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研究1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及遗传学特征。方法采用K—B法测定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筛选出1株泛耐药株,用PCR法对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包括对15种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3种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2种AmpC酶基因、7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I类整合子及转座子遗传标志物。结果该株鲍曼不动杆菌除对头孢哌N/舒巴坦表现为中度敏感外,对其余14种抗菌药物皆表现为耐药;t3-内酰胺酶基因TEM、OXA-23群、染色体AmpC酶(ADC)基因阳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I、aac(6’)-Ib、ant(3”)-I阳性、I类整合子qacE△1-sull、转座子tnpU基因扩增阳性。该株AmpC酶(ADC酶)DNA序列为新亚型。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严重,存在多种耐药机制,临床上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一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js01株)可能存在的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方法对自2011年12月宁波市第一医院住院患者的痰样本js01株分离,用gyrA和parC基因PCR扩增、测序和BLASTn比对确认菌种。用PCR法分析33种β-内酰胺酶基因(13种A类酶基因、10种B类酶基因、2种C类酶基因、8种D类酶基因)和插入序列与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连锁检测以及CarO膜孔蛋白编码基因。再用分段PCR法扩增PBP1A编码基因,双向测序后拼接成全长序列。结果js01株检出β-内酰胺酶TEM-1、ADC-30、OXA-23和OXA-66编码基因。插入序列与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连锁检测显示ISabal-ADC-30和ISabal—OXA-23为阳性。js01株carO基因序列与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株(SDF)相比存在有义突变,氨基酸序列一致率为76.0%(189/249),存在3个氨基酸缺失。is01株PBP1A编码基因序列与SDF株相比存在有义突变,氨基酸序列的一致率为99.6%(848/851),存在3个氨基酸变异,但js01株PBP1A蛋白分子立体结构比SDF株丢失2个螺旋结构。结论本株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主要与该菌株管家基因(PBP1A、CarO编码基因)突变与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异的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 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浙江省台州医院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75株.应用Vitek 2 Compact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并通过Hodge试验筛选产碳青霉烯酶的菌株,PCR扩增分析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结果 75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只对阿米卡星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仅为13.3% (10/75).其中,69株(92.0%)检测出OXA-23基因,67株(89.3%)检出OXA-51基因,未检出IMP、VIM和SIM酶基因.结论 产OXA酶是本组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其中OXA-23和OXA-51是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本院某时间段内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同源性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存在情况。方法对2013年9月26日~2013年12月8日临床分离的1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PCR法检测β-内酰胺类相关耐药基因,对不同谱型的阳性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1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PFGE谱型共有2种,其中A谱型9株(90%),B型1株(10%);2种谱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携带OXA-51基因、OXA-23基因和OXA-66基因;80%(8株)的标本来源于痰液,20%(2株)的标本来源于尿液。结论本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以A谱型为主要流行株,均同时携带多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烧伤病房患者创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和OXA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情况,为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2572例患者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使用VITEK2 Compact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仪鉴定鲍曼不动杆菌,通过药敏实验检测其对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4种OXA碳青霉烯酶基因(OXA-23-like、OXA-24-like、OXA-51-like、OXA-58-like)的携带情况,并对其中10株进行OXA-23-like基因测序.结果:分离出44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79.55%(27株),对米诺环素及替加环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0.45%(9株)和31.82%(14株),对庆大霉素耐药率高达100%,对其他抗菌药物也具有较高的耐药率(59.09%~97.73%).所有菌株OXA-51-like基因均为阳性,共有35株OXA-23-like基因阳性(阳性率79.55%),均未检测到OXA-24-like基因和OXA-58-like基因.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呈多重耐药现象,对米诺环素耐药率最低,我院创面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耐药机制可能与OXA-23-like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在院内不同时间段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PCR法检测β-内酰胺类相关耐药基因,并对部分阳性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临床分离的4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其中41株(89.1%)含OXA23组基因、17株(37.0%)含PER基因、6株(13.0%)含IMP基因,6株(13.0%)膜孔蛋白基因car O缺失。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本院临床分离的4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41株(97.6%)含OXA23组基因,35株(83.3%)含TEM基因,42株(100%)含OXA64组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car O。经测序IMP阳性基因为IMP-4型金属酶基因,OXA23组阳性基因为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OXA64组均为OXA-66型碳青霉烯酶基因,PER为PER-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TEM为TEM-1型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院内不同时间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car O检出率一直很高,IMP、PER、TEM和OXA64组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不同时间段检出情况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7.
烧伤创面不动杆菌的分离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了解烧伤患者创面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特征。 方法 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1999~ 2 0 0 3年笔者单位住院烧伤患者创面中的不动杆菌细菌株 ,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NCCLS)标准 ,测定细菌耐药谱及耐药酶。  结果 从烧伤创面分离出不动杆菌 6 9株 ,其中鲍曼不动杆菌 5 2株 ,占 75 .36 % ;不动杆菌对 17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 ,其中产酶菌株的耐药率较高 ,平均为 6 8.2 5 % ;不产酶菌株耐药率较低 ,为 2 0 .33%。 38株产酶菌株中产AmpCβ内酰胺酶 (AmpCBLA)菌株占 4 2 .10 %。不动杆菌呈多重耐药 ,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各种 β内酰胺酶。  结论 不动杆菌是引起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加强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并准确测定其耐药性 ,是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某院院内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及消毒剂基因(qac E△1)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自动化微生物仪VTEK-2对2013年9月26日~2013年12月8日临床分离的1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纸片扩散法。PCR法检测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及qac E△1基因。结果 1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10株(100%)ant(3")-1基因均阳性,9株(90%)aac(6')-Ib基因阳性,1株(10%)aac(3)-Ⅳ基因阳性,9株(90%)arm A基因阳性。10株(100%)qac E△1基因均阳性。1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7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来源于ICU重症监护病房,3株来源于神经外重症监护病房。结论院内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可能与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有关,临床中应注意消毒剂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 resistant Acirtetobacter baumannii,MDRAB)3-内酰胺酶基因存在状况以及酶活性。方法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中分离62株MDRAB,采用PCR及序列分析方法分析22种β-内酰胺酶基因,同时采用酶提取物改良三维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活性。结果62株MDRAB中,TEM、OXA-23群和ADC基因阳性株数分别为51株(82.3%)、50株(80.6%)和36株(58.1%),其余19种基因均为阴性;任选5株TEM基因PCR阳性产物测序比对,显示与GenBank基因库中TEM-1型相同;任选6株OXA-23群基因PCR阳性产物测序比对,显示与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登录号:CAB69042.1)相同;任选2株ADC基因测序比对,显示与ADC-like型AmpC酶基因(登录号:EU081908)相同。有32株(51.6%)同时产ESBLs和AmpC酶,19株(30.6%)单独产ESBLs,1株(1.6%)单独产AmpC酶;金属β-内酰胺酶活性检测均为阴性。结论产OXA-23群碳青霉烯酶和ADC型AmpC酶是本组MDRAB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了解是否存在介导高水平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探讨传播机制.方法 收集2006年5月-2007年12月从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病房分离的40株鲍氏不动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异帕米星和卡那霉素6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MIC;PCR扩增5种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阳性PER产物纯化测序;碱裂解法提取质粒;接合实验及质粒转化实验确定耐药性传递方式.结果 40株鲍氏不动杆菌对6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72.5%、72.5%、70.0%、67.5%、70.0%、70.0%;对6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的菌株有25株占62.5%,其中armA基因阳性10株占40.0%,未检出rmtA、rmtB、rmtC、rmtD阳性菌株.10株转化子、10株接合子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均高度耐药,MIC≥256 μg/mL者全部携带armA基因.结论 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率极高,从中检出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且位于质粒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2009-2012年我院手外科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统计我院2009-2012年手外科的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情况,将鲍曼不动杆菌采用MIC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2年手外科共检出鲍曼不动杆菌57株,该菌株从2009-2012年在手外科从无到有,耐药率逐年增高,且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和多重耐药。结论我院手外科鲍曼不动杆菌的数量和分布应引起临床的重视,其耐药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临床应加强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及标本的来源,为临床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仪对2013年10月至2013年12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15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纸片扩散法。PCR法检测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对部分阳性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15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ant(3")-Ⅰ基因73.3%(11/15)阳性,aac(6')-Ⅰ基因66.7%(10/15)阳性,arm A基因93.3%(14/15)阳性。93.3%(14/15)的标本分布在ICU病房,6.7%(1/15)的标本分布在神经外科病房。所有标本来源于痰液。结论该院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与同时携带多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有关。应重点控制和预防ICU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动态监测院内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的变化及分布,为院内感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WHONET 5.6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等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分离的616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等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52.9%~94.0%)高于2013年分离的536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等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37.7%~70.1%)。2014年分离的421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旋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高于2013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旋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但2014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其余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37.2%~65.6%)低于2013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院内3年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88.4%~92.5%的标本来源于痰液。结论 3年间本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下降。加强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控制,可预防和减少院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产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14.
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基因水平了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感染的流行情况,为控制其流行爆发提供实验数据.方法:收集本院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9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13种常用抗菌药物对其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REP-PCR)检测上述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9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的耐药率分别为96.8%、100.0%、100.0%、50%.29株鲍曼不动杆菌分离自ICU、烧伤科、呼吸科3个科室,经REP-PCR检测分为A型13株、B1型7株、B2型5株、B3型4株.结论:我院在3个科室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较严重基因分析表明在不同病房不同标本同一时间段内检测出的细菌具有高度同源性;多黏菌素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很好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ICU住院患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现状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法国梅里埃VITEK-2 Compact及ATB细菌鉴定分析仪对ICU住院患者送检的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并用K-B法对分离病原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404份痰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385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占25.2%。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100.0%耐药,对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和氨曲南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80.0%,对多黏菌素的耐药率最低。在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中,多重耐药、泛耐药及全耐药菌株分别占91.7%、29.9%和2.1%。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严重,临床应加强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耐药结节细胞分化超家族(RND)外排泵介导菌株对替加环素敏感性降低的机制.方法 连续收集2010年7个省市16家医院鲍曼不动杆菌631株.采用PCR检测oxa-51和oxa-23基因,并对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用纸片药敏法检测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的抑菌圈直径.对替加环素抑菌圈直径≤12 mm的菌株采用E-test法检测替加环素最小抑菌浓度(MIC).使用外排泵抑制剂1-(1-萘甲基)哌嗪(NMP)检测操纵子基因中adeB、adeG和adeJ的表达,确定外排泵抑制剂抑制表型的分布.选取对替加环素和碳青霉烯类均耐药,且具有外排泵抑制剂抑制表型的菌株作为实验组;对替加环素敏感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菌株作为对照组,并以对替加环素敏感的ATCC1 9606菌株作为标准菌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外排泵adeABC、adeFGH和adelJK的转录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PCR法对adeR、adeS和adeL进行全基因长度测序,查找突变位点或插入序列.结果 631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共筛选出32株对替加环素敏感性降低的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其中8株具有外排泵抑制剂抑制表型.同时选取对替加环素敏感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4株作为对照组.实验组A518、Z1219和A527菌株adeABC表达明显增高,分别是标准株ATCC19606的13,5和7倍;adeFGH和adeIJK表达量在部分菌株中稍有上调.对照组A207和A1731菌株在转录水平未检测到adeABC,其他菌株adeABC、adeFGH和adeIJK表达没有上调.在adeR和adeS分别发现多态性位点E220K和A130D.在adeABC高表达菌株中发现了adeS的ISAbal插入突变.adeL中未发现突变位点.结论 adeABC高表达在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替加环素耐药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是调控基因adeS中存在ISAbal插入突变导致adeABC高表达所致,但不排除其他替加环素耐药机制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鲍曼不动杆菌已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研究显示,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分离数迅速增加。本院鲍曼不动杆菌菌株数以及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迅速增加[3-4]。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甚至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鲍曼不动杆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一种重要致病菌,随着抗菌药物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其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复杂,包括基因突变、外膜孔蛋白改变、灭活酶以及药物外排系统等。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文献都表明细菌的多药耐药与整合子有关。为了解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整合子阳性菌株的耐药基因盒的结构及其与抗菌药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外科感染患者细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外科感染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8年1月至201 1年12月外科感染患者送检标本的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结果 3257份临床标本共分离菌株3829株,革兰阴性杆菌占62.4%(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占37.6%(以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检出率呈升高趋势.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类、碳青霉烯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呈多药耐药性;所有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100%),但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1.9%~7.5%).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45.6% ~61.5%;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呈波动表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较高(21.1% ~55.8%),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阳性球菌.结论 我院外科临床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临床分离细菌耐药现象较为普遍,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药物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中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分布及传播机制.方法 采用PCR扩增、序列分析确定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ESBLs基因,Etest 法检测17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通过接合试验、质粒抽提等方法对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进行研究.结果 447株产ESBLs菌株中筛选到1株产armA型16S rRNA甲基化酶的产酸克雷伯菌(ZJ157),并在该菌株中同时检出CTX-M-15型ESBLs和TEM-1型β-内酰胺酶基因;该菌株对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及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多黏菌素E和替加环素敏感;对阿米卡星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以通过接合试验传递给受体菌,且PCR扩增证实接合子的armA、CTX-M-15及TEM-1基因均为阳性.质粒抽提发现原始菌和接合子均有1个约55 kb的质粒.结论 在产酸克雷伯菌中检出armA型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介导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高水平耐药的armA基因可以与CTX-M-15及TEM-1基因同时经质粒传递,协同介导菌株的多药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