究得出了旋肱前动脉和腋神经上方相对于手术切口和骨性标志的安全区,以避免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时损伤旋肱前动脉和腋神经。  相似文献   

3.
腋神经和桡神经与肱骨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测腋神经、桡神经与肱骨骨性标志的关系 ,为肱骨手术或外固定提供帮助。方法 在 30例 6 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了腋神经、桡神经与肱骨有关骨性标志的距离。结果 肱骨最大长 (30 6 6 5± 17 4 8)mm ;肱骨最近端到腋神经(5 8 10± 5 6 1)mm ;肱骨最近端到桡神经穿外侧肌间隔处 (177 75± 11 86 )mm ;解剖颈最低点到腋神经 (16 2 4± 2 78)mm ;肱骨最近端到肱骨肌管入口处 (118 4 9± 6 6 1)mm ;并测量计算了各段占肱骨最大长的比例。结论 腋神经在肱骨近端 1/ 5处容易受损 ,而桡神经在肱骨下 3/ 5段为易损伤部。从术前和术中的影像 ,能测量和计算出神经的基本位置 ,可减少或避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成年男性外支架置钉点与臂部桡神经及腋神经行程的解剖关系,探讨制定置钉点的安全范围。方法 成年男性尸体26具,按身高分为150~160 cm组(A组)和161~170 cm组(B组)。设定肱骨外上髁与大结节连线为臂外侧线、内上髁与喙突连线为臂内侧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为臂后线,解剖暴露臂部腋神经和桡神经全程;找到其与3条线的垂直交点,测量骨性标志与神经交点的垂直距离,计算肱骨上、中、下段置钉的安全范围。结果 A、B组肱骨外上髁至桡神经近端距离分别为(13.7±1.36)cm和(13.4±1.27)cm,肱骨外上髁至桡神经远端的距离(7.7±0.98)cm和(7.5±0.90)cm,肩峰顶点至腋神经后支的距离为(6.4±0.70)cm和(7.1±0.94)cm,肱骨内上髁距离桡神经近端的距离分别为(20.4±1.36)cm和(21.4±1.35)cm。A、B组于肱骨上、中、下段外固定置钉的安全距离分别为身高的2.2%~6.0%、2.5%~6.7%(上段),3.1%~5.0%、3.0%~4.4%(中段),3.9%~6.5%、3.4%~6.0%(下段)。结论 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骨...  相似文献   

5.
桡神经肱骨肌管段血供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桡神经在肱骨肌管内血供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肱骨干骨折伴桡神经损伤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30侧)经锁骨下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的成人上肢新鲜标本进行巨微解剖,观测桡神经营养血管在肱骨肌管内段的走行、分布及其发出点到肱骨外上髁的距离和到达神经外膜的长度.结果:桡神经在肱骨肌管段的营养血管主要来自前外侧的桡侧副动脉和后内侧的中副动脉.桡侧副动脉在距肱骨外上髁(9.67±0.52)cm处发出分支,行于桡神经的背侧,到神经外膜长(1.26±0.17)cm.中副动脉在距肱骨外上髁(16.52±0.65)cm处发出第1分支,到神经外膜长(1.52±0.21)cm;在距肱骨外上髁(13.47±0.62)cm处发出第2分支,到神经外膜长(0.56±0.16)cm.两支均行于桡神经的腹侧,各营养支均有吻合.结论:桡神经在肱骨肌管段营养血管丰富且相互吻合.肱骨肌管中上段手术时要注意保护后内侧的中副动脉分支,下段手术时要注意保护前外侧的桡副动脉分支.  相似文献   

6.
背景:临床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常用入路主要有两种:前内侧入路、肩峰下前外侧入路,然而现有的手术入路存在一定局限性。 目的:分析臂部前外侧腋神经与肱骨上段及三角肌前、中亚部的解剖关系,为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寻找新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解剖12具成人(男7例,女5例)防腐上肢标本20侧,了解腋神经前支在三角肌前、外亚部中的走行,比较经过两亚部时跨越肌缝的神经分支形态。完成初步数据收集后,进行尸体上模拟复位内固定实验。 结果与结论:腋神经前支横向行走于三角肌肌腹深面中上1/3水平,距离肩峰外下缘(6.0±1.3) cm,前亚部仅有1支一级神经支支配,两亚部间为一连续的乏血管横越的肌缝,肌缝位于肩峰前角向下的延长线处,肉眼观为一白色结缔组织条带,腋神经通过肌缝时无分支,游离后跨缝段长度均大于1 cm,放置钢板后腋神经张力不高。通过肩峰下三角肌前、中亚部肌缝入路,显露腋神经支配前亚部的一级神经支并进行分离保护后,可以向下延伸切口,能够安全地暴露上段肱骨,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等操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成人肱骨骨髓腔的解剖特征 ,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祛  4 0根成人肱骨标本矢状切开 ,观察髓腔形态 ,并测量一些数值。结果 髓腔似漏斗状 ;肱骨髓腔平均长 (2 7 6 4± 1 4 8)cm ;狭窄处位于髓腔中点下 10cm处。结论 行肱骨内固定时 ,应考虑肱骨髓腔长度、狭窄部和髓腔弧度 ,以免造成新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内窥镜下进行肘管尺神经减压并前移术提供临床应用解剖基础。 方法 10例新鲜尸体标本、20例临床病例传统手术中尺神经在臂部、前臂游离长度,尺神经第1肌支距离肱骨内上髁的距离、尺神经前移距离。在4例新鲜尸体标本上模拟手术。 结果 此术式尺神经前臂、臂部游离距离为(3.90±0.145)cm(3.64~4.23 cm)、(4.21±0.18)cm(3.80~4.53 cm),前移距离(1.49±0.05)cm(1.39~1.57 cm),尺神经第1肌支距离肱骨内上髁距离(2.18±0.38)cm(1.13~2.72cm)。此术式入路点、轴线、层面: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间长约2 cm纵行切口;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中点与豌豆骨连线上约7cm长的轴线,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中点与肱二头肌内侧肌间隔中点连线上长8cm的轴线;奥本斯韧带、前臂尺侧腕屈肌之间纤维弓形组织表面,臂部深筋膜表面。模拟手术成功。 结论 研究证实此术式可行,达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肱骨前外侧手术人路时避免损伤挠神经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42侧成人尸上腔标本上.根据手术进路和易损伤部位对桡抻经和旋舷前动脉的行径及毗邻关系进行了观测。结果:桡神经进人挠神经管上口位于胸大肌腱止端内侧23±0.24cm,缘突下方10.73±0.45cm。旋肱前血管经胸大肌腱上缘上方0.66±0.03cm处横过。结论:沿胸大肌腱止端处纵行切开骨膜井将其连同胸大肌腱一同翻向内侧,可避免损伤桡神经近段(骨上段);沿骨膜下向远侧分离,可避免损伤桡抻经中段(管内段);沿肱肌中线分开肱肌至骨膜下.可避免损伤桡神经远段(管下段)。  相似文献   

10.
桡神经深支的体表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桡神经深支的体表定位方法。方法:取成人尸体标本48具(96侧上肢标本),显露桡神经深支,在前臂中立位,分别测量桡神经深支发出点与肱桡关节线的距离、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肱桡关节线的距离及其与肱骨外上髁和Lister结节连线的水平距离、桡骨茎突与肱桡关节线的距离,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桡神经深支自桡神经主干发出的位置在肱桡关节上方平均为(15.4±2.5)mm。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均位于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的尺侧,与连线的水平距离平均为(6.1±2.1)mm,与肱桡关节线的平均距离为(61.3±17.6)mm。结论:桡骨小头正前方或略偏外侧可作为桡神经深支近端的定位标志,肱桡关节线下方约6cm,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尺侧约0.6cm可作为桡神经深支远端的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介绍腕部掌侧皮肤带血供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学基础。 方法 解剖观测20例成人尸体上肢标本,2例标本做带骨骼动脉铸型,18例标本做肱动脉乳胶灌注。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腕部掌侧皮肤的营养动脉、回流静脉、神经支配来源、其内的掌长肌腱。 结果 腕部掌侧皮肤主要由桡动脉掌浅支分支营养,静脉回流有深浅两种途径,神经支配以正中神经掌皮支为主,桡神经浅支为辅,游离移植可切取面积为2cm×4cm~2 cm×5cm[2cm×(4.42±0.58)cm]。桡动脉掌浅支起始处直径为 (1.25±0.24)mm, 与指动脉直径相仿。 结论 传统的腕部掌侧供皮区皮肤可以形成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复合组织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的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肱三头肌与桡神经的位置关系,改进臂中后部桡神经的显露方法。方法尸体标本31具(62侧),在臂中部将肱三头肌外侧头自臂外侧肌间隔上钝性剥离达肱骨,继续向内侧钝性分离肱三头肌外侧头,显露桡神经,观察肱三头肌外侧头和内侧头融合的位置、融合前二者分界是否清晰,观察肱三头肌内侧头起点和外侧头起点与桡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肱三头肌内、外侧头融合近端与桡神经穿过臂外侧肌间隔处距离(6.7±2.6)cm,约在鹰嘴窝上缘水平,融合前肱三头肌内、外侧头分界清晰。肱三头肌外侧头全部起自桡神经沟近端肱骨骨面的为79%(49侧),部分起自桡神经沟以远肱骨骨面的为21%(13侧),其中腱性的9例,肌性的4例。结论利用臂中部肱三头肌内、外侧头的解剖特点,可使臂后中部桡神经的显露更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临床应用股四头肌腱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提供临床解剖学资料。 方法 在1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20只膝关节)解剖观察股四头肌腱的形态和走行关系以及在髌骨附着点的解剖学特点,测量股直肌腱起止点宽度、长度以及髌骨上极的厚度。 结果 股直肌止点的宽度为(3.20±0.33)cm。起点的宽度为(1.28±0.25)cm。完全为腱性组织的长度为(6.96±0.80)cm。股直肌腱近侧端约4/5完全游离,远侧端约1/5与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融合,共同构成股四头肌腱,附着于髌骨上极前方约3/4部分。髌上极的平均厚度为(2.22±0.14)cm。 结论 股四头肌腱的的解剖学特点,完全使其可以作为临床上行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的供区之一。  相似文献   

14.
股内侧肌穿支蒂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为股内侧肌穿支蒂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以髌骨中点、收肌结节为观测标志解剖观测:①股中间皮神经走行与分布;②股内侧肌穿支与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间的吻合关系。另用1侧新鲜标本进行摹拟手术。结果①股中间皮神经前支体表投影相当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与髌结连线(髌骨中点至收肌结节的连线)中点的连线;②股内侧肌穿支穿出点位于股内侧肌支体表投影线(腹股沟中点与收肌结节连线中、下1/3交界点至髌骨中点的表线)中点附近,相当于收肌结节上(9.4±2.4)cm、髌骨中点垂线内(4.1±1.0)cm处。穿支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股中间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网)密切吻合,在大腿前内侧形成顺沿股中间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结论可形成股内侧肌穿支蒂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前臂近中段Thompson入路中容易发生桡神经深支损伤的解剖学因素并提出对策。 方法 教学用成人尸体标本48具,按照Thompson入路显露,观察前臂伸肌与桡神经深支及其肌支的位置关系;测量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位置距离桡侧腕短伸肌的横向距离;观察指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在前臂近段的愈着情况,测量二者在肱桡关节线以远的愈着长度。 结果 指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在前臂近段相愈着,愈着长度在肱桡关节以远(7.1±2.1)cm;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下缘的穿出点与桡侧腕短伸肌尺侧缘的水平距离为(1.3±0.3) cm,与肱桡关节线距离为(6.1±1.8) cm。 结论 前臂近中段Thompson入路中容易发生桡神经深支损伤存在着解剖学因素,了解桡神经深支的解剖特点及其与前臂伸肌的位置关系可以避免桡神经深支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探索髂腰肌和腰方肌的肌内神经分布模式,定位其肌痉挛时肉毒毒素A的阻滞靶点。 方法 12具24侧中国成人尸体髂腰肌和腰方肌。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显示肌内神经分布。 结果 髂腰肌和腰方肌的神经支配源于T12和L1~L4脊神经分支。腰大肌肌腹上1/2区内有一神经分支密集区,位于肌长的(12.10±0.65)%~(43.20±1.17)%水平,其中心点在肌长(23.90±0.82)%水平,向内平对第三腰椎体中部;髂肌中央有一与髂嵴平行的蚕豆形神经密集区,其中心点位于髂腰肌肌长的(58.0±1.61)%水平,向外平对髂结节;腰方肌的内上和下1/3部各存在1个肌内神经密集区,其中心点分别平对第一和第三腰椎体下部。 结论 这些肌内神经密集区及中心的定位研究能指导临床医生注射肉毒毒素A接近其作用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前臂后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 方法 解剖观测40侧成人尸体上肢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局部解剖。观测前臂后外侧皮肤的营养动脉、回流静脉、神经支配。 结果 自桡骨Lister结节及肱骨外侧髁连线中点附近指伸肌和桡侧伸腕肌肌间隙内有一恒定的皮支动脉营养前臂后外侧皮肤,该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神经支配为前臂后皮神经分支,血管蒂长度为(4.12±0.26)cm,血管起始处外径为(0.91±0.07)mm,管径与指动脉相仿。 结论 前臂后外侧可以形成以桡骨lister结节及肱骨外侧髁连线中点附近的指伸肌和桡侧腕伸肌肌间隙穿支为蒂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8.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MIPO of the humerus via the posterior approach and to observe the tension of the radial nerve in different elbow positions. Two separate incisions were made on the posterior aspect of the humerus in ten fresh cadavers (20 humeri). The radial nerve was identified at the proximal incision and the distances through which the nerve could be elevated from the bone with the elbow in flexion and extension were measured. A 10‐hole extra‐articular distal humeral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was inserted and fixed through the submuscular tunnel. The tunnel was then explored to identify any entrapment of the radial nerve and to observe the anatomical relationship of the radial nerve to the plate and bone. There was no entrapment of the radial nerve or its branches. The distances through which the radial nerve could be elevated were greater with the elbow in extension than in flexion (P < 0.01). The radial nerve crossed the medial and lateral borders of the posterior surface of the humerus at 80.1–132 mm (average 104.7 mm) and 116.6–175.5 mm (average 142.7 mm) of its total length, respectively. The axillary nerve was located at 38.7–61.7 mm (average 47.9 mm) of total humeral length. MIPO of the humerus using the posterior approach is an alternative option for treating distal humeral shaft fracture. The risk of radial nerve injury can be minimized by careful dissection in the proximal incision. Clin. Anat. 32:176–182, 2019. © 2018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前臂骨间后神经及其拇示指肌支的解剖学特征。 方法 解剖43具尸体的86侧上肢部桡神经深支及其分支到腕背部,观测骨间后神经的行程与投影及其拇示指肌支起始部位横径、长度和骨性标志线与神经干间夹角关系等参数。 结果 骨间后神经及其各分支均呈扁薄的窄带状神经束,其主干和多数肌支都走行在前臂后面中2/4段浅、深层肌之间,终末支止于腕背侧的梭形膨大部;主干起始处横径为(3.79±0.64)mm,各分支在起始部的平均横径(除指伸肌支约2.0 mm外)均小于1.0 mm;在旋后位,它呈向桡侧开放的弓形线段投影在肱骨外上髁至尺骨茎突连线的尺侧,半旋前位时则投影于该连线上或其桡侧。 结论 前臂后面中2/4段是骨间后神经主干及其大多数拇示指肌支在临床上易被损伤、误伤发生的高风险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