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侯英慧 《陕西中医》2007,28(9):1271-1272
1 治痰求本,审因察源 痰“为津液而成,究其质标实也,成之因为本为源,”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总则,按八纲之别类,辨证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在表宜宣,在里宜利化,虚者补益,实者攻逐,虚人标实者宜攻补兼施。即以痰饮壅盛标实为主者当速攻逐,使其急散,以免变生他病。凡痰饮盛急,势甚紧迫,尤需抓住战机,当攻则攻,不可贻误,而徒生变症,实者去则正气清明,而后调理气血,和顺五脏则愈矣。  相似文献   

2.
张玉帆  董康 《光明中医》2004,19(2):35-37
虚疾宜扶正 ,实证宜祛邪 ,尽人而知。唯医之所最难者 ,有虚实混淆间杂者而已。若单纯扶正 ,则恐助其实 ,使病邪益固 ,若一味祛邪 ,则虑其虚证 ,结果致此病未愈 ,彼病更深。应运而生之扶正祛邪之治法。1 攻补兼施体虚之人 ,而患里实之证 ,正虚邪盛。在此虚实夹杂之情况上 ,唯有攻补兼施之法。将下剂与补剂并用组方 ,攻补兼施,使其泻不伤正 ,补不助邪。如津枯便结证。就选用润下与寒下配合 ,润其燥 ,泻其热 ,常用药如麻仁、杏仁等 ,与泻下药如大黄等组成方剂 ,代表方如麻子仁丸。春温病热结肠腑 ,兼阴液亏损者 ,治宜滋阴攻下 ,方选增液承气汤…  相似文献   

3.
高莉莉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17-1918
张锡纯先生认为:心、肺阳虚,肾失封藏是痰病之本。治痰要分虚实,重缓急,求本源;实痰宜开,虚痰宜补,至虚而兼实之痰则开补并举;急者以消痰、祛痰为主,缓者宜治本图缓为要。还分析总结了张氏治痰护肝,善用芍药对风痰治疗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痰之源非独脾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为生痰之源”,但凡学中医者莫不耳熟能详。脾主运化,脾气散精,脾能“灌溉四旁”,“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因此若是脾气虚弱,或脾阳不足,运化功能失常,则会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生痰。《诸病源候论·虚劳痰饮候》指出:“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也。”这便是后世创“脾为生痰之源”的主要理论依据。《丹溪心法》云:“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汪昂曰:“治痰宜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张介宾亦云:“夫人之多痰,皆由中虚使然。”张氏所谓的“中虚”主要是指中焦脾胃之气虚弱,升降失调。《读医随笔》上…  相似文献   

5.
高莉莉 《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17-1918
张锡纯先生认为:心、肺阳虚,肾失封藏是痰病之本。治痰要分虚实,重缓急,求本源;实痰宜开,虚痰宜补,至虚而兼实之痰则开补并举;急者以消痰、祛痰为主,缓者宜治本图缓为要。还分析总结了张氏治痰护肝,善用芍药对风痰治疗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攻之,虚者补之。这是常规的治法。但疾病是错综复杂的,有寒热错杂者,治宜寒热并用;有体虚病实,宜攻补兼施;有邪未退而正先伤,宜扶正以祛邪;亦有先补后攻,先攻后补,甚或先用攻法,病邪虽衰而未尽,正气已不复支,乃转攻为补,待正气恢复,实邪重现,再用攻法,攻后正虚,复调补其虚者。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法则,是治疗中的关键所在,倘不能正确掌握,则有诛伐无辜,或壅补留邪之弊。虽然疾病复杂多变,但在治疗上总有一定的原则,倘能正  相似文献   

7.
痰飲源,水气作,①燥溼分,治痰略,②四飲名,宜斟酌,③参五脏,細量度,④补和攻,视强弱。⑤“原註”:①水气上逆,得阳煎熬則稠而成痰,得阴凑聚则稀而成飲,然水归于腎而受制于脾,治者必以脾腎为主。②方书支离不可听,只以燥溼为辨,燥痰宜潤肺,溼痰宜溫脾,握要之法也,宜参之虛劳咳嗽等篇,或老痰宜王节斋化痰丸,实痰怪痰宜滾痰丸之类。③金匱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声,謂之痰飲,注即今之久咳痰喘是也,飲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謂之悬飲,注即今之停飲胁痛症也。  相似文献   

8.
治喘经验谈     
治喘不外表、攻、补三法.但要表不伤正,攻不妨气,补不碍痰.表宜权其体力强弱,攻宜具开合相维之用,补宜注重脾运转输之能.医者须有丰富之临床经验,又必细察病情,对证处方,才能丝丝入扣.凡患喘嗽者,都因气虚腠理不密,易为外邪所乘.累发则愈虚.大抵在已发之际,应以散邪为主;  相似文献   

9.
枳实消痞丸治疳之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枳实消痞丸,又名“失笑丸”(《兰室秘藏》)。东坦以之治“左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并谓本方可“开胃进饮食”。考方中枳、朴、连及消导诸药量重,而参、术、苓、草之补寓其中,仅为攻不伤正而设。故原方用于虚痞、厌食,证属脾胃呆滞虚,实中夹虚,以实为主者。1976年夏秋之交,笔者随父治一重度脱肛,病已逾年的病儿,其迭进补涩升提之剂罔效。证见形体赢瘦,肌肤干皱甲错,发如结穗,一派虚赢之象,唯腹胀如箕,按之坚  相似文献   

10.
罗淑君 《光明中医》2002,17(3):38-39
哮以声响言 ,喉中如水鸡声者 ,此肺中有痰 ,阻塞气道也。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哮病》曰 :“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 ,因内有壅塞之气 ,外有非时之感 ,膈有胶固之痰 ,三者相合 ,闭拒气道 ,搏击有声 ,发为哮病。”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虽有“咳而上逆 ,喉中有水鸡声 ,射干麻黄汤主之。”之说。但临证治哮 ,未发时多以扶正为主 ,既发则以攻邪为主。扶正者 ,须辩阴阳 ,阴虚者补其阴 ,阳虚者补其阳 ;攻邪者 ,须分微甚 ,或散其风 ,或温其寒 ,或清其痰火。近代名医姜春华论哮喘云 :“前人对哮证之治疗与预防有谓‘平时治…  相似文献   

11.
说补法《儒门事亲》说: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渠亦不自省其过,虽终老而不悔。“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一般对虚者用补,料无疑义,但对实者往往怕攻,就犯了片面性。张景岳说:实而误补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祖国医学称之为“胸痹”、“心悸”等。其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虚为本。“虚”即是人体脏腑功能减退,从而使气血、津液、阴阳运行失常,导致心脉痹阻不畅而发胸痹。因此在治疗上,以治本补虚为先,标本兼治,“治虚邪者,当先顾其正气,正气存则不致于害,且补中自有攻意”。  相似文献   

13.
袁园  过伟峰 《吉林中医药》2010,30(9):753-754
过伟峰教授认为,眩晕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者以脾气亏虚、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为主,实者则由肝风、痰浊、火热、瘀血上扰清空,闭阻脑窍所致。眩晕病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之分,故临床诊治宜结合病理性质及发病时期,急则治其标,发作期以解除病痛为主,抓住风、火、痰、瘀几个病理因素;缓则治其本,即缓解期注重培本补虚,随证治疗。  相似文献   

14.
<正> "虚者助之使通",是明代医家王师文在《医学薪传》中,提出的治疗虚痛之法则.痛证因虚者,虽有气血阴阳虚之别,然临床则多以虚与寒,或虚与热并见.虚且寒者,治当补而兼温;虚且热者,治宜补而兼清.其用补益为助,促使气血和调,经脉畅通之法,可谓"助之使通"之意也.现举治例四则,以试验其说.  相似文献   

15.
1 多虚多郁 ,补寓疏难治病患者 ,由于病情久治不愈 ,不单正气受损 ,且因长期心境不佳 ,常致多虚多郁 ,治疗上若单补其虚 ,则愈补愈滞塞 ,病无宁日。故对难治病应重视治“郁”。“郁”有气、火、痰、血、湿、食诸种 ,但六郁相因 ,恒以气郁为首 ;诸郁之治 ,莫不以调气为先。肝有调节全身气机之功 ,肝气条达 ,则气顺血和 ,升降有常 ,脏腑协调。此治郁即有治虚之义。唯调气之药 ,多辛散耗气 ,对难治病尤气虚或阴虚之质不可多用 ,一旦气机疏利 ,或补虚培本 ,或饮食调摄 ,各施其宜。〔例一〕王某某 ,女性 ,39岁。患低烧症 5年。 5年来下午低烧 ,…  相似文献   

16.
眩晕在汉唐时的治法是着重治风治痰治火 ;明代渐渐产生了强调补虚为眩晕主要疗法的医家 ,其中最著名是薛立斋和张景岳。如《薛氏医案》载 :“头目眩晕 ,血虚者 ,四物汤加人参、茯苓、白术 ;气虚者 ,四君子汤加当归、黄芪 ;脾虚有痰者 ,半夏白术天麻汤。”《景岳全书》载 :“无虚不能作眩” ,“治头眩 ,上虚者 ,当以补气血为最 ,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 ,及诸补阴阳等剂 ,俱酌宜用之。”虚是眩晕的一种基本病机。许多眩晕 ,表现的症象是风是痰或是火 ,但往往愈治风治痰治火而风愈盛 ,痰愈壅 ,火愈炽 ,原因就是由于人身体虚损 ,各脏器的机能衰…  相似文献   

17.
唐容川《血证论》言咳血有寒热虚实内外因,其证候类型包括实咳、虚咳、痰咳、气咳、骨蒸咳、痨虫咳等,其辨证明确,治法用药在前人诊治杂病的基础上,加入血证的考虑,贯彻其“和法为血证第一良法”的主张。又提出“实证断不可用补虚之方,而虚证则不废实证诸方,恐其留邪为患也。或虚中实证则攻补兼用,或十补一攻,在医者善治焉”。总结小柴胡汤为“达表和里,升降清浊之活剂”;犀角地黄汤“使君相二火,不凑集于胃,则胃自清而血安”;六君子汤取和中补肺之功;逍遥散治“肝经风火,血不能静者”;《十神药书》消化丸攻补兼施等,迄今仍然在临床诊治一般咳血、肺结核咳血、肺癌咳血、支气管扩张咳血与经行吐衄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锡纯先生学贯中西,在中西汇通方面贡献重大。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结合中西医理论和医疗实践阐发医理,有颇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治痰理论对临床指导甚大。张先生认为,治痰首先应治生痰之源,痰为标,治病求本;其次是痰分虚实,有虚而兼实之,实痰为开,虚痰宜补,虚而兼实之,则一药之中,能开实 ,  相似文献   

19.
痰泻,古已有之。如朱丹溪说:“泄属湿,属气虚,有火、有痰、有食积者。”戴思恭曰:“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后贤亦有阐述,但多散不成篇。笔者通过临床实践,确认多种痰证均可致泻,并非鲜见。寻常治泻诸法,颇难取效。即有久泻正虚,而虚不受补,补反恋邪。务须从痰辨治,邪除而正自复。兹举病案五则,窥其一斑。  相似文献   

20.
医海珠玉     
阴虚之消,治宜壮水; 阳虚之消,治宜补火。《景岳金书》消渴之由于火盛阴亏者,其理易明,而因于阳虚气弱者,其理难晓。盖人体之阴液能够施布而濡润于周身,实由阳气之鼓舞运化而致。若阳气虚衰,不唯水谷之精微不能生津化液而源泉告竭,即已生之津液也因不能运化施布而生痰聚饮。况肾气虚衰,阳不升阴,气不布液则水精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