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化学刺激硬脑膜传入神经末梢对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的高电压激活钙电流(HVA-ICa)的调控效应. 方法 雄性SD大鼠1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NS)组和致炎剂(IS)+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组(n=8),大鼠上矢状窦处脑膜给药造模1h后急性分离大鼠三叉神经节中小神经元,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VGCC)电流. 结果 与NS组钙电流峰电流[(-49.5±5.18)pA/pF]比较,IS+CGRP组[(-80.48±4.43) pA/pF]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CGRP组神经元钙电流激活曲线的半数激活电压Val/2为(-20.9±0.4)mV,较NS组[(-16.2±0.5)mV]向超级化方向移动了4.7 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IS+CGRP组神经元钙电流的半数失活电压V1/2为(-12.4±0.2) mV,较NS组[(-22.5±0.3)mY]向去极化方向移动了10.1 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激活硬脑膜传入神经末梢诱导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外周敏化过程,突出表现为钙电流的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the phosphorylated form of the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p-ERK)、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及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偏头痛模型大鼠硬脑膜、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脊束尾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为探讨偏头痛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组、硝酸甘油组和电刺激组;硝酸甘油组和生理盐水组根据注射后时间再分别分为30 min、1h和3h组;电刺激组再分为电刺激三叉神经节(ESTG)模型组、假手术组和尼美舒利干预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硬脑膜、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脊束尾核p-ERK、CGRP、COX-2的表达。结果 (1)硝酸甘油组大鼠硬脑膜、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脊束尾核的pERK、CGRP、COX-2表达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均P0.01),ESTG大鼠不同部位组织的p-ERK、CGRP、COX-2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空白组(均P0.01);(2)p-ERK表达在注射硝酸甘油后的30min组均高于1h组和3h组,后随时间增加其表达逐渐降低(均P0.01);(3)尼美舒利干预组大鼠不同组织中p-ERK、CGRP、COX-2的表达均低于ESTG模型组(P0.05)。结论 (1)p-ERK、CGRP、COX-2表达上调与偏头痛的炎性反应和疼痛敏化有关,其中p-ERK可能参与偏头痛早期过程;(2)偏头痛过程中,p-ERK、CGRP和COX-2蛋白之间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颈髓复合体内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对偏头痛大鼠痛觉超敏的影响. 方法 将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改良致炎剂3d组、改良致炎剂7d组、甘珀酸(CBX)预防组、CBX预防对照组、CBX治疗组和CBX治疗对照组,每组6只.用改良致炎剂反复刺激硬脑膜法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Von-Frey纤维丝测定眶周痛觉阈值,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大鼠三叉神经颈髓复合体内Cx43的表达. 结果 行为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改良致炎剂组大鼠眶周痛阈逐日下降,出现痛觉超敏表现;而CBX预防组大鼠未出现痛觉超敏表现;CBX治疗组大鼠给予CBX后痛阈上升.细胞核及Cx43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改良致炎剂组大鼠后角细胞数及Cx43表达较对照组增多,3d组以Ⅰ、Ⅱ层增多为主,7d组以Ⅰ~Ⅳ层增多为主;CBX预防组及治疗组Cx43平均吸光度值与其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反复予硬脑膜改良致炎剂能有效诱导偏头痛大鼠产生眶周痛觉超敏表现,并能引起三叉神经颈髓复合体内Cx43表达上调.非特异性缝隙连接阻断剂CBX能有效抑制Cx43表达上调,缓解痛觉超敏,提示Cx43在偏头痛大鼠痛觉超敏形成和加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电刺激三叉神经节诱导偏头痛大鼠脑膜非特异炎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电刺激三叉神经节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观察偏头痛大鼠硬脑膜的非特异炎症及5-HTIB/1D受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物质(CGRP)在硬脑膜上的分布.方法 采用体重250~300克的雄性SD大鼠,单侧电刺激大鼠三叉神经节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取大鼠硬脑膜,(1)行HE染色观察非特异炎症;(2)行免疫荧光法检测硬脑膜上5-HT1B/1D受体和CGRP的表达.结果 偏头痛大鼠模型成功建立得到两方面证实:(1)刺激侧大鼠咀嚼肌收缩,口鼻分泌物增多;(2)硬脑膜HE染色显示刺激侧出现炎症反应.初步完成5-HT1B/1D受体及CGRP在硬脑膜上的定位.结论 电刺激三叉神经节可诱导偏头痛大鼠脑膜非特异炎症,5-HT1B/1D受体和CGRP可能在偏头痛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物质(SP)对大鼠三叉神经节(TG)神经元膜H+-门控电流的调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急性分离TG神经元,通过排管快速换液装置行胞外给药,电极内灌药行胞内透析后,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神经元膜H+-门控电流.结果 依照我们在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分类的方式,同样可将TG神经元H+-门控电流也分为四型,即T-型、S-型、B-型、O-型;共加SP和H+能浓度依赖性增强S-型H+-门控电流,SP受体拮抗剂GR82334不能阻断此作用;共加SP和H+能增强B-型H+-门控电流,GR82334和胞内透析GDP-β-S能阻断SP对B-型H+-门控电流的这一增强作用,而预加SP则抑制B-型H+-门控电流,并以短暂成分尤为明显,此抑制效应不能被GR82334阻断.结论 SP对H+-门控电流的调制依ASIC亚基组成不同,其作用机制有所不同:S-型H+-门控电流的ASIC分子膜外结构上可能存在SP的别构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快速老化小鼠(Senescence-accelerated mouse,SAM)海马神经元的基本离子通道特点,并对抗快速老化亚系(SAM-resistance/1,SAMR1)与快速老化亚系(SAM-prone/8,SAMP8)的基本离子通道特点进行了比较,探讨离子通道变化在衰老中的可能角色.方法:应用全细胞记录方式,观察并比较原代培养SAMR1和SAMP8海马神经元的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及膜参数.结果:原代培养SAMR1和SAMP8海马神经元电压门控Na+通道电流(INa)和电压门控延迟整流K+通道电流(Ik)的电学特点和幅度基本一致.SAMP8的电压门控Ca2+通道电流(ICa)和瞬时外向K+通道电流(IA)的幅值则大于相同培养天数的SAMR1.经膜电容校正所得的ICa电流密度也表现出增大的变化规律.结论:SAMP8与SAMR1神经元间IA和ICa的差异可能与其神经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学习记忆功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从药理学敏感性的角度出发,初步探讨S-型与O-型H+-门控离子通道外向电流的离子成分及其药理学特性.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急性分离的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H+-门控离子通道电流,测定S-型与O-型离子通道外向电流的药理学特性,分析其成分组成.结果 高浓度的胞外K+、CsC1、BaCl2、4-氨基吡啶(4-AP)、四乙基溴化铵(TEABr)、CdCl2、阿米洛利等抑制S-型与O-型H+-门控离子通道外向电流,而Ca2+络合剂EGTA和高浓度的胞外Ca2+则增强该外向电流;胞外Na+浓度的变化对该外向电流无明显影响.结论 S-型和O-型H+-门控离子通道电流的外向电流离子成分可能为钙依赖性钾电流.  相似文献   

8.
快速老化小鼠海马神经元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快速老化小鼠(Senescence-accelerated mouse,SAM)海马神经元的基本离子通道特点,并对抗快速老化亚系(SAM-resistance/1,SAMR1)与快速老化亚系(SAM-prone/8,SMAP8)的基本离子通道特点进行了比较,探讨了离子通道变化在衰老中的可能角度,方法:应用全细胞记录方式,观察并比较原代培养SAMR1和SAMP8海马神经元的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及膜参数。结果:原代培养SAMR1和SAMP8海马神经元电压门控Na^2 通道电流(INa)和电压门控延迟整流K^ 通道电流(IK)的电学特点和幅度基本一致。SAMP8的电压门控Ca^2 通道电流(ICa)和瞬时外向K^ 通道电流(IA)的幅值则大于相同培养天数的SAMR1。经膜电容校正所得的ICa电流密度也表现出增大的变化规律。结论:SAMP8与SAMR1神经元间IA和ICa的差异可能与其神经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学习记忆功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天舒胶囊对偏头痛动物模型血浆及脑组织血管活性物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分别制作大鼠和兔偏头痛模型.给予天舒胶囊后用放免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大鼠血浆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型NOS(NOS1)和CGRP表达;用经颅多普勒检测兔颈内动脉血流速度改变.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浆NO、NOS和CG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经不同剂量天舒胶囊灌胃后大鼠血浆NO、NOS和CGRP的增加受到抑制,尤以中、高剂量组明显(P<0.05~0.01).模型组兔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明显下降,经中剂量天舒胶囊干预后流速下降也受到抑制 (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灌胃天舒胶囊后,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NOS1和CGRP表达增加的程度减小(均P<0.05).结论 天舒胶囊可改善偏头痛发作时血管活性物质和神经递质水平失常,从而缓解偏头痛症状.  相似文献   

10.
运用细胞内记录和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在 7~ 16d大鼠带三叉神经残根的 4 0 0 μm厚脑桥切片上进行研究。细胞内电流钳记录显示三叉神经主核灌流甘丙肽引发两种膜电位变化 :54.2 %细胞超极化 (3.2±1.2 )mV ;35.4 %细胞去极化 (2 .9± 1.3)mV ,两者均伴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和膜电阻减小。电压钳实验显示甘丙肽也引致两种膜电流变化 :57.9%细胞出现外向性电流 (11.6± 6 .1)pA ,该电流可被四乙基胺所抑制 ,其反转电位为 (- 77.1± 5.3)mV ;2 7.3%细胞出现内向性电流 (10 .9± 5.9)pA ,该电流可被细胞外低钠所抑制而被细胞外高钾所增强 ,其反转电位为 (- 2 9.2± 4 .3)mV。两电流均可被甘丙肽激动剂M16所模拟 ,为甘丙肽阻断剂M35和M4 0所阻抑。上述结果提示 ,甘丙肽在突触后膜引发两种不同的膜电活动 :钾离子外流引发超极化和外向性电流 ;钠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引发去极化和内向性电流 ,两种反应均能抑制三叉神经主核神经元的突触传递。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验证正常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放电模式中存在随机共振现象。方法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对大鼠脑片丘脑底核神经元进行阈下正弦电流刺激,通过叠加不同输入频率正弦电流和不同强度噪声,分析峰峰间期(ISIH)和信噪比(SNRISIH),观察神经元放电特点。结果在单细胞水平证明了在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元中存在随机共振现象。在中等噪声强度时(约在20~25 pA处),丘脑底核神经元对叠加噪声的阈下周期性刺激存在最佳响应,其信噪比达到峰值;在一定频率范围(约为5~10 Hz),噪声和神经元输出反应之间存在最适匹配,神经元对阈下弱信号的检测提取能力最佳。结论正常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放电模式中存在随机共振现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曲马多对切口痛大鼠脊髓NOS活性和NO含量的影响,探讨曲马多镇痛效应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体质量200~250g,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C组)仅给与麻醉及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ml,切口痛组(Ⅰ组)于手术前30mi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ml,曲马多组(T组)于手术前注射曲马多10mg/kg。制备大鼠右后爪切口痛模型,采用累积疼痛评分法评定痛行为学,于术前30min和术后2h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并测定脊髓NOS活性和NO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后2h切口痛组大鼠的累计疼痛评分明显升高(P<0.01),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降低(P<0.01)。与切口痛组比较,曲马多组术后2h的疼痛累计评分明显降低(P<0.01),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切口痛组NOS活性和NO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与切口痛组比较,曲马多组NOS活性,NO含量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曲马多10mg/kg腹腔内预先给药,术后疼痛累积评分明显降低,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升高,并且能使脊髓NOS活性明显降低,NO含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建立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模型的方法,并且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初步研究其内嗅皮层神经元GABAA受体功能。方法将所有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氯化锂以及匹鲁卡品,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其行为学特征,并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GABAA受体电流的衰减趋势。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癫痫大鼠内嗅皮层神经元的GABAA受体电流的衰减加剧。方差检验进行组间分析,分组的作用是有差异的(P<0.001),;固定时间,对每个时间点上的处理组和对照组进行t检验,分组都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锂-匹罗卡品致痫大鼠内嗅皮层神经元的GABAA受体电流衰减的加剧,说明了锂、匹罗卡品造成大鼠癫痫的可能原因,也提示了GABAA受体参与了癫痫发作以及癫痫发作后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对硝酸甘油性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脑干及三叉神经节αCGRP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通心络治疗偏头痛的可能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苯噻啶防治组、通心络防治组。模型组和药物干预组用硝酸甘油10mg/kg皮下注射造模,每周1次,连续4周,第2次造模后每天分别灌服通心络1.5g/kg/d(通心络组)或苯噻啶0.5mg/kg/d(苯噻啶组)进行干预。第4次造模后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CGRP、RTPCR技术测定脑干及三叉神经节区αCGRP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反复硝酸甘油造模后,通心络组血浆CGRP水平明显升高(55.63±9.01ng/Lvs45.23±1.79ng/L,P<0.05);苯噻啶组和通心络组αCGRP基因mRNA表达分别为0.67±0.12和0.64±0.12,与空白对照组的0.88±0.09比较,明显下调(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下调了脑干及三叉神经节αCGRP基因mRNA的表达,增加了血浆CGRP含量,提示通心络胶囊不是通过下调血浆CGRP含量而起到预防偏头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培养的大鼠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 TG)神经元上观察大麻素WIN55,212-2对烟碱激活电流(Inic)的调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烟碱激活电流。结果:(1)实验中大部分受检细胞对外加烟碱敏感,产生一浓度依赖性内向电流。(2) 与烟碱单独作用相比,同时给予WIN55,212-2(3 µM)和烟碱能明显抑制Inic峰值;此快速抑制作用呈可逆性、浓度依赖性和非电压依赖性;WIN55,212-2使烟碱激活电流量效曲线明显下移,但EC50值无明显改变;WIN55,212-2不改变烟碱激活电流的失敏时间常数。(3) WIN55,212-2对烟碱激活电流的抑制作用不被CB1受拮抗剂AM81、CB2受体拮抗剂AM630和VR1受体拮抗剂capsazepine阻断;不受cAMP类似物8-Br-cAMP(1mM)影响;胞内应用非特异性的G蛋白抑制剂GDP-β-S(1mM) 也不影响WIN55,212-2对烟碱激活电流的抑制作用。结论:WIN55,212-2可能直接作用于nACh受体,通过非竞争性方式抑制烟碱激活电流发挥外周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6.
CGRP及其受体与偏头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偏头痛十分常见,其发病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密切相关,目前仍匮乏特异性治疗手段。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最强力的血管扩张剂,广泛表达于三叉神经节细胞,近年发现它在偏头痛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作为偏头痛新的治疗靶的。已用小分子CGRP拮抗剂BIBN4096BS进行偏头痛治疗的二期临床试验,且还可通过其它途径调节CGRP及其受体,给偏头痛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辣椒素急性脱敏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应用辣椒素 (CAP)急性脱敏效应 (即镇痛效应 )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把 CAP配成 30 mm ol/L 溶液备用 ,按每次用药量分成 A、B、C、D4组 ,分别皮下注射处理大鼠三叉神经的眶下支为脱敏实验。并采用“热痛测试仪”测量不同用药量、不同时间的痛阈变化 ,同时观察大鼠行为变化。结果 各组达到急性脱敏效应时间分别为 :A组 72~ 12 0小时、B组 12~ 2 4小时、C组 8~ 12小时、D组 2~ 4小时。 4组痛阈上升速率 F=4 0 .37,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 .0 1)。脱敏后各组维持用药间隔时间分别为 :A组 2 4小时、B组 4 8小时、C组 72小时、D组 96小时。达到用药总量 (5 0 m g/kg)停药后 ,4组痛阈恢复速率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CAP皮下注射处理大鼠三叉神经的眶下支 ,能产生较强的镇痛作用 ,且与剂量、浓度、时间、间歇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硝酸甘油偏头痛模型大鼠脑干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共9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别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建立偏头痛动物模型之前(预防组)、模型制备后(治疗组)接受高剂量(0.32 g/ml)或低剂量(0.16 g/ml)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行为学评价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各观察时间点(30、60、180 min)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水平与高、低剂量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高于高剂量预防组(P=0.031,0.000,0.000),并于制模后60和180 min时高于低剂量预防组(均P=0.000);制模后30 min时高剂量预防组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水平低于低剂量预防组(P=0.029)。结论预防性应用养血清脑颗粒可以显著降低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蛋白表达水平。提示养血清脑颗粒对偏头痛的预防作用大于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海马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电生理特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大鼠海马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的电生理特征。方法无血清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干细胞,诱导其分化为神经元,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分化的神经元的静息膜电位、动作电位及离子单通道等电生理指标。结果海马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具有一定的电生理特征,记录到静息膜电位及动作电位,其50%和90%复极化动作电位时程分别为69.75±4.57ms及79.75±6.45ms,并同时记录到三种外向钾电流。结论在现有培养条件下海马干细胞可分化为具有一定电生理特征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硝酸甘油偏头痛模型大鼠侧脑室注射腺苷A1受体激动剂(R-phenylisopropyl-adenosine,R-PIA),探讨腺苷在偏头痛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段内挠头、爬笼次数及心率变化,采用Elisa、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血液、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核(spinal trigeminal nucleus caudalis,TNC)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的表达。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挠头、爬笼次数均减少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且大鼠心率没有明显变化;(2)治疗组大鼠血液、TG、TNC部位CGRP的表达较模型组均降低(P0.05)。结论激活的腺苷A1受体能够通过抑制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及痛觉传导,从而抑制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激活及痛觉敏化,对偏头痛产生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